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追蹤石頭:蔡義江論紅樓夢/名家解讀紅樓夢 作者:蔡義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然骨肉各方,終無意趣。
再看她與祖母、母親見麵的情景:
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攙王夫人,三個人滿心裏皆有許多話,隻是俱說不出,隻管嗚咽對泣。……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母、王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
還有她與寶玉見麵一段,話不多,也很感人:
元妃命快引進來。小太監出去引寶玉進來,先行國禮畢,元妃命他進前,攜手攔於懷內,又撫其頭頸笑道:“比先竟長了好些……”一語未終,淚如雨下。
這是一個充滿溫柔親情的活生生的元春,她泣不成聲地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完全像從一個幽閉囚禁她的地方出來一樣。這樣的形象,如何能與威加海內的康熙大帝聯繫在一起?說元春是康熙,豈不是完全抹煞了這一形象獨立的思想與藝術價值?這絕非曹雪芹的用意。
我們詳細地分析了這個例子,目的是想讓大家對作者宣稱“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真正含義和操作方法,有更實際、更深切的理解。《紅樓夢》其實就是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產生的最具有想像力、最大膽的藝術虛構。這不僅僅是對元春省親的描寫,它在小說中不是個別的特殊現象,整部《紅樓夢》也無不都是藝術虛構,人物形象如此,故事情節如此,環境背景也是如此.
第八章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
——“曹雪芹墓石”辨偽
通縣張家灣發現的所謂“曹雪芹墓石”,我以為不是真的。
這樣說,不是因為七十年代以來,有關曹雪芹的“假冒偽劣”的東西太多,也不是因為“墓石”的提供者李景柱以前說了許多假話,使一些人大上其當(見1992年9月26日《北京日報》周末版載《〈曹雪芹的足跡〉攝製組成員談李景柱》一文中有嚴寬、侯剛、張耀龍等同誌所述);更不是我有特別本領能鑑定出鑿在一塊石頭上的那幾個毫無筆意的字有多少年了。我不信其為真,隻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已經知道了的事實。
一、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一年之後
曹雪芹的卒年有三說,正確的隻能有一說,我以為從胡適開始考證《紅樓夢》到今天,經過70餘年的研究爭論,是非已可判斷。當然,要紅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並不容易;否則,“墓石”的真假,在我看來不但無需討論,且其出現的麵目也許都會不同。現在,且說說這三說各自的依據,以及哪一說我認為是真正能站得住腳的。
(一)壬午說,即認為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壬午指幹隆二十七年,其除夕為公曆1763年2月12日。最早提出此說的是胡適,但胡適主張此說之前,先有另外二說,共三個階段:1.從“敦誠兄弟與曹雪芹往來”的一些很不完備的材料,“斷定曹雪芹死於幹隆三十年左右(約1765)”(見其《〈紅樓夢〉考證》,1921年)。2.後又見敦誠未刻的《挽曹雪芹》詩,題下註明“甲申”,因修正其前說曰:“曹雪芹死在幹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我在《考證》說他死在幹隆三十年左右,隻差了一年。”(見其《跋〈紅樓夢考證〉》,1922年)3.又過五六年後,他見到了殘存十六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據書中“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脂批,再次修正前說,謂前所考定“與此本所記,相差一年餘。雪芹死於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敦誠的輓詩作於一年以後,故編在甲申年,怪不得詩中有‘絮酒生芻上舊垌’的話了。現在應依脂本,定雪芹死於壬午除夕”(見其《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1928年)。其後,俞平伯等主此說。
(二)癸未說,即認為曹雪芹應死於下一年——幹隆二十八年癸未的除夕,公曆為1764年2月1日。周汝昌首先提出此說,時間在1947年。因為他從敦氏兄弟的詩文中發現壬午的下一年癸未曹雪芹還活著的許多證據,再證以敦誠的輓詩寫在又下一年甲申的開春,所以認定脂批“壬午除夕”四字是“誤記幹支”,但“除夕”不誤,因為“一個人在大年除夕逝世,這樣一個日子不會記錯”(見其《紅樓夢新證》)。次年,胡適致周君函發表,稱“先生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我很同意。……大概沒有大疑問了”。(胡適再次修正了自己的看法。這不能責備他沒有主見,隨意改變初衷;科學總是要發展的,不會一成不變。我倒很欽佩他不固執己見,能接受新說,修正錯誤的治學態度和勇氣。)五十年代,周總理曾作指示,希望學術界盡可能就曹雪芹卒年取得一致意見,究竟是1763年2月還是1764年2月,以便開展對這位偉大作家的紀念活動。於是有關報刊上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規模的關於曹雪芹卒年的大辯論。從當時參與辯論的陣容看,壬午說與癸未說兩派勢均力敵;以文章對讀者的說服力和影響看,癸未派占了上風,但也未能說服壬午派。結果隻好折中兩派的主張(取其中間時間),把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動,暫定在1963年10月。
癸未說之所以能使首創壬午說的胡適相信,能在論爭中占上風,全在於其論證曹雪芹不可能死於“壬午除夕”占了理。癸未派攻擊壬午說,我認為是非常有力的,因為他們掌握了癸未年曹雪芹還活著的難以否定的證據。破壬午說,也等於破了鑿有“壬午”字樣的石頭是出土的真墓石的說法,所以想要多說上幾句。至於癸未說本身也有根本性的弱點,後麵也將談到。
曹雪芹絕不可能死於“壬午除夕”的理由,最重要的我想有三點:
1.敦誠寫的是輓詩,非平時任何時候都能寫的憑弔詩,這無論從情理或慣例上說,都隻能寫在曹雪芹死後不久,豈有相隔一年以上再寫輓詩之理?何況詩中明明白白說“曉風昨日拂銘旌”。銘旌,又可稱“哀旌”、“明旌”或“旌銘”,是殯禮中豎於靈柩前的旌帛(“墓石”提供者描述發掘時,雪芹遺骸為無棺裸葬情況,純屬無稽)。“昨日”不一定是狹義的昨天,可以是幾天之前,但不可能早到一年以前,若死於壬午年除夕,當葬於癸未初,有什麽必要將遺體或棺木停放了一年多,到甲申初正值冰封土凍之時再殯葬呢?何況,清代的規矩是禁止死者隔年葬的。把輓詩“絮酒生芻上舊”的“舊”解說成“舊墳”也不對。,是郊野的意思,不作墳墓解。“舊”,意即郊野那個老地方。
2.甲申春初寫的輓詩,註明“前數月,伊子殤,因感傷成疾”。這“前數月”不是癸未年的秋冬間嗎?因為兒子夭折而“感傷成疾”的,隻可能是活著的曹雪芹吧?若他早已死了,敦誠的詩注不是應改成“前數月,伊子因苦念亡父,感傷成疾而殤”了嗎?——這當然隻能是笑話。
再看她與祖母、母親見麵的情景:
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攙王夫人,三個人滿心裏皆有許多話,隻是俱說不出,隻管嗚咽對泣。……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母、王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
還有她與寶玉見麵一段,話不多,也很感人:
元妃命快引進來。小太監出去引寶玉進來,先行國禮畢,元妃命他進前,攜手攔於懷內,又撫其頭頸笑道:“比先竟長了好些……”一語未終,淚如雨下。
這是一個充滿溫柔親情的活生生的元春,她泣不成聲地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完全像從一個幽閉囚禁她的地方出來一樣。這樣的形象,如何能與威加海內的康熙大帝聯繫在一起?說元春是康熙,豈不是完全抹煞了這一形象獨立的思想與藝術價值?這絕非曹雪芹的用意。
我們詳細地分析了這個例子,目的是想讓大家對作者宣稱“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真正含義和操作方法,有更實際、更深切的理解。《紅樓夢》其實就是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產生的最具有想像力、最大膽的藝術虛構。這不僅僅是對元春省親的描寫,它在小說中不是個別的特殊現象,整部《紅樓夢》也無不都是藝術虛構,人物形象如此,故事情節如此,環境背景也是如此.
第八章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
——“曹雪芹墓石”辨偽
通縣張家灣發現的所謂“曹雪芹墓石”,我以為不是真的。
這樣說,不是因為七十年代以來,有關曹雪芹的“假冒偽劣”的東西太多,也不是因為“墓石”的提供者李景柱以前說了許多假話,使一些人大上其當(見1992年9月26日《北京日報》周末版載《〈曹雪芹的足跡〉攝製組成員談李景柱》一文中有嚴寬、侯剛、張耀龍等同誌所述);更不是我有特別本領能鑑定出鑿在一塊石頭上的那幾個毫無筆意的字有多少年了。我不信其為真,隻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已經知道了的事實。
一、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一年之後
曹雪芹的卒年有三說,正確的隻能有一說,我以為從胡適開始考證《紅樓夢》到今天,經過70餘年的研究爭論,是非已可判斷。當然,要紅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並不容易;否則,“墓石”的真假,在我看來不但無需討論,且其出現的麵目也許都會不同。現在,且說說這三說各自的依據,以及哪一說我認為是真正能站得住腳的。
(一)壬午說,即認為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壬午指幹隆二十七年,其除夕為公曆1763年2月12日。最早提出此說的是胡適,但胡適主張此說之前,先有另外二說,共三個階段:1.從“敦誠兄弟與曹雪芹往來”的一些很不完備的材料,“斷定曹雪芹死於幹隆三十年左右(約1765)”(見其《〈紅樓夢〉考證》,1921年)。2.後又見敦誠未刻的《挽曹雪芹》詩,題下註明“甲申”,因修正其前說曰:“曹雪芹死在幹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我在《考證》說他死在幹隆三十年左右,隻差了一年。”(見其《跋〈紅樓夢考證〉》,1922年)3.又過五六年後,他見到了殘存十六回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據書中“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的脂批,再次修正前說,謂前所考定“與此本所記,相差一年餘。雪芹死於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敦誠的輓詩作於一年以後,故編在甲申年,怪不得詩中有‘絮酒生芻上舊垌’的話了。現在應依脂本,定雪芹死於壬午除夕”(見其《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1928年)。其後,俞平伯等主此說。
(二)癸未說,即認為曹雪芹應死於下一年——幹隆二十八年癸未的除夕,公曆為1764年2月1日。周汝昌首先提出此說,時間在1947年。因為他從敦氏兄弟的詩文中發現壬午的下一年癸未曹雪芹還活著的許多證據,再證以敦誠的輓詩寫在又下一年甲申的開春,所以認定脂批“壬午除夕”四字是“誤記幹支”,但“除夕”不誤,因為“一個人在大年除夕逝世,這樣一個日子不會記錯”(見其《紅樓夢新證》)。次年,胡適致周君函發表,稱“先生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我很同意。……大概沒有大疑問了”。(胡適再次修正了自己的看法。這不能責備他沒有主見,隨意改變初衷;科學總是要發展的,不會一成不變。我倒很欽佩他不固執己見,能接受新說,修正錯誤的治學態度和勇氣。)五十年代,周總理曾作指示,希望學術界盡可能就曹雪芹卒年取得一致意見,究竟是1763年2月還是1764年2月,以便開展對這位偉大作家的紀念活動。於是有關報刊上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規模的關於曹雪芹卒年的大辯論。從當時參與辯論的陣容看,壬午說與癸未說兩派勢均力敵;以文章對讀者的說服力和影響看,癸未派占了上風,但也未能說服壬午派。結果隻好折中兩派的主張(取其中間時間),把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動,暫定在1963年10月。
癸未說之所以能使首創壬午說的胡適相信,能在論爭中占上風,全在於其論證曹雪芹不可能死於“壬午除夕”占了理。癸未派攻擊壬午說,我認為是非常有力的,因為他們掌握了癸未年曹雪芹還活著的難以否定的證據。破壬午說,也等於破了鑿有“壬午”字樣的石頭是出土的真墓石的說法,所以想要多說上幾句。至於癸未說本身也有根本性的弱點,後麵也將談到。
曹雪芹絕不可能死於“壬午除夕”的理由,最重要的我想有三點:
1.敦誠寫的是輓詩,非平時任何時候都能寫的憑弔詩,這無論從情理或慣例上說,都隻能寫在曹雪芹死後不久,豈有相隔一年以上再寫輓詩之理?何況詩中明明白白說“曉風昨日拂銘旌”。銘旌,又可稱“哀旌”、“明旌”或“旌銘”,是殯禮中豎於靈柩前的旌帛(“墓石”提供者描述發掘時,雪芹遺骸為無棺裸葬情況,純屬無稽)。“昨日”不一定是狹義的昨天,可以是幾天之前,但不可能早到一年以前,若死於壬午年除夕,當葬於癸未初,有什麽必要將遺體或棺木停放了一年多,到甲申初正值冰封土凍之時再殯葬呢?何況,清代的規矩是禁止死者隔年葬的。把輓詩“絮酒生芻上舊”的“舊”解說成“舊墳”也不對。,是郊野的意思,不作墳墓解。“舊”,意即郊野那個老地方。
2.甲申春初寫的輓詩,註明“前數月,伊子殤,因感傷成疾”。這“前數月”不是癸未年的秋冬間嗎?因為兒子夭折而“感傷成疾”的,隻可能是活著的曹雪芹吧?若他早已死了,敦誠的詩注不是應改成“前數月,伊子因苦念亡父,感傷成疾而殤”了嗎?——這當然隻能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