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一波三折,成了故事了。孫大掌櫃,你料理的天成元,出了新故事了。沒有死成的邱掌櫃,你還開除不開除?”
“原來我也沒想開除他,隻想叫他熬煎熬煎,再減他二厘身股,發配到苦焦的莊口得了。
”
“孫大掌櫃,你既然想把他打發到苦焦地界,那能不能打發他到歸化?”
“老東台,歸化是大碼頭,更是你們康家的發跡地,福地,豈能叫他到那地界?”
“你看吧,不宜去歸化,那就拉倒。不開除他,孫大掌櫃你能不能再辛苦一趟,去水秀告訴他一聲?不是想折騰你,是怕別人告訴他,他不信,還想死。你大掌櫃親自登門,親口告訴他,他要還想死,那就由他死吧。”
“我要說櫃上忙,你老人家一定又要說:你先忙你的,我替你去一趟。我們能叫你老太爺去嗎!不是我不想去,原來我還真高看邱泰基一眼,他這一掛白菜幫,我是泄氣了。還沒有怎麽著呢,就選了這條路,真不如他那女人。”
“邱掌櫃他狗孫不狗孫,往後再說吧。他這故事,張揚出去了吧?”
“捂不住了。我沒給你說嗎,他女人披了孝袍,往咱天成元後門一跪,有多少人看熱鬧!”
“張揚出去就好,也不枉他死了一回。剛才我給你說的出遊江南,可不是閑話。孫大掌櫃你一有空,咱們就趕緊起程。”
“老東台,你是真想出遊?”
“看看你,孫大掌櫃,我求了你半天,你都不當真。求你也不容易了。”
“老東台,你不敢連我也嚇唬。你說下江南,咱們就下江南。就是近年時局不靖,去年要變法,弄得滿天風雨,又血染菜市口。今年直隸山東河南,更是拳民起事,攻州掠縣。”
“不管它,咱不管它。”
“可你不能忘了你的歲數吧?”
“我要年輕,還用求你呀?孫大掌櫃,求你也真不容易了!”
“那就什麽也不管它,陪你出一趟遠門。”
孫北溟從康莊歸來,仍捉摸不透康笏南是否真要出遊。那麽大年紀了,經得了那種折騰嗎?不過,他深知康笏南是一個喜歡出奇的人,或許真要那樣做。康笏南想叫邱泰基去歸化,孫北溟也不知是什麽用意。三爺正在歸化,是想調邱泰基去派什麽用場嗎?
隻是,這一次孫北溟並沒有按照康笏南的意思,親自去水秀。沒出息地尋了死,倒有了功勞似的!他派櫃上的協理去了,交待協理不用客氣,說完“減二厘身股,改派莊口”就趕緊回來,不用多說話。
6
孫北溟走後,康笏南再沒有興致把玩碑拓了。他恨不能立馬就起程,去巡視各地碼頭。從聽到邱泰基擅坐綠呢大轎,被官府拿下的消息,他就決計要出去巡視一次。
對邱泰基這個年輕掌櫃,康笏南是有印象的。他平時邀那些下班老幫來閑聊說笑,豈止是閑聊說故事。除了聞聽天下趣事,康笏南也是要親察其人其才。邱泰基的自負,康笏南是看出來了。但他竟然會那樣喜愛張揚,喜愛驕奢,康笏南還真沒有看出來。他們都學乖巧了,看你喜歡什麽,就在你麵前裝出什麽樣。他們在外的排場、浮華、惡習,你不去看看,哪能知曉!
以古稀之身,出去巡視天下生意,那當是康家一次壯舉,但也是他康笏南此生最後一次外出巡視了。他一生出巡多次,也喜愛出巡。隻是近些年,他們總嚇唬他,不是說外埠會凍死他,就是說會熱死他。反正他們是千方百計阻攔他,不許他出巡,好由他們為所欲為。
經多少世代風雲際會,西幫才成今日這番氣候,但奢靡驕橫的風氣也隨之瀰漫,日甚一日。西幫之儉,似乎已叫一班年輕掌櫃感到窘迫了。這怎麽得了!叫你們尚儉,不是叫你寒酸吝嗇,是要你們蓄大誌,存宏圖,於仕途之外,也能靠自家的才學智勇,走馬天下,縱橫天下。無所圖者,他才奢靡無度。西幫至今日,即可無所圖了嗎?
每想及此,康笏南就總是清夜難眠,沉重無比。
十九歲那年,他通過府試,取得生員資格,但父親卻反對他去參加鄉試。就在那時,父親給他說了雍正皇上的那道禦批。那也是一個寂靜的清夜,父親讓他把大多燈火熄滅,隻留了一枝殘燭。在搖曳的燭光裏,他驚駭地聽父親背出那道硃批,又說出了那樣的話。那情景,他真是一生都難以忘記。
雍正二年,做山西巡撫的劉於義,在給朝廷的一個奏片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以故士風卑靡。
雍正皇上那道禦批,就是在這個奏片上留下的:
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為可笑。
父親說,你要應試求仕,豈不是甘心要做一個最下者?
父親又說,你可翻翻前朝史籍,看看入了史誌的山右入仕者,有幾人成了正果。
那時他不甚明白父親的用意,但父親低沉又帶幾分不屑的語氣,真是讓他感到驚駭。他知道父親的不屑,並非隻對了他,父親在背誦雍正的禦批時,也是用那樣不屑的語氣,仿佛殊為可笑的不是晉省習俗,倒是雍正皇上自家!
居然這樣不屑地來說皇上?
後來他翻檢多日,終於翻出一身冷汗:《明史》中入仕封官的山西籍人士,總共一百一十三位,其中僅十一位得以善終,所餘一百零二位,都分別遭到了被誅、抄家、滅族、下獄、遷戍、削籍為民、拋屍疆場等可怕下場!
康笏南棄仕從商,繼承祖業許多年後,他才漸漸理解了父親當年的那種不屑。西幫借商走馬天下,縱橫三江四海,在入仕求官之外,也靠儒家的仁義智勇,成就了一種大業。三晉俊秀子弟在“殊為可笑”的貿易中,倒避開了官場宦海的險惡風浪,施才展誌,博取富貴,名雖不顯,功卻不沒。山右本來多的是窮山惡水,卻居國中首富久矣。富從何來?由儒入商也。
晉省那一句鄉諺:“秀才入字號,改邪歸了正。”早把那一份對由儒入仕的不屑,廣為流布了。由儒入商的山西商人,再不濟也能頂到一厘二厘生意,有一兩代的小康可享,不會像潦倒的儒生,要飯都不會。
說起來,十年寒窗,一朝中舉,金榜題名,誰不以為是光宗耀祖的第一件美事,又有誰不想一酬忠君報國的大誌?可一入仕途,你就是再有大智大勇,恐怕也很難忠得了君、報得了國!落一個殺頭、抄家、滅族、削籍的下場,祖宗都被連累了,還光耀個甚!
翁同酰那是鹹豐六年一甲第一名狀元,點翰林,入內閣,進軍機,又做過當今聖上的師傅,算是走到人臣之極了吧。可去年變法一廢,他也遭到一個削籍為民的處罰。京號的戴掌櫃傳來這個消息,康笏南還心裏一沉。鹹豐八年,翁同踉諫攣髯鮁д的時候,康笏南就曾去拜見過,翁大人親書一聯相贈。回來裱了掛起來觀賞時,才發現翁的大字不太受看。同治元年鄉試,翁同醣懷廷派來山西典試,可惜遇了父憂,歸鄉服喪去了,康笏南錯失了一次再見的機會。翁同跽庋的名臣,居然也未得善終。
“原來我也沒想開除他,隻想叫他熬煎熬煎,再減他二厘身股,發配到苦焦的莊口得了。
”
“孫大掌櫃,你既然想把他打發到苦焦地界,那能不能打發他到歸化?”
“老東台,歸化是大碼頭,更是你們康家的發跡地,福地,豈能叫他到那地界?”
“你看吧,不宜去歸化,那就拉倒。不開除他,孫大掌櫃你能不能再辛苦一趟,去水秀告訴他一聲?不是想折騰你,是怕別人告訴他,他不信,還想死。你大掌櫃親自登門,親口告訴他,他要還想死,那就由他死吧。”
“我要說櫃上忙,你老人家一定又要說:你先忙你的,我替你去一趟。我們能叫你老太爺去嗎!不是我不想去,原來我還真高看邱泰基一眼,他這一掛白菜幫,我是泄氣了。還沒有怎麽著呢,就選了這條路,真不如他那女人。”
“邱掌櫃他狗孫不狗孫,往後再說吧。他這故事,張揚出去了吧?”
“捂不住了。我沒給你說嗎,他女人披了孝袍,往咱天成元後門一跪,有多少人看熱鬧!”
“張揚出去就好,也不枉他死了一回。剛才我給你說的出遊江南,可不是閑話。孫大掌櫃你一有空,咱們就趕緊起程。”
“老東台,你是真想出遊?”
“看看你,孫大掌櫃,我求了你半天,你都不當真。求你也不容易了。”
“老東台,你不敢連我也嚇唬。你說下江南,咱們就下江南。就是近年時局不靖,去年要變法,弄得滿天風雨,又血染菜市口。今年直隸山東河南,更是拳民起事,攻州掠縣。”
“不管它,咱不管它。”
“可你不能忘了你的歲數吧?”
“我要年輕,還用求你呀?孫大掌櫃,求你也真不容易了!”
“那就什麽也不管它,陪你出一趟遠門。”
孫北溟從康莊歸來,仍捉摸不透康笏南是否真要出遊。那麽大年紀了,經得了那種折騰嗎?不過,他深知康笏南是一個喜歡出奇的人,或許真要那樣做。康笏南想叫邱泰基去歸化,孫北溟也不知是什麽用意。三爺正在歸化,是想調邱泰基去派什麽用場嗎?
隻是,這一次孫北溟並沒有按照康笏南的意思,親自去水秀。沒出息地尋了死,倒有了功勞似的!他派櫃上的協理去了,交待協理不用客氣,說完“減二厘身股,改派莊口”就趕緊回來,不用多說話。
6
孫北溟走後,康笏南再沒有興致把玩碑拓了。他恨不能立馬就起程,去巡視各地碼頭。從聽到邱泰基擅坐綠呢大轎,被官府拿下的消息,他就決計要出去巡視一次。
對邱泰基這個年輕掌櫃,康笏南是有印象的。他平時邀那些下班老幫來閑聊說笑,豈止是閑聊說故事。除了聞聽天下趣事,康笏南也是要親察其人其才。邱泰基的自負,康笏南是看出來了。但他竟然會那樣喜愛張揚,喜愛驕奢,康笏南還真沒有看出來。他們都學乖巧了,看你喜歡什麽,就在你麵前裝出什麽樣。他們在外的排場、浮華、惡習,你不去看看,哪能知曉!
以古稀之身,出去巡視天下生意,那當是康家一次壯舉,但也是他康笏南此生最後一次外出巡視了。他一生出巡多次,也喜愛出巡。隻是近些年,他們總嚇唬他,不是說外埠會凍死他,就是說會熱死他。反正他們是千方百計阻攔他,不許他出巡,好由他們為所欲為。
經多少世代風雲際會,西幫才成今日這番氣候,但奢靡驕橫的風氣也隨之瀰漫,日甚一日。西幫之儉,似乎已叫一班年輕掌櫃感到窘迫了。這怎麽得了!叫你們尚儉,不是叫你寒酸吝嗇,是要你們蓄大誌,存宏圖,於仕途之外,也能靠自家的才學智勇,走馬天下,縱橫天下。無所圖者,他才奢靡無度。西幫至今日,即可無所圖了嗎?
每想及此,康笏南就總是清夜難眠,沉重無比。
十九歲那年,他通過府試,取得生員資格,但父親卻反對他去參加鄉試。就在那時,父親給他說了雍正皇上的那道禦批。那也是一個寂靜的清夜,父親讓他把大多燈火熄滅,隻留了一枝殘燭。在搖曳的燭光裏,他驚駭地聽父親背出那道硃批,又說出了那樣的話。那情景,他真是一生都難以忘記。
雍正二年,做山西巡撫的劉於義,在給朝廷的一個奏片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以故士風卑靡。
雍正皇上那道禦批,就是在這個奏片上留下的:
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為可笑。
父親說,你要應試求仕,豈不是甘心要做一個最下者?
父親又說,你可翻翻前朝史籍,看看入了史誌的山右入仕者,有幾人成了正果。
那時他不甚明白父親的用意,但父親低沉又帶幾分不屑的語氣,真是讓他感到驚駭。他知道父親的不屑,並非隻對了他,父親在背誦雍正的禦批時,也是用那樣不屑的語氣,仿佛殊為可笑的不是晉省習俗,倒是雍正皇上自家!
居然這樣不屑地來說皇上?
後來他翻檢多日,終於翻出一身冷汗:《明史》中入仕封官的山西籍人士,總共一百一十三位,其中僅十一位得以善終,所餘一百零二位,都分別遭到了被誅、抄家、滅族、下獄、遷戍、削籍為民、拋屍疆場等可怕下場!
康笏南棄仕從商,繼承祖業許多年後,他才漸漸理解了父親當年的那種不屑。西幫借商走馬天下,縱橫三江四海,在入仕求官之外,也靠儒家的仁義智勇,成就了一種大業。三晉俊秀子弟在“殊為可笑”的貿易中,倒避開了官場宦海的險惡風浪,施才展誌,博取富貴,名雖不顯,功卻不沒。山右本來多的是窮山惡水,卻居國中首富久矣。富從何來?由儒入商也。
晉省那一句鄉諺:“秀才入字號,改邪歸了正。”早把那一份對由儒入仕的不屑,廣為流布了。由儒入商的山西商人,再不濟也能頂到一厘二厘生意,有一兩代的小康可享,不會像潦倒的儒生,要飯都不會。
說起來,十年寒窗,一朝中舉,金榜題名,誰不以為是光宗耀祖的第一件美事,又有誰不想一酬忠君報國的大誌?可一入仕途,你就是再有大智大勇,恐怕也很難忠得了君、報得了國!落一個殺頭、抄家、滅族、削籍的下場,祖宗都被連累了,還光耀個甚!
翁同酰那是鹹豐六年一甲第一名狀元,點翰林,入內閣,進軍機,又做過當今聖上的師傅,算是走到人臣之極了吧。可去年變法一廢,他也遭到一個削籍為民的處罰。京號的戴掌櫃傳來這個消息,康笏南還心裏一沉。鹹豐八年,翁同踉諫攣髯鮁д的時候,康笏南就曾去拜見過,翁大人親書一聯相贈。回來裱了掛起來觀賞時,才發現翁的大字不太受看。同治元年鄉試,翁同醣懷廷派來山西典試,可惜遇了父憂,歸鄉服喪去了,康笏南錯失了一次再見的機會。翁同跽庋的名臣,居然也未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