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武則天2: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崔義玄脾氣最火爆,厲聲號召眾人:“始議中宮廢易之事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同僚,三次勸說長孫無忌,也算仁至義盡了。無忌剛愎自負目空天下,這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啊!事已至此索性硬碰硬,咱們這麽多人難道還怕他不成?”
“對!跟他鬥!”李義府、侯善業等人反應激烈;卻仍有不少人蹙眉凝思,拿不定主意——畢竟長孫無忌是顧命大臣,自先皇之時便手握大權,又有李道宗、宇文節等前車之鑑,要下決心和這麽個鐵腕人物作對,豈是容易之事?
許敬宗冷眼旁觀,見人心還不夠齊,終於緩緩開口:“豐收之年,田舍翁多打幾鬥糧尚且易婦,而聖上欲改易皇後竟不能。為什麽?”說到這兒他掃視群臣,捶胸頓足放聲大呼,“當今天子被權臣所製,還不如一個田舍翁啊!我輩食君祿、報皇恩,若不能救社稷於水火,何顏立於天地間!”
“是啊!”霎時間群情激奮,吶喊聲直衝霄漢……
四、最後時刻
當許敬宗當眾嚷出“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這句話的時候,爭鬥已完全變味。立不立武媚為後已經不重要了,這已經演變成了一相權力之爭。
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遠不及長孫無忌地位尊貴,但是他們打出一麵無敵的旗幟——維護皇權!這是一麵道義的旗幟,因為皇帝原本就應該擁有至高的權力,無忌專權是有悖綱常的,無數正人君子為之熱血沸騰;同時這也是一麵利益的旗幟,因為擁護者就是皇帝的支持者,無忌及關隴群臣一旦倒台,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無數齷齪小人為之舞蹈癲狂。
長孫無忌的本錢在急劇縮水,站在他身邊的還有誰?尚書右僕射褚遂良自然是共同進退的知己,還有韓瑗、來濟;中書令崔敦禮已病得爬不起來;尚書左僕射於誌寧謹小慎微,有他無他沒什麽區別;至於司空李,隻要不來作對就阿彌陀佛啦!當然還有關隴之臣,但這群人已經分裂,自從他誅殺李恪、李元景,流放李道宗、宇文節,一部分人已經漸漸疏遠了他,特別是皇室宗親幾乎視他為敵人,就剩高履行、高真行、長孫詮等兄弟,還有裴行儉等少數親信了。
漸漸惡化的情勢下,長孫無忌已有些慌張,許敬宗、李義府現在幾乎是公然在討論怎麽對付他,為此他也必須召集親信商量對策。可是誰也沒有好辦法,長安令裴行儉甚至氣得大罵,說皇帝被武媚迷惑,長此以往大唐社稷將亂。一場密會無果而終,然而轉天就有人告發,說裴行儉毀謗朝廷、詛咒皇帝,令無忌震驚的是,上書彈劾之人竟是禦史中丞袁公瑜。
直到此時長孫無忌才明白,難怪自己府中之事連續泄露,難怪袁公瑜一再聲稱崔義玄毫無異動,原來人家根本就是一夥的。裴行儉很快貶為安西都護府長史,被李治一腳從長安踢到了遙遠的西域。更為可怖的是,不單裴行儉一人,他們所有人的言論都被袁公瑜獲知了,無忌再也不敢召集密會。與此同時,他們手中的權力也開始失靈——中書省王德儉、李安期以至劉祥道等人已經聯起手來,門下省的給事中薛元超乃皇帝摯友、李孝逸是淮安王李神通之子、都已不聽從命令。既然宰相們聯手可以架空皇帝,同樣的道理,下屬之人同仇敵愾一樣可以限製宰相。
九月朔日,太極殿的大朝會異常莊嚴,宛如這深秋時節一般充盈著肅穆之氣。李治正襟危坐於禦座之上,目不斜視,身姿挺拔,龍袍冠冕熠熠生輝,連麵前的旒珠都一動不動;百官烏紗朝服神色恭敬,一個個舉笏出班,朗聲奏報:“洛州大雨,道路不通,京師米價暴增貴,請於東西二市置常平倉,平準糧價。”
“大食國(阿拉伯)遣使朝貢,現已過蘭州。”
“大軍糧草軍械齊備,將於本月擇吉出征,恭請陛下率百官駕臨玄武門,激勵將士,為程大將軍踐行……”
長孫無忌坐在朝班之首,也是一動不動。相較高高在上的李治,他更像是一座山,一塊橫亙在大道上無法逾越的高山,雖經日月風霜的消磨已漸漸有點兒風化,其堅硬本色不改。不過事到如今他也感覺到朝堂的氣氛變了,奏言的大臣沒有似以往那樣偷偷瞟他,沒有看他臉色行事——或許大山是不可逾越的,卻可以從旁繞過。
緊挨在無忌身邊的是司空李,依舊一臉漠然的表情,仿佛什麽事兒都與他無關,自稱病以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日能來參加朝會已屬難得。真正病得不輕的是崔敦禮,都三個月沒瞅見他了。於誌寧則一直低著頭,似有想不完的心事;褚遂良、韓瑗、來濟各在朝班之中,也都麵有憂色。
百官的奏報不多時便結束,李治也終於有了一絲動作,傾身審視滿朝文武:“還有無進言之事?”
下麵一片沉默。
“衛尉卿許敬宗。”
“臣在……”
李治的口氣甚是和緩:“愛卿擅詩文,又精於典章,曾為東宮右庶子。衛尉卿雖屬要職,卻是掌管軍械、儀仗之事,由愛卿擔當未免不大相稱。朕踐祚之初,你擔當何職?”
許敬宗回道:“禮部尚書。”若不是擔任禮部尚書,圖財賣婚興許還不至於貶到外地,蹉跎了四年。
“對!跟他鬥!”李義府、侯善業等人反應激烈;卻仍有不少人蹙眉凝思,拿不定主意——畢竟長孫無忌是顧命大臣,自先皇之時便手握大權,又有李道宗、宇文節等前車之鑑,要下決心和這麽個鐵腕人物作對,豈是容易之事?
許敬宗冷眼旁觀,見人心還不夠齊,終於緩緩開口:“豐收之年,田舍翁多打幾鬥糧尚且易婦,而聖上欲改易皇後竟不能。為什麽?”說到這兒他掃視群臣,捶胸頓足放聲大呼,“當今天子被權臣所製,還不如一個田舍翁啊!我輩食君祿、報皇恩,若不能救社稷於水火,何顏立於天地間!”
“是啊!”霎時間群情激奮,吶喊聲直衝霄漢……
四、最後時刻
當許敬宗當眾嚷出“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這句話的時候,爭鬥已完全變味。立不立武媚為後已經不重要了,這已經演變成了一相權力之爭。
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遠不及長孫無忌地位尊貴,但是他們打出一麵無敵的旗幟——維護皇權!這是一麵道義的旗幟,因為皇帝原本就應該擁有至高的權力,無忌專權是有悖綱常的,無數正人君子為之熱血沸騰;同時這也是一麵利益的旗幟,因為擁護者就是皇帝的支持者,無忌及關隴群臣一旦倒台,便有升官發財的機會,無數齷齪小人為之舞蹈癲狂。
長孫無忌的本錢在急劇縮水,站在他身邊的還有誰?尚書右僕射褚遂良自然是共同進退的知己,還有韓瑗、來濟;中書令崔敦禮已病得爬不起來;尚書左僕射於誌寧謹小慎微,有他無他沒什麽區別;至於司空李,隻要不來作對就阿彌陀佛啦!當然還有關隴之臣,但這群人已經分裂,自從他誅殺李恪、李元景,流放李道宗、宇文節,一部分人已經漸漸疏遠了他,特別是皇室宗親幾乎視他為敵人,就剩高履行、高真行、長孫詮等兄弟,還有裴行儉等少數親信了。
漸漸惡化的情勢下,長孫無忌已有些慌張,許敬宗、李義府現在幾乎是公然在討論怎麽對付他,為此他也必須召集親信商量對策。可是誰也沒有好辦法,長安令裴行儉甚至氣得大罵,說皇帝被武媚迷惑,長此以往大唐社稷將亂。一場密會無果而終,然而轉天就有人告發,說裴行儉毀謗朝廷、詛咒皇帝,令無忌震驚的是,上書彈劾之人竟是禦史中丞袁公瑜。
直到此時長孫無忌才明白,難怪自己府中之事連續泄露,難怪袁公瑜一再聲稱崔義玄毫無異動,原來人家根本就是一夥的。裴行儉很快貶為安西都護府長史,被李治一腳從長安踢到了遙遠的西域。更為可怖的是,不單裴行儉一人,他們所有人的言論都被袁公瑜獲知了,無忌再也不敢召集密會。與此同時,他們手中的權力也開始失靈——中書省王德儉、李安期以至劉祥道等人已經聯起手來,門下省的給事中薛元超乃皇帝摯友、李孝逸是淮安王李神通之子、都已不聽從命令。既然宰相們聯手可以架空皇帝,同樣的道理,下屬之人同仇敵愾一樣可以限製宰相。
九月朔日,太極殿的大朝會異常莊嚴,宛如這深秋時節一般充盈著肅穆之氣。李治正襟危坐於禦座之上,目不斜視,身姿挺拔,龍袍冠冕熠熠生輝,連麵前的旒珠都一動不動;百官烏紗朝服神色恭敬,一個個舉笏出班,朗聲奏報:“洛州大雨,道路不通,京師米價暴增貴,請於東西二市置常平倉,平準糧價。”
“大食國(阿拉伯)遣使朝貢,現已過蘭州。”
“大軍糧草軍械齊備,將於本月擇吉出征,恭請陛下率百官駕臨玄武門,激勵將士,為程大將軍踐行……”
長孫無忌坐在朝班之首,也是一動不動。相較高高在上的李治,他更像是一座山,一塊橫亙在大道上無法逾越的高山,雖經日月風霜的消磨已漸漸有點兒風化,其堅硬本色不改。不過事到如今他也感覺到朝堂的氣氛變了,奏言的大臣沒有似以往那樣偷偷瞟他,沒有看他臉色行事——或許大山是不可逾越的,卻可以從旁繞過。
緊挨在無忌身邊的是司空李,依舊一臉漠然的表情,仿佛什麽事兒都與他無關,自稱病以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日能來參加朝會已屬難得。真正病得不輕的是崔敦禮,都三個月沒瞅見他了。於誌寧則一直低著頭,似有想不完的心事;褚遂良、韓瑗、來濟各在朝班之中,也都麵有憂色。
百官的奏報不多時便結束,李治也終於有了一絲動作,傾身審視滿朝文武:“還有無進言之事?”
下麵一片沉默。
“衛尉卿許敬宗。”
“臣在……”
李治的口氣甚是和緩:“愛卿擅詩文,又精於典章,曾為東宮右庶子。衛尉卿雖屬要職,卻是掌管軍械、儀仗之事,由愛卿擔當未免不大相稱。朕踐祚之初,你擔當何職?”
許敬宗回道:“禮部尚書。”若不是擔任禮部尚書,圖財賣婚興許還不至於貶到外地,蹉跎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