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極恨太監,我猜想這是因為他"出身微賤",從小養於宮中時,常受太監輕侮所致。高宗裁抑太監的方法頗為巧妙:他將太監改成姓秦、姓趙、姓高三姓,合之則為"秦趙高"三字,以為警惕。又內奏事處的太監,一律改姓王,因為王是最大的一姓,若有人到內奏事處去打聽機密,問到"王公公",不知是哪個王太監,隻好廢然而返。


    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一年高宗巡幸熱河時,有一太監橫行不法,為縣令高層雲所痛責。一時皆為高層雲危,而高宗不但不罪,反而嘉許。此尤可見高宗對於太監的痛恨。


    嘉道兩朝,一承幹隆家法,太監無敢為非。至鹹豐末年,溺於聲色,太監得以夤緣為利。及至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安德海因密傳書信之功,漸次跋扈不法,後為丁寶楨誅於濟南,此為清末宮闈一大公案。自此約有十年清靜,至李蓮英得寵用事,見微知著,清祚將終,已可看出消息。


    太監在明朝,最多時有數萬名之多。康熙晚年曾與大臣談早年的見聞,據說明朝太監人數太多,每日送飯,不能遍給,被派遣在冷僻之處的太監,倘或因病不能起床,即有活活餓死的可能。清朝的太監雖有編製上的限製,但最多時仍有三千名左右。


    這三千名太監,大部分來自京東及河北南部;明朝的太監有福建人,清朝則絕無僅有。太監亦有品級,最高的是三品,至李蓮英,由慈禧特旨賞戴二品頂戴,是唯一的戴紅頂子的太監。


    太監的首腦稱為"都領侍"、"領侍",但一般都用"總管"、"首領"來區分;總管又有大總管、二總管的說法。大致太後、皇帝、皇後宮中的太監首腦為總管,妃宮就隻有首領了。自總管至太監,稱其所侍候的後妃為"主子",管皇帝叫"萬歲爺",先帝則在"爺"字前加年號,如世祖則為"順治爺",聖祖則為"康熙爺"。至於稱慈禧太後為"老佛爺",那是特例。


    大內共分九個區域,如幹清宮、養心殿、寧壽宮等,每一個區下,有多寡不同的處,如幹清宮的"內奏事處"等,總計四十八處。每區設總管一員,被轄於"都領侍"之下,稱為"九堂總管",為太監部門的最高權力組織,有何大事,由"都領侍"召集九堂總管會議決定。九堂總管的品級,自三品至五品不等。


    四十八處設四十八個首領太監,品級自四品至九品不等。當然,最多的是"未入流"的太監,分派在各處服役。最低級、也是最苦的是打掃處的太監,犯了過失的太監,常派到此處來服勞役,作為懲罰。


    太監的苦樂不同,勞役不均,貧富不等,其距離恐怕超過任何階層、任何行業。在表麵上看,太監的待遇相差不大,最高的是月給銀八兩、米八斤、製錢一千三百文;最低的是月給銀二兩、米一斤半、製錢六百文。但是富庶的太監,其闊綽之處,說來有如神話,"溥儀自傳"中說:


    第15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4)


    我用的一個二總管阮進壽,每入冬季,一天換一件皮袍,都屬貂翎眼、貂爪仁、貂脖子,沒有穿過重樣兒的。僅就新年那天他穿的一件反毛的全海龍皮褂,就夠一個小京官吃上一輩子的。


    貂皮今稱"明克";西方貴婦人,以擁有一件明克大衣視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而阮進壽有數十件貂皮袍,其豪富為何如?


    這些人的錢是哪裏來的呢?第一是與內務府勾結,凡有大工、大慶典,如興修宮殿、修陵寢、大婚等,都要先講條件。


    如溥儀的二總管、後來升為大總管的阮進壽,在溥儀"大婚"時曾勒索"內務府",據溥儀自述:


    我事先規定了婚費數目不得超過三十六萬元,內務府按照這個數目在分配了實用額之後,可以分贈太監的,數目不多,因此在大總管這裏沒通過。事情僵住了。堂郎中鍾凱為此親自到阮進壽住的地方,左一個"阮老爺"右一個"阮老爺",央求了半天,阮進壽也沒答應,最後還是按阮進壽開價辦事,才算過了關。


    按:溥儀所說的這段話,需要說明或補充者有三:第一,大婚隻用三十六萬元,是因為溥儀畢竟隻是"關起門來做皇帝"。同、光兩朝大婚,正式預算及各省督撫報效,總數在四五百萬兩銀子左右。第二,內務府大臣皆為兼領,不常到衙門;事務工作,有"堂郎中"為其首腦。"堂"有堂官的意味在內。第三,清朝官場稱謂,官至三品始可稱"大人",阮進壽既為大總管,自是三品都領侍,郎中五品,稱之為大人,亦不為諂諛;但對太監的尊稱,隻有"公公",並無大人,而又有些太監不喜"公公"的稱呼,所以稱之為"老爺"。


    太監的另一項經常收入為犒賞。內廷行走人員,逢年過節,或者奉召參加慶典,如"入座聽戲"等等,對太監皆須有所饋贈;倘遇頒賞,則視"恩典"大小而定紅包大小,寧豐勿薄,尤其是出自特恩,打發更須注意,倘不滿其意,回宮復命時,加上一兩句閑話,便成有力的讒言,恩遇方隆,旋即失寵,便是因小失大了。


    還有一種犒賞,實在是花錢消災。對大臣、言官的處分中,有一種叫做"傳旨申飭",派出來的太監都是利嘴,倘或好好招待,紅包豐厚,則念一遍傳旨申飭的上諭,便即了事;如果不懂這個訣竅,一無表示,"申飭"便變成痛詬,狗血噴頭,祖宗十八代都可以罵到。


    太監弄錢的花樣很多,但不管什麽花樣,性質上總脫不了"敲詐勒索"四字,舉幾個例子如下:


    一、左宗棠內召入軍機,自蘭州入覲--召見時免冠磕頭,大帽子置於正前方,如果曾賞戴花翎,則帽子倒置,即以翎尾對禦案--奏對既畢,"跪安"退出時,左宗棠忘了取回帽子,太監將帽子送回賢良寺行館,索酬兩萬銀子,否則泄其事於言官,糾彈失機,何等沒趣?左宗棠無奈,隻好接受其勒索。


    二、慈禧萬壽,某疆臣進獻珍玩,外加紅木底座玻璃罩;凡此進貢,照例應有豐厚的"門包"。但此疆臣所派的差官不甚內行,打點得不夠,太監便使壞了:等貢品抬入宮內,差官退入殿外,復又被喚了進去,指出玻璃上有裂痕,隨時會破,不便進呈。差官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太監便以同情的態度表示,可以為他換一個玻璃罩,但須兩千銀子。此差官迫不得已,打電報回去匯了銀子來了結此事。其實所謂裂痕,隻是太監在玻璃罩裏麵粘了一根頭髮而已。


    第16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5)


    三、世續的父親崇綸,久任禁軍統領,在庚子以前是慈禧麵前的紅人之一。他在兼內務府大臣時,得罪了一名有頭臉的太監,一次奉召進宮,經過一處殿廷時,屋子裏潑出一盆洗臉水,淋得他袍褂盡濕;那太監趕緊出來請罪。崇綸懂得他們的花樣,這不是發脾氣的時候,隻問:"太後在等著,一身皆濕,如何入見?"太監拿出一套袍褂來,又訴苦說好話。崇綸花了好大一筆錢,才能換上幹淨袍褂去見慈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的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清朝的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