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針對有人主張重辦開館吸食之徒、不妨對吸食者從輕處理的看法,也發表了不同意見。他說:現在衙門中吸食鴉片的人最多,如幕友、官親、長隨、書辦、差役等十之八九都抽鴉片,他們都是些有能力包庇販賣的人物,要他們去禁興販,等於要他們自斷鴉片的來路,怎麽能會認真破獲呢?所以,盡管對開煙館者處以絞罪的刑法早就有所規定,而歷年來未聞絞過一人,辦過一案,幾乎例同虛設,這就是若輩包庇的結果。可見想要禁絕鴉片,首先得嚴辦吸食。當然,若吸食者論死,那麽開館和興販即使加至斬決梟首示眾也不為過;但若隻重辦開館興販而輕治吸食,禁菸定會毫無收效。他說,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打板子、判徒刑已是辜蔽,迨流毒天下,為害極大,就應從嚴懲辦。“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股慄就是兩腿發抖。這話的意思是說,現在如果還拖拖遝遝地看待這個問題,實在是使中國幾十年後幾乎沒有可以抵抗敵人的軍隊,而且也沒有可以充作軍餉的費用,我每想到這一點時,能雙腿不發抖嗎?


    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語!


    哪個皇上不希望在文治武功方麵有所作為?不嚮往把國家治理得民富國強、一派興旺?何況道光皇帝繼位時不就是希望自己不負先帝的囑託,保住祖宗的基業嗎?一想到全國竟有那麽多的人吸食鴉片,甚至連王公貴族、旗綠營官兵都在抽吸,再想到每年要流出這樣巨量的銀子,萬歲爺對林則徐的這些話不惟不感到刺耳,反而感到真切。確實,從道光十五年(1835)以來的二三年中,皇帝在禁菸問題上態度是有過搖擺和變化,雖不能說是對煙害知之不深、憂之不切,然而總沒有動大手術、有大作為的決心和行動。林則徐說“若猶泄泄視之”,似乎並不過分,確有拖拖遝遝的味道;至於數十年後無兵無餉的警告,按林所算的細帳,按皇帝所了解的兵弁吸食的情形,也能想像到那時的窘況,一旦出現內亂外患,局麵將何以收拾?再不改弦更張,那真要像奏摺上所說的“借寇資盜”了。


    皇帝是知道林則徐一向為官清廉,辦事認真幹練的。林則徐出生於福建侯官的一戶書香門第,青年時代已經在科舉中顯露頭角。他治學實事求是,不涉時趨。在福建巡撫張師承幕府,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益以經世自勵。[4]嘉慶年間中進士,入翰林院,後歷任監察禦史、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足跡遍歷南北各重要省份,辦過河工、漕運和鹽政,不僅官聲、政聲都很好,對民情也很熟悉,而且凡事必躬親督察、公正清廉,一時賢名遍天下。


    道光元年(1820)他在杭嘉湖道任上時,親自踏勘海塘、監督修塘工程,甚至連修塘所需石料也細為規定,必擇堅厚而用之。道光三年甫任江蘇按察使,即親自斷案,“一切讞讀,皆出親裁,不肯稍為假手”,連重要驗屍,也必親自動手,細辨屍傷輕重。總辦江浙七府水利後,又親赴堤工,逐段驗勘,並常與僚佐孜孜講畫,毫無倦容;為保證堤工質量,往往冒雨親驗,徒步往返於泥濘之中。道光十一年(1821),接任東河河道總督後,親往河南東部黃河兩岸查驗堵口料垛質量。他從北岸曹考廳起向西至黃泌廳,渡河而南,再折東徐進,“周曆履勘,總於每垛雜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鬆即抽,有疑即拆,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垛不拆[5]終於克服歷來河工中成為老大難的“堆料積弊”,深得民工讚譽。皇帝為此曾硃批“向來河工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揆諸天理人情,深可慨也”。[6]對這位兢兢業業的漢員表現了很高的敬意。


    道光十二年(1822),林則徐接任江蘇巡撫後,不僅盡力剔除漕運積弊、立定章程,而且為了推廣水稻一年兩熟製,竟在撫署後園親自試種,以驗天時,察物性;為了興修水利,他親自籌劃疏浚瀏河、白茆河工程,“每坐小舟,數往來河中,察勤惰、測深淺,與役人相勞苦,不煩供億[7]可以說,林則徐每到一處作官,即有一事興革;每有一事興革,即以親自調查、親臨現場、親手檢驗為己任,極少假手他人,聽任唱報。這種作風,使皇帝深為感佩。十七年初,特意把他從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使任上,召來京師陛見,親睹這位被百姓稱作“林青天”的良臣廉吏的風采。皇帝記得很清楚,這位身材肥胖、留著三綹長須的漢員,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個高高的前額,[8]垂詢時對答如流,言談舉止中透出一股精明幹練的英氣。這一切都給皇帝留下了好印象,一個月中居然召見了多次。皇帝認為他才堪大用,便特簡他擔任湖廣總督。


    後來,聽說他感恩知遇,在任上實心辦事,並在兩湖雷厲風行地查禁鴉片,於武昌、漢口、長沙等地設禁菸局,收繳菸具,配製戒菸丸,收到不小的效果。從呈上的奏摺中報告他在兩湖厲禁鴉片的情況看,皇上覺得隻要認真,興販可以匿跡,吸毒之癖也可戒除。那奏摺上寫明,自十八年初設局至六月底,已繳煙槍計1264桿,皆係久用漬油的老槍,而且菸鬥雜具俱全,無疑是一窩端了;收繳的煙土煙膏共計1.2萬餘兩。這些僅是湖北省城的戰績,省外各屬尚未匯總統計在內。據稱湖南也收繳了煙槍2300餘杆。那麽兩湖首戰就已收得煙槍總計3500餘杆,成績確實不小。更使皇上振奮的是,奏摺報告了禁菸深入人心的一些例子,說自諭旨頒下後,“奸徒聞有論死之法,莫不魄悸魂驚,不特開館興販之徒聞風遠竄,並吸食者亦恐性命莫保,相率改圖。……並有耆民婦女在路旁叩頭稱謝,據雲其夫男久患菸癮,今幸服藥斷絕,身體漸強等語。是其父子家人平日所不能斷者,皆恃國法有以斷之。此時新例尚未頒行,而情形業已如此,總因死罪二字足以怵其心誌,可見民情非不畏法,習俗大可轉移,全賴功令之森嚴,始免眾心之漠馳。”[9]這一大段文字,確實使皇帝感到欣慰。如果事情確如林則徐所說,那麽嚴禁一定是得民心、裕國家的好事,自己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如果人人都像林則徐那樣實心出力,鴉片又何嚐不可以禁絕?皇帝決定大幹一番了。他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八月十七日,根據林則徐奏摺中提到的禁菸出力人員,皇帝下諭對拿獲煙槍數量最多的湖北漢陽知縣郭覲辰,著加恩賞加知州銜,以示鼓勵[1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沈渭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沈渭濱並收藏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