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山的勝景原本就令人目不暇接,這也是寒山最後選擇在寒石山隱居的原因。而正是因為寒山在寒石山隱居,則更加增添了寒石山幽深的意境,當然這是後話。“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欲得》二十),寒山對於寒石山的一切感到欣喜和滿足,得如此佳境棲隱修道,人生夫復何求?


    對於寒山來說,此時生活與三十年前不一樣了,他除了在寒山修道之外,還有了兩個心靈相契的朋友——豐幹和拾得。受豐幹禪師指點,寒山找到了修身的淨土之後,自然也不忘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最為要好的兩個朋友。在寒石山稍事休息,稍微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之後,寒山便離開寒石山去國清寺找豐幹和拾得。豐幹和拾得見寒山到來,自然是非常開心,少不了暢談。寒山極力邀請兩位朋友跟他一起到寒石山去做客,共享自然美景。當然,兩位朋友也是很樂意跟寒山一同到寒石山去。於是,在寒山的帶領下,三人趁著暮靄離開了國清寺,到清晨的時候,便趕到了寒岩洞前,豐幹和拾得對寒岩洞讚不絕口,都為寒山找到如此的修身境地感到開心。迎著朝陽,和著清風,人在宴坐石上席地而坐,交談甚歡,這也成為了後來他們生活的一大特點。不過,細心的拾得還是發現了寒山生活的困境,這裏畢竟是非常偏遠的地方,寒山一個人在此隱居,生活上有著諸多的不便,最大的問題就是幾乎沒有太多的食物。春夏的時候或者可以采些野果以充飢,而現在將要冬天,再加上這寒石山的地方,甚至夏天都會積雪的,這樣,哪來的野果充飢呢?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是不行的。實際上,寒山也並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但在寒山看來,問題再難,也應該可以解決掉的,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會直”嘛!沒有野果,大不了自己種些蔬果糧食吧,經過這些年的農居生活,寒山對此還是很有信心的。可是在拾得和豐幹看來,這樣顯然是不行的,畢竟寒山已經65歲了,“歲月不饒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一定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該怎麽辦呢?正當三人躊躇的時候,豐幹禪師靈機一動,突然笑了起來,跟拾得說:“你不是在寺院中負責洗滌的麽?據我所知,寺院裏每天都是有不少剩下的食物,可以讓寒山拿回來麽,這樣不是很好嗎?”拾得聽罷也很開心,寺院本來也就是要普度眾生嘛,既然有多餘的,給兄長寒山也不錯啊,至少可以解決寒山的生活問題。隻是這裏和國清寺有點路程,不過,可以隔幾天拿一次的嘛,這樣一來寒山可以多到國清寺走動,三人也可以常相聚,寒山也解決了生計的問題,豈不美哉!寒山覺得也挺好的,因此,也就很樂意接受兩位朋友的提議。故這以後,寒山也就經常往來寒石山與國清寺之間,去國清寺對於寒山來說,有著雙重的意義,除了可以時常從拾得那裏拿到他為自己偷偷地保藏下來的食物,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與豐幹和拾得交流,可以暢所欲言,這樣的日子倒也暢快!


    三寒岩洞內三賢像


    自此開始,豐幹、寒山、拾得三人的交往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情。在寒石山通往國清寺的路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三個衣衫破敝但卻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有神的人,時常會聽到他們隨性而發的吟唱之聲,以及無拘無束的笑談之聲。因為三者都是特立獨行、情感真摯的人,他們喜歡真誠、率直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這在世俗看來,自然是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他們的行為一如瘋子一般,因為他們可以沒有場合,沒有緣由的大笑高歌,在世人看來,這不是瘋了又是什麽呢?


    時人見寒山,各謂是風顛。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


    (《時人》二二一)


    寒山出此語,復似顛狂漢。


    有事對麵說,所以足人怨。


    心真出語直,直心無背麵。


    (《寒山》二三七)


    憶得二十年,徐步國清歸。


    國清寺中人,盡道寒山癡。


    癡人何用疑,疑不解尋思。


    我尚自不識,是伊爭得知。


    低頭不用問,問得復何為。


    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


    (《憶得》二七五)


    豐幹、寒山、拾得三個是意氣相投的性情中人,加之性格率真,心中喜怒哀樂都是直接地表現了出來,這對於旁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故瘋癲成為了世人對這種率真的最直接的描述,“世謂貧人瘋狂之士”(閭丘胤序)。不過,對於他們三人來說,這些評價都不重要,關鍵在於能夠情趣相投地在一起,這也就足夠了。


    當然,對於這個時候的寒山來說,隱居於寒石山的主要任務就是修道,因為這在寒山看來是可以實現長生的唯一方式:


    家住綠岩下,庭蕪更不芟。


    新藤垂繚繞,古石豎巉岩。


    山果獼猴摘,池魚白鷺銜。


    仙書一兩卷,樹下讀喃喃。


    (《家住》十六)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鬆,近聽聲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欲得》二十)


    這便是寒山在寒石山修道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於寒山來說,寒石山是他的精神依託,因為隻有在這裏,寒山才有一種“安身”的感覺。從寒山在詩中所述來看,其修道的過程是從學習黃老的養生之學開始的,修習的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是以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則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併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史記·樂毅列傳贊》稱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黃老之學繼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認為“道”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上述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在西漢之際,黃老之學重於統治之術,東漢則不同,黃老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與當時的讖緯迷信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以修煉長生久視之道為其根本目的,後來道教的氣功學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寒山此刻在寒石山上苦讀黃老之書,目的就是要尋求長生久視之道,以徹底擺脫死亡所帶來的恐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荒野寒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善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善蒙並收藏荒野寒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