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 作者:沈渭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道光元年起的十五年中,他曾三任學政,四典鄉會試。按當時科舉製度的慣例,凡新進舉人、進士,都以主考官為恩師,敬禮有加。不少鄉、會試的考官,也往往乘機廣招門生、培植私黨,藉以或使學派流傳,或得擴充官場實力。但曹振鏞卻不屑為此,他“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華之士,殿廷禦試,必預校閱,嚴於疵累忌諱,遂成風氣[5]不搞結黨營私,自是公正清廉的作風,但取士隻要遵循八股程式,不要有真才實學的淹博之士,便扼殺了優秀人才;專注於文章的小疵,更使士子謹小慎微,加重了原有的酸腐氣。所以,在他身後,有人直斥他“拘牽文義,挑剔細故,箝製天下人心不得發舒,造成一不痛不癢之天下”;又說“自曹振鏞在樞府,挑剔破體帖字,不問文之工拙,但作字齊整無破體者,即置上等。若犯一帖字,即失翰林,海內承風,殿體書直成泥塑。士習闒茸,厭厭無生氣,皆曹振鏞所造成也[6]這種說法似太多感情色彩,比較客觀的倒是《清史稿》上的一段話:“守成之世,治尚綜核,而振敝舉衰,非拘守繩墨者所克任也。”意思很清楚,曹振鏞這種為政作風,太重細故,而不求整體,作為一個守成之世的樞臣,不能除弊去衰,是很不勝任的。那麽,以不能勝任的大臣居樞垣長達十五年,而且深得帝寵,則道光皇帝的擇賢能力也可想見了。
道光十五年(1835),曹振鏞以81歲高齡病逝於京師。道光帝聞訊震悼,聲淚俱下。不僅頒發上諭悼念,而且宣布要親臨祭奠,並諡以“文正”。清代文官大員以“文正”諡號為最崇尊難得。道光十五年之前,清王朝一共隻給了湯斌、劉統勛、朱珪三人以“文正”的諡號。湯斌是著名理學家,朱珪以學問著稱。曹振鏞竟以因循成法而得此諡,京師士大夫為之譁然,公開指責他“不文不正”。其實,在清王朝衰世敗象日露的情勢下,道光皇帝隨著年事漸高,早已失去了登基之初的雄心和銳氣,隻要保住祖宗的基業,不出亂子,就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曹振鏞的因循成例,正投合他的心理。
曹振鏞一死,誰堪首席之任便成了問題。原有的四名軍機大臣中,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文孚,食祿保位、老弱多病,本人又多次請求退休,皇帝乘調整軍機班子的機會,成全了他,讓他解甲歸田。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王鼎,精於理財,長於河工,品學兼優,但太尚氣節、敢於直諫而不留情麵,似乎不對皇帝求穩怕亂的胃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穆彰阿,既做過七年的內務府大臣,是皇室的總管家,又先後在中央各部擔任過侍郎、尚書,併入值南書房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有從政和管理的經驗。比較之下,以他為首席軍機,似更合適。但他曾因積壓重要奏章而被先帝降職嚴處過。況且,軍機班子中還有一位雖入值不久,卻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的東閣大學士潘世恩。所以道光帝決定以潘世恩繼曹振鏞之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潘世恩是江蘇英縣人,當年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學問很好,少年得誌。幹隆五十八年(1793)以一甲第一名的身份,選入翰林院任修撰。當時,權臣和珅見他年紀輕輕中了狀元,才望出眾,準備招致門下。潘世恩卻“謝不與通”,得罪了這位權勢顯赫的皇帝寵臣。於是,和珅藉機給他穿小鞋,不讓他得到按例升遷的機會,把提升他的奏本故意扣押了六個月。直到嘉慶帝親政、罷免了和珅之後,他才擢為翰林院侍講學士。這件事在京師士大夫中傳為美談,認為他不趨炎附勢,很有清高氣節。從此,他備受嘉慶帝眷顧,竟至一歲三遷,累官至戶部尚書。嘉慶十七年(1812),他以母死乞歸,在家守孝。嗣後,又以父親老病乞養,以示孝心,加以恰巧兒子中舉,他便具疏向皇帝謝恩兼請假。按朝廷規矩,凡丁憂的大員,必須在除服之後回京,若有要事請假,也應到京後經皇帝批準才能返歸鄉裏。潘世恩未親詣京師,違反了規定,被降職處分,由部長(尚書)降為副部長(侍郎)。但皇帝鑒其孝思可嘉,仍然允許他在家服侍老父,終養天年。他便居家十載,不與政事。直到道光七年(1827)父喪服闕,才回京補了個吏部侍郎。以後,逐步升遷,到1833年超拜體仁閣大學士。不久,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所以,盡管他入值軍機時間不長,卻是個歷事三朝、德高望重的老資格大臣。道光皇帝在痛失股肱之後,讓他作為首席軍機,在同行中是擺得平的。
然而,此公也是一個“以順旨意為工,阿附之外,無他語”[7]的食祿保位的官僚,與文孚在軍機時不相伯仲。幹了一年,實在不行,道光帝不得不把穆彰阿調任首席軍機,而讓潘世恩繼續留在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位置上。到1840年,軍機大臣的班子形成了“三老三新”的結構:三個老軍機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兩個新軍機,一個是去年入值的刑部尚書隆文(是年2月調任戶部尚書),另一個是學習入值的宗人府丞、三品頂戴何汝霖。無論從品級、資望上說,這套班子明顯是穆、潘、王三駕馬車在開動。揮鞭子的當然是道光皇帝,馬首則是穆彰阿。
穆彰阿,字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他與道光皇帝同年出生,道光十九年也是59歲。在三駕馬車中,他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王鼎小12歲;比潘世恩小14歲,又是潘世恩在翰林院任侍講學士時的教習門生。師生之誼,使他和潘世恩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王鼎作為三個老軍機之一,顯得既乏同調,又無奧援,完全處在一種少數者的尷尬位置上。
道光十五年(1835),曹振鏞以81歲高齡病逝於京師。道光帝聞訊震悼,聲淚俱下。不僅頒發上諭悼念,而且宣布要親臨祭奠,並諡以“文正”。清代文官大員以“文正”諡號為最崇尊難得。道光十五年之前,清王朝一共隻給了湯斌、劉統勛、朱珪三人以“文正”的諡號。湯斌是著名理學家,朱珪以學問著稱。曹振鏞竟以因循成法而得此諡,京師士大夫為之譁然,公開指責他“不文不正”。其實,在清王朝衰世敗象日露的情勢下,道光皇帝隨著年事漸高,早已失去了登基之初的雄心和銳氣,隻要保住祖宗的基業,不出亂子,就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曹振鏞的因循成例,正投合他的心理。
曹振鏞一死,誰堪首席之任便成了問題。原有的四名軍機大臣中,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文孚,食祿保位、老弱多病,本人又多次請求退休,皇帝乘調整軍機班子的機會,成全了他,讓他解甲歸田。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王鼎,精於理財,長於河工,品學兼優,但太尚氣節、敢於直諫而不留情麵,似乎不對皇帝求穩怕亂的胃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穆彰阿,既做過七年的內務府大臣,是皇室的總管家,又先後在中央各部擔任過侍郎、尚書,併入值南書房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有從政和管理的經驗。比較之下,以他為首席軍機,似更合適。但他曾因積壓重要奏章而被先帝降職嚴處過。況且,軍機班子中還有一位雖入值不久,卻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的東閣大學士潘世恩。所以道光帝決定以潘世恩繼曹振鏞之後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潘世恩是江蘇英縣人,當年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學問很好,少年得誌。幹隆五十八年(1793)以一甲第一名的身份,選入翰林院任修撰。當時,權臣和珅見他年紀輕輕中了狀元,才望出眾,準備招致門下。潘世恩卻“謝不與通”,得罪了這位權勢顯赫的皇帝寵臣。於是,和珅藉機給他穿小鞋,不讓他得到按例升遷的機會,把提升他的奏本故意扣押了六個月。直到嘉慶帝親政、罷免了和珅之後,他才擢為翰林院侍講學士。這件事在京師士大夫中傳為美談,認為他不趨炎附勢,很有清高氣節。從此,他備受嘉慶帝眷顧,竟至一歲三遷,累官至戶部尚書。嘉慶十七年(1812),他以母死乞歸,在家守孝。嗣後,又以父親老病乞養,以示孝心,加以恰巧兒子中舉,他便具疏向皇帝謝恩兼請假。按朝廷規矩,凡丁憂的大員,必須在除服之後回京,若有要事請假,也應到京後經皇帝批準才能返歸鄉裏。潘世恩未親詣京師,違反了規定,被降職處分,由部長(尚書)降為副部長(侍郎)。但皇帝鑒其孝思可嘉,仍然允許他在家服侍老父,終養天年。他便居家十載,不與政事。直到道光七年(1827)父喪服闕,才回京補了個吏部侍郎。以後,逐步升遷,到1833年超拜體仁閣大學士。不久,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所以,盡管他入值軍機時間不長,卻是個歷事三朝、德高望重的老資格大臣。道光皇帝在痛失股肱之後,讓他作為首席軍機,在同行中是擺得平的。
然而,此公也是一個“以順旨意為工,阿附之外,無他語”[7]的食祿保位的官僚,與文孚在軍機時不相伯仲。幹了一年,實在不行,道光帝不得不把穆彰阿調任首席軍機,而讓潘世恩繼續留在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位置上。到1840年,軍機大臣的班子形成了“三老三新”的結構:三個老軍機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兩個新軍機,一個是去年入值的刑部尚書隆文(是年2月調任戶部尚書),另一個是學習入值的宗人府丞、三品頂戴何汝霖。無論從品級、資望上說,這套班子明顯是穆、潘、王三駕馬車在開動。揮鞭子的當然是道光皇帝,馬首則是穆彰阿。
穆彰阿,字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他與道光皇帝同年出生,道光十九年也是59歲。在三駕馬車中,他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王鼎小12歲;比潘世恩小14歲,又是潘世恩在翰林院任侍講學士時的教習門生。師生之誼,使他和潘世恩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係。王鼎作為三個老軍機之一,顯得既乏同調,又無奧援,完全處在一種少數者的尷尬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