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繡寫有一篇短文,名為《京苑鹿》,說"野畜不畜於家",苑鹿失去自由,"猶獄內之犯人,非遇赦不得而出"。結論是:"莊子雲: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不論其死為骨為貴也。"到了民國二十年,溥儀還在天津時,文繡提出離婚的要求,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結果如願以償。而她有個哥哥,在天津《商報》上發表一封給文繡的公開信,說:"漫雲遜帝對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應耐死忍受。"又說:"縱中宮待汝稍嚴,不肯假以辭色,然抱衾與裯,自是小星本分。"此等妙文亦曾傳誦一時。
長春宮後麵的重華宮,自幹隆開始,亦為皇帝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所在。雍正在位時,皇子並未分府,高宗封寶親王,婚後住重華宮;高宗即位後,重華宮即成"潛邸",大加裝修。內有崇敬殿,殿額題作"樂善堂";高宗為皇子時所印的詩集,即名《樂善堂集》。重華宮的故事,可記者有二,《國朝宮史》:
每歲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領太監陳龍箋、大筆、墨海於重華宮祗候。以"賜福蒼生"筆,書福字十餘幅,懸貼各宮。自是將軍督撫奏函至,並禦書緘賜之。十五、六等日召禦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幹清宮賜福字。
按:召近臣麵賜福字時,有一儀節:皇帝麵南,立書福字;受賜者北麵而跪,當禦筆初下時,即開始磕頭。等寫完,兩太監移福字自受賜者身上移過,置於地上候墨幹,名為"一身是福"。
又《嘯亭雜錄》:
幹隆中,於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大臣之能詩者,曲宴於重華宮,演劇賜茶,仿柏梁製,皆命聯句,以紀其盛。復當席禦製工章,命諸臣和之。後遂以為常禮。
重華宮的戲台在東麵,台前五楹敞廳,名為漱芳齋。辛酉政變後,兩宮垂簾,以漱芳齋為"公所",退朝後在此治事進膳;每月朔望有戲。當時兩宮和諧,外倚恭王,內撫幼帝,雖是孤兒寡婦,卻是一片興旺氣象。所謂"同光中興",實在也就隻是兩宮在漱芳齋的那幾年而已。
此外,東六宮之東為寧壽宮,本為太後所住,幹隆三十七年重修,備為歸政後頤養之所;幹隆六十年永定為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寧壽宮,主要的原因是:寧壽宮有一座三層的大戲台,名為"暢音閣",便於慈禧"傳戲"。
與寧壽宮相對的是西六宮之西的慈寧宮、慈寧宮之西的壽康宮、壽康宮之後的壽安宮。《國朝宮史》:
皇帝尊聖祖母為太皇太後,尊聖母為皇太後,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奉太妃、太嬪等位隨居。
壽康、壽安等宮,為先朝妃嬪,及有"常在"、"答應"等稱號的宮眷所住。在宮中,這些人屬於被遺忘的一群,所以稱壽康、壽安為冷宮,亦與事實相去不遠。
第13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2)
談到行,皇帝出警入蹕,都是坐轎子,從六十四人所抬的"玉輅",到宮中兩名太監手抬的軟轎,種類極多。皇帝出宮的機會畢竟不多,無須細敘;在宮中"行"的情形,頗可一談。如溥儀所記,即為歷來相沿的規製;皇帝不論行至何處,都有數十人前呼後擁:
最前麵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猶如汽車喇叭,嘴裏不時發出"吃--吃--"的響聲,警告人們早早迴避。在他後麵二三十步遠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鴨行鵝步地行進;再後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後)。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禦前小太監扶著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呼應;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麵,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紮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
在這些禦前太監後麵,是禦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幹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麵是禦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氣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萬應錠、痧藥、辟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
在最後麵,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麵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
***
皇帝的飲食起居、公私生活,離不開太監。清朝的太監,雖不如明朝的宦官那樣能夠左右朝政,但無形中發生的影響也不小。所以在"皇帝的種種"之中,不能不稍稍多費篇幅,談一談此輩。
清朝太監勢力的消長,可以分做順治、康熙、幹隆以後及同光等四個階段。順治入關,接收大內,宮中猶是明朝四司六局的編製;順治十年設"內十三衙門",悉本明製,此是宦官製度的復活,為之主持者,是一個名叫吳良輔的太監。
這時從龍入關的上三旗包衣,本是天子家臣,照道理說,宮中的管家應該是他們,而非太監;太監既然得勢,勢必與上三旗包衣發生權利衝突,因此,雙方鬥得很厲害。順治十五年,吳良輔以"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被逮問,但以世祖的寵信,吳良輔竟得無事;十八年正月初二,世祖且親蒞法源寺,觀吳良輔祝髮,歸後即不豫,以天花崩於正月初七。吳良輔之祝髮為僧,是因罪遁入空門以求免,還是代帝出家,今已無考。
世祖一崩,上三旗包衣全力反攻,尤以正白旗為最出力。所謂上三旗指正黃、鑲黃、正白。兩黃旗本為太宗所領,奴以主貴,自當別於下五旗;正白旗旗主本為多爾袞,死後無子,正白旗包衣被收,遂成上三旗,但與兩黃旗亦有區分。正白旗包衣在名義上是為太後服役,所以選奶口以及織造等差,都出自正白旗。上三旗之向太監奪權,即由正白旗直接訴請孝莊太後主持,復得親貴支持,乃能大獲全勝;其方式是用遺詔罪己的口氣,大加改革,裁撤"內十三衙門"即為其中之一。
順治遺詔,為清朝開國最重要的文獻;清祚能久,此詔關係重大。相傳係大學士王熙承孝莊太後之命所改寫,與跪受世祖之末命,大不相同;其中有一款雲:
祖宗創業,未嚐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任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
第14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3)
順治十八年二月十五,聖祖即位後一月,上諭正式革去"內十三衙門",提到吳良輔處斬;又提到一"滿洲佟義",與吳良輔朋比為奸。此佟義不詳何許人,但既能深入宮禁,必為勛臣。按:佟氏為漢人而與愛新覺羅早結姻婭,聖祖生母即出佟家。當時佟姓族人,居高官不知凡幾,故有"佟半朝"之稱。
在康熙朝,太監雖不如順治時得勢,但仍多皇帝的親信,口銜天憲,一語之出入甚大。康熙最信任的太監名梁九功,雍正即位後,不知緣何畏罪,自絕於煤山。如京劇《連環套》以及《紅樓夢》中的描寫,都還可以看出康熙、雍正兩朝,太監在宮中跋扈者頗有其人;直至幹隆朝,方大加裁抑。
長春宮後麵的重華宮,自幹隆開始,亦為皇帝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所在。雍正在位時,皇子並未分府,高宗封寶親王,婚後住重華宮;高宗即位後,重華宮即成"潛邸",大加裝修。內有崇敬殿,殿額題作"樂善堂";高宗為皇子時所印的詩集,即名《樂善堂集》。重華宮的故事,可記者有二,《國朝宮史》:
每歲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領太監陳龍箋、大筆、墨海於重華宮祗候。以"賜福蒼生"筆,書福字十餘幅,懸貼各宮。自是將軍督撫奏函至,並禦書緘賜之。十五、六等日召禦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幹清宮賜福字。
按:召近臣麵賜福字時,有一儀節:皇帝麵南,立書福字;受賜者北麵而跪,當禦筆初下時,即開始磕頭。等寫完,兩太監移福字自受賜者身上移過,置於地上候墨幹,名為"一身是福"。
又《嘯亭雜錄》:
幹隆中,於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大臣之能詩者,曲宴於重華宮,演劇賜茶,仿柏梁製,皆命聯句,以紀其盛。復當席禦製工章,命諸臣和之。後遂以為常禮。
重華宮的戲台在東麵,台前五楹敞廳,名為漱芳齋。辛酉政變後,兩宮垂簾,以漱芳齋為"公所",退朝後在此治事進膳;每月朔望有戲。當時兩宮和諧,外倚恭王,內撫幼帝,雖是孤兒寡婦,卻是一片興旺氣象。所謂"同光中興",實在也就隻是兩宮在漱芳齋的那幾年而已。
此外,東六宮之東為寧壽宮,本為太後所住,幹隆三十七年重修,備為歸政後頤養之所;幹隆六十年永定為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寧壽宮,主要的原因是:寧壽宮有一座三層的大戲台,名為"暢音閣",便於慈禧"傳戲"。
與寧壽宮相對的是西六宮之西的慈寧宮、慈寧宮之西的壽康宮、壽康宮之後的壽安宮。《國朝宮史》:
皇帝尊聖祖母為太皇太後,尊聖母為皇太後,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奉太妃、太嬪等位隨居。
壽康、壽安等宮,為先朝妃嬪,及有"常在"、"答應"等稱號的宮眷所住。在宮中,這些人屬於被遺忘的一群,所以稱壽康、壽安為冷宮,亦與事實相去不遠。
第13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2)
談到行,皇帝出警入蹕,都是坐轎子,從六十四人所抬的"玉輅",到宮中兩名太監手抬的軟轎,種類極多。皇帝出宮的機會畢竟不多,無須細敘;在宮中"行"的情形,頗可一談。如溥儀所記,即為歷來相沿的規製;皇帝不論行至何處,都有數十人前呼後擁:
最前麵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猶如汽車喇叭,嘴裏不時發出"吃--吃--"的響聲,警告人們早早迴避。在他後麵二三十步遠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鴨行鵝步地行進;再後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後)。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禦前小太監扶著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呼應;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麵,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紮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
在這些禦前太監後麵,是禦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幹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麵是禦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氣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萬應錠、痧藥、辟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
在最後麵,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麵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
***
皇帝的飲食起居、公私生活,離不開太監。清朝的太監,雖不如明朝的宦官那樣能夠左右朝政,但無形中發生的影響也不小。所以在"皇帝的種種"之中,不能不稍稍多費篇幅,談一談此輩。
清朝太監勢力的消長,可以分做順治、康熙、幹隆以後及同光等四個階段。順治入關,接收大內,宮中猶是明朝四司六局的編製;順治十年設"內十三衙門",悉本明製,此是宦官製度的復活,為之主持者,是一個名叫吳良輔的太監。
這時從龍入關的上三旗包衣,本是天子家臣,照道理說,宮中的管家應該是他們,而非太監;太監既然得勢,勢必與上三旗包衣發生權利衝突,因此,雙方鬥得很厲害。順治十五年,吳良輔以"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被逮問,但以世祖的寵信,吳良輔竟得無事;十八年正月初二,世祖且親蒞法源寺,觀吳良輔祝髮,歸後即不豫,以天花崩於正月初七。吳良輔之祝髮為僧,是因罪遁入空門以求免,還是代帝出家,今已無考。
世祖一崩,上三旗包衣全力反攻,尤以正白旗為最出力。所謂上三旗指正黃、鑲黃、正白。兩黃旗本為太宗所領,奴以主貴,自當別於下五旗;正白旗旗主本為多爾袞,死後無子,正白旗包衣被收,遂成上三旗,但與兩黃旗亦有區分。正白旗包衣在名義上是為太後服役,所以選奶口以及織造等差,都出自正白旗。上三旗之向太監奪權,即由正白旗直接訴請孝莊太後主持,復得親貴支持,乃能大獲全勝;其方式是用遺詔罪己的口氣,大加改革,裁撤"內十三衙門"即為其中之一。
順治遺詔,為清朝開國最重要的文獻;清祚能久,此詔關係重大。相傳係大學士王熙承孝莊太後之命所改寫,與跪受世祖之末命,大不相同;其中有一款雲:
祖宗創業,未嚐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任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
第14節:第一章 皇帝的種種(13)
順治十八年二月十五,聖祖即位後一月,上諭正式革去"內十三衙門",提到吳良輔處斬;又提到一"滿洲佟義",與吳良輔朋比為奸。此佟義不詳何許人,但既能深入宮禁,必為勛臣。按:佟氏為漢人而與愛新覺羅早結姻婭,聖祖生母即出佟家。當時佟姓族人,居高官不知凡幾,故有"佟半朝"之稱。
在康熙朝,太監雖不如順治時得勢,但仍多皇帝的親信,口銜天憲,一語之出入甚大。康熙最信任的太監名梁九功,雍正即位後,不知緣何畏罪,自絕於煤山。如京劇《連環套》以及《紅樓夢》中的描寫,都還可以看出康熙、雍正兩朝,太監在宮中跋扈者頗有其人;直至幹隆朝,方大加裁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