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喜,你要沒有死,就回來接我吧。我跟你走,那他們就會相信一切了。
杜筠青天天逼問三喜的下落,而且將心裏的悲傷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可正如所料,她既問不到確切的消息,也無人對她的悲傷感到驚奇。四爺、六爺,不斷跑來寬慰她,也說待下人不能太慈悲,不能太嬌慣。老夏更斷定,那忘恩負義的小奴才,準是瞅見府上連連出事,忙亂異常,便放肆了,偷偷賭錢,背了債,嚇跑了。她極力否認他們的推測,可誰肯聽?隻是極力勸她,就坐別人趕的車,進城洗浴吧,別為那不識抬舉的小奴才,傷了老夫人貴體。
老天爺,一切都不由她分說!
杜筠青為車倌三喜這樣傷心,的確在康家上下當做美談傳開。
像康家這樣的大家,當然是主少仆多。老夫人如此心疼在跟前伺候她的一個下人,很容易得到眾多仆傭的好感。何況她本來在下人中就有好人緣。下人們不成心毀她,可畏的人言就很難在主家的耳朵間傳來傳去。
主家的四爺六爺,也清楚這位繼母早被冷落,孤寂異常。她能如此心疼跟前使喚慣了的下人,到底是心善。自家受了冷落,反來苛待仆傭,那是常見的。許多年過去,這位開通的繼母,並不愛張揚露臉,更不愛惹是生非,他們並不反感她。
各門的媳婦們,雖愛挑剔,但女人的第一件挑剔,已經叫她們滿足非常了:這位帶著點洋氣的年輕婆婆,她沒有生育,沒給康家新生一位七爺,那她就不會有地位。再加上老太爺過早對她的冷落,更叫她們在非常滿足後又添了非常的快意。所以,見她如此心疼一個車倌,便都快意地生出幾分憐憫來:她沒兒沒女,準是把小車倌當兒女疼了,也夠可憐。
康家主僕沒有人對老夫人暗生疑心,那還因為:本就沒有人想過,有誰竟敢反叛老太爺!包括老夫人在內,對老太爺那是不能說半個不字的。這是天經地義的鐵規。
杜筠青也漸漸覺出了這一點:在康家,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她竟敢那樣傷害老東西。難怪三喜一聽老東西要回來,就這樣慌慌張張走了。
可你做了沒人相信的事,豈不等於沒有做?三喜,三喜你真是走得太早了。可你到底是想了什麽辦法,能走得這樣幹淨?
他也許是跑了?
6
康笏南真是到冬十月才回到太穀的。 此前,於八月中秋先回到太穀的,隻是在天津的二爺和昌有師傅。綁匪自然是沒抓到。昌有師傅與津門幾家鏢局合作,忙活了個不亦樂乎,也一直沒有結果。無論在江湖黑道間,還是市井潑皮中,都沒查訪出十分可疑的對象。
其實,這也在昌有師傅的意料之中。
從留在五娘屍體上的那封信看,綁匪當是劉國藩所蓄外室僱傭的,還點明是一班街頭青皮。可這封信的真實內容,京號的戴掌櫃萬般叮嚀:不可向任何人泄露,包括津號的夥友,津門鏢局的武師,甚至二爺。日後,此信也隻能向兩個人如實說出,一個是康老太爺,一個是孫大掌櫃。昌有師傅目睹了劉掌櫃自盡、津號被擠兌的風cháo,自然知道了這封信的厲害,答應戴掌櫃會嚴守秘密。所以,他雖名為與津門鏢局合作,實在也是各行其是。
當時在大蘆現場,他拆閱那封信後,曾含糊說出綁匪是一班市井青皮。鏢局老大重提此事,昌有師傅隻好故作疑問:那信上所言也不能太相信了,說不定是偽裝,街頭青皮哪敢做這麽大的活兒?鏢局老大說,他們也有這種疑心。於是就分兵兩路,一麵查訪江湖的黑道,一麵查訪市井青皮。而昌有師傅,更派了自己帶來的武師,暗訪青樓柳巷。
戴掌櫃還擔心,要是給津門鏢局查獲兇手,揭出劉國藩醜事,那將如何應對?昌有師傅提出,那就不用勞駕天津鏢局了。可戴掌櫃說:出了這樣欺負我們的大案,不大張旗鼓緝拿綁匪,那以後誰也想欺負我們了。老太爺也一再發來嚴令:誰竟敢這樣欺負我們,務必查出。所以,還不能避開津門鏢局。不藉助人家,哪能攪動天津衛的江湖市井?
又想破案,又怕給外人破了,醜事外揚。昌有師傅就看出來了:此案隻怕難破。果然,忙活到頭,終於還是沒有理出一點眉目。江湖市井,都沒找到任何可疑跡象。青樓柳巷也沒打聽到什麽有用的消息:近期並未死了或跑了哪位角兒姐兒。在那封神秘的信上,有“隻待來世”字樣,還不是要死嗎?或許劉掌櫃的這位外室,不是結緣青樓笑場,而是秘覓了富家女?
富家出了這樣案事,也不會默無聲息吧?總之是什麽也沒有探查出來。
見是這種情形,昌有師傅也不想在天津久留下去了。他畢竟是武人,這樣雲山霧罩地唱文戲,也提不起他太大興致。於是,他便先把歸意對二爺說了:“來天津也有些時候了,賊人雖沒捉拿到,局麵也平靜了。太穀還撂著一攤營生呢,不知能不能先回太穀走走?” 一直逮不著綁匪,二爺早有些不耐煩了,一聽昌有師傅也有歸意,就說:“怎麽不早說?那咱們回太穀!緝拿賊人,就叫津門鏢局他們張羅吧。”
二爺跟戴掌櫃說了此意,戴膺倒是很痛快就答應了,直說,二位太辛苦了,字號惹了這樣的禍,連累二位受苦,實在愧疚得不行。昌有師傅就明白,緝拿綁匪的聲勢,看來已經造足了。
離津前,昌有師傅陪了二爺,去跟五爺告別。
失瘋了的五爺,什麽都不知道了,就知道一樣:死活不離天津。二爺和戴掌櫃商量後,隻好在天津買了一處安靜的宅院,將五爺安頓下來。從太穀跟來伺候的一班下人,也都留了下來
。給五爺保鏢的田琨,總覺是自己失手,闖了這樣大的禍,所以表示,要終身伺候五爺。可其他下人,尤其像玉嫂那樣的女傭,就有些不想留在天津,成天伴著一個傻爺。
二爺來告別,又對下人訓了一通話,叫他們好生伺候五爺。嫌悶,就跟著田琨師傅學練形意拳。昌有師傅聽了,心裏想笑:以為是你自家呢,練拳就能解悶?他就說:“二爺的意思,是在天津衛這地界,會練拳,受人抬舉呢。各位伺候五爺,他想疼你們,也不會說了。二爺臨走,也有這番意思,先代五爺說幾句疼你們的話。五爺他成這樣了,伺候好,康家會忘了你們?”
昌有師傅這幾句話,還說得下人們愛聽。
五爺倒也在一邊聽著,但隻是會傻笑。來跟他告別,其實他又能知道什麽?他隻是一味對二爺說:“我哪兒也不去,哪兒也不去!車也不坐,轎也不坐,馬也不騎,哪兒也不去!”
所以,二爺回來後,康家上下問起五爺,一聽是這種情形,誰不落淚?
二爺歸來,實在也沒有給康家帶來多少活氣。他也不是愛理家事的爺,回來不久,就依然去尋形意拳壇的朋友,習武論藝,尤其是和武友們議論天津正流行的義和拳。
在津時,他和昌有師傅還真拜見過義和拳的大師兄。怎麽看,這些人也不像是正經習武之輩。他們大概也知道昌有師傅的武名,所以也不論拳,隻是一味說通神請神的功夫。形意拳是看重實戰的真功夫,昌有師傅對義和拳也就不怎麽放在眼裏,隻是在當時沒有給他們難堪吧。昌有師傅的這種態度,很影響了二爺。此前,車二師傅也認為,義和拳不過是武藝中的旁門左道。於是,二爺對武友們說起義和拳,當然也甚不恭敬。來年,即庚子年,竟因此惹出一點風波,先不說了。
杜筠青天天逼問三喜的下落,而且將心裏的悲傷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可正如所料,她既問不到確切的消息,也無人對她的悲傷感到驚奇。四爺、六爺,不斷跑來寬慰她,也說待下人不能太慈悲,不能太嬌慣。老夏更斷定,那忘恩負義的小奴才,準是瞅見府上連連出事,忙亂異常,便放肆了,偷偷賭錢,背了債,嚇跑了。她極力否認他們的推測,可誰肯聽?隻是極力勸她,就坐別人趕的車,進城洗浴吧,別為那不識抬舉的小奴才,傷了老夫人貴體。
老天爺,一切都不由她分說!
杜筠青為車倌三喜這樣傷心,的確在康家上下當做美談傳開。
像康家這樣的大家,當然是主少仆多。老夫人如此心疼在跟前伺候她的一個下人,很容易得到眾多仆傭的好感。何況她本來在下人中就有好人緣。下人們不成心毀她,可畏的人言就很難在主家的耳朵間傳來傳去。
主家的四爺六爺,也清楚這位繼母早被冷落,孤寂異常。她能如此心疼跟前使喚慣了的下人,到底是心善。自家受了冷落,反來苛待仆傭,那是常見的。許多年過去,這位開通的繼母,並不愛張揚露臉,更不愛惹是生非,他們並不反感她。
各門的媳婦們,雖愛挑剔,但女人的第一件挑剔,已經叫她們滿足非常了:這位帶著點洋氣的年輕婆婆,她沒有生育,沒給康家新生一位七爺,那她就不會有地位。再加上老太爺過早對她的冷落,更叫她們在非常滿足後又添了非常的快意。所以,見她如此心疼一個車倌,便都快意地生出幾分憐憫來:她沒兒沒女,準是把小車倌當兒女疼了,也夠可憐。
康家主僕沒有人對老夫人暗生疑心,那還因為:本就沒有人想過,有誰竟敢反叛老太爺!包括老夫人在內,對老太爺那是不能說半個不字的。這是天經地義的鐵規。
杜筠青也漸漸覺出了這一點:在康家,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她竟敢那樣傷害老東西。難怪三喜一聽老東西要回來,就這樣慌慌張張走了。
可你做了沒人相信的事,豈不等於沒有做?三喜,三喜你真是走得太早了。可你到底是想了什麽辦法,能走得這樣幹淨?
他也許是跑了?
6
康笏南真是到冬十月才回到太穀的。 此前,於八月中秋先回到太穀的,隻是在天津的二爺和昌有師傅。綁匪自然是沒抓到。昌有師傅與津門幾家鏢局合作,忙活了個不亦樂乎,也一直沒有結果。無論在江湖黑道間,還是市井潑皮中,都沒查訪出十分可疑的對象。
其實,這也在昌有師傅的意料之中。
從留在五娘屍體上的那封信看,綁匪當是劉國藩所蓄外室僱傭的,還點明是一班街頭青皮。可這封信的真實內容,京號的戴掌櫃萬般叮嚀:不可向任何人泄露,包括津號的夥友,津門鏢局的武師,甚至二爺。日後,此信也隻能向兩個人如實說出,一個是康老太爺,一個是孫大掌櫃。昌有師傅目睹了劉掌櫃自盡、津號被擠兌的風cháo,自然知道了這封信的厲害,答應戴掌櫃會嚴守秘密。所以,他雖名為與津門鏢局合作,實在也是各行其是。
當時在大蘆現場,他拆閱那封信後,曾含糊說出綁匪是一班市井青皮。鏢局老大重提此事,昌有師傅隻好故作疑問:那信上所言也不能太相信了,說不定是偽裝,街頭青皮哪敢做這麽大的活兒?鏢局老大說,他們也有這種疑心。於是就分兵兩路,一麵查訪江湖的黑道,一麵查訪市井青皮。而昌有師傅,更派了自己帶來的武師,暗訪青樓柳巷。
戴掌櫃還擔心,要是給津門鏢局查獲兇手,揭出劉國藩醜事,那將如何應對?昌有師傅提出,那就不用勞駕天津鏢局了。可戴掌櫃說:出了這樣欺負我們的大案,不大張旗鼓緝拿綁匪,那以後誰也想欺負我們了。老太爺也一再發來嚴令:誰竟敢這樣欺負我們,務必查出。所以,還不能避開津門鏢局。不藉助人家,哪能攪動天津衛的江湖市井?
又想破案,又怕給外人破了,醜事外揚。昌有師傅就看出來了:此案隻怕難破。果然,忙活到頭,終於還是沒有理出一點眉目。江湖市井,都沒找到任何可疑跡象。青樓柳巷也沒打聽到什麽有用的消息:近期並未死了或跑了哪位角兒姐兒。在那封神秘的信上,有“隻待來世”字樣,還不是要死嗎?或許劉掌櫃的這位外室,不是結緣青樓笑場,而是秘覓了富家女?
富家出了這樣案事,也不會默無聲息吧?總之是什麽也沒有探查出來。
見是這種情形,昌有師傅也不想在天津久留下去了。他畢竟是武人,這樣雲山霧罩地唱文戲,也提不起他太大興致。於是,他便先把歸意對二爺說了:“來天津也有些時候了,賊人雖沒捉拿到,局麵也平靜了。太穀還撂著一攤營生呢,不知能不能先回太穀走走?” 一直逮不著綁匪,二爺早有些不耐煩了,一聽昌有師傅也有歸意,就說:“怎麽不早說?那咱們回太穀!緝拿賊人,就叫津門鏢局他們張羅吧。”
二爺跟戴掌櫃說了此意,戴膺倒是很痛快就答應了,直說,二位太辛苦了,字號惹了這樣的禍,連累二位受苦,實在愧疚得不行。昌有師傅就明白,緝拿綁匪的聲勢,看來已經造足了。
離津前,昌有師傅陪了二爺,去跟五爺告別。
失瘋了的五爺,什麽都不知道了,就知道一樣:死活不離天津。二爺和戴掌櫃商量後,隻好在天津買了一處安靜的宅院,將五爺安頓下來。從太穀跟來伺候的一班下人,也都留了下來
。給五爺保鏢的田琨,總覺是自己失手,闖了這樣大的禍,所以表示,要終身伺候五爺。可其他下人,尤其像玉嫂那樣的女傭,就有些不想留在天津,成天伴著一個傻爺。
二爺來告別,又對下人訓了一通話,叫他們好生伺候五爺。嫌悶,就跟著田琨師傅學練形意拳。昌有師傅聽了,心裏想笑:以為是你自家呢,練拳就能解悶?他就說:“二爺的意思,是在天津衛這地界,會練拳,受人抬舉呢。各位伺候五爺,他想疼你們,也不會說了。二爺臨走,也有這番意思,先代五爺說幾句疼你們的話。五爺他成這樣了,伺候好,康家會忘了你們?”
昌有師傅這幾句話,還說得下人們愛聽。
五爺倒也在一邊聽著,但隻是會傻笑。來跟他告別,其實他又能知道什麽?他隻是一味對二爺說:“我哪兒也不去,哪兒也不去!車也不坐,轎也不坐,馬也不騎,哪兒也不去!”
所以,二爺回來後,康家上下問起五爺,一聽是這種情形,誰不落淚?
二爺歸來,實在也沒有給康家帶來多少活氣。他也不是愛理家事的爺,回來不久,就依然去尋形意拳壇的朋友,習武論藝,尤其是和武友們議論天津正流行的義和拳。
在津時,他和昌有師傅還真拜見過義和拳的大師兄。怎麽看,這些人也不像是正經習武之輩。他們大概也知道昌有師傅的武名,所以也不論拳,隻是一味說通神請神的功夫。形意拳是看重實戰的真功夫,昌有師傅對義和拳也就不怎麽放在眼裏,隻是在當時沒有給他們難堪吧。昌有師傅的這種態度,很影響了二爺。此前,車二師傅也認為,義和拳不過是武藝中的旁門左道。於是,二爺對武友們說起義和拳,當然也甚不恭敬。來年,即庚子年,竟因此惹出一點風波,先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