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奧芬巴赫的生活是快樂的,他從少年巴黎至逝世,一生大部分事業都極其順利。奧芬巴赫的巴黎住所、他作品所演出的劇院,包括他的埋骨地蒙馬特墓地,幾乎都是在巴黎一個區的範圍之內。奧芬巴赫生於德國(舊為普魯士)的格勞涅,他的爸爸認為奧芬巴赫和他的哥哥極有音樂天賦,便把他們送到巴黎來讀書。奧芬巴赫一開始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因為不守紀律被勒令退學,於是他便個人發展。或許是上天這樣安排,奧芬巴赫早早的投入社會,反倒成就了一生的輝煌事業。


    巴黎瓦裏耶特劇院是奧芬巴赫首先取得巨大成就的地方,這裏曾演出過他的著名歌劇《美麗的埃萊娜》、《藍鬍子》和《巴黎人的生活》等,奠定了奧芬巴赫的世界傑出音樂家的地位。現在瓦裏耶特劇院門前冷冷清清,大門禁閉,演出的告示欄仍在,裏麵卻是空空如也。劇院的門前幾個流浪漢在喝酒閑聊,巴黎瓦裏耶特劇院在百多年前是盛名一時的劇院,看樣子現在已經在喚不回惜日的風采了。我揣著忐忑地心情來到上演過奧芬巴赫歌劇的另一個劇院—凱特·裏納克劇院,劇院的冷清狀況依舊,我也心情依然。巴黎凱特·裏納克劇院是在普法戰爭爆發期間,身為法國國籍又出生在普魯士(現已無歸德國)的奧芬巴赫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之時,奧芬巴赫親自在這裏指揮新修改的《地域中的奧菲歐》的第一百場演出的地方,歌劇《地域中的奧菲歐》的再次成功,終於使奧芬巴赫揚眉吐氣。奧芬巴赫1873年擔任這個劇院的經理,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劇院便債台高築。奧芬巴赫雖然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但他顯然不是一個機敏鑽營的商人,最後奧芬巴赫隻好辭職,離開了黎凱特·裏納克劇院。


    巴黎的另一座劇院波菲斯·巴瑞西納劇院,又稱“巴黎滑稽劇院”,這裏演出過奧芬巴赫的眾多歌劇,巴黎滑稽劇院與前麵兩個劇院相比使人心情一展,因為它現在仍是巴黎人重要的娛樂場所之一。如果說法國巴黎歌劇院是法國音樂界的象徵,那麽巴黎滑稽劇院就是巴黎人自己的生活領地。這裏最早演出奧芬巴赫的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使奧芬巴赫從巴黎滑稽的劇院的舞台走向了歐洲。《地獄中的奧菲歐》上演時,據說七個月之內連演了150多場,就連路易·拿破崙的軍隊從馬讓達島勝利凱旋時,軍隊所奏的樂曲都是奧芬巴赫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曲調。奧芬巴赫的凱旋曲後來飄得更遠,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奧芬巴赫跨越大西洋,到美國做一係列的音樂會演出,歌劇《地域中的奧菲歐》參加了美國獨立的百年慶典,使奧芬巴赫名揚世界。


    奧芬巴赫在巴黎隻搬過幾次家,並且都住得很近。他的住所經常是巴黎藝術家們聚會的場所。奧芬巴赫每禮拜五都在家裏舉辦沙龍,在他的客人當中有音樂家比才、德裏波、道黑,有攝影師納達爾,畫家雷諾瓦、德加等等。奧芬巴赫的人緣極好,交際能力也很強,他同時還是一位少有的、作品極其豐富的歌劇作曲家。他身邊經常是一邊和劇院經理或是負責人談演出的事宜,一邊在同身旁的演員或詞作者談論劇本,回到家還要同朋友們一起探討藝術和創作。藝術家阿列維曾這樣寫他的生活:“奧芬巴赫在他書房的一個小桌上寫音樂,寫、寫、寫、如此快的速度,有時因為尋找合適的和弦,他用左手談和弦,有手還在寫。他的孩子還在他的身邊來來回回,跳著、笑著、唱著、玩著,接著他的合作者也來了,奧芬巴赫一邊和孩子們嬉戲,一邊和來人打招呼,他的筆一邊還在那紙上不停的寫、寫、寫……”。奧芬巴赫作為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就是這樣在討論、交際,廢寢忘食中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完成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他的百多部作品和有關他的雕塑、漫畫和攝影等作品,都能顯示出奧芬巴赫在藝術上的勤奮和生活中的摯交情誼。


    奧芬巴赫在巴黎的最後住所,緊靠在舉世聞名的巴黎歌劇院的旁邊,如果不是有備而來,我也許找半天都尋不著門徑。現在奧芬巴赫的故居周圍已是許多繁華名店的鋪麵所在,除去門旁懸掛的標識和還算古舊的大門以外,幾乎已經看不出任何的與音樂家相關的跡象了。奧芬巴赫在這棟住所裏完成了他最後的偉大的歌劇作品《霍夫曼的故事》。此劇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的首演,奧芬巴赫已於四個月前去世,他沒能看到《霍夫曼的故事》在巴黎歌劇院的首演。


    法國有句民間諺語,譯成中文叫作“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奧芬巴赫就是在巴黎將近一個區大小的範圍內,把巴黎人的喜怒哀樂濃縮於戲劇的舞台,又將人們生命中的深層含義用藝術化的語言展現給了世界。


    巴黎聖米歇爾廣場,這裏別有一番浪漫情調


    巴黎風月—拉丁區的音樂才子夏爾·古諾


    題記:古諾有著正規深厚的藝術學養和出色才華,從翔實的史料,也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麵:性格多變、陰奉陽違。


    塞納河象一條玉帶,穿過巴黎劃出一道優美的曲線,塞納河的北麵被稱為右岸,南邊被稱為左岸。人們常把右岸比作權力、金錢、時尚的象徵,把左岸喻為文化、歷史和青春的代表。


    穿過西岱島上巴黎聖母院廣場前的小橋,就是古老而又年輕的巴黎拉丁區。巴黎“拉丁區”一詞,已經沿用了將近八百年。原來拉丁語一直是學者教授們的用語,自1215年巴黎索邦大學建立以後,巴黎人就將聖米歇爾林蔭大道一帶叫做拉丁區。拉丁區有法國最古老的巴黎索邦大學(巴黎四大)、聖·塞維萊教堂,巴黎第一大學,第二大學、第三大學、第五大學、第六大學,法國法蘭西學院,和安葬“法蘭西解放時代偉人”的先賢祠,還有以眾多文化名人雕塑而著稱的盧森堡公園。拉丁區內有無數的書店、咖啡館和酒館,巴黎的拉丁區囊括了法蘭西文化的精髓部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情懷巴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遠並收藏情懷巴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