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寶十五年(756)因避戰亂離開故鄉鹹陽,至幹元三年(760),在度過了將近五年的漂泊生活之後,歷經千山萬水的跋涉,寒山終於到了天台山——他的精神生命的歸宿。
此刻的寒山,完全陶醉於天台山的綺麗風光之中,這一切都無疑是迥異於鹹陽的,對寒山來說也是充滿著刺激和新奇的,在剛進入天台山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寒山居無定所,徜徉於神山秀水之間,暫時拋卻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置身於繁茂清幽的山林中,寒山的心情也顯得異常得平靜,“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閑士。白日遊青山,夜歸岩下睡”(《千雲》二八四)。在這段時間裏,寒山的足跡遍及了天台山的每一寸山水,盡情享受著山水所帶來的那種清心脫俗的感覺:
平野水寬闊,丹丘連四明。
仙都最高秀,群峰聳翠屏。
遠遠望何極,矹矹勢相迎。
獨標海隅外,處處播嘉名。
(《平野》二六三)
丹丘迥聳與雲齊,空裏五峰遙望低。
雁塔高排出青嶂,禪林古殿入虹蜺。
風搖鬆葉赤城秀,霧吐中岩仙路迷。
碧落千山萬仞現,藤蘿相接次連谿。
(《丹丘》一九五)
此處丹丘即是指天台而言,仙都、五峰、赤城均為天台山的山峰,仙都指的就是桐柏山,因其為歷代仙家修道之所故名。五峰則是指國清寺外的五座山峰,“五峰,在國清寺側。正北曰八桂,東北曰靈禽,東南曰祥雲,西南曰靈芝,西北曰映霞”[21]。赤城山,又名燒山,因為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每當晨曦當照,滿山紫氣氤氳,霞光籠罩,故名“赤城棲霞”。桐柏、赤城、國清寺,天台山勝景在寒山詩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神山秀山讓寒山感到新鮮和感慨。“獨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鬆風清颯颯,鳥語聲官官”(《可重》一六五),峻偉瑰麗的天台山對於寒山來說,是另外一個清新的世界:
我聞天台山,山中有琪樹。
永言欲攀之,莫曉石橋路。
(《我聞》二一八)
迥聳霄漢外,雲裏路岧嶢。
瀑布千丈流,如鋪練一條。
下有棲心窟,橫安定命橋。
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
(《迥聳》二六六)
緣山而上,寒山也曾到了石橋山。石橋山有著著名的石樑飛瀑,“石橋山,在縣北五十裏十五都,兩山並立,連亙一百裏,舊傳‘五百羅漢應真之境’。有石樑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尺。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黴苔,甚滑,過者目眩心悸”[22],高山對峙,中間僅不足尺寬的石樑相連,其山勢之險峻,於此可見一斑,故東晉顧愷之謂“天台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步,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23],石樑飛瀑所在之處,奇峻無比,瀑布飛流直下,仿佛洗去人世的諸種塵垢,寒山在此領略到了山水奔騰、氣勢恢宏的感覺,有一種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故而有“棲心窟”、“定命橋”之嘆。在寒山看來,惟有站在這裏,方有“雄雄鎮世界”的感慨。
天台山的頂峰——華頂——也曾留下了寒山探求勝景的足跡,華頂峰為天台山的頂峰,“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裏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處,舊傳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裏,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24]。作為天台山的主峰,華頂海拔約1110米。身臨絕頂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層層疊疊,仿佛八葉蓮花,“華”為“花”之古字,又當天台最高處,故名華頂。華頂峰上,一年之中除了冬季外,春夏之間,雷雨常至,雨過天晴,山色翠黛如洗。峰頂四周常有雲濤翻滾,或如大海怒潮,或如羊群臥伏,或如絮團圍裹,僅露峰頂。時而氤氳盤結,如幢、如蓋,時而雲障霧掩,咫尺難見麵目。站在望海尖看雲,但見雲團如風馳電掣,山草樹木倏然閃現在眼前;於山洞中觀望,白茫茫的雲霧自峰頂漫過來,如滔天白浪,驀地淹過頭頂;忽而雲收霧散,變成一抹輕紗,天台山勝境“華頂歸雲”,即是因此得名。山頂有拜經台,相傳為智者大師拜讀《楞嚴經》處。又有華頂寺,建於五代。還有王羲之墨池,相傳王羲之與支遁和尚遊天台山,嚐臨池取水作書,故名。詩仙李白亦曾到此,“靈溪谘沿越,華頂殊超忽”[25]、“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26],這些詩句無疑都表明了李白與華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的華頂還有太白書堂,相傳為李白讀書處。華頂又稱“望海尖”,天氣晴朗時,登其頂可遙望東海。山上鬆杉扶疏,草木薰鬱,如仙境一般。對此佳境,寒山怎能不感嘆呢?
閑遊華頂上,日朗晝光輝。
四顧晴空裏,白雲同鶴飛。
(《閑遊》一六七)
自見天台頂,孤高出眾群。
風搖鬆竹韻,月現海潮頻。
下望青山際,談玄有白雲。
野情便山水,本誌慕道倫。
(《自見》二二九)
在這美景之中,寒山的向道歸隱之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天台山的俊秀、深幽,讓久已疲憊於世間功名的寒山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和歸依,漂泊的心不再想繼續流浪、找尋,因為這裏已然是自己理想中的家園,寒山此刻有了終老天台山的念頭,“折葉覆鬆室,開池引澗泉。已甘休萬事,采蕨度殘年”(《卜擇》七八)。
此刻的寒山,完全陶醉於天台山的綺麗風光之中,這一切都無疑是迥異於鹹陽的,對寒山來說也是充滿著刺激和新奇的,在剛進入天台山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寒山居無定所,徜徉於神山秀水之間,暫時拋卻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置身於繁茂清幽的山林中,寒山的心情也顯得異常得平靜,“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閑士。白日遊青山,夜歸岩下睡”(《千雲》二八四)。在這段時間裏,寒山的足跡遍及了天台山的每一寸山水,盡情享受著山水所帶來的那種清心脫俗的感覺:
平野水寬闊,丹丘連四明。
仙都最高秀,群峰聳翠屏。
遠遠望何極,矹矹勢相迎。
獨標海隅外,處處播嘉名。
(《平野》二六三)
丹丘迥聳與雲齊,空裏五峰遙望低。
雁塔高排出青嶂,禪林古殿入虹蜺。
風搖鬆葉赤城秀,霧吐中岩仙路迷。
碧落千山萬仞現,藤蘿相接次連谿。
(《丹丘》一九五)
此處丹丘即是指天台而言,仙都、五峰、赤城均為天台山的山峰,仙都指的就是桐柏山,因其為歷代仙家修道之所故名。五峰則是指國清寺外的五座山峰,“五峰,在國清寺側。正北曰八桂,東北曰靈禽,東南曰祥雲,西南曰靈芝,西北曰映霞”[21]。赤城山,又名燒山,因為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每當晨曦當照,滿山紫氣氤氳,霞光籠罩,故名“赤城棲霞”。桐柏、赤城、國清寺,天台山勝景在寒山詩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神山秀山讓寒山感到新鮮和感慨。“獨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鬆風清颯颯,鳥語聲官官”(《可重》一六五),峻偉瑰麗的天台山對於寒山來說,是另外一個清新的世界:
我聞天台山,山中有琪樹。
永言欲攀之,莫曉石橋路。
(《我聞》二一八)
迥聳霄漢外,雲裏路岧嶢。
瀑布千丈流,如鋪練一條。
下有棲心窟,橫安定命橋。
雄雄鎮世界,天台名獨超。
(《迥聳》二六六)
緣山而上,寒山也曾到了石橋山。石橋山有著著名的石樑飛瀑,“石橋山,在縣北五十裏十五都,兩山並立,連亙一百裏,舊傳‘五百羅漢應真之境’。有石樑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尺。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黴苔,甚滑,過者目眩心悸”[22],高山對峙,中間僅不足尺寬的石樑相連,其山勢之險峻,於此可見一斑,故東晉顧愷之謂“天台山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步,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23],石樑飛瀑所在之處,奇峻無比,瀑布飛流直下,仿佛洗去人世的諸種塵垢,寒山在此領略到了山水奔騰、氣勢恢宏的感覺,有一種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故而有“棲心窟”、“定命橋”之嘆。在寒山看來,惟有站在這裏,方有“雄雄鎮世界”的感慨。
天台山的頂峰——華頂——也曾留下了寒山探求勝景的足跡,華頂峰為天台山的頂峰,“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裏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處,舊傳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裏,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24]。作為天台山的主峰,華頂海拔約1110米。身臨絕頂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層層疊疊,仿佛八葉蓮花,“華”為“花”之古字,又當天台最高處,故名華頂。華頂峰上,一年之中除了冬季外,春夏之間,雷雨常至,雨過天晴,山色翠黛如洗。峰頂四周常有雲濤翻滾,或如大海怒潮,或如羊群臥伏,或如絮團圍裹,僅露峰頂。時而氤氳盤結,如幢、如蓋,時而雲障霧掩,咫尺難見麵目。站在望海尖看雲,但見雲團如風馳電掣,山草樹木倏然閃現在眼前;於山洞中觀望,白茫茫的雲霧自峰頂漫過來,如滔天白浪,驀地淹過頭頂;忽而雲收霧散,變成一抹輕紗,天台山勝境“華頂歸雲”,即是因此得名。山頂有拜經台,相傳為智者大師拜讀《楞嚴經》處。又有華頂寺,建於五代。還有王羲之墨池,相傳王羲之與支遁和尚遊天台山,嚐臨池取水作書,故名。詩仙李白亦曾到此,“靈溪谘沿越,華頂殊超忽”[25]、“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26],這些詩句無疑都表明了李白與華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的華頂還有太白書堂,相傳為李白讀書處。華頂又稱“望海尖”,天氣晴朗時,登其頂可遙望東海。山上鬆杉扶疏,草木薰鬱,如仙境一般。對此佳境,寒山怎能不感嘆呢?
閑遊華頂上,日朗晝光輝。
四顧晴空裏,白雲同鶴飛。
(《閑遊》一六七)
自見天台頂,孤高出眾群。
風搖鬆竹韻,月現海潮頻。
下望青山際,談玄有白雲。
野情便山水,本誌慕道倫。
(《自見》二二九)
在這美景之中,寒山的向道歸隱之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天台山的俊秀、深幽,讓久已疲憊於世間功名的寒山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和歸依,漂泊的心不再想繼續流浪、找尋,因為這裏已然是自己理想中的家園,寒山此刻有了終老天台山的念頭,“折葉覆鬆室,開池引澗泉。已甘休萬事,采蕨度殘年”(《卜擇》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