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查找多尼采蒂在巴黎的資料時,有幸看到多尼采蒂在巴黎最後生活的場景的照片,照片上的多尼采蒂蜷窩在沙發裏,神色癡呆,木納笨拙,已經沒有了正常人的生機。他的侄子和他臉型酷似,坐在他的身邊,神色中有幾分無奈,這張照片拍攝的地點,就是在我眼前香榭麗舍大街的寓所裏。
多尼采蒂被稱為“音樂聖手”,他把快樂和浪漫奉獻給了巴黎人,自己也承受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折磨和痛苦。關於多尼采蒂的個人生活,按西方人說“沒有火兒就不會起煙兒”,因為多尼采蒂在巴黎的生活放縱不羈,也可能是命中注定,多尼采蒂享受過奢華也經歷了苦難,他把愛和才華獻給了巴黎,而把悲傷留給了自己。
藝花園裏綻清芳(1)
弗列故居前的巴黎塞納河
藝花園裏綻清芳—聲譽日隆談弗列
題記:弗列彌留之際,對兒子說:“我死後,人們或許評論我的作品不過如此,你們不必悲傷,我已盡了我一切的努力……其餘的,由上帝去裁決吧。”
年年黃花,歲歲中秋,又是一年桂子飄香。
法國著名作曲家弗列謝世時就是在這寒前秋後,栗子綻開的季節。黃葉飄零的還沒有忘卻秋季的纏綿,就要迎接冬日的清冷。
我沿著莫紮特大街,迎朝陽、踏秋葉,尋訪弗列在巴黎的故居。作曲家弗列一生搬過數次家,居住最長的地方是在巴黎十七區,那裏我曾經去過,是一棟六層的普通建築,弗列和法國著名雕塑家愛瑪紐埃爾·弗赫米埃的女兒馬麗結婚後搬到了這棟房子裏,生活了長達二十三年之久。
弗列他弟兄六人,自己最小,由於他與哥哥們年齡相差懸殊,自小少有人陪伴,因此養成了獨處的個性。弗列的父親鄉下的一所小學校教書,弗列在跟爸爸一起去學校的路上,每次聽到路邊的教堂裏傳出的淳淳聖歌,常常流連忘返,有時竟然忘記了去上課,是教堂的純潔聖歌開啟了他童年的心靈。弗烈後來曾說,“家鄉的教堂坐落在一個山穀裏,小時候我最高興的就是去教堂聽音樂”。青山的俊秀與飄緲的聖樂使弗列終生難以忘懷,於是小時的弗列開始自己寫作音樂。正巧這時,有一位盲人女音樂家聽到了弗列即興創作的音樂。這位盲藝人告訴弗列的父親說,你的孩子是一個音樂神童,你應該把他送到巴黎去學習。弗列的父親和大多數家長想法差不多,認為音樂隻是消遣的工具,談不上什麽藝術。然而,弗列的父親還是抽時間給巴黎尼德邁爾音樂學校的校長寫了一封信,介紹天才的兒子的情況,天賜良緣,這時正巧有一位音樂家從巴黎來弗列的家鄉演出,他親自聆聽了弗列創作的音樂作品,一口應承包攬弗列在巴黎學習的全部費用。於是九歲弗列就來到巴黎尼德邁爾音樂學校讀書,師從著名音樂家聖·桑。
弗列學習很刻苦,從尼德邁爾音樂學校畢業後,在外省雷恩工作了一段時間,又回到巴黎,任馬德萊娜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弗列中年時被聘做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師,發現了拉威爾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極力提攜扶掖拉威爾,使其美玉拂塵,為眾人所知。弗列文筆極好,他為法國著名報刊《費加羅》報撰寫了長達十年的音樂評論。1905年,弗列被任命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他在巴黎音樂學院院長的位子上一幹就是十五年,直到退休。弗列在做音樂學院院長時,住在巴黎十六區,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他功成名就、盡享天倫的地方。
我沿著巴黎莫紮特大道往前行,走不到一半,進入一條小巷,巷子的中部,就是弗列的故居。巴黎十六區百多年來一直是巴黎富人的住宅區,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奢想”,現在巴黎十六區的房價還是貴為巴黎之首。弗列故居周圍,名車林立,靚女招搖,弗列作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弗列在此居住時,被評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也終於不再隱瞞的耳疾之苦,伴隨著他的《弦樂四重奏》逝世在此。
弗列從家鄉來到巴黎,少年在尼德邁爾音樂學校讀書,青壯年時期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後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教書。他的前半生很是暢順,到了老年,唯一困擾著他的就是耳疾。1903年,弗列發現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一開始,他對音樂的高低音準的判斷出現偏差,後來發現聽力也逐漸喪失。弗列用了各種方法治療,收效甚微。弗列此時事業正起,影響日隆,他出於生活的壓力和對職業的擔憂,擔心派別關係中對手的阻撓,於是對耳疾之事秘而不宣。弗列以超人的毅力和天生的音樂感覺,繼續從事音樂教學和創作。在此期間,弗列創作了著名歌劇作品《佩內洛普》和《幻景》、《虛幻的地平線》、《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二鋼琴五重奏》、《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等等,足以證明弗列超凡的才華和在疾病麵前毫不退縮的堅毅精神,弗列的偉大在此一方麵可以與貝多芬並駕齊驅。
弗列的教學時通過樂譜準確地對音樂作出判斷,精確無誤地評價學生作品的優劣。弗列還不停的撰寫音樂評論,從事繁重的領導工作和社交活動,按部就班出色地工作,同時他還要注意避免反對者知道他的耳疾。但當對手最後得知弗列耳疾事實以後,有人嘲諷地說:“聾子怎麽能寫音樂評論?”也有人說:“弗列再不能擔任院長和考試總監了,他不應再這樣欺騙別人。”弗列在巴黎音樂學院任職期間盡職盡責,以堅毅的精神和超凡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工作。1920年從音樂學院院長的職位上退休,功德圓滿且筆耕不輟,繼續從事作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多尼采蒂被稱為“音樂聖手”,他把快樂和浪漫奉獻給了巴黎人,自己也承受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折磨和痛苦。關於多尼采蒂的個人生活,按西方人說“沒有火兒就不會起煙兒”,因為多尼采蒂在巴黎的生活放縱不羈,也可能是命中注定,多尼采蒂享受過奢華也經歷了苦難,他把愛和才華獻給了巴黎,而把悲傷留給了自己。
藝花園裏綻清芳(1)
弗列故居前的巴黎塞納河
藝花園裏綻清芳—聲譽日隆談弗列
題記:弗列彌留之際,對兒子說:“我死後,人們或許評論我的作品不過如此,你們不必悲傷,我已盡了我一切的努力……其餘的,由上帝去裁決吧。”
年年黃花,歲歲中秋,又是一年桂子飄香。
法國著名作曲家弗列謝世時就是在這寒前秋後,栗子綻開的季節。黃葉飄零的還沒有忘卻秋季的纏綿,就要迎接冬日的清冷。
我沿著莫紮特大街,迎朝陽、踏秋葉,尋訪弗列在巴黎的故居。作曲家弗列一生搬過數次家,居住最長的地方是在巴黎十七區,那裏我曾經去過,是一棟六層的普通建築,弗列和法國著名雕塑家愛瑪紐埃爾·弗赫米埃的女兒馬麗結婚後搬到了這棟房子裏,生活了長達二十三年之久。
弗列他弟兄六人,自己最小,由於他與哥哥們年齡相差懸殊,自小少有人陪伴,因此養成了獨處的個性。弗列的父親鄉下的一所小學校教書,弗列在跟爸爸一起去學校的路上,每次聽到路邊的教堂裏傳出的淳淳聖歌,常常流連忘返,有時竟然忘記了去上課,是教堂的純潔聖歌開啟了他童年的心靈。弗烈後來曾說,“家鄉的教堂坐落在一個山穀裏,小時候我最高興的就是去教堂聽音樂”。青山的俊秀與飄緲的聖樂使弗列終生難以忘懷,於是小時的弗列開始自己寫作音樂。正巧這時,有一位盲人女音樂家聽到了弗列即興創作的音樂。這位盲藝人告訴弗列的父親說,你的孩子是一個音樂神童,你應該把他送到巴黎去學習。弗列的父親和大多數家長想法差不多,認為音樂隻是消遣的工具,談不上什麽藝術。然而,弗列的父親還是抽時間給巴黎尼德邁爾音樂學校的校長寫了一封信,介紹天才的兒子的情況,天賜良緣,這時正巧有一位音樂家從巴黎來弗列的家鄉演出,他親自聆聽了弗列創作的音樂作品,一口應承包攬弗列在巴黎學習的全部費用。於是九歲弗列就來到巴黎尼德邁爾音樂學校讀書,師從著名音樂家聖·桑。
弗列學習很刻苦,從尼德邁爾音樂學校畢業後,在外省雷恩工作了一段時間,又回到巴黎,任馬德萊娜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弗列中年時被聘做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師,發現了拉威爾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華,極力提攜扶掖拉威爾,使其美玉拂塵,為眾人所知。弗列文筆極好,他為法國著名報刊《費加羅》報撰寫了長達十年的音樂評論。1905年,弗列被任命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他在巴黎音樂學院院長的位子上一幹就是十五年,直到退休。弗列在做音樂學院院長時,住在巴黎十六區,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他功成名就、盡享天倫的地方。
我沿著巴黎莫紮特大道往前行,走不到一半,進入一條小巷,巷子的中部,就是弗列的故居。巴黎十六區百多年來一直是巴黎富人的住宅區,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奢想”,現在巴黎十六區的房價還是貴為巴黎之首。弗列故居周圍,名車林立,靚女招搖,弗列作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弗列在此居住時,被評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也終於不再隱瞞的耳疾之苦,伴隨著他的《弦樂四重奏》逝世在此。
弗列從家鄉來到巴黎,少年在尼德邁爾音樂學校讀書,青壯年時期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後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教書。他的前半生很是暢順,到了老年,唯一困擾著他的就是耳疾。1903年,弗列發現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一開始,他對音樂的高低音準的判斷出現偏差,後來發現聽力也逐漸喪失。弗列用了各種方法治療,收效甚微。弗列此時事業正起,影響日隆,他出於生活的壓力和對職業的擔憂,擔心派別關係中對手的阻撓,於是對耳疾之事秘而不宣。弗列以超人的毅力和天生的音樂感覺,繼續從事音樂教學和創作。在此期間,弗列創作了著名歌劇作品《佩內洛普》和《幻景》、《虛幻的地平線》、《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二鋼琴五重奏》、《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等等,足以證明弗列超凡的才華和在疾病麵前毫不退縮的堅毅精神,弗列的偉大在此一方麵可以與貝多芬並駕齊驅。
弗列的教學時通過樂譜準確地對音樂作出判斷,精確無誤地評價學生作品的優劣。弗列還不停的撰寫音樂評論,從事繁重的領導工作和社交活動,按部就班出色地工作,同時他還要注意避免反對者知道他的耳疾。但當對手最後得知弗列耳疾事實以後,有人嘲諷地說:“聾子怎麽能寫音樂評論?”也有人說:“弗列再不能擔任院長和考試總監了,他不應再這樣欺騙別人。”弗列在巴黎音樂學院任職期間盡職盡責,以堅毅的精神和超凡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工作。1920年從音樂學院院長的職位上退休,功德圓滿且筆耕不輟,繼續從事作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