第四首多用"穆天子"及漢武的典故,中段雲:
漢皇好神仙,妻子思脫屣。
東巡並西幸,離宮宿羅綺。
寵奪長門陳,恩盛傾城李。
穠華即修夜,痛入哀蟬誄。
若無不死方,得令昭陽起。
晚抱甘泉病,遽下輪台悔。
此則世祖好佛,好巡幸;廢後降封,端敬得寵;因悼端敬過哀而致疾,以及遺詔自責諸本事,皆包含在內。值得注意的是特用"李夫人"典。又《讀史有感》八首之三:
昭陽甲帳影嬋娟,慚愧深恩未敢前。
催道漢皇天上好,從容恐殺李延年。
心史謂此詠貞妃殉葬事,而用李延年典,凡此皆可說明端敬出身應如《古意》第六首所描寫,原來是一名妓。
第四首最後一段是議論,借佛法諷示為帝王之道。綜括四首詩意,實為對世祖的譏刺:既好佛而又溺於塵緣,為情所累;以漢武作比,好色、好巡遊,不恤物力;求長生反促其壽。
第69節:第四章 世祖(7)
***
至於董小宛之謎,以前讀心史先生的著作,深以為是;但近年的想法已有改變。這樁公案的疑點,實在很多。心史謂董鄂氏絕非董小宛,主要的論證是董小宛的年齡,其言如此:
當小宛艷幟高張之日,正世祖呱呱墜地之年;小宛死於順治辛卯,辟疆《同人集》中,海內名流以詩詞相吊者無數,時世祖尚隻十四歲,小宛則二十八歲,所謂年長以倍者也。
按:董小宛於崇禎十五年壬午歸冒辟疆,前後凡九年;又張明弼作《冒姬董小宛傳》謂死時"年僅二十七歲",則應死於順治七年庚寅,非八年辛卯。
年齡自是一個問題。但首須了解者,董小宛不一定於順治七年入宮;如我前麵所談,明明顯示,有一名妓,先入豪家,於順治十三年為世祖所奪。此一名妓如為董小宛,則應為三十三歲,就常情而言,已至所謂"色衰"之時;但天生尤物,不可以常情衡度。《過墟誌》所記劉三秀,確有其事,入王府時,其女亦已適人生子,而猶復艷絕人寰。以彼例此,董小宛三十三歲得承恩眷,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於《同人集》中"以詩詞相吊者無數",並不能證明董小宛必已去世,因為不能明言已入豪門。相反的,吳梅村的詩、龔芝麓的詞,都暗示董小宛與冒辟疆是生離而非死別。先談龔詞,為題《影梅庵憶語》的一首《賀新郎》,後半闋有句:
碧海青天何限事,難倩附書黃犬。借棋日酒年寬免。搔首涼宵風露下,羨煙霄破鏡猶堪典。雙鳳帶,再生翦。
李義山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言董小宛不但未死,且高高在上,故"難倩附書黃犬"。黃犬即"黃耳",用陸機入洛,遣快犬"黃耳"齎書歸吳的故事;若謂已死,不能遣犬入泉台。"羨煙霄破鏡猶堪典",尤為明白:"煙霄"即元宵,用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生離相約,元宵"賣半照",破鏡重圓的故事,謂冒辟疆自嘆不如徐德言。凡此皆足以證明董小宛猶在人間,但絕不能通音問,更遑論重圓鴛夢,則唯有寄望於來生復為夫婦了。
最強烈的證據,還是在梅村詩集中,《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絕的最後一句"墓門深更阻侯門",早有人指出可疑,如羅癭公《賓退隨筆》:
小宛真病歿,則侯門作何解耶?豈有人家姬人之墓,謂其深阻侯門者乎?
這是提出疑問,羅癭公如果注意到此八絕句前"四六小引"中的一聯,對這句詩更可得一正解。
這一聯是:"名留琬琰,跡寄丹青。"下句謂小宛畫像,上句何解?"琬琰"者《琬琰集》,宋杜大珪撰;又明朝徐紘有《明名臣琬琰錄》,輯錄宋明兩朝大臣碑傳。試問董小宛的出身及身份,何得"名留琬琰"?但是端敬卻有禦製的行狀、詞臣的誄文,豈非"名留琬琰"?我這個看法曾質諸周棄子先生,亦以為然。
於此可知,董小宛畫像是在端敬薨後所製,冒辟疆供奉於密室追悼所用。所謂"墓門深更阻侯門",言冒辟疆"欲吊"墓門亦不可得,因為陵寢重地,尋常百姓所不能到。這是"阻侯門"三字的正解。
此外還有許多證據,指出端敬就是董小宛;這些證據,可分消極與積極兩方麵來考證。所謂消極的證據是,要證明董小宛未死;積極的證據是,董小宛不但未死,且已入宮承寵。茲再如舉一證,先言消極的證據,仍以釋"墓門"之謎為主。
第70節:第四章 世祖(8)
陳其年《婦人集》記董小宛,有冒辟疆晚輩作注,下引之文,括弧內即為注釋:
秦淮董姬(字小宛),才色擅一時,後歸如皋冒推官(名襄);明秀溫惠,與推官雅稱。居艷月樓,集古今閨幃軼事為一書,名曰《奩艷》。王吏部撰《朱鳥逸史》,往往津逮之。(姬後夭,葬影梅庵旁,張明弼揭陽為傳,吳綺兵曹為誄,詳載《影梅庵憶語》中。)
這段文與注釋,驟看了無異處,但既知端敬即董小宛,便知作者與注者,下筆之際,皆別有機杼。
先說原文:第一,不著董小宛及冒辟疆的名字;第二,特意用冒辟疆在清朝徵辟而未就的"推官"一官銜;第三,不言"水繪",不言"影梅",而用"艷月樓",凡此皆有所諱。易言之,即不願讀者知此文的董與冒,即為董小宛、冒辟疆。
其次,注者欲明本事,自非注出名字不可;但又恐被禍,因而加上一句"姬後夭,葬影梅庵旁"。二十七歲而歿,不得謂夭;端敬三十四歲而歿,更不得謂之夭,特用一"夭"字者,希望導致讀者產生一錯誤的印象:"董姬"不過一雛姬而已。
說"葬於影梅庵"更為欲蓋彌彰,用意在抵消吳梅村的"墓門深更阻侯門",而同時暗示董小宛根本非葬於影梅庵。一義雙訓,原是中國文字運用的最高技巧,對淺薄者深恐其輾轉傳聞,隨意附會,致肇巨禍,故以簡單一句話,表明葬於孝陵的端敬非董小宛;對智者而言,既葬於影梅庵,別置廬墓亦可,何致有"墓門深更阻侯門"之嘆?但既知其隱衷,必知其輕重,輕則無事,重則有門戶之禍,自然心有丘壑,不致信口雌黃。
庚申除夕,讀冒辟疆《同人集》至破曉,既喜且惑。喜則從吳梅村、龔芝麓兩人致冒書劄,獲得董小宛即端敬的確證;惑者心史先生作《董小宛考》,廣徵博引,《同人集》尤為主要憑藉,何以對若幹關鍵性的資料,竟爾忽略,以致有明顯的疑問存在,其中尤以"小宛之年",誤二十七為二十八,為導致其錯誤結論的由來。在此有作進一步澄清的必要。心史於《董小宛考》,在分年考證其行誼之前,有一概括的說明:
小宛之年,各家言止二十七歲,既見於張明弼所作小傳,又餘淡心《板橋雜記》雲:"小宛事辟疆九年,年二十七,以勞瘁死,辟疆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哭之。"張、餘皆記小宛之年,淡心尤記其死因,由於勞瘁,蓋亦從《影梅庵憶語》中之詞旨也。然據"憶語",則當得年二十有八。
漢皇好神仙,妻子思脫屣。
東巡並西幸,離宮宿羅綺。
寵奪長門陳,恩盛傾城李。
穠華即修夜,痛入哀蟬誄。
若無不死方,得令昭陽起。
晚抱甘泉病,遽下輪台悔。
此則世祖好佛,好巡幸;廢後降封,端敬得寵;因悼端敬過哀而致疾,以及遺詔自責諸本事,皆包含在內。值得注意的是特用"李夫人"典。又《讀史有感》八首之三:
昭陽甲帳影嬋娟,慚愧深恩未敢前。
催道漢皇天上好,從容恐殺李延年。
心史謂此詠貞妃殉葬事,而用李延年典,凡此皆可說明端敬出身應如《古意》第六首所描寫,原來是一名妓。
第四首最後一段是議論,借佛法諷示為帝王之道。綜括四首詩意,實為對世祖的譏刺:既好佛而又溺於塵緣,為情所累;以漢武作比,好色、好巡遊,不恤物力;求長生反促其壽。
第69節:第四章 世祖(7)
***
至於董小宛之謎,以前讀心史先生的著作,深以為是;但近年的想法已有改變。這樁公案的疑點,實在很多。心史謂董鄂氏絕非董小宛,主要的論證是董小宛的年齡,其言如此:
當小宛艷幟高張之日,正世祖呱呱墜地之年;小宛死於順治辛卯,辟疆《同人集》中,海內名流以詩詞相吊者無數,時世祖尚隻十四歲,小宛則二十八歲,所謂年長以倍者也。
按:董小宛於崇禎十五年壬午歸冒辟疆,前後凡九年;又張明弼作《冒姬董小宛傳》謂死時"年僅二十七歲",則應死於順治七年庚寅,非八年辛卯。
年齡自是一個問題。但首須了解者,董小宛不一定於順治七年入宮;如我前麵所談,明明顯示,有一名妓,先入豪家,於順治十三年為世祖所奪。此一名妓如為董小宛,則應為三十三歲,就常情而言,已至所謂"色衰"之時;但天生尤物,不可以常情衡度。《過墟誌》所記劉三秀,確有其事,入王府時,其女亦已適人生子,而猶復艷絕人寰。以彼例此,董小宛三十三歲得承恩眷,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於《同人集》中"以詩詞相吊者無數",並不能證明董小宛必已去世,因為不能明言已入豪門。相反的,吳梅村的詩、龔芝麓的詞,都暗示董小宛與冒辟疆是生離而非死別。先談龔詞,為題《影梅庵憶語》的一首《賀新郎》,後半闋有句:
碧海青天何限事,難倩附書黃犬。借棋日酒年寬免。搔首涼宵風露下,羨煙霄破鏡猶堪典。雙鳳帶,再生翦。
李義山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言董小宛不但未死,且高高在上,故"難倩附書黃犬"。黃犬即"黃耳",用陸機入洛,遣快犬"黃耳"齎書歸吳的故事;若謂已死,不能遣犬入泉台。"羨煙霄破鏡猶堪典",尤為明白:"煙霄"即元宵,用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生離相約,元宵"賣半照",破鏡重圓的故事,謂冒辟疆自嘆不如徐德言。凡此皆足以證明董小宛猶在人間,但絕不能通音問,更遑論重圓鴛夢,則唯有寄望於來生復為夫婦了。
最強烈的證據,還是在梅村詩集中,《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絕的最後一句"墓門深更阻侯門",早有人指出可疑,如羅癭公《賓退隨筆》:
小宛真病歿,則侯門作何解耶?豈有人家姬人之墓,謂其深阻侯門者乎?
這是提出疑問,羅癭公如果注意到此八絕句前"四六小引"中的一聯,對這句詩更可得一正解。
這一聯是:"名留琬琰,跡寄丹青。"下句謂小宛畫像,上句何解?"琬琰"者《琬琰集》,宋杜大珪撰;又明朝徐紘有《明名臣琬琰錄》,輯錄宋明兩朝大臣碑傳。試問董小宛的出身及身份,何得"名留琬琰"?但是端敬卻有禦製的行狀、詞臣的誄文,豈非"名留琬琰"?我這個看法曾質諸周棄子先生,亦以為然。
於此可知,董小宛畫像是在端敬薨後所製,冒辟疆供奉於密室追悼所用。所謂"墓門深更阻侯門",言冒辟疆"欲吊"墓門亦不可得,因為陵寢重地,尋常百姓所不能到。這是"阻侯門"三字的正解。
此外還有許多證據,指出端敬就是董小宛;這些證據,可分消極與積極兩方麵來考證。所謂消極的證據是,要證明董小宛未死;積極的證據是,董小宛不但未死,且已入宮承寵。茲再如舉一證,先言消極的證據,仍以釋"墓門"之謎為主。
第70節:第四章 世祖(8)
陳其年《婦人集》記董小宛,有冒辟疆晚輩作注,下引之文,括弧內即為注釋:
秦淮董姬(字小宛),才色擅一時,後歸如皋冒推官(名襄);明秀溫惠,與推官雅稱。居艷月樓,集古今閨幃軼事為一書,名曰《奩艷》。王吏部撰《朱鳥逸史》,往往津逮之。(姬後夭,葬影梅庵旁,張明弼揭陽為傳,吳綺兵曹為誄,詳載《影梅庵憶語》中。)
這段文與注釋,驟看了無異處,但既知端敬即董小宛,便知作者與注者,下筆之際,皆別有機杼。
先說原文:第一,不著董小宛及冒辟疆的名字;第二,特意用冒辟疆在清朝徵辟而未就的"推官"一官銜;第三,不言"水繪",不言"影梅",而用"艷月樓",凡此皆有所諱。易言之,即不願讀者知此文的董與冒,即為董小宛、冒辟疆。
其次,注者欲明本事,自非注出名字不可;但又恐被禍,因而加上一句"姬後夭,葬影梅庵旁"。二十七歲而歿,不得謂夭;端敬三十四歲而歿,更不得謂之夭,特用一"夭"字者,希望導致讀者產生一錯誤的印象:"董姬"不過一雛姬而已。
說"葬於影梅庵"更為欲蓋彌彰,用意在抵消吳梅村的"墓門深更阻侯門",而同時暗示董小宛根本非葬於影梅庵。一義雙訓,原是中國文字運用的最高技巧,對淺薄者深恐其輾轉傳聞,隨意附會,致肇巨禍,故以簡單一句話,表明葬於孝陵的端敬非董小宛;對智者而言,既葬於影梅庵,別置廬墓亦可,何致有"墓門深更阻侯門"之嘆?但既知其隱衷,必知其輕重,輕則無事,重則有門戶之禍,自然心有丘壑,不致信口雌黃。
庚申除夕,讀冒辟疆《同人集》至破曉,既喜且惑。喜則從吳梅村、龔芝麓兩人致冒書劄,獲得董小宛即端敬的確證;惑者心史先生作《董小宛考》,廣徵博引,《同人集》尤為主要憑藉,何以對若幹關鍵性的資料,竟爾忽略,以致有明顯的疑問存在,其中尤以"小宛之年",誤二十七為二十八,為導致其錯誤結論的由來。在此有作進一步澄清的必要。心史於《董小宛考》,在分年考證其行誼之前,有一概括的說明:
小宛之年,各家言止二十七歲,既見於張明弼所作小傳,又餘淡心《板橋雜記》雲:"小宛事辟疆九年,年二十七,以勞瘁死,辟疆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哭之。"張、餘皆記小宛之年,淡心尤記其死因,由於勞瘁,蓋亦從《影梅庵憶語》中之詞旨也。然據"憶語",則當得年二十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