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馬士此書,由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譯(譯者區宗華),林樹惠校,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我於1994年元月接到承擔本書整理校訂譯稿任務的中山大學章文欽教授的贈書。


    補記


    書院產生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最初是指官方收藏和校勘書籍的場所,後經由士人大儒的文化自覺,成為官學體係之外的研習講學機構。自唐初至清末,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承繼孔門遺風,以修己安人、成德濟世為宗旨,不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鴻儒賢達,也形成了一整套教學與管理的優良傳統。


    晚清以降,隨著近代學堂興起,書院逐漸衰落而最終被廢,加之“五四”與“文革”的激變,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出現斷層。近百年間,幾代國人失去了傳統文化與精神的滋養。


    梁啓超先生曾言:“吾不患外國學術思想之不輸入,吾惟患本國學術之不發明。”然而,本國學術思想之發明非一代人可以成就,須“由其民族自身傳遞數世、數十世血液澆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開此民族文化之花,結此民族文化之果”。


    秋霞圃書院的創建,是希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教學,承繼和闡揚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書院由滬上著名學者沈渭濱、葛劍雄、傅傑、朱學勤、李天綱、汪湧豪等教授聯合發起,並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香港、台灣和海外數十位著名教授、學者共同參與教學與研究。


    《秋霞圃人文典藏》係列叢書為秋霞圃書院學術委員及其他優秀學者專門研究之著作,陸續結集付梓。“紉秋蘭以為佩”,經由諸多學人精心培育,必會給讀者帶來怡人馨香。當然,文化的薪火相傳僅靠一己之力尚難以點亮國人心靈,需要更多高士大德匯聚,摒棄地域之見、門第之分、院校之別,超越功利,集聚起來,和合共生,讓中華文化重光。


    若有重建人文精神之意願,則書院傳統必為珍視之資源。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發揮“匡翼”學校之不逮功能,正是今日振興文化、重建民眾心靈家園不可忽略的課題。


    心如風,尚待吹起,對望深沉,百年如一。書院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醇情亦如是!


    李耐儒


    甲午仲夏於嘉定孔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沈渭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沈渭濱並收藏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