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武則天2: 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作者:王曉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治當太子時,高士廉、房玄齡、岑文本、馬周等重臣都曾是他名義上的老師,他對這些重臣也都恭敬有加,但真正傾心相交的隻有張行成,與之私下的謀劃罕為人知,堪稱心腹之臣。此公乃定州人士,隋孝廉,又在武德年間考中科舉,學識精湛人品端方,智謀也甚了得,更難得的是相貌出眾氣質超群,如今年近七旬,仍不失英俊瀟灑之態,無論何時都穩如泰山,長身偉岸銀髯飄逸,雖說朝服在身、烏紗在頂,竟頗有仙風古道的感覺。
果不其然,即便這個緊張時刻張行成依舊氣定神閑,見皇帝看著自己,他緩步出班,施禮道:“請陛下三思。”
李治徹底喪氣了……可一瞬間,他發現張公從袍袖中伸出一隻手,微微向他搖動,做否定之狀。什麽意思?不要出兵?
張行成見皇帝已注意到自己手勢,微微一笑,輕輕瞥了一眼長孫無忌,又對李治重複道:“三思啊三思……”
李治恍然大悟——此思非彼思,思的並非是該不該用兵,而是此時能不能與舅父對著幹!
顧命大臣是父皇任命的,繼位伊始就吵吵嚷嚷對著幹,豈非自壞根基授人以柄?今四民不安,流言蜚語甚囂塵上。魏晉以來民間流傳一句讖語:“真君者,木子弓厶,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源自道教《神咒經》,是說未來某一天太上老君會降臨人世成為帝王營造盛世。木子為李,弓厶為弘,因而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名叫李弘。若與舅父爭權鬧得朝廷紛亂,不怕勾出幾個李弘舉旗造反嗎?不能爭,至少現在還不能爭。張行成提醒得對,風險甚大得不償失。三思啊三思……
群臣默默觀察著皇帝,見這個年輕人搔著頭皮,做冥思苦想狀,隔了許久眉頭才漸漸舒展,慢悠悠道:“朕左思右想,似乎還是舅舅見地更高一籌。既然中書已有決斷,此事無需再議,舅舅派使者安撫賀魯便是。”
群臣或慶幸或無奈,齊聲回應:“皇上聖明。”
長孫無忌依舊蹙眉:“陛下,這裏是朝堂,不能喚臣……”
“哦,太尉!”李治連忙改口,愧然一笑道,“朕自小叫舅舅,習慣了嘛!哈哈哈……”那一刻他笑得那麽溫婉、那麽由衷;群臣也跟著笑起來,也都那麽自然、那麽從容。
朝會在一團和氣中結束,李治由王伏勝攙扶迴轉後宮,長孫無忌當先踏出太極殿,褚遂良緊隨其後,眾臣按品階魚貫而出。執失思力剛邁下殿階,就迫不及待地躥到江夏王身邊:“他們要派人安撫,怎麽辦?”
李道宗苦笑:“還能怎麽辦?皇上都答應了。”
執失思力憤憤不平:“阿史那賀魯絕非善類,安撫隻會長寇之誌,一旦叛亂非但瑤池之地難保,整個西域皆有喪失之險。大唐國土尺寸不能與人!一城一地皆將士血汗,也有您一份力。那些文臣胡亂行事,難道您坐視不管?”
“唉!權柄盡在其手,隨他們處置好了。”李道宗心中充滿無奈——他雖南征北戰功勞赫赫,被李世民譽為三大名將之一,但也受到猜忌,未能躋身淩煙閣功臣。李世民晚年疑心甚重,先後誅殺張亮、劉蘭、李君羨等有功之將,李道宗心懷戒懼,以養病為由請求解除軍職,改任太常卿。太常卿雖是九卿之首,卻是主持祭祀的閑官,李治繼位後為表示尊重老臣,又加授特進,增實封至六百戶。李道宗蟄伏已久,感覺新天子仁厚,似乎可一展才幹,故而知無不言、暢抒己見。可經過今日之事他意識到,形勢並不如意。
他和長孫無忌雖談不上仇怨,但關係也不好。隻因李世民親征高麗,在安市出現戰略分歧。李道宗主張精兵奇襲,直搗平壤;無忌主張攻城奪寨,步步為營。結果李世民採納無忌建議,雖取得駐蹕山大捷,但安市城久攻不下,隻得撤軍;因而將士對決策頗有微詞,是非之口甚多,搞得兩人有了芥蒂。李道宗深知無忌心胸不寬,昔日立儲之爭結怨者,岑文本死於憂懼,劉洎被誣陷而死,就是僥倖善終的房玄齡,其子房遺直、房遺愛至今還被無忌緊盯。這麽一個睚眥必報之人豈能輕易得罪?連樣下去太危險啦!趕緊急流勇退吧。
執失思力不明白他苦衷,依舊嘟囔著:“無忌和褚遂良疏於邊事不曉軍情,皇上一味縱容毫無主見,長此以往必誤國家之事!”
“噓!”李道宗連忙製止——他看見民部尚書高履行和兵部侍郎韓瑗站在不遠處。高履行是高士廉之子,無忌的表弟,韓瑗之妻長孫氏是無忌的堂妹。這兩人若跑去傳閑話,豈不是火上澆油?
執失思力全然不悟,兀自抱怨不止:“你聽他剛才說的那些話,越想越生氣。先帝哪裏三番兩次請他為顧命?他又哪裏推辭過?為了爭權排擠這麽多人,說這等話不臉紅嗎?咱們不過是想為國家做事,怎這麽難哪……”
“少說兩句吧!”李道宗拉著他的手出了太極門,“朝廷用咱,咱就好好打仗;不用咱,就老老實實待著……走!”
“去哪兒?”
“回家。”李道宗抬頭望著熾熱的太陽,突然想起個春秋典故,“你讀過《左傳》嗎?知道趙盾的故事嗎?”
果不其然,即便這個緊張時刻張行成依舊氣定神閑,見皇帝看著自己,他緩步出班,施禮道:“請陛下三思。”
李治徹底喪氣了……可一瞬間,他發現張公從袍袖中伸出一隻手,微微向他搖動,做否定之狀。什麽意思?不要出兵?
張行成見皇帝已注意到自己手勢,微微一笑,輕輕瞥了一眼長孫無忌,又對李治重複道:“三思啊三思……”
李治恍然大悟——此思非彼思,思的並非是該不該用兵,而是此時能不能與舅父對著幹!
顧命大臣是父皇任命的,繼位伊始就吵吵嚷嚷對著幹,豈非自壞根基授人以柄?今四民不安,流言蜚語甚囂塵上。魏晉以來民間流傳一句讖語:“真君者,木子弓厶,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源自道教《神咒經》,是說未來某一天太上老君會降臨人世成為帝王營造盛世。木子為李,弓厶為弘,因而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名叫李弘。若與舅父爭權鬧得朝廷紛亂,不怕勾出幾個李弘舉旗造反嗎?不能爭,至少現在還不能爭。張行成提醒得對,風險甚大得不償失。三思啊三思……
群臣默默觀察著皇帝,見這個年輕人搔著頭皮,做冥思苦想狀,隔了許久眉頭才漸漸舒展,慢悠悠道:“朕左思右想,似乎還是舅舅見地更高一籌。既然中書已有決斷,此事無需再議,舅舅派使者安撫賀魯便是。”
群臣或慶幸或無奈,齊聲回應:“皇上聖明。”
長孫無忌依舊蹙眉:“陛下,這裏是朝堂,不能喚臣……”
“哦,太尉!”李治連忙改口,愧然一笑道,“朕自小叫舅舅,習慣了嘛!哈哈哈……”那一刻他笑得那麽溫婉、那麽由衷;群臣也跟著笑起來,也都那麽自然、那麽從容。
朝會在一團和氣中結束,李治由王伏勝攙扶迴轉後宮,長孫無忌當先踏出太極殿,褚遂良緊隨其後,眾臣按品階魚貫而出。執失思力剛邁下殿階,就迫不及待地躥到江夏王身邊:“他們要派人安撫,怎麽辦?”
李道宗苦笑:“還能怎麽辦?皇上都答應了。”
執失思力憤憤不平:“阿史那賀魯絕非善類,安撫隻會長寇之誌,一旦叛亂非但瑤池之地難保,整個西域皆有喪失之險。大唐國土尺寸不能與人!一城一地皆將士血汗,也有您一份力。那些文臣胡亂行事,難道您坐視不管?”
“唉!權柄盡在其手,隨他們處置好了。”李道宗心中充滿無奈——他雖南征北戰功勞赫赫,被李世民譽為三大名將之一,但也受到猜忌,未能躋身淩煙閣功臣。李世民晚年疑心甚重,先後誅殺張亮、劉蘭、李君羨等有功之將,李道宗心懷戒懼,以養病為由請求解除軍職,改任太常卿。太常卿雖是九卿之首,卻是主持祭祀的閑官,李治繼位後為表示尊重老臣,又加授特進,增實封至六百戶。李道宗蟄伏已久,感覺新天子仁厚,似乎可一展才幹,故而知無不言、暢抒己見。可經過今日之事他意識到,形勢並不如意。
他和長孫無忌雖談不上仇怨,但關係也不好。隻因李世民親征高麗,在安市出現戰略分歧。李道宗主張精兵奇襲,直搗平壤;無忌主張攻城奪寨,步步為營。結果李世民採納無忌建議,雖取得駐蹕山大捷,但安市城久攻不下,隻得撤軍;因而將士對決策頗有微詞,是非之口甚多,搞得兩人有了芥蒂。李道宗深知無忌心胸不寬,昔日立儲之爭結怨者,岑文本死於憂懼,劉洎被誣陷而死,就是僥倖善終的房玄齡,其子房遺直、房遺愛至今還被無忌緊盯。這麽一個睚眥必報之人豈能輕易得罪?連樣下去太危險啦!趕緊急流勇退吧。
執失思力不明白他苦衷,依舊嘟囔著:“無忌和褚遂良疏於邊事不曉軍情,皇上一味縱容毫無主見,長此以往必誤國家之事!”
“噓!”李道宗連忙製止——他看見民部尚書高履行和兵部侍郎韓瑗站在不遠處。高履行是高士廉之子,無忌的表弟,韓瑗之妻長孫氏是無忌的堂妹。這兩人若跑去傳閑話,豈不是火上澆油?
執失思力全然不悟,兀自抱怨不止:“你聽他剛才說的那些話,越想越生氣。先帝哪裏三番兩次請他為顧命?他又哪裏推辭過?為了爭權排擠這麽多人,說這等話不臉紅嗎?咱們不過是想為國家做事,怎這麽難哪……”
“少說兩句吧!”李道宗拉著他的手出了太極門,“朝廷用咱,咱就好好打仗;不用咱,就老老實實待著……走!”
“去哪兒?”
“回家。”李道宗抬頭望著熾熱的太陽,突然想起個春秋典故,“你讀過《左傳》嗎?知道趙盾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