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歷史證明塞尚最終得到成功。從1895年開始,塞尚逐漸被認可,並進入他的"勝利時期"。一方麵由於他繪畫個性成熟之後巨大的魅力,一方麵由於世人對流光溢彩的前期印象主義的審美疲勞。當絢爛而迷人的光線漸漸消散,事物內在的表現力和造型的想像力,一點點透露出來。塞尚的魅力,不僅在於他從構圖到筆觸上那種獨特又神奇的對角線結構,還有他的畫麵——在現實與幻想,寫實與抽象,真實與虛構之間,存在著強大的張力。這是前期印象主義所沒有的。歷史的太陽終於越過高高的山脊,將大山這一邊的風景全部照亮。塞尚將印象主義拉進了生機勃勃的後期。梵·高、馬蒂斯等等一批新人站到了舞台的前沿。
人們終於明白,塞尚是一個藝術的先覺者。但先覺者在他坎坷又漫長的歷程中,總是喝盡了孤獨的苦酒。
從塞尚的故居走出,登上後邊的高地,便可遠眺聖維克多山。這座山雄偉又坦蕩的形象由於數十次出現在塞尚的筆底而聞名天下。廣袤的山野上,村莊、樹林與丘陵黃黃綠綠,全是塞尚的色塊;在陽光下,一切景物強烈又堅實的輪廓,使我們想起塞尚有力的筆觸。還有他那句詩意的話:
"我們富饒的原野吃飽了綠色與太陽。"
塞尚經過十五年的輿論非難,開始被世人認識之時,他卻回到艾克斯隱遁下來。他沒有在巴黎品嚐獲取成功後的甘甜。而是躲到遙遠的故鄉一如既往地繼續苦苦地追求他的理想。藝術家的道路沒有終點也沒有頂峰,隻有不斷地艱澀地攀援的過程。於是他在艾克斯的日子依然辛勞與寂寞。他終生是一個人一聲不吭地麵對著畫布。
晚年的塞尚又被糖尿病所折磨,他依然天天背著畫架與畫箱在山道上上下下。昔日巴黎的那些惡意的輿論他如今還想得起來嗎?左拉留給他的那些又溫馨又殘酷的人生畫麵呢?
在寫生中,他時時會走過阿爾克河。半個世紀前,他和左拉常來這裏釣魚和遊泳。喧響的河水多麽像他們往日的歡聲?
1906年,艾克斯的圖書館為左拉製作一尊胸像。塞尚被邀請參加揭幕儀式。塞尚與左拉共同的老友紐瑪·柯斯特講話時,回憶起他們的童年往事。這一下,塞尚忽然失聲痛哭,而且勸慰不止。這哭聲讓人們感受到強烈的震動,並由此忽然懂得這位藝術家內心深厚的情感和深切的孤獨。
但是不要以為孤獨僅僅是人生的不幸。
塞尚說:
"孤獨對我是最合適的東西。孤獨的時候,至少誰也無法來統治我了。"
他說出孤獨真正的價值。
孤獨通向精神的兩極,一是絕望,一是無邊的自由。
燃燒的石頭
——羅丹的私人化雕塑
我第一次接觸到羅丹的原作是在中國。時間為1992年。把羅丹的作品搬到東方文明的古國來展出,一時驚動了世界。前往中國美術館的參觀者人山人海,好像去看羅丹本人。我懷著景仰之情擠在人群裏,伸頭探頸去搜尋羅丹的每件傳世名作。可是,這"第一次接觸"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意外。它真正震撼我的並不是那些舉世皆知的名作《思想者》《巴爾紮克》《行走的人》和《加萊市民》等等,而是一件潔白而透明的大理石雙人小像——《吻》。
當然,我很早就從畫集上見過這件雕塑,這赤裸的男女在相擁而吻的一瞬,和諧優美又充滿激情地融為一體。我把它當做一種完美愛情的象徵。然而,站在這雕塑麵前,我卻感到有一種私密的氣氛籠罩著這兩個糾纏著的男女。無法克製的情愛使他們的肉體在燃燒。跟著,一切生命的欲望全都集中在他們的嘴唇上來。這時我發現,他們的嘴唇並沒有接觸上,中間還有很小的一個空間。我圍著這雕塑轉了兩三圈,我感到這小空間中似有一種無形的氣流。一種熱切和急促的氣流。他們的嘴唇正在顫抖、發燙!我被這件作品所震撼。這不是冰冷的大理石雕,而是兩個活生生的熱血沸騰的生命;這不是愛情的象徵,而是被情愛點燃的兩個"具體的人"。他們是誰?這中間,是不是潛藏著羅丹和他的情人卡米爾·克洛岱爾的那個美麗又殘酷的故事?
從那時,我就很想去巴黎尋找答案了。
在巴黎,《吻》就放在羅丹美術館裏。
這座歷史上叫做比隆別墅的美術館曾是羅丹的故居。但它隻是羅丹晚年的住所。1908年經奧地利詩人裏爾克的推薦,羅丹才搬到這座典雅的豪宅中來。克洛岱爾從沒到這裏來過。她早在這之前就與羅丹決裂了。比隆別墅對於克洛岱爾和羅丹那場狂熱又痛苦的戀愛全然不知。是啊,我在美術館樓上樓下走來走去,感覺它什麽也不能告訴我。
故而我看《吻》,竟不如在中國美術館那樣的震撼,為什麽?我挺茫然。
可是,靜下心再看美術館大大小小的原作,吸引我的仍然是表現男女情愛的那些小像。有些小像是先前不曾見過的。羅丹怎麽會有這麽多這類題材的作品?隻要專注地觀看每一件作品,就會覺得掀開了遮擋羅丹私人生活帷幕的一角,一種幽邃的、私密的、生命深層的氣息便透露出來。於是,漸漸覺得與先前從《吻》獲取的那種感受又連接上了。
這時,兩隻手出現在我麵前。一隻是男人的,一隻是女人的。隻有這兩隻手,它們像是由一塊石頭裏"冒"出來的。那男人的手橫著伸過去,試探著,又大膽地,去觸摸女人的手。這是羅丹的作品《情人的手》。這《情人的手》如同《吻》那樣——此刻身體的全部神經都跑到手上。手也在發抖和發燙。跟著同樣是生命的燃燒。
但是對於愛情來說,"觸"比"吻"的意義偉大得多。觸是聖潔的身體語言的第一個字。它要用無比的勇氣來表達。這輕輕地一觸依靠的卻是內心的千鈞之力。它是一種偉大的起點和輝煌的誕生。於是,這《情人的手》比《吻》更具驚心動魄的力量。
誰能像羅丹如此敏銳地發現愛情中這最初的勾魂攝魄的一瞬?發現手的神聖的意義?發現手是心靈的觸角?心靈中一切最細微、最真實的感覺全在手上。
羅丹說:"如果一個人失去觸覺,那麽他就等於死了。觸覺,這是惟一不可替代的感覺。"
他從哪裏獲得這樣的神示?僅僅聽憑一種天賦嗎?
當然,這是迷人、性感和天才的克洛岱爾告訴他的。
其實,在羅丹第一次見到克洛岱爾時,就愛上了她。這一半由於她那帶著野性的美,傲氣十足的嘴,以及赤褐色頭髮下"絕代佳人"的前額和深藍的眼睛;另一半則由於她罕見的才氣。而同時,克洛岱爾也主動地向這位比自己年長二十四歲的男人敞開了自己純淨和貞潔的少女世界。這完全由於羅丹的天才。男人的魅力就是才華。羅丹的一切天生都從屬於雕塑——他炯炯的目光,敏銳的感覺,深刻的思維,以及不可思議的手,全都為了雕塑,而且時時都閃耀出他超人的靈性與非凡的創造力。雖然當時羅丹還沒有太大的名氣,但他的才氣已經咄咄逼人。於是,他們很快的相互征服。正當盛年的羅丹與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克洛岱爾如同雨緊cháo急,烈日狂風,一擁而入他們愛情的酷夏。同時,羅丹也開始了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
而對於克洛岱爾來說,她所做的,是投身到一場要付出一生代價的殘酷的愛情遊戲。因為,羅丹有他的長久的生活伴侶羅絲和兒子。但是已經跳進漩渦而又陶醉其中的克洛岱爾,不可能回到岸邊來重新選擇。這樣,他們隻有躲開眾人的視線,在公開場合裝作若無其事,尋找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一點空間和時間,相互宣洩無法抑製的愛與無法克製的欲望。從學院街小理石倉庫,到鶯歌街的福裏·納布爾別墅,再到佩伊思園……在一個個工作室幽暗的角落裏,躺椅上,滿是泥土的地上,未完成的雕塑作品與零件中間,他們滾燙的肉體瘋狂地糾結一起,她用沾著大理石碎屑的嘴唇吻他,他用滿是石膏粉的手撫摸她——他們用極致的性愛快樂將愛情表達得無比豐盈與真實。雖然這長達十餘年的愛戀,一直是私密的,東躲西藏,或隱或顯地受著被旁人察覺的威脅,並不斷地與不幸的羅絲發生衝突。她甚至從來沒有在他身邊過夜。但這反而使他們的愛更加充滿渴望,充滿偷吃禁果的強烈的快感,與壓抑下爆發般的歡愉。
手是心之具。在他們自己並不十分自覺的情況下,已經把這一切用"會說話的手"捏進泥巴裏,或用"有眼睛的錘子與鑿子"有力地刻進石頭中。
無論是羅丹的《晨曦》,還是克洛岱爾的《羅丹像》,都是熱戀者心中的對方。《晨曦》中戴著睡帽的女子,明潔、純靜、高貴、蒙В連皮膚的表麵不都是充滿了羅丹的無限的柔情嗎?而風格剛毅和銳利的《羅丹像》,不就是克洛岱爾時時刻刻心中激盪著的形象?
人們終於明白,塞尚是一個藝術的先覺者。但先覺者在他坎坷又漫長的歷程中,總是喝盡了孤獨的苦酒。
從塞尚的故居走出,登上後邊的高地,便可遠眺聖維克多山。這座山雄偉又坦蕩的形象由於數十次出現在塞尚的筆底而聞名天下。廣袤的山野上,村莊、樹林與丘陵黃黃綠綠,全是塞尚的色塊;在陽光下,一切景物強烈又堅實的輪廓,使我們想起塞尚有力的筆觸。還有他那句詩意的話:
"我們富饒的原野吃飽了綠色與太陽。"
塞尚經過十五年的輿論非難,開始被世人認識之時,他卻回到艾克斯隱遁下來。他沒有在巴黎品嚐獲取成功後的甘甜。而是躲到遙遠的故鄉一如既往地繼續苦苦地追求他的理想。藝術家的道路沒有終點也沒有頂峰,隻有不斷地艱澀地攀援的過程。於是他在艾克斯的日子依然辛勞與寂寞。他終生是一個人一聲不吭地麵對著畫布。
晚年的塞尚又被糖尿病所折磨,他依然天天背著畫架與畫箱在山道上上下下。昔日巴黎的那些惡意的輿論他如今還想得起來嗎?左拉留給他的那些又溫馨又殘酷的人生畫麵呢?
在寫生中,他時時會走過阿爾克河。半個世紀前,他和左拉常來這裏釣魚和遊泳。喧響的河水多麽像他們往日的歡聲?
1906年,艾克斯的圖書館為左拉製作一尊胸像。塞尚被邀請參加揭幕儀式。塞尚與左拉共同的老友紐瑪·柯斯特講話時,回憶起他們的童年往事。這一下,塞尚忽然失聲痛哭,而且勸慰不止。這哭聲讓人們感受到強烈的震動,並由此忽然懂得這位藝術家內心深厚的情感和深切的孤獨。
但是不要以為孤獨僅僅是人生的不幸。
塞尚說:
"孤獨對我是最合適的東西。孤獨的時候,至少誰也無法來統治我了。"
他說出孤獨真正的價值。
孤獨通向精神的兩極,一是絕望,一是無邊的自由。
燃燒的石頭
——羅丹的私人化雕塑
我第一次接觸到羅丹的原作是在中國。時間為1992年。把羅丹的作品搬到東方文明的古國來展出,一時驚動了世界。前往中國美術館的參觀者人山人海,好像去看羅丹本人。我懷著景仰之情擠在人群裏,伸頭探頸去搜尋羅丹的每件傳世名作。可是,這"第一次接觸"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意外。它真正震撼我的並不是那些舉世皆知的名作《思想者》《巴爾紮克》《行走的人》和《加萊市民》等等,而是一件潔白而透明的大理石雙人小像——《吻》。
當然,我很早就從畫集上見過這件雕塑,這赤裸的男女在相擁而吻的一瞬,和諧優美又充滿激情地融為一體。我把它當做一種完美愛情的象徵。然而,站在這雕塑麵前,我卻感到有一種私密的氣氛籠罩著這兩個糾纏著的男女。無法克製的情愛使他們的肉體在燃燒。跟著,一切生命的欲望全都集中在他們的嘴唇上來。這時我發現,他們的嘴唇並沒有接觸上,中間還有很小的一個空間。我圍著這雕塑轉了兩三圈,我感到這小空間中似有一種無形的氣流。一種熱切和急促的氣流。他們的嘴唇正在顫抖、發燙!我被這件作品所震撼。這不是冰冷的大理石雕,而是兩個活生生的熱血沸騰的生命;這不是愛情的象徵,而是被情愛點燃的兩個"具體的人"。他們是誰?這中間,是不是潛藏著羅丹和他的情人卡米爾·克洛岱爾的那個美麗又殘酷的故事?
從那時,我就很想去巴黎尋找答案了。
在巴黎,《吻》就放在羅丹美術館裏。
這座歷史上叫做比隆別墅的美術館曾是羅丹的故居。但它隻是羅丹晚年的住所。1908年經奧地利詩人裏爾克的推薦,羅丹才搬到這座典雅的豪宅中來。克洛岱爾從沒到這裏來過。她早在這之前就與羅丹決裂了。比隆別墅對於克洛岱爾和羅丹那場狂熱又痛苦的戀愛全然不知。是啊,我在美術館樓上樓下走來走去,感覺它什麽也不能告訴我。
故而我看《吻》,竟不如在中國美術館那樣的震撼,為什麽?我挺茫然。
可是,靜下心再看美術館大大小小的原作,吸引我的仍然是表現男女情愛的那些小像。有些小像是先前不曾見過的。羅丹怎麽會有這麽多這類題材的作品?隻要專注地觀看每一件作品,就會覺得掀開了遮擋羅丹私人生活帷幕的一角,一種幽邃的、私密的、生命深層的氣息便透露出來。於是,漸漸覺得與先前從《吻》獲取的那種感受又連接上了。
這時,兩隻手出現在我麵前。一隻是男人的,一隻是女人的。隻有這兩隻手,它們像是由一塊石頭裏"冒"出來的。那男人的手橫著伸過去,試探著,又大膽地,去觸摸女人的手。這是羅丹的作品《情人的手》。這《情人的手》如同《吻》那樣——此刻身體的全部神經都跑到手上。手也在發抖和發燙。跟著同樣是生命的燃燒。
但是對於愛情來說,"觸"比"吻"的意義偉大得多。觸是聖潔的身體語言的第一個字。它要用無比的勇氣來表達。這輕輕地一觸依靠的卻是內心的千鈞之力。它是一種偉大的起點和輝煌的誕生。於是,這《情人的手》比《吻》更具驚心動魄的力量。
誰能像羅丹如此敏銳地發現愛情中這最初的勾魂攝魄的一瞬?發現手的神聖的意義?發現手是心靈的觸角?心靈中一切最細微、最真實的感覺全在手上。
羅丹說:"如果一個人失去觸覺,那麽他就等於死了。觸覺,這是惟一不可替代的感覺。"
他從哪裏獲得這樣的神示?僅僅聽憑一種天賦嗎?
當然,這是迷人、性感和天才的克洛岱爾告訴他的。
其實,在羅丹第一次見到克洛岱爾時,就愛上了她。這一半由於她那帶著野性的美,傲氣十足的嘴,以及赤褐色頭髮下"絕代佳人"的前額和深藍的眼睛;另一半則由於她罕見的才氣。而同時,克洛岱爾也主動地向這位比自己年長二十四歲的男人敞開了自己純淨和貞潔的少女世界。這完全由於羅丹的天才。男人的魅力就是才華。羅丹的一切天生都從屬於雕塑——他炯炯的目光,敏銳的感覺,深刻的思維,以及不可思議的手,全都為了雕塑,而且時時都閃耀出他超人的靈性與非凡的創造力。雖然當時羅丹還沒有太大的名氣,但他的才氣已經咄咄逼人。於是,他們很快的相互征服。正當盛年的羅丹與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克洛岱爾如同雨緊cháo急,烈日狂風,一擁而入他們愛情的酷夏。同時,羅丹也開始了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代。
而對於克洛岱爾來說,她所做的,是投身到一場要付出一生代價的殘酷的愛情遊戲。因為,羅丹有他的長久的生活伴侶羅絲和兒子。但是已經跳進漩渦而又陶醉其中的克洛岱爾,不可能回到岸邊來重新選擇。這樣,他們隻有躲開眾人的視線,在公開場合裝作若無其事,尋找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一點空間和時間,相互宣洩無法抑製的愛與無法克製的欲望。從學院街小理石倉庫,到鶯歌街的福裏·納布爾別墅,再到佩伊思園……在一個個工作室幽暗的角落裏,躺椅上,滿是泥土的地上,未完成的雕塑作品與零件中間,他們滾燙的肉體瘋狂地糾結一起,她用沾著大理石碎屑的嘴唇吻他,他用滿是石膏粉的手撫摸她——他們用極致的性愛快樂將愛情表達得無比豐盈與真實。雖然這長達十餘年的愛戀,一直是私密的,東躲西藏,或隱或顯地受著被旁人察覺的威脅,並不斷地與不幸的羅絲發生衝突。她甚至從來沒有在他身邊過夜。但這反而使他們的愛更加充滿渴望,充滿偷吃禁果的強烈的快感,與壓抑下爆發般的歡愉。
手是心之具。在他們自己並不十分自覺的情況下,已經把這一切用"會說話的手"捏進泥巴裏,或用"有眼睛的錘子與鑿子"有力地刻進石頭中。
無論是羅丹的《晨曦》,還是克洛岱爾的《羅丹像》,都是熱戀者心中的對方。《晨曦》中戴著睡帽的女子,明潔、純靜、高貴、蒙В連皮膚的表麵不都是充滿了羅丹的無限的柔情嗎?而風格剛毅和銳利的《羅丹像》,不就是克洛岱爾時時刻刻心中激盪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