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踐祚,起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令地方官敦趨就道,遂於元年七月十四日至邸。上禦平台,特宣崇煥,並輔臣、尚書、九卿等召對。(按:"平台"在西苑,為明武宗開"內操"時所建以閱兵者,明末出師命將,皆召見於此。入清改名"紫光閣"。)
上語崇煥曰:"女直跳梁十載,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裏赴召,有何方聞,據實奏聞。"(按:女直即女真;遼興宗名耶律宗真,為避諱因改真為直。)
崇煥對曰:"臣受皇上特達之知,注臣於萬裏之外,倘皇上假臣便宜,五年而東患可平、全遼可復,以報皇上。"(按:"便宜"者,"便宜行事"之謂。袁崇煥知敵不足畏,所患者層層掣肘,不能放手辦事,故袁崇煥首以此為言;此後所有要求,皆不脫"便宜行事"的範圍。)
上曰:"五年滅寇,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輔臣韓爌、劉鴻訓、李標、錢龍錫等奏曰:"崇煥肝膽識力,種種不凡,真奇男子也。"
第30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11)
崇煥奏曰:"臣在外調度,所有奏聞,一憑閣臣處分,閣臣不可不著力主持。"
上顧諭閣臣,閣臣奏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邊事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結,但皇上宵旰於上,正臣子枕戈待旦之秋。臣盡心竭力,約略五年;但五年之中,須事事核實,第一錢糧,第二器械,戶工兩部,俱要悉心措置,以應臣手。"
上顧諭兩部尚書王家楨、張維樞,奏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臣承命在外,止以滅寇為事,五年之中,事變不一,還要吏兵二部,俱應臣手,所當用之人,選與臣用;所不當用之人,即予罷斥。"
上顧諭兩部尚書王永光、王在晉,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聖明在上,各部公忠,毫無不應臣手,但臣之力製東事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君門,便成萬裏,忌功妒能,豈遂無人?即凜於皇上之法度,不致以權掣臣之肘,亦能以意亂臣之心。"
上曰:"朕自主持,不必以浮言介意。"
崇煥又奏曰:"有皇上主持,臣不孤立……"
張岱行文,所要強調的是,袁崇煥要挾需索,得寸進尺,最後竟想鉗製言官。但既皆許諾,則袁崇煥殺毛文龍,亦為便宜行事,無足為罪。至於"一出君門,便成萬裏",確為當時實情,崇禎既許以"朕自主持,不必以浮言介意",而到頭來畢竟聽信浮言,陷袁崇煥於孤立,且以殺身,則是君負臣,非臣負君。
至於毛文龍,自有取死之道,此人為杭州無賴,浪跡遼東,因緣時會,得領師幹,捏造戰報戰功,得升為左都督,據遼東半島、鴨綠江口的皮島,以籌餉為名,大做走私的生意,滿洲所需物資,多從皮島而來,核其行為,"資敵"無疑;但"日以參貂交結當道"。既見殺,當道不復再能得賄,因而怨及袁崇煥,先造蜚語,說袁崇煥通敵;而清太宗提出要求,以毛文龍的首級為信物。這話由"當道"(包括言官)以至宦官,日言於崇禎,信之不疑,所以後來一聞浮言,即以為袁崇煥果然通敵。是則殺袁崇煥,亦不盡由於崇禎庸暗。總之,萬曆一朝四十餘年,冤氣戾氣凝集不散,遂有天啟東林之禍,閹黨橫行,崇禎初雖有"逆案",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之勢未改,幾無正人君子容身之地。此是明朝氣數已盡,崇禎既昧於天命,不能返躬修省;更不能善盡人事,唯果於殺戮,足令誌士喪氣,不亡又安可得?
《石匱書》記毛文龍被誅事,頗為細緻,足當實錄。本傳雲:
(崇煥)至雙島(高陽按:指瓊島及皮島),文龍往寧遠,遲之兩日,見江上戰船將士,皆傲視不顧,諭以"督師親至地方,爾輩何不晉謁?"對曰:"未奉將令,不敢晉謁。"
按:此足見毛文龍心目中根本無袁崇煥。但絕不能謂為袁崇煥以其無禮,殺之以為報復;袁崇煥的想法是:有此心目中無主帥之將,則緩急之間,不但不可恃,且緊要關頭,反足以助敵,亦未可知。袁崇煥所以有五年復全遼的把握,端在能保有完全徹底的指揮權。今有此將,安可不除?且知毛文龍交結當道,如果循正當之途徑去毛,必不能如願,因而採取斷然行動。本傳續載:
崇煥愕塞,不發一言。但日與幕客數人,沿江閑步,拾沙際文石,攫奪為戲,或呼酒席地,小飲成狂。兵船偵探見者,皆曰:"督台輕狂若是。"皆不以為意。
第31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12)
平情而論,袁崇煥此時雖已有必去毛文龍之意,但亦非不可挽回,隻要毛文龍能示誠受節製,袁崇煥亦樂於有此一支海上呼應支援之兵。隻是根本上毛文龍便輕視袁崇煥,那就不能不決裂了。
當時等毛文龍回來以後,袁崇煥並未動手,相與燕飲,每至夜分;席上談公事,袁崇煥主張變更營製,並設監司理民政,毛文龍怫然不悅,話就談不下去了。
於是袁崇煥諷示毛文龍辭官回鄉;毛文龍說:"我一向有此意思,但唯有我知道東事;等東事告竣,朝鮮衰弱,一舉可以占領。"所謂"東事"即指對滿洲的軍事而言。毛文龍大言不慚,已使得袁崇煥大感不快,而居然還存著占朝鮮的妄想,則他的兵即令能打,亦必保存實力,對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完全沒有幫助。至此,袁崇煥才決定採取行動。
於是以邀"觀射"為由,將毛文龍誘至袁崇煥設在山上的行帳;隨行士兵摒拒在外。其過程在張岱的筆下極其生動。
《石匱書》記袁、毛打交道,尚有他語;又袁崇煥所帶親兵無幾,而雙島毛軍數千,袁崇煥何能從容執法?則袁之機智,自別有過人之處,仍須看《石匱書》方知其中曲折奧妙:
(崇煥)索其兵將名冊,以給犒賞;文龍不肯進冊,漫應曰:"本鎮所帶親丁,現在雙島者,三千五百餘人耳。明日領犒。"
按:毛文龍不肯進冊者,因袁崇煥一直要查核他的餉項支出,恐一進冊則據名冊核餉,情弊立見。乃約次日犒軍,登岸較射。
乃傳令中軍,帶親丁四麵擺圍,崇煥坐帳房犒賞軍士。文龍來謝,坐語良久;崇煥曰:"明日不能踵別,國家海外重寄,合受煥一拜。"拜已,相約減從,山上親丁仍於山上擺圍。文龍從官百二十人,俱繞圍兵,內丁千名截營外,崇煥乃命各從官過見,慰勞之曰:"各將官海外勞苦,糧多不敷,使汝等空乏,情實可憫。汝等亦受我一拜。"拜已,眾皆感泣。
按:向毛一拜,以寬其意;向眾從官一拜,是一種試探。"眾皆感泣"則知可以感化,可以理折,可以氣奪,然後可以殺毛文龍。
遂問將官姓名,有言毛可公、毛可侯、毛可將、毛可相,百二十人俱姓毛。
按:此似近乎兒戲,其言誇誕。實則不然。當時投身行伍,有不知其姓者,主事者乃任意製一姓名予之,如王得標、王得勝之類。有輕率者,則故意製一惡姓怪名以相戲,湘軍中不乏其例。然亦有喜舞文弄墨,特為製一與其人不稱之嘉名相贈,如鮑超目不識丁,貴後始識其姓,而字"春霆",即其一例。彼時通文墨者,每以屈事武夫為恥,遇有機會,每加戲侮。如鮑超曾得部下獻董香光屏條四幅,相傳係李闖部下得自明宮,鮑超謂幕友:"何無上款?"此幕友答謂:"好辦!"援筆在下款之上加一上款:"春霆軍門大人雅正。"文士狎侮武夫,類皆如是。所謂"毛可公"、"毛可侯"的題名,亦是一時相戲,未必有何深意;而毛文龍不說真話,遂成口實。
上語崇煥曰:"女直跳梁十載,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裏赴召,有何方聞,據實奏聞。"(按:女直即女真;遼興宗名耶律宗真,為避諱因改真為直。)
崇煥對曰:"臣受皇上特達之知,注臣於萬裏之外,倘皇上假臣便宜,五年而東患可平、全遼可復,以報皇上。"(按:"便宜"者,"便宜行事"之謂。袁崇煥知敵不足畏,所患者層層掣肘,不能放手辦事,故袁崇煥首以此為言;此後所有要求,皆不脫"便宜行事"的範圍。)
上曰:"五年滅寇,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輔臣韓爌、劉鴻訓、李標、錢龍錫等奏曰:"崇煥肝膽識力,種種不凡,真奇男子也。"
第30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11)
崇煥奏曰:"臣在外調度,所有奏聞,一憑閣臣處分,閣臣不可不著力主持。"
上顧諭閣臣,閣臣奏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邊事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結,但皇上宵旰於上,正臣子枕戈待旦之秋。臣盡心竭力,約略五年;但五年之中,須事事核實,第一錢糧,第二器械,戶工兩部,俱要悉心措置,以應臣手。"
上顧諭兩部尚書王家楨、張維樞,奏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臣承命在外,止以滅寇為事,五年之中,事變不一,還要吏兵二部,俱應臣手,所當用之人,選與臣用;所不當用之人,即予罷斥。"
上顧諭兩部尚書王永光、王在晉,曰:"敢不承命。"
崇煥又奏曰:"聖明在上,各部公忠,毫無不應臣手,但臣之力製東事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君門,便成萬裏,忌功妒能,豈遂無人?即凜於皇上之法度,不致以權掣臣之肘,亦能以意亂臣之心。"
上曰:"朕自主持,不必以浮言介意。"
崇煥又奏曰:"有皇上主持,臣不孤立……"
張岱行文,所要強調的是,袁崇煥要挾需索,得寸進尺,最後竟想鉗製言官。但既皆許諾,則袁崇煥殺毛文龍,亦為便宜行事,無足為罪。至於"一出君門,便成萬裏",確為當時實情,崇禎既許以"朕自主持,不必以浮言介意",而到頭來畢竟聽信浮言,陷袁崇煥於孤立,且以殺身,則是君負臣,非臣負君。
至於毛文龍,自有取死之道,此人為杭州無賴,浪跡遼東,因緣時會,得領師幹,捏造戰報戰功,得升為左都督,據遼東半島、鴨綠江口的皮島,以籌餉為名,大做走私的生意,滿洲所需物資,多從皮島而來,核其行為,"資敵"無疑;但"日以參貂交結當道"。既見殺,當道不復再能得賄,因而怨及袁崇煥,先造蜚語,說袁崇煥通敵;而清太宗提出要求,以毛文龍的首級為信物。這話由"當道"(包括言官)以至宦官,日言於崇禎,信之不疑,所以後來一聞浮言,即以為袁崇煥果然通敵。是則殺袁崇煥,亦不盡由於崇禎庸暗。總之,萬曆一朝四十餘年,冤氣戾氣凝集不散,遂有天啟東林之禍,閹黨橫行,崇禎初雖有"逆案",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之勢未改,幾無正人君子容身之地。此是明朝氣數已盡,崇禎既昧於天命,不能返躬修省;更不能善盡人事,唯果於殺戮,足令誌士喪氣,不亡又安可得?
《石匱書》記毛文龍被誅事,頗為細緻,足當實錄。本傳雲:
(崇煥)至雙島(高陽按:指瓊島及皮島),文龍往寧遠,遲之兩日,見江上戰船將士,皆傲視不顧,諭以"督師親至地方,爾輩何不晉謁?"對曰:"未奉將令,不敢晉謁。"
按:此足見毛文龍心目中根本無袁崇煥。但絕不能謂為袁崇煥以其無禮,殺之以為報復;袁崇煥的想法是:有此心目中無主帥之將,則緩急之間,不但不可恃,且緊要關頭,反足以助敵,亦未可知。袁崇煥所以有五年復全遼的把握,端在能保有完全徹底的指揮權。今有此將,安可不除?且知毛文龍交結當道,如果循正當之途徑去毛,必不能如願,因而採取斷然行動。本傳續載:
崇煥愕塞,不發一言。但日與幕客數人,沿江閑步,拾沙際文石,攫奪為戲,或呼酒席地,小飲成狂。兵船偵探見者,皆曰:"督台輕狂若是。"皆不以為意。
第31節:第三章 太祖、太宗(12)
平情而論,袁崇煥此時雖已有必去毛文龍之意,但亦非不可挽回,隻要毛文龍能示誠受節製,袁崇煥亦樂於有此一支海上呼應支援之兵。隻是根本上毛文龍便輕視袁崇煥,那就不能不決裂了。
當時等毛文龍回來以後,袁崇煥並未動手,相與燕飲,每至夜分;席上談公事,袁崇煥主張變更營製,並設監司理民政,毛文龍怫然不悅,話就談不下去了。
於是袁崇煥諷示毛文龍辭官回鄉;毛文龍說:"我一向有此意思,但唯有我知道東事;等東事告竣,朝鮮衰弱,一舉可以占領。"所謂"東事"即指對滿洲的軍事而言。毛文龍大言不慚,已使得袁崇煥大感不快,而居然還存著占朝鮮的妄想,則他的兵即令能打,亦必保存實力,對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完全沒有幫助。至此,袁崇煥才決定採取行動。
於是以邀"觀射"為由,將毛文龍誘至袁崇煥設在山上的行帳;隨行士兵摒拒在外。其過程在張岱的筆下極其生動。
《石匱書》記袁、毛打交道,尚有他語;又袁崇煥所帶親兵無幾,而雙島毛軍數千,袁崇煥何能從容執法?則袁之機智,自別有過人之處,仍須看《石匱書》方知其中曲折奧妙:
(崇煥)索其兵將名冊,以給犒賞;文龍不肯進冊,漫應曰:"本鎮所帶親丁,現在雙島者,三千五百餘人耳。明日領犒。"
按:毛文龍不肯進冊者,因袁崇煥一直要查核他的餉項支出,恐一進冊則據名冊核餉,情弊立見。乃約次日犒軍,登岸較射。
乃傳令中軍,帶親丁四麵擺圍,崇煥坐帳房犒賞軍士。文龍來謝,坐語良久;崇煥曰:"明日不能踵別,國家海外重寄,合受煥一拜。"拜已,相約減從,山上親丁仍於山上擺圍。文龍從官百二十人,俱繞圍兵,內丁千名截營外,崇煥乃命各從官過見,慰勞之曰:"各將官海外勞苦,糧多不敷,使汝等空乏,情實可憫。汝等亦受我一拜。"拜已,眾皆感泣。
按:向毛一拜,以寬其意;向眾從官一拜,是一種試探。"眾皆感泣"則知可以感化,可以理折,可以氣奪,然後可以殺毛文龍。
遂問將官姓名,有言毛可公、毛可侯、毛可將、毛可相,百二十人俱姓毛。
按:此似近乎兒戲,其言誇誕。實則不然。當時投身行伍,有不知其姓者,主事者乃任意製一姓名予之,如王得標、王得勝之類。有輕率者,則故意製一惡姓怪名以相戲,湘軍中不乏其例。然亦有喜舞文弄墨,特為製一與其人不稱之嘉名相贈,如鮑超目不識丁,貴後始識其姓,而字"春霆",即其一例。彼時通文墨者,每以屈事武夫為恥,遇有機會,每加戲侮。如鮑超曾得部下獻董香光屏條四幅,相傳係李闖部下得自明宮,鮑超謂幕友:"何無上款?"此幕友答謂:"好辦!"援筆在下款之上加一上款:"春霆軍門大人雅正。"文士狎侮武夫,類皆如是。所謂"毛可公"、"毛可侯"的題名,亦是一時相戲,未必有何深意;而毛文龍不說真話,遂成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