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自我挑剔往往是厭惡自己的人最常見的表現之一。當然,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也是有建設性的,對改善自我十分有益,但是,當這樣的自我批評成為一種強製性的觀念時,便會打垮我們的精神,阻礙我們積極、正麵地展開行動。


    許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在我的課堂上,有一個女孩跑來向我訴苦說,她在台上講話總講不出預期的水平。她說:“隻要我一走上講台,就會感到別扭和害怕。別的同學看起來都那麽沉著自信,而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氣餒,這麽一來我更加無法發揮好事先準備好的講話稿了。”聽完她的訴說,我隻用了一句簡單的話回答了她的疑問:“別盡想著自己的缺點。毀掉你演講的並不是你的那些缺點,而是你根本沒有發揮出你的優點。”


    是的,導致一次演講、或者一件藝術品失敗,往往不是因為它本身存在的什麽缺點。莎士比亞的劇作裏,歷史和地理知識的錯誤隨處可見,狄更斯的小說更是充滿了過分感傷和煽情的段落。但是,又有誰會在乎這種缺陷呢?這些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依舊流芳千古,長盛不衰,因為這些作品的優點完全蓋過了缺點,使得那些缺點變得微不足道。而我們結交朋友也是如此,我們喜歡和某個人做朋友是因為他的優點,而對於朋友身上的缺點,我們一般隻會一笑置之,不會特別在乎。


    要想有所進步並且實現自我,就要把缺點拋在腦後,集中精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展示出最好的一麵。對於錯誤和缺點,我們要及時糾正彌補,接下來就是迅速地把它們忘掉。負罪感和自卑感是最要不得的心態。一旦我們陷入其中,便不可能喜歡自己。萬一真的不幸陷入其中,最應該做的隻能是把過去埋葬,以便重新開始。


    為了學會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容納自身缺點的肚量。但這並不意味著要降低標準,變得懶惰、糊塗,對事情不再盡心盡力。我們都明白沒有人能永遠做到最好,無論是別人還是自己。強求別人達到完美是不公平的,而要求自己完美更加愚蠢。


    數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女士,她是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毫無瑕疵,但在別人看來,她的工作卻大多是失敗的。比如,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都得細細推敲好幾個小時才肯提交;發表演講,她更是把題目反覆解釋,搞得聽眾很不耐煩;她家裏從來不歡迎突然來訪的客人;舉行宴會時,她連最小的細節要都事先一一安排好。這位女士費盡苦心,也的確達到了一種近乎機械式的冰冷的完美,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失去快樂、自在和溫情。這樣的完美,實在讓人感到無聊透頂。


    其實,不斷要求自己完美是一種無情的自虐。苛求完美的人由於無法忍受自己隻是做到跟別人一樣好而已,想超越別人,光芒四she,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樣的人的注意力往往不是放在努力發揮自身能力,盡力把事情做好上,而是整天想著如何勝過別人,把自己放在傲視他人的高高位置上。當然,完美主義者也會像其他人一樣經常遭遇失敗,但他無法容忍失敗,也無法從失敗的陰影中輕易地走出來,結果隻能變得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不要對自己那麽苛刻,有時候,我們需自我放鬆一下,或者是自嘲一番,這是學會喜歡自己的必備條件。


    我曾強調,每天擠出一段獨處的時間,以此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孤獨對學會喜歡自己也是一種幫助。馬裏蘭州巴爾的摩一家精神病學協會的董事巴蒂梅爾博士曾說:“從前,人們習慣在晚上睡覺前反省一下自己一天的活動。現在,這仍然不失為一種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他人或自己相處的方法。”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難以接受自己,實在無法奢求別人會喜歡與我們在一起。通過獨處的時光,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心靈的停泊點、一個參考點,穩固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林伯格在《來自大海的禮物》一書中寫道:“一個人隻有學會與自己的內心溝通,才能更好地和他人進行溝通。對我來說,孤獨能讓我找到我自己內在的心聲。”


    獨處能給我們創造一個比較客觀的審視生活的場景。《聖經》中說:“靜下來,同時可以體會我就是上帝。”這的確是個非常好的忠告,因為孤獨對靈魂的好處就跟新鮮空氣對身體的好處一樣。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滿足和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就無異於把重擔肩負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這一定會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要學會喜歡、尊重和欣賞自己,就像對待我們所愛的人一樣,從而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提高我們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三思而後行(1)


    那些隻憑藉一時的情緒、偏見或魯莽就不分輕重地採取行動的衝動行為,實在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但是“三思而後行”並非要我們陷入優柔寡斷之中,而是告誡我們不要憑一時的衝動,不假思索地倉促行動。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隻要能靜下心來分析困難,便能夠做出決定,進而採取行動,這麽做往往是明智而妥當的。


    “三思而後行”對於情緒易衝動的人來說,是一句應該牢記在心的至理名言。從下定決心到開始行動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一部分,做事之前必須要有謹慎、合理而周密的思考和判斷,從而切實掌握一切可能變化的因素。


    “三思而後行”並非要我們陷入猶豫不決之中,而是告誡我們不要輕率地行動。


    設想一下:如果醫生不經確診,便糙率地決定施行手術,其結果是如何的不堪設想。的確,在某些情況下,快速採取行動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也必須明白,行動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基於事先的判斷。


    在墨西哥州阿爾布奎克,有一位考斯太太,幾年前曾為如何妥善安置她生病的母親和維持家中的開銷而傷透腦筋。因為一向給予她經濟援助的叔叔打來電話,問她能否節省一些開銷,或者減少兩個護士的薪水,因為他最近經濟上有點緊張。


    對考斯太太而言,這並非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在電話裏,她答應叔叔考慮一下就給他回電話。後來,她在回電中表達了對叔叔的感激,也表示願意減輕他的負擔。


    “由於我善於在紙上思考問題,”考斯太太說,“因此我拿出一個本子,將目前所有的收入列出一張表來,包括我自己所有的有價證券收入和叔叔給的接濟,然後再列出所有的支出。通過這張表,我發現母親在衣食方麵的支出很少,龐大的開銷來自於大房子、兩個女護士的薪水,還有稅金、保險費用等,花費的錢數的確很驚人。因此,顯然這幢房子是我應該處理掉的。


    “當時,我唯一的顧慮是,母親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我不敢確定搬家對她來說是否妥當。更何況,她曾表示不願離開這幢房子到別處去度過晚年。對這一點,我非常擔心,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此,我去請教一位醫生朋友。她建議我去找那個離我家很近,路程不過3分鍾的一家私人療養院的女主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你七種幸福幫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給你七種幸福幫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