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清太宗必欲用洪承疇,眼光超卓,倍不可及。孟心史有一段議論說:
考承疇用事時代,實為當時不可少之人物,且舍承疇更無合用之人。承疇以萬曆四十四年登第,是年即清太祖天命元年,在故明文臣中,已稱老輩,可以為招徠遺老,樹立風聲,破壞義師,改其視聽。自崇禎初以知兵名於世,清初漢人為將領者多出麾下,聲勢最張之平西王吳三桂,即其督薊遼時舊部八總兵之一。發縱指示,足孚眾望,而又讀書知政體,所到能勝察吏安民之任,與武夫狼藉擾累者不同。假以事權,執挺為降臣長,用人之妙,無過於此。東南西南天下大定於承疇手,而以文人督師,不似舊日鎮將,各擁死士,有其羽翼。用則加諸膝,退則墜諸淵,了無留戀抵抗之患。以故以督部之尊,為招撫,為經略,所向成大功。(《洪承疇章奏文冊彙編跋》)
當鬆山城破時,祖大壽的三個弟弟都在洪承疇軍中:祖大樂,總兵;祖大名、大成,遊擊。被俘後,太宗命釋祖大成,放他回錦州傳話。到此地步,祖大壽自然非降不可了。《清史稿》本傳:
大壽使詣軍言,得見大樂,當降。既令相見,大壽再使請盟。濟爾哈朗怒曰:"城旦夕可下,安用盟為?趣攻之。"大壽乃遣澤遠及其中軍葛勛詣我師引罪。翌日,大壽率將吏出降。即日,諸固山額真率兵入城,實崇德七年三月初八日也。上聞捷,使濟爾哈朗、多爾袞慰諭大壽,並令招杏山、塔山二城降,濟爾哈朗、多爾袞帥師駐焉。阿濟格、阿達禮等,以大壽等還;上禦崇政殿,召見大壽,謝死罪。上曰:"爾背我,為爾主、為爾妻子宗族耳。朕嚐語內院諸臣,謂祖大壽必不能死,後且復降。然朕決不加誅,往事已畢,自後能竭力事朕,則善矣。"又諭澤遠曰:"爾不復來歸,視大壽耳。曩朕蒞視杏山,爾明知為朕,而特舉炮,豈非背恩?爾舉炮能傷幾人耶?朕見人過,即為明言,不復省念。大壽且無責,爾復何誅。爾年方少壯,努力戰陣可也。"澤遠感激泣下。
第52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33)
清太宗駕馭降將的手段,確是高人一等,而實從《三國演義》中揣摩曹操的權術而得。接前引《祖大壽傳》:
六月,烏真超哈分設八旗,以澤潤為正黃旗固山額真;可法、澤洪、國珍、澤遠,為正黃、正紅、鑲藍、鑲白諸旗梅勒額真。大淩河諸降將,初但領部院,至是始以典軍。大壽隸正黃旗,命仍為總兵。上遇之厚,賜賚優渥。存仁上言:"大壽悔盟負約,勢窮來歸,即欲生之,待以不殺足矣,勿宜復任使。"降將顧用極且謂其反覆,慮蹈大淩河故轍。上方欲寵大壽,諷明諸邊將,使大壽書招明寧遠總兵吳三桂。三桂,大壽甥也,答書不從。大壽因疏請發兵取中後所,收三桂家族。
於此可知,在祖大壽未降以前,其部屬始終為清所猜忌,不以典兵。事實上祖大壽令子侄投降,或許亦有布置內應的打算在內;果然典兵,極可能受祖大壽的指揮而反正。"烏真超哈"、"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皆滿洲語,即漢軍、都統、副都統。"額真"後改"章京",此一滿洲官稱與"戈什哈"(護衛)至清末未改,亦為漢人得以任職的僅有的兩個滿洲語官名。
至於"收吳三桂家族於中後所",已在清太宗既崩以後,《清史稿》所記稍有未諦,《貳臣傳·祖大壽傳》於大壽奉命招降吳三桂不從下接敘:
是時貝勒阿巴泰等征明,以明兵固守山海關外五城,別由黃崖口入薊州,越京師,略山東郡邑。
八年正月,大壽奏言:"臣先執謬,自辱其身,深愧歸降之晚。伏睹皇上寬仁神武,一統之業,朝夕可定;以臣目擊機會,先取山海關五城,最為上策。明文武官之能否,城之虛實,兵之強弱,臣所洞悉,宜乘此時攻取中後所,收吳三桂家屬,彼必為之心動。其餘中右所、中前所、前屯衛一鼓可平也。破山海更易於破寧遠:山海軍士皆四方烏合之眾,不識陣戰,絕其咽喉,撤其藩籬,海運不通,長城不守,彼京師難保,三桂安能守寧遠也?"
崇德八年即崇禎十六年。此為祖大壽降清後唯一所建之策。以意逆推,祖大壽經數月觀察,已知明欲滅清,大非易事;而明則內困流寇,復有清兵不斷破邊牆而入,長驅南下,大肆擄掠,河北、中原的百姓,實在太苦了。而明朝終必在此雙重艱困之下失去天下;如流寇亡明,則與清兵相持,兵連禍結,更苦百姓。因此,祖大壽特建此策,固為清謀,但亦為明朝及關內百姓籌一條生路。祖大壽堅毅深沉,受孫承宗、袁崇煥知遇,自崇禎四年降清,猶復孤軍堅守錦州達十一年之久,其心係明室,意向甚明;但中國的武德標準定得太高,作戰非勝即死,遁走亦且為辱,遑論投降?但祖大壽採取比較實際的觀點,前麵引述過在他初次被迫投降時,曾邀副將石建柱告以心腹語:"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不能盡忠報國,唯惜身命耳。"話雖如此,能為國還是要為國,孤城困守,析骸為炊,此種非人生活過了十一年之久,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之事。設非鬆山之敗,他還可以在錦州守下去。平心而論,祖大壽實在很對得起明朝。即在既降以後,為清建策,亦仍有衛護明朝及關內百姓之深意在內。
如其策見用,明朝及關內百姓可得如下的利益:
第一,清朝既已盡得山海關五城(合錦州、鬆山、杏山為"關外八城"),則明清正式形成對壘之勢,清兵不必再由牆子嶺、黃崖口破邊牆而入,肆行海盜式的擄掠。尤其重要的是,有可能以山海關為界,而以關西至灤河為緩衝地帶,達成和議,救明於不亡。
第53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34)
第二,此時守關以寧遠總兵吳三桂為帥,集兵達五十萬之眾;移入關內,以剿流寇。吳三桂、左良玉力足以辦賊。
第三,明季財政受困之大病為餉重;而自神宗末年增賦五百二十萬,崇禎三年增賦百六十五萬,皆為"遼餉"。此外所謂"練餉"(團練)、"剿餉",亦與備遼有關,前後總計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以上。吳三桂移兵入關,不必再有轉輸困難的遼餉,財政上的壓力自可減輕。
但因其時阿巴泰所領明兵征山東者,尚未班師,故其言不用。未幾太宗崩,至是年十月,始由濟爾哈朗攻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唯旋即退出,並未照祖大壽的計劃,迫使吳三桂撤回關內,是必有高人看破機關,樂見清兵能吸住吳三桂的五十萬大軍之故。
***
清太宗崩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至廿六始由太宗第九子福臨嗣位,是為世祖,年號順治,時方六歲。在此十七天之中,多爾袞曾與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有過激烈的爭奪,但官書已滅其跡,隻能從殘餘的記載中窺知一二。試為鉤稽如次。
孟心史《清代史》第一章第三節:
清入關創業,為多爾袞一手所為。世祖沖齡,政由攝政王出。當順治七年以前,事皆攝政專斷,其不為帝者,自守臣節耳。屢飭廷臣致敬於帝,且自雲:"太宗深信諸子弟之成立,唯予能成立之。"以翼戴沖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幹帝位,為自古史冊所僅見。
考承疇用事時代,實為當時不可少之人物,且舍承疇更無合用之人。承疇以萬曆四十四年登第,是年即清太祖天命元年,在故明文臣中,已稱老輩,可以為招徠遺老,樹立風聲,破壞義師,改其視聽。自崇禎初以知兵名於世,清初漢人為將領者多出麾下,聲勢最張之平西王吳三桂,即其督薊遼時舊部八總兵之一。發縱指示,足孚眾望,而又讀書知政體,所到能勝察吏安民之任,與武夫狼藉擾累者不同。假以事權,執挺為降臣長,用人之妙,無過於此。東南西南天下大定於承疇手,而以文人督師,不似舊日鎮將,各擁死士,有其羽翼。用則加諸膝,退則墜諸淵,了無留戀抵抗之患。以故以督部之尊,為招撫,為經略,所向成大功。(《洪承疇章奏文冊彙編跋》)
當鬆山城破時,祖大壽的三個弟弟都在洪承疇軍中:祖大樂,總兵;祖大名、大成,遊擊。被俘後,太宗命釋祖大成,放他回錦州傳話。到此地步,祖大壽自然非降不可了。《清史稿》本傳:
大壽使詣軍言,得見大樂,當降。既令相見,大壽再使請盟。濟爾哈朗怒曰:"城旦夕可下,安用盟為?趣攻之。"大壽乃遣澤遠及其中軍葛勛詣我師引罪。翌日,大壽率將吏出降。即日,諸固山額真率兵入城,實崇德七年三月初八日也。上聞捷,使濟爾哈朗、多爾袞慰諭大壽,並令招杏山、塔山二城降,濟爾哈朗、多爾袞帥師駐焉。阿濟格、阿達禮等,以大壽等還;上禦崇政殿,召見大壽,謝死罪。上曰:"爾背我,為爾主、為爾妻子宗族耳。朕嚐語內院諸臣,謂祖大壽必不能死,後且復降。然朕決不加誅,往事已畢,自後能竭力事朕,則善矣。"又諭澤遠曰:"爾不復來歸,視大壽耳。曩朕蒞視杏山,爾明知為朕,而特舉炮,豈非背恩?爾舉炮能傷幾人耶?朕見人過,即為明言,不復省念。大壽且無責,爾復何誅。爾年方少壯,努力戰陣可也。"澤遠感激泣下。
第52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33)
清太宗駕馭降將的手段,確是高人一等,而實從《三國演義》中揣摩曹操的權術而得。接前引《祖大壽傳》:
六月,烏真超哈分設八旗,以澤潤為正黃旗固山額真;可法、澤洪、國珍、澤遠,為正黃、正紅、鑲藍、鑲白諸旗梅勒額真。大淩河諸降將,初但領部院,至是始以典軍。大壽隸正黃旗,命仍為總兵。上遇之厚,賜賚優渥。存仁上言:"大壽悔盟負約,勢窮來歸,即欲生之,待以不殺足矣,勿宜復任使。"降將顧用極且謂其反覆,慮蹈大淩河故轍。上方欲寵大壽,諷明諸邊將,使大壽書招明寧遠總兵吳三桂。三桂,大壽甥也,答書不從。大壽因疏請發兵取中後所,收三桂家族。
於此可知,在祖大壽未降以前,其部屬始終為清所猜忌,不以典兵。事實上祖大壽令子侄投降,或許亦有布置內應的打算在內;果然典兵,極可能受祖大壽的指揮而反正。"烏真超哈"、"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皆滿洲語,即漢軍、都統、副都統。"額真"後改"章京",此一滿洲官稱與"戈什哈"(護衛)至清末未改,亦為漢人得以任職的僅有的兩個滿洲語官名。
至於"收吳三桂家族於中後所",已在清太宗既崩以後,《清史稿》所記稍有未諦,《貳臣傳·祖大壽傳》於大壽奉命招降吳三桂不從下接敘:
是時貝勒阿巴泰等征明,以明兵固守山海關外五城,別由黃崖口入薊州,越京師,略山東郡邑。
八年正月,大壽奏言:"臣先執謬,自辱其身,深愧歸降之晚。伏睹皇上寬仁神武,一統之業,朝夕可定;以臣目擊機會,先取山海關五城,最為上策。明文武官之能否,城之虛實,兵之強弱,臣所洞悉,宜乘此時攻取中後所,收吳三桂家屬,彼必為之心動。其餘中右所、中前所、前屯衛一鼓可平也。破山海更易於破寧遠:山海軍士皆四方烏合之眾,不識陣戰,絕其咽喉,撤其藩籬,海運不通,長城不守,彼京師難保,三桂安能守寧遠也?"
崇德八年即崇禎十六年。此為祖大壽降清後唯一所建之策。以意逆推,祖大壽經數月觀察,已知明欲滅清,大非易事;而明則內困流寇,復有清兵不斷破邊牆而入,長驅南下,大肆擄掠,河北、中原的百姓,實在太苦了。而明朝終必在此雙重艱困之下失去天下;如流寇亡明,則與清兵相持,兵連禍結,更苦百姓。因此,祖大壽特建此策,固為清謀,但亦為明朝及關內百姓籌一條生路。祖大壽堅毅深沉,受孫承宗、袁崇煥知遇,自崇禎四年降清,猶復孤軍堅守錦州達十一年之久,其心係明室,意向甚明;但中國的武德標準定得太高,作戰非勝即死,遁走亦且為辱,遑論投降?但祖大壽採取比較實際的觀點,前麵引述過在他初次被迫投降時,曾邀副將石建柱告以心腹語:"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不能盡忠報國,唯惜身命耳。"話雖如此,能為國還是要為國,孤城困守,析骸為炊,此種非人生活過了十一年之久,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之事。設非鬆山之敗,他還可以在錦州守下去。平心而論,祖大壽實在很對得起明朝。即在既降以後,為清建策,亦仍有衛護明朝及關內百姓之深意在內。
如其策見用,明朝及關內百姓可得如下的利益:
第一,清朝既已盡得山海關五城(合錦州、鬆山、杏山為"關外八城"),則明清正式形成對壘之勢,清兵不必再由牆子嶺、黃崖口破邊牆而入,肆行海盜式的擄掠。尤其重要的是,有可能以山海關為界,而以關西至灤河為緩衝地帶,達成和議,救明於不亡。
第53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34)
第二,此時守關以寧遠總兵吳三桂為帥,集兵達五十萬之眾;移入關內,以剿流寇。吳三桂、左良玉力足以辦賊。
第三,明季財政受困之大病為餉重;而自神宗末年增賦五百二十萬,崇禎三年增賦百六十五萬,皆為"遼餉"。此外所謂"練餉"(團練)、"剿餉",亦與備遼有關,前後總計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以上。吳三桂移兵入關,不必再有轉輸困難的遼餉,財政上的壓力自可減輕。
但因其時阿巴泰所領明兵征山東者,尚未班師,故其言不用。未幾太宗崩,至是年十月,始由濟爾哈朗攻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唯旋即退出,並未照祖大壽的計劃,迫使吳三桂撤回關內,是必有高人看破機關,樂見清兵能吸住吳三桂的五十萬大軍之故。
***
清太宗崩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至廿六始由太宗第九子福臨嗣位,是為世祖,年號順治,時方六歲。在此十七天之中,多爾袞曾與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有過激烈的爭奪,但官書已滅其跡,隻能從殘餘的記載中窺知一二。試為鉤稽如次。
孟心史《清代史》第一章第三節:
清入關創業,為多爾袞一手所為。世祖沖齡,政由攝政王出。當順治七年以前,事皆攝政專斷,其不為帝者,自守臣節耳。屢飭廷臣致敬於帝,且自雲:"太宗深信諸子弟之成立,唯予能成立之。"以翼戴沖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幹帝位,為自古史冊所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