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樂學校的大門是深藍色,進門是一棟小院,院中一棵法國梧桐虯曲多姿,樸俊清勁,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般慈祥肅穆。巴黎聖樂學校現在依然還在招生教學,琴房裏不時傳出玉石琮琮的琴聲和婉轉悠揚的弦音。學校主樓的走廊裏陳設著近百位曾在該校工作過的,名師和校內培養出的高徒的照片以及雕塑作品,卻沒有一個東方人。冼星海在此讀書時還寂寂無名,即便是現在冼星海雖然已名滿海內,但對於歐洲來說,冼星海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我與管理人員攀談,他們熱情地招呼我在學校裏隨便走走看看。我參觀了幾間琴房,順樓道穿過但第“音樂廳”,行至學校的後院。巴黎聖樂學校的後院沙石鋪地,落葉滿台,幾株老樹孤零零地在風中搖動,沒有鳥鳴,也沒有人喧,冼星海就是在這草木蕭瑟的院子裏拉琴讀譜,構思樂曲,困苦而無奈地堅守著精神上唯一的一方心靈聖地。
冼星海在巴黎學習期間,一邊打工,一邊為生活奔波,居無定所,食無常飽,還經常地失業,冼星海曾說:“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癱軟下來了……想到那時大概快要死了……”街上的一些好心人施捨給他一點兒食物,有人知道他會拉琴,偶爾請他在私人宴會上去拉琴伴宴,給他一點兒費用。冼星海這樣寫道:“我就是這樣過朝挨夕,談不上什麽安定。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沒法隻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了一整天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哭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門外的房東在敲門要房金,如不把討到的錢給他,又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險。”冼星海說:“有一次討錢的時候,一個有錢的中國
留學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臉頰說我丟中國人的醜!我當時不能反抗,含著淚,悲憤得說不出話來……”看到此情此景,我想在當今的中國,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現今被譽為“人民音樂家”的冼星海先生,在巴黎留學期間竟是如此地生活困頓,受盡屈辱,險些成為了漂流異鄉的孤魂野鬼。冼星海的英年早逝,我想也與他在巴黎的生活困苦有關吧。
在巴黎的留學生很少和冼星海來往,留學生們大多嫌他貧困,冼星海有時候他去找他們,“他們就把門閉上,門口擺著兩雙到四雙擦亮的皮鞋(有男的、也有女的)。”多年以後,冼星海還不無感慨地說:“那些人都很有錢,有人領了一筆很大的津貼,但卻不借給我分文。”冼星海困苦度日,孤單寥寂,但他卻也有自我排解的方法。冼星海喜歡在法國國慶節和貞德節的時候上街,那時巴黎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冼星海也興高采烈地融入其中。他說每次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眼望著法國的三色國旗,耳聽著飛機、坦克的轟轟響聲,想起“在巴黎受盡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痛、哀忿、抑鬱的感情混合在一起,回到店裏偷偷地哭起來,在悲痛心境裏,起了怎樣去挽救祖國的危亡的念頭”。冼星海在巴黎時受盡侮辱,飽嚐歧視,也隻能在法國的節日裏融進異鄉的人群排泄個人的思緒。
冼星海在巴黎也曾有過短暫的歡愉時光。有一位法國女青年作曲家,在他報考巴黎音樂學院的時候,幫他補習過法語,還給他彈過伴奏和演奏過他的作品,冼星海和這位巴黎女郎在艱難的日子裏結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情。冼星海還常到離巴黎不遠的地方參加華工舉辦的晚會,為工友們演奏提琴。我個人猜測,巴黎近郊可以舉辦大型華工晚會的地方,應該就是巴黎郊區的“中國豆腐公司”所在地。即此我曾經問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的秘書,現今仍健在的九十四歲的錢直向先生。錢直向先生說那個時候,巴黎豆腐公司經常有留法的學生和工友們聯歡,有歐陽予倩、焦菊隱等人,冼星海也參加過。”錢先生說他已經六十年沒有再去過巴黎中國豆腐公司所在地了,言辭間唏噓而慨然。
據中國近代史記載,公元1917年,清朝大臣李鴻藻之子李石曾有感於國家的現狀,隨清使大臣孫寶琦到法國留學,成為中國在法留學創業第一人。李石曾後來與同窗鄉友齊笠山在巴黎近郊創設了一家"豆腐公司",他們在從家鄉高陽招來的侍應生中挑選了幾位工友,讓他們利用工餘時間學習法語兼在大學旁聽課程,試行以工濟學的方法,結果取得顯著成效。李石曾先生便與蔡元培、吳稚暉、汪精衛、張繼等人取得聯繫,在北京組成“留法儉學會”與“居家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赴法“勤以做工,儉以求學”。巴黎豆腐公司的創建,不僅僅是一項簡簡單單的公益事業,它更引發了一場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此運動為中國培養出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方的人文俊秀,棟樑英才。
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坐落在巴黎近郊的布朗日市,我到布朗日那天,天空陰鬱,寒風凜冽,白蝶飄舞,銀花紛落。巴黎中國豆腐公司的舊址仍在,大門是墨綠色,顯得沉寂肅穆。我站在中國豆腐公司舊址門外,看到院內的幾叢樹枝伸至牆外,玉樹臨風,格外得晶瑩剔透。我獨自思忖,想在如此飛雪盈天的日子裏打攪主人不免有失禮貌,但轉念思來,自己以後也不會常來,於是鼓足勇氣,按了按門鈴。隨著院內傳出一陣吱吱的腳步聲,一位先生打開大門,我和他說明了來意,這位先生很是客氣,欣然把我讓進院中,隨後邀請我進裏屋去坐,我想不便再深打擾。於是代錢先生問主人在這裏存放的幾千冊藏書的去向,主人說那些書籍已經被當地政府收去,由圖書館代為收藏了。主人也談起了這棟別墅的來歷,他說是祖輩從一個姓白的中國人手中買得,白姓家人賣房之後就移居美國,沒有再回來過。我邊聽邊想,這戶白姓人家,應該就是錢先生所講的-巴黎中國豆腐公司的看門人吧?
冼星海在巴黎學習期間,一邊打工,一邊為生活奔波,居無定所,食無常飽,還經常地失業,冼星海曾說:“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癱軟下來了……想到那時大概快要死了……”街上的一些好心人施捨給他一點兒食物,有人知道他會拉琴,偶爾請他在私人宴會上去拉琴伴宴,給他一點兒費用。冼星海這樣寫道:“我就是這樣過朝挨夕,談不上什麽安定。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沒法隻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了一整天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哭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門外的房東在敲門要房金,如不把討到的錢給他,又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險。”冼星海說:“有一次討錢的時候,一個有錢的中國
留學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臉頰說我丟中國人的醜!我當時不能反抗,含著淚,悲憤得說不出話來……”看到此情此景,我想在當今的中國,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現今被譽為“人民音樂家”的冼星海先生,在巴黎留學期間竟是如此地生活困頓,受盡屈辱,險些成為了漂流異鄉的孤魂野鬼。冼星海的英年早逝,我想也與他在巴黎的生活困苦有關吧。
在巴黎的留學生很少和冼星海來往,留學生們大多嫌他貧困,冼星海有時候他去找他們,“他們就把門閉上,門口擺著兩雙到四雙擦亮的皮鞋(有男的、也有女的)。”多年以後,冼星海還不無感慨地說:“那些人都很有錢,有人領了一筆很大的津貼,但卻不借給我分文。”冼星海困苦度日,孤單寥寂,但他卻也有自我排解的方法。冼星海喜歡在法國國慶節和貞德節的時候上街,那時巴黎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冼星海也興高采烈地融入其中。他說每次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眼望著法國的三色國旗,耳聽著飛機、坦克的轟轟響聲,想起“在巴黎受盡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痛、哀忿、抑鬱的感情混合在一起,回到店裏偷偷地哭起來,在悲痛心境裏,起了怎樣去挽救祖國的危亡的念頭”。冼星海在巴黎時受盡侮辱,飽嚐歧視,也隻能在法國的節日裏融進異鄉的人群排泄個人的思緒。
冼星海在巴黎也曾有過短暫的歡愉時光。有一位法國女青年作曲家,在他報考巴黎音樂學院的時候,幫他補習過法語,還給他彈過伴奏和演奏過他的作品,冼星海和這位巴黎女郎在艱難的日子裏結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情。冼星海還常到離巴黎不遠的地方參加華工舉辦的晚會,為工友們演奏提琴。我個人猜測,巴黎近郊可以舉辦大型華工晚會的地方,應該就是巴黎郊區的“中國豆腐公司”所在地。即此我曾經問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的秘書,現今仍健在的九十四歲的錢直向先生。錢直向先生說那個時候,巴黎豆腐公司經常有留法的學生和工友們聯歡,有歐陽予倩、焦菊隱等人,冼星海也參加過。”錢先生說他已經六十年沒有再去過巴黎中國豆腐公司所在地了,言辭間唏噓而慨然。
據中國近代史記載,公元1917年,清朝大臣李鴻藻之子李石曾有感於國家的現狀,隨清使大臣孫寶琦到法國留學,成為中國在法留學創業第一人。李石曾後來與同窗鄉友齊笠山在巴黎近郊創設了一家"豆腐公司",他們在從家鄉高陽招來的侍應生中挑選了幾位工友,讓他們利用工餘時間學習法語兼在大學旁聽課程,試行以工濟學的方法,結果取得顯著成效。李石曾先生便與蔡元培、吳稚暉、汪精衛、張繼等人取得聯繫,在北京組成“留法儉學會”與“居家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赴法“勤以做工,儉以求學”。巴黎豆腐公司的創建,不僅僅是一項簡簡單單的公益事業,它更引發了一場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此運動為中國培養出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方的人文俊秀,棟樑英才。
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坐落在巴黎近郊的布朗日市,我到布朗日那天,天空陰鬱,寒風凜冽,白蝶飄舞,銀花紛落。巴黎中國豆腐公司的舊址仍在,大門是墨綠色,顯得沉寂肅穆。我站在中國豆腐公司舊址門外,看到院內的幾叢樹枝伸至牆外,玉樹臨風,格外得晶瑩剔透。我獨自思忖,想在如此飛雪盈天的日子裏打攪主人不免有失禮貌,但轉念思來,自己以後也不會常來,於是鼓足勇氣,按了按門鈴。隨著院內傳出一陣吱吱的腳步聲,一位先生打開大門,我和他說明了來意,這位先生很是客氣,欣然把我讓進院中,隨後邀請我進裏屋去坐,我想不便再深打擾。於是代錢先生問主人在這裏存放的幾千冊藏書的去向,主人說那些書籍已經被當地政府收去,由圖書館代為收藏了。主人也談起了這棟別墅的來歷,他說是祖輩從一個姓白的中國人手中買得,白姓家人賣房之後就移居美國,沒有再回來過。我邊聽邊想,這戶白姓人家,應該就是錢先生所講的-巴黎中國豆腐公司的看門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