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 作者:沈渭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林則徐等人筆下,中國以非常小的代價取得了極大的勝利:計是日接仗五時之久,我兵傷斃者二名,其受傷重者二名,輕者四名,皆可醫治。師船間有滲漏,桅篷亦有損傷,均即趕修完整。嗣據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等稟報:查夷人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漁舟迭見夷屍隨潮漂淌,撈獲夷帽數頂,並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即道格拉斯)手腕被炮打斷,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11]
必須指出:林則徐等人並沒有親臨戰場,他們奏報中有關此戰的經過得自於參戰的水師參將賴恩爵和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的稟報,有關戰果的報告,同樣存在誇大的成分,不足為據。
客觀地說,九龍之戰中英雙方並沒有勝利者和失敗者,僅僅是雙方首次試探性的武裝衝突,特別是英方最有戰鬥力的“窩拉疑”號並沒有參戰,因此,九龍之戰根本無法體現雙方真正的軍事實力。但是九龍之戰使林則徐乃至道光皇帝都產生了輕敵的思想。
林則徐經此一戰,認識到“英夷欺弱畏強”的本性,卻認為僅憑廣東師船即可使“奸夷膽落[12]他與鄧廷楨於9月6日向外國商人貨船發布告示,歷數義律挑起戰爭的罪行及王朝軍隊的強大:七月二十七日,義律竟敢糾集大小夷船至九龍,開火襲擊巡洋舟師,從午之戌刻,多次進犯,傷我官兵。由於彼先來尋釁,本大臣、部堂惟有諭飭集結強大水陸官兵,聯合殲除,製其死命、試問,夷兵眾多焉能及我萬一?夷人槍炮雖屬銳利,其彈藥豈能長期使用而不消耗?若其冒險進埔,將立被焚燒為灰;若其敢於登岸,則許一切民人將其捕殺,該夷安能不懼?
因此,他告誡商人們不能與義律捆綁在一起,而應該聽欽差大臣的旨令,“各宜速即自行離散”,否則“勢將玉石俱焚[13]
處於深宮的道光皇帝,接到林則徐“九龍之戰”捷報後,立即硃批林則徐等的奏摺說:“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以柔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並發布上諭稱:我兵先後奮勇,大挫其鋒,該夷等自必畏懾投誠,籲求免死。惟當此得勢之後,斷不可稍形畏葸,示以柔弱。……著林則徐等相度機宜,悉心籌畫。如果該夷等畏罪輸誠,不妨先威後德,倘仍形桀驁或佯為畏懼,而暗布戈矛,是該夷自外生成,有心尋釁,既已大張撻伐,何難再示兵威。[14]
正是這種迷漫於君臣之間的天朝之大和輕視對手的文化心態,成為導致日後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 * *
[1] 廣州文史研究館譯:《鴉片戰爭史料選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05頁。
[2]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446~447頁。
[3] 這位郭士立,就是1832年與東印度公司間諜林賽乘坐阿美士德號沿中國海北上,進行間諜活動的甲利,又名郭實臘。1803年出生於普魯士東部一個裁縫家庭。四歲喪母,少年時曾從銅匠為學徒,15歲學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1823年,入荷蘭教會學習。1827年受教會派遣來東南亞一帶傳教。1829年脫離荷蘭教會,和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廣泛聯繫。1831年來華,7月進入中國水域,9月抵達天津,並北上遼東半島,旋南下,12月抵達澳門,受到傳教士馬禮遜的接待。郭實臘以親身經歷證明,可以衝破清政府的重重禁令,到廣州以外地區進行傳教或貿易,中國大門可以由此打開。在澳門,郭實臘入鄉隨俗,身穿唐裝,一麵行醫,一麵傳教。1832年乘坐阿美士德號作間諜偵察之後,又乘大鴉片販子查頓的商船第三次沿海北上,到達東北牛莊(今營口),沿途大肆販賣鴉片。根據三次航行,他出版了《1831~1833年在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一書,並一舉成名。他在書中鼓吹打開中國大門,成為殖民者採取侵略行為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4]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7頁。
[5]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7~448頁。
[6]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4頁。
[7]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莊建平主編《近代史資料文庫》第4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25~126頁。
[8]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莊建平主編《近代史資料文庫》第4卷,第126~127頁。
[9]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4頁。
[10]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第70頁。
[11] 《欽差大臣林則徐等奏為英領義律率船偷襲已予反擊及葡人代為轉圜折》,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第680頁。
[12] 同上書,第680頁。
[13]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鴉片戰爭與林則徐史料選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0頁。
[14] 《英船開炮逞凶著欽差大臣林則徐等不可示弱相機籌劃並獎勵有功員弁事上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第703頁。
7-2 澳門談判
必須指出:林則徐等人並沒有親臨戰場,他們奏報中有關此戰的經過得自於參戰的水師參將賴恩爵和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的稟報,有關戰果的報告,同樣存在誇大的成分,不足為據。
客觀地說,九龍之戰中英雙方並沒有勝利者和失敗者,僅僅是雙方首次試探性的武裝衝突,特別是英方最有戰鬥力的“窩拉疑”號並沒有參戰,因此,九龍之戰根本無法體現雙方真正的軍事實力。但是九龍之戰使林則徐乃至道光皇帝都產生了輕敵的思想。
林則徐經此一戰,認識到“英夷欺弱畏強”的本性,卻認為僅憑廣東師船即可使“奸夷膽落[12]他與鄧廷楨於9月6日向外國商人貨船發布告示,歷數義律挑起戰爭的罪行及王朝軍隊的強大:七月二十七日,義律竟敢糾集大小夷船至九龍,開火襲擊巡洋舟師,從午之戌刻,多次進犯,傷我官兵。由於彼先來尋釁,本大臣、部堂惟有諭飭集結強大水陸官兵,聯合殲除,製其死命、試問,夷兵眾多焉能及我萬一?夷人槍炮雖屬銳利,其彈藥豈能長期使用而不消耗?若其冒險進埔,將立被焚燒為灰;若其敢於登岸,則許一切民人將其捕殺,該夷安能不懼?
因此,他告誡商人們不能與義律捆綁在一起,而應該聽欽差大臣的旨令,“各宜速即自行離散”,否則“勢將玉石俱焚[13]
處於深宮的道光皇帝,接到林則徐“九龍之戰”捷報後,立即硃批林則徐等的奏摺說:“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以柔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並發布上諭稱:我兵先後奮勇,大挫其鋒,該夷等自必畏懾投誠,籲求免死。惟當此得勢之後,斷不可稍形畏葸,示以柔弱。……著林則徐等相度機宜,悉心籌畫。如果該夷等畏罪輸誠,不妨先威後德,倘仍形桀驁或佯為畏懼,而暗布戈矛,是該夷自外生成,有心尋釁,既已大張撻伐,何難再示兵威。[14]
正是這種迷漫於君臣之間的天朝之大和輕視對手的文化心態,成為導致日後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 * *
[1] 廣州文史研究館譯:《鴉片戰爭史料選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05頁。
[2]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446~447頁。
[3] 這位郭士立,就是1832年與東印度公司間諜林賽乘坐阿美士德號沿中國海北上,進行間諜活動的甲利,又名郭實臘。1803年出生於普魯士東部一個裁縫家庭。四歲喪母,少年時曾從銅匠為學徒,15歲學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1823年,入荷蘭教會學習。1827年受教會派遣來東南亞一帶傳教。1829年脫離荷蘭教會,和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廣泛聯繫。1831年來華,7月進入中國水域,9月抵達天津,並北上遼東半島,旋南下,12月抵達澳門,受到傳教士馬禮遜的接待。郭實臘以親身經歷證明,可以衝破清政府的重重禁令,到廣州以外地區進行傳教或貿易,中國大門可以由此打開。在澳門,郭實臘入鄉隨俗,身穿唐裝,一麵行醫,一麵傳教。1832年乘坐阿美士德號作間諜偵察之後,又乘大鴉片販子查頓的商船第三次沿海北上,到達東北牛莊(今營口),沿途大肆販賣鴉片。根據三次航行,他出版了《1831~1833年在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一書,並一舉成名。他在書中鼓吹打開中國大門,成為殖民者採取侵略行為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4]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7頁。
[5]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7~448頁。
[6]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4頁。
[7]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莊建平主編《近代史資料文庫》第4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25~126頁。
[8]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莊建平主編《近代史資料文庫》第4卷,第126~127頁。
[9]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上),第444頁。
[10]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第70頁。
[11] 《欽差大臣林則徐等奏為英領義律率船偷襲已予反擊及葡人代為轉圜折》,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第680頁。
[12] 同上書,第680頁。
[13]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鴉片戰爭與林則徐史料選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0頁。
[14] 《英船開炮逞凶著欽差大臣林則徐等不可示弱相機籌劃並獎勵有功員弁事上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1冊,第703頁。
7-2 澳門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