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武則天2: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柳奭頗覺為難——事關自家榮華富貴,上書倒罷了,如今與皇帝麵對麵,他也羞於開口,於是偷偷瞥了一眼褚遂良。
褚遂良“每戰必為先鋒”,遭貶一年更是早耐不住寂寞了,當即站出來:“陛下踐祚三載,黎庶安泰,八方歸義,國用日豐,然東宮虛位,延熙無本,終是國之隱憂,懇請陛下顧念四海之望建儲固本,以安眾心。”或許因為冊立太子不僅是國事,還是皇家家事,他口氣比以往和緩許多。
多次針鋒相對之後,李治也學油滑了,不與他爭辯,反露出讚許之態:“褚公所言甚是,朕也因此籌思良久。不過……”他話鋒一轉,“考聖人宗法,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今中宮尚無子,豈可以庶代嫡草率行事?”他還是謹守“拖”字訣。
褚遂良卻道:“儲君者,國之本也,非常情所能究。即便中宮無所出,亦當另擇元良。今陳王天資朗俊,器質英華,至性仁孝,既賢而長,德配少陽,堪為儲貳。”終於話歸正題。
李治還是不與他正麵交鋒,點頭道:“是啊,忠兒這孩子確實也不錯,朕也很喜歡,立為太子也無不妥。可將來之事難以預料,倘若中宮誕育,先前所建之儲如何置措?觀魏晉以來之史,屢因儲位之爭而亂,國家敗亡兒孫覆滅,不可不慮啊!”言下之意——現在皇後沒兒子,你們急著立庶子,將來皇後真生了兒子怎麽辦?如果嫡庶相爭亂了國家,責任全在你們身上!
褚遂良不禁咋舌——這不是耍賴麽?你都不理睬皇後,她怎麽生兒子?可這話沒法挑明,皇帝跟誰睡,外臣能說什麽?說多了豈不有窺望禁宮之嫌?還什麽“因儲位之爭而亂,國家敗亡兒孫覆滅”,我哪負得起這麽大責任啊!
這番硬話把褚遂良暫時拍住了,柳奭一見此景,不能不說話了:“陛下,陳王溫仁寬明,敏而好學,賢名聞於海內,純良冠於諸王。莫說皇後無子,即便今後有兒子,也當以社稷為重、天下為重、皇家和諧為重,遵陛下決意,斷無更易之理。陛下若有疑慮,皇後可立誓書,天下共鑒。”他算想明白了,皇後永遠也懷不上孩子,索性立個保證——我們就選李忠,願意放棄親生兒。
李治不動聲色又換說辭:“即便如此,畢竟與禮不合。再說朕還不到二十六歲,何必急著立儲?忠兒年紀也小,再等幾年吧。”
柳奭又接過話茬:“先帝登基立儲之年也未而立,陛下入主東宮之時年歲也不大。立嗣宜早不宜遲,乃為孺子可教;再者早定君臣名分,亦可絕他人窺覬。”這番言論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李治還留了一手,他從禦案底下拿出一份藤紙卷宗,笑嗬嗬道:“這是舅父和諸位愛卿編訂的新律(《永徽律》),有關立嗣是這樣寫的……立嫡者本擬承襲,嫡妻之長子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違法,徒刑一年。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庶以長……既是你們訂的律條,總不會有錯吧?”說著他捧起卷宗,展示給眾人看,“此律條雖為規範王侯立嗣,但朕既為皇帝,理當做天下表率。如果朕都不遵行,何以垂範訓典?”
這手確實厲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柳奭急得直搓手卻無言可對——律法堂而皇之擺著,嫡妻年五十而無子才得立庶。可真等到皇後五十歲時才立李忠?那時他和無忌這幫人莫說已不再是宰相,是否還活著都不一定,變不變卦誰知道啊?
褚、柳二人雙雙落敗,長孫無忌便要開口,李治見此情形搶先道:“舅舅你是知道的,對繼嗣之事朕一向很重視。先前高陽公主因梁公爵位之事私請多次,欲以房遺愛易嫡兄遺直,朕始終不肯答應,還貶了他們的官,此事還不足以彰顯朕之嚴明嗎?”言外之意很明確——你看房家之人不順眼,我給你個由頭幫你貶了,念在這事麵子上你還不放我一馬?
哪知無忌不為所動:“臣等固知陛下處事嚴明,但皇家建儲乃為天下安,非王公諸侯所能及。若朝廷有不測之虞……”
“朕才二十五歲,況且……”
無忌猛然提高聲音:“我高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皆即位之年建儲,陛下登基已逾三載。”
“沒錯!”李治沉不住氣了,“可他們立的太子如今在哪兒?朕的皇位又從何而來?”此言一出滿堂皆驚——高祖、太宗確實是即位當年建儲,但李淵立的是建成,李世民立的是承幹。世民不殺建成,何以有天下?承幹不被廢,皇位何以落到李治之手?他竟當著宰相的麵自曝家醜,真是被逼急了。
話已說到這地步,但凡有絲毫畏懼君威之意也該閉嘴了。可長孫無忌竟無打退堂鼓之意,雙目直視李治,咄咄逼人道:“不錯!陛下所言有理。但他們未能繼統皆因心懷異誌自取敗亡,非立嗣之過。至少他二人皆是中宮嫡出,您也是中宮嫡出。不立陳王也可,您能保證將來皇後一定能生下皇子嗎?”
當然不能!李治還欲辯解:“可禮儀宗法……”
無忌間不容髮繼續質問道:“您能保證以社稷為重,不擅更中宮之主嗎?您能保證將來儲君血統高貴,非低賤之女所生嗎?您能保證以祖宗神器為重,不以一己私情玷汙皇家聲名嗎?”
褚遂良“每戰必為先鋒”,遭貶一年更是早耐不住寂寞了,當即站出來:“陛下踐祚三載,黎庶安泰,八方歸義,國用日豐,然東宮虛位,延熙無本,終是國之隱憂,懇請陛下顧念四海之望建儲固本,以安眾心。”或許因為冊立太子不僅是國事,還是皇家家事,他口氣比以往和緩許多。
多次針鋒相對之後,李治也學油滑了,不與他爭辯,反露出讚許之態:“褚公所言甚是,朕也因此籌思良久。不過……”他話鋒一轉,“考聖人宗法,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今中宮尚無子,豈可以庶代嫡草率行事?”他還是謹守“拖”字訣。
褚遂良卻道:“儲君者,國之本也,非常情所能究。即便中宮無所出,亦當另擇元良。今陳王天資朗俊,器質英華,至性仁孝,既賢而長,德配少陽,堪為儲貳。”終於話歸正題。
李治還是不與他正麵交鋒,點頭道:“是啊,忠兒這孩子確實也不錯,朕也很喜歡,立為太子也無不妥。可將來之事難以預料,倘若中宮誕育,先前所建之儲如何置措?觀魏晉以來之史,屢因儲位之爭而亂,國家敗亡兒孫覆滅,不可不慮啊!”言下之意——現在皇後沒兒子,你們急著立庶子,將來皇後真生了兒子怎麽辦?如果嫡庶相爭亂了國家,責任全在你們身上!
褚遂良不禁咋舌——這不是耍賴麽?你都不理睬皇後,她怎麽生兒子?可這話沒法挑明,皇帝跟誰睡,外臣能說什麽?說多了豈不有窺望禁宮之嫌?還什麽“因儲位之爭而亂,國家敗亡兒孫覆滅”,我哪負得起這麽大責任啊!
這番硬話把褚遂良暫時拍住了,柳奭一見此景,不能不說話了:“陛下,陳王溫仁寬明,敏而好學,賢名聞於海內,純良冠於諸王。莫說皇後無子,即便今後有兒子,也當以社稷為重、天下為重、皇家和諧為重,遵陛下決意,斷無更易之理。陛下若有疑慮,皇後可立誓書,天下共鑒。”他算想明白了,皇後永遠也懷不上孩子,索性立個保證——我們就選李忠,願意放棄親生兒。
李治不動聲色又換說辭:“即便如此,畢竟與禮不合。再說朕還不到二十六歲,何必急著立儲?忠兒年紀也小,再等幾年吧。”
柳奭又接過話茬:“先帝登基立儲之年也未而立,陛下入主東宮之時年歲也不大。立嗣宜早不宜遲,乃為孺子可教;再者早定君臣名分,亦可絕他人窺覬。”這番言論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李治還留了一手,他從禦案底下拿出一份藤紙卷宗,笑嗬嗬道:“這是舅父和諸位愛卿編訂的新律(《永徽律》),有關立嗣是這樣寫的……立嫡者本擬承襲,嫡妻之長子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違法,徒刑一年。嫡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者,得立庶以長……既是你們訂的律條,總不會有錯吧?”說著他捧起卷宗,展示給眾人看,“此律條雖為規範王侯立嗣,但朕既為皇帝,理當做天下表率。如果朕都不遵行,何以垂範訓典?”
這手確實厲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柳奭急得直搓手卻無言可對——律法堂而皇之擺著,嫡妻年五十而無子才得立庶。可真等到皇後五十歲時才立李忠?那時他和無忌這幫人莫說已不再是宰相,是否還活著都不一定,變不變卦誰知道啊?
褚、柳二人雙雙落敗,長孫無忌便要開口,李治見此情形搶先道:“舅舅你是知道的,對繼嗣之事朕一向很重視。先前高陽公主因梁公爵位之事私請多次,欲以房遺愛易嫡兄遺直,朕始終不肯答應,還貶了他們的官,此事還不足以彰顯朕之嚴明嗎?”言外之意很明確——你看房家之人不順眼,我給你個由頭幫你貶了,念在這事麵子上你還不放我一馬?
哪知無忌不為所動:“臣等固知陛下處事嚴明,但皇家建儲乃為天下安,非王公諸侯所能及。若朝廷有不測之虞……”
“朕才二十五歲,況且……”
無忌猛然提高聲音:“我高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皆即位之年建儲,陛下登基已逾三載。”
“沒錯!”李治沉不住氣了,“可他們立的太子如今在哪兒?朕的皇位又從何而來?”此言一出滿堂皆驚——高祖、太宗確實是即位當年建儲,但李淵立的是建成,李世民立的是承幹。世民不殺建成,何以有天下?承幹不被廢,皇位何以落到李治之手?他竟當著宰相的麵自曝家醜,真是被逼急了。
話已說到這地步,但凡有絲毫畏懼君威之意也該閉嘴了。可長孫無忌竟無打退堂鼓之意,雙目直視李治,咄咄逼人道:“不錯!陛下所言有理。但他們未能繼統皆因心懷異誌自取敗亡,非立嗣之過。至少他二人皆是中宮嫡出,您也是中宮嫡出。不立陳王也可,您能保證將來皇後一定能生下皇子嗎?”
當然不能!李治還欲辯解:“可禮儀宗法……”
無忌間不容髮繼續質問道:“您能保證以社稷為重,不擅更中宮之主嗎?您能保證將來儲君血統高貴,非低賤之女所生嗎?您能保證以祖宗神器為重,不以一己私情玷汙皇家聲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