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四賢A送#說:“我哪也不去了。這場劫難非我不能承擔,此為天意。我已到這把年紀,本也該死了,但康家不能亡。所以,該出去避難的是你們。我留下來,誰想要,就給他這條老命。你起來吧,這是天意。”
三爺不肯起來,說:“父親大人,這不是將我們置於不孝之地了?”
┛刁四纖擔骸藹這是天意,你們救不了我的。你快起來,我給你看一樣東西。”
說時,康笏南從袖中摸出一頁信箋,遞了過去。三爺也隻好起來接住。展開看時,上麵隻寫著寥寥幾行字,又都是“儀門假山”、“偏門隱壁”之類。什麽意思,看不出來。
┛刁四係蛻說:“老三,這是我們康家德新堂的九處隱秘銀窖。你要用心記住!這九處銀窖,也沒有暗設許多機關,隻是選的地界出人意料就是了。總共藏了多少銀錠,我說不清。隻能告訴你,這些銀兩足夠支撐康家遍布天下的生意。”
三爺這才意識到了這頁薄箋的分量,默數了一下,是九處。三爺從小就知道家資巨富,但到底有多富,直到他接手料理商事,也全然不知。現在,家資就全在這頁薄紙上了,隻是銀窖所在的確太出人意料,幾乎都在明處……
康笏南問:“記住了沒有?”
三爺忙說:“記住了。”
康笏南便說:“那你就點一根取燈,燒了它。”
三爺聽說是這個意思,忙又看了一遍,才點了取燈,燒著了這頁薄紙。
┛刁四纖擔骸藹這九處銀窖,你永遠隻能記在心上,不能寫在紙上。這是向你交待的第一樣。”
三爺忙答應:“我記住了。”
“第二樣,這些銀兩永不能作為家產,由你們兄弟平分。這是祖上傳下來、一輩一輩積攢起來的商資老底。康家大富,全賴此活水源頭,永不能將它分家析產!你能應承嗎?”
“永記父親囑託!”
“此為不能違背的祖訓。”
“知道了,當永遵祖訓。”
“第三樣,這份商資在我手裏沒少一兩,多了一倍。我一輩子都守一個規矩:不拘商號賺回多少錢,都是分一半存進這銀窖中,另一半作家中花銷;賺不回錢,就不花銷。這規矩,我不想傳給你,但這份老家底在你手裏不能虧損太多。”
“我謹守父親的規矩,賺二花一,不賺不花。”
“世事日艱,尤其當今朝廷太無能,我不敢寄厚望於你。我傾此一生,所增一倍商資,總夠你虧損了吧?祖上所遺老本,你們未損,我也就滿意了。”
“父親交到我手上的,我亦會不損一兩,傳給後人!”
“老三,你有此誌,當然甚好。但遇此無能朝廷,你也得往壞處想。所以,我交待你的第四樣,就是也不能太心疼這老家底:商事上該賠則賠。祖上存下這一份商資,既為將生意做大,也為生意做敗時能賠得起。西幫生意能做大,就憑這一手:賠得起,再大的虧累也能賠得起!不怕生意做敗,就怕賠不起。賠不起,誰還再理你?大敗大賠而從容不窘,那是比大順大賺還能驚世傳名。”
“因大敗大賠而驚世揚名?”
“因你賠得起,人家才更願意跟你做生意!當然,不賠而成大事最好。西幫事業歷練至今,也漸入佳境,少有大閃失了。隻是,遇了這太無能的朝廷,似也劫數難逃。去歲以來,損失了多少!眼前大劫,由我抵命就是。但以後亂世,就得由你們張羅了。生意上遭賠累不用怕,這些商資老底還不夠你們賠嗎?就是把我所增的那一倍賠盡,也要賠一個驚天動地了。先賠一個驚天動地,再賺一個驚天動地,那就可入佳境了。怕的是你們捨不得賠,希圖死守了這一份巨資,吃香喝辣,坐享其成!”
“父親放心,我們不會如此不肖!”
“那我就交待清了。後世如何,全在你們了。”
“父親大人,局麵還並不似那麽無可挽回!”
“你不用多說。眼下還有些小事,你替我檢點一下吧。你們兄弟各門逃難走前,不可將珍寶細軟藏匿得太幹淨,宜多遺留一些。無論潰兵,還是洋寇,人家衝殺進來,沒有劫到多少值錢的東西,怒火上來,誰知道往哪發泄?明處的那兩個日常使喚的銀窖,也要多留些銀兩,尤其要遺留些千兩大錠。世間都知道西幫愛鑄千兩銀錠,劫者不搜尋出幾錠來,哪能過得了癮?孫大掌櫃那裏,你也過問一下,天成元櫃上也不可將存銀全數密運出去,總得留下像樣的幾筆,供人家搶劫吧?什麽都劫不到,饒不了你。聽明白了吧?”
“聽明白了。”
“檢點過這些事,你跟老四也避難去吧。你大哥、二哥他們,能勸走,也趕緊叫他們走。這裏的老家底,我給你們守著。但願我舍了老命,能保全了家底。”
“父親大人不走,我們也不會走的!”
“你們不走,是想叫康家敗亡絕根嗎?”
5
三爺雖不敢太違拗老太爺,但他哪裏會走?本來與曹培德就有約,不能妄動;現在老太爺又將康家未來託付給他,更不能臨危逃走了。
他去勸大哥、二哥,他們也都不想走。大哥還是閉目靜坐,不理外間世界。大娘說,我們也年紀不小了,還怕什麽?二爺日夜跟形意拳武師們守在一起,忙著操練鄉勇,計議降敵之策,正過癮呢,哪會走?
四爺當然也不肯走,反倒勸三爺走。
勸不走,就先不走吧。反正外間的逃難風cháo也減緩了。
可就在老太爺交待後事不久,外間局麵又忽然生變:馬玉昆派駐太穀的幾營官軍,突然開拔而去。也並非進軍東路,去迎擊洋寇,卻是移師南去了!由榆次開過來的馬部駐軍,也跟著往南移師。
馬軍門統領的重兵,要撤離山西!
三爺聽到這個消息,又驚出了一身冷汗:朝廷真要放棄晉省了?說不定是再次中了洋寇議和的詭計!東天門之失,就是中了洋寇的詭計。說好了敵我齊退,結果是我退敵進。官軍前腳撤出關防,洋寇後腳就撲關而來。現在,你想叫洋寇退出晉境,人家又故伎重演。馬軍門的官軍一退,洋寇洋兵必定乘虛而來!
三爺不敢怠慢,立馬去尋曹培德,商量對策。
曹培德倒不像三爺那樣著急,說已經派人往祁縣打聽消息去了。叫他看,馬玉昆重兵撤出山西,說不定還是一種好兆。若軍情危急,西安軍機處能允許馬軍門撤走?三爺依然疑心:一定是岑春煊急於議和,將馬軍門逼走了。馬部重兵一撤,山西必成洋寇天下!
曹培德也沒太堅持,隻說:“洋寇真來了,我們也隻能殺豬宰羊迎接吧?”
三爺說:“我們殺豬宰羊倒不怕,就怕人家不吃這一套!”
┎芘嗟濾擔骸藹我看,再邀祁太平幾家大戶,速往省城拜見一回岑撫台。見過岑大人,是和是戰,和是如何和,戰又如何戰,也就清楚了。”
三爺不肯起來,說:“父親大人,這不是將我們置於不孝之地了?”
┛刁四纖擔骸藹這是天意,你們救不了我的。你快起來,我給你看一樣東西。”
說時,康笏南從袖中摸出一頁信箋,遞了過去。三爺也隻好起來接住。展開看時,上麵隻寫著寥寥幾行字,又都是“儀門假山”、“偏門隱壁”之類。什麽意思,看不出來。
┛刁四係蛻說:“老三,這是我們康家德新堂的九處隱秘銀窖。你要用心記住!這九處銀窖,也沒有暗設許多機關,隻是選的地界出人意料就是了。總共藏了多少銀錠,我說不清。隻能告訴你,這些銀兩足夠支撐康家遍布天下的生意。”
三爺這才意識到了這頁薄箋的分量,默數了一下,是九處。三爺從小就知道家資巨富,但到底有多富,直到他接手料理商事,也全然不知。現在,家資就全在這頁薄紙上了,隻是銀窖所在的確太出人意料,幾乎都在明處……
康笏南問:“記住了沒有?”
三爺忙說:“記住了。”
康笏南便說:“那你就點一根取燈,燒了它。”
三爺聽說是這個意思,忙又看了一遍,才點了取燈,燒著了這頁薄紙。
┛刁四纖擔骸藹這九處銀窖,你永遠隻能記在心上,不能寫在紙上。這是向你交待的第一樣。”
三爺忙答應:“我記住了。”
“第二樣,這些銀兩永不能作為家產,由你們兄弟平分。這是祖上傳下來、一輩一輩積攢起來的商資老底。康家大富,全賴此活水源頭,永不能將它分家析產!你能應承嗎?”
“永記父親囑託!”
“此為不能違背的祖訓。”
“知道了,當永遵祖訓。”
“第三樣,這份商資在我手裏沒少一兩,多了一倍。我一輩子都守一個規矩:不拘商號賺回多少錢,都是分一半存進這銀窖中,另一半作家中花銷;賺不回錢,就不花銷。這規矩,我不想傳給你,但這份老家底在你手裏不能虧損太多。”
“我謹守父親的規矩,賺二花一,不賺不花。”
“世事日艱,尤其當今朝廷太無能,我不敢寄厚望於你。我傾此一生,所增一倍商資,總夠你虧損了吧?祖上所遺老本,你們未損,我也就滿意了。”
“父親交到我手上的,我亦會不損一兩,傳給後人!”
“老三,你有此誌,當然甚好。但遇此無能朝廷,你也得往壞處想。所以,我交待你的第四樣,就是也不能太心疼這老家底:商事上該賠則賠。祖上存下這一份商資,既為將生意做大,也為生意做敗時能賠得起。西幫生意能做大,就憑這一手:賠得起,再大的虧累也能賠得起!不怕生意做敗,就怕賠不起。賠不起,誰還再理你?大敗大賠而從容不窘,那是比大順大賺還能驚世傳名。”
“因大敗大賠而驚世揚名?”
“因你賠得起,人家才更願意跟你做生意!當然,不賠而成大事最好。西幫事業歷練至今,也漸入佳境,少有大閃失了。隻是,遇了這太無能的朝廷,似也劫數難逃。去歲以來,損失了多少!眼前大劫,由我抵命就是。但以後亂世,就得由你們張羅了。生意上遭賠累不用怕,這些商資老底還不夠你們賠嗎?就是把我所增的那一倍賠盡,也要賠一個驚天動地了。先賠一個驚天動地,再賺一個驚天動地,那就可入佳境了。怕的是你們捨不得賠,希圖死守了這一份巨資,吃香喝辣,坐享其成!”
“父親放心,我們不會如此不肖!”
“那我就交待清了。後世如何,全在你們了。”
“父親大人,局麵還並不似那麽無可挽回!”
“你不用多說。眼下還有些小事,你替我檢點一下吧。你們兄弟各門逃難走前,不可將珍寶細軟藏匿得太幹淨,宜多遺留一些。無論潰兵,還是洋寇,人家衝殺進來,沒有劫到多少值錢的東西,怒火上來,誰知道往哪發泄?明處的那兩個日常使喚的銀窖,也要多留些銀兩,尤其要遺留些千兩大錠。世間都知道西幫愛鑄千兩銀錠,劫者不搜尋出幾錠來,哪能過得了癮?孫大掌櫃那裏,你也過問一下,天成元櫃上也不可將存銀全數密運出去,總得留下像樣的幾筆,供人家搶劫吧?什麽都劫不到,饒不了你。聽明白了吧?”
“聽明白了。”
“檢點過這些事,你跟老四也避難去吧。你大哥、二哥他們,能勸走,也趕緊叫他們走。這裏的老家底,我給你們守著。但願我舍了老命,能保全了家底。”
“父親大人不走,我們也不會走的!”
“你們不走,是想叫康家敗亡絕根嗎?”
5
三爺雖不敢太違拗老太爺,但他哪裏會走?本來與曹培德就有約,不能妄動;現在老太爺又將康家未來託付給他,更不能臨危逃走了。
他去勸大哥、二哥,他們也都不想走。大哥還是閉目靜坐,不理外間世界。大娘說,我們也年紀不小了,還怕什麽?二爺日夜跟形意拳武師們守在一起,忙著操練鄉勇,計議降敵之策,正過癮呢,哪會走?
四爺當然也不肯走,反倒勸三爺走。
勸不走,就先不走吧。反正外間的逃難風cháo也減緩了。
可就在老太爺交待後事不久,外間局麵又忽然生變:馬玉昆派駐太穀的幾營官軍,突然開拔而去。也並非進軍東路,去迎擊洋寇,卻是移師南去了!由榆次開過來的馬部駐軍,也跟著往南移師。
馬軍門統領的重兵,要撤離山西!
三爺聽到這個消息,又驚出了一身冷汗:朝廷真要放棄晉省了?說不定是再次中了洋寇議和的詭計!東天門之失,就是中了洋寇的詭計。說好了敵我齊退,結果是我退敵進。官軍前腳撤出關防,洋寇後腳就撲關而來。現在,你想叫洋寇退出晉境,人家又故伎重演。馬軍門的官軍一退,洋寇洋兵必定乘虛而來!
三爺不敢怠慢,立馬去尋曹培德,商量對策。
曹培德倒不像三爺那樣著急,說已經派人往祁縣打聽消息去了。叫他看,馬玉昆重兵撤出山西,說不定還是一種好兆。若軍情危急,西安軍機處能允許馬軍門撤走?三爺依然疑心:一定是岑春煊急於議和,將馬軍門逼走了。馬部重兵一撤,山西必成洋寇天下!
曹培德也沒太堅持,隻說:“洋寇真來了,我們也隻能殺豬宰羊迎接吧?”
三爺說:“我們殺豬宰羊倒不怕,就怕人家不吃這一套!”
┎芘嗟濾擔骸藹我看,再邀祁太平幾家大戶,速往省城拜見一回岑撫台。見過岑大人,是和是戰,和是如何和,戰又如何戰,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