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需要擔心的倒是有人習慣於“把毛病當性格,把缺陷當個性”,這種抱殘守缺的態度, 必然會妨礙個性化培養的成功。
個性化培養之三:
承認差別,量身定製培養方案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承認個性差別就是要把孩子的優勢和劣勢具體化,以便設計個性 化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
婷兒的成長過程就是個性化培養的一個實例。在我們對婷兒因材施教的過程中,主要注 意了這樣四點——a:在形成“中心興趣”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避短”。b:在提高 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補短”。c:要承認差別,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教育 ”。d:要立足現實,鼓勵孩子“在昨天的基礎上前進”。
下麵一一道來,供讀者參考。
a:在形成“中心興趣”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小時候,那些具有表演色彩的能力和興趣,如唱歌、跳舞、演奏、畫畫和一些球類 、棋類等,很容易在人們的讚揚聲中得到強化。不少孩子因此迷上某種藝體活動,並走上搞 專業的路。但是藝體專業對於身體條件大都有一些特殊要求,不是人人都適合,家庭有無培 養某種特長的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競爭條件。我們見過一些中心興趣與天生條件錯位的人 ,為了成為專業藝體工作者,他們一廂情願苦苦奮鬥十來年,仍然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這 種打擊相當痛苦,對孩子的時間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主要是在形成 中心興趣的過程中,缺乏有遠見的引導。父母如能正視孩子的主客觀條件,有利於幫助孩子 及時調整中心興趣的發展方向。
我們希望婷兒長大能上她喜歡的學校,將來能在她喜歡的領域自由馳騁,因此希望她之 所愛恰好是她之所長,避免把中心興趣凝聚在沒有競爭優勢的愛好上。我們的做法是,把發 展多元智能與提供專業培訓相區別,對婷兒興趣強烈但又缺乏遺傳優勢的方麵,我們既不打 擊,也不提供專業培訓(以免強化到迷戀的程度)。婷兒3歲左右曾經熱衷於在鋼琴上即興 作曲,但手不夠大不利於彈琴——當時也買不起鋼琴;4歲時曾一度渴望跳芭蕾,但遺傳基 因中看不到身材方麵的競爭優勢。對這些興趣,我們僅僅用欣賞的態度鼓勵她自娛自樂,結 果,婷兒的音樂智能發展得很好,觀舞和跳舞的興趣也長盛不衰,又沒有“入錯行,難發展 ”的痛苦。
婷兒6歲前後也曾學過一年電子琴。我們的動機很明確,隻想藉此促進智力發展和培養 “幹正事”的習慣,所以沒上電子琴班,而是在媽媽指導下自學自練。大人隻要求她手形正 確,每天堅持練習30—45分鍾。因為沒有進度壓力,婷兒的自學興趣一直很高。婷兒彈了兩 本《小湯普森練習曲》,又從《拜厄》第45條開始接著往下練。因為學會了“把難點化整為 零來攻克”的辦法,婷兒越練越有自信心。能彈媽媽彈不了的曲子,也讓小小的她感到自豪 。後因學校布置的作業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彈琴,才逐漸停了下來。婷兒中學住校後還忙 裏偷閑彈鋼琴玩,至今仍熱衷欣賞各種音樂和演出,興趣濃得很。我們認為,對於不準備走 藝體特長生之路的孩子來說,進度和考級遠不如保持興趣和培養自信心重要,大人切莫因為 投入了較多時間和資金,就忘了進行此項“投資”的原始動機。
b:在提高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補短”。
著名的“短板理論”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在中小 學階段,孩子自我認識的能力有限,較難發現自己的哪塊木板最短,父母要像智囊團一樣, 定期幫助孩子分析尋找妨礙整體水平提高的短板在哪裏,並想出解決辦法,引導孩子把短板 加長。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學業進步,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尋求突破,不斷前進” 的方法,為自主發展積蓄後勁。到目前為止,婷兒仍然在用定期反省的方法尋找需要加長的 短板。
婷兒中小學階段的尋短工作和學習周期聯繫較緊,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試後,配合學校安 排的小結、總結、家長會以及向各科老師諮詢的機會,順勢進行,但不局限於學業。我們的 做法是,一看整體素質的各個方麵有什麽不足?二看具體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有什麽缺陷? 然後再對症下藥,缺什麽補什麽(詳見第五章《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小學篇》)。需要注意 的是,孩子尚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肯定不止一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應該堅持一 段時間隻集中解決一個問題的原則,以免孩子無所適從,反感牴觸。
比如說,在小學階段,我們指導婷兒分段解決了“體育鍛鍊、計算速度與準確性、書寫 速度與準確性、爛班不能正常上課、防止近視加深”等等問題。在初中階段,我們引導婷兒 分段解決了“高效率地利用時間、製定有效的複習計劃、初步建立起能力體係、樹立遠大的 人生目標”等問題。從高一起,婷兒明顯進入了良好的自主發展階段,開始主動地從父母和 老師、同學、課外讀物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汲取精神營養。學習上的短板,完全由她自 己去尋找和加長,我們則集中考慮用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充實她的精神世界。那時候,每個周 末的愉快談話,都像一次精神大餐。
個性化培養之三:
承認差別,量身定製培養方案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承認個性差別就是要把孩子的優勢和劣勢具體化,以便設計個性 化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
婷兒的成長過程就是個性化培養的一個實例。在我們對婷兒因材施教的過程中,主要注 意了這樣四點——a:在形成“中心興趣”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避短”。b:在提高 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補短”。c:要承認差別,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教育 ”。d:要立足現實,鼓勵孩子“在昨天的基礎上前進”。
下麵一一道來,供讀者參考。
a:在形成“中心興趣”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小時候,那些具有表演色彩的能力和興趣,如唱歌、跳舞、演奏、畫畫和一些球類 、棋類等,很容易在人們的讚揚聲中得到強化。不少孩子因此迷上某種藝體活動,並走上搞 專業的路。但是藝體專業對於身體條件大都有一些特殊要求,不是人人都適合,家庭有無培 養某種特長的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競爭條件。我們見過一些中心興趣與天生條件錯位的人 ,為了成為專業藝體工作者,他們一廂情願苦苦奮鬥十來年,仍然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這 種打擊相當痛苦,對孩子的時間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主要是在形成 中心興趣的過程中,缺乏有遠見的引導。父母如能正視孩子的主客觀條件,有利於幫助孩子 及時調整中心興趣的發展方向。
我們希望婷兒長大能上她喜歡的學校,將來能在她喜歡的領域自由馳騁,因此希望她之 所愛恰好是她之所長,避免把中心興趣凝聚在沒有競爭優勢的愛好上。我們的做法是,把發 展多元智能與提供專業培訓相區別,對婷兒興趣強烈但又缺乏遺傳優勢的方麵,我們既不打 擊,也不提供專業培訓(以免強化到迷戀的程度)。婷兒3歲左右曾經熱衷於在鋼琴上即興 作曲,但手不夠大不利於彈琴——當時也買不起鋼琴;4歲時曾一度渴望跳芭蕾,但遺傳基 因中看不到身材方麵的競爭優勢。對這些興趣,我們僅僅用欣賞的態度鼓勵她自娛自樂,結 果,婷兒的音樂智能發展得很好,觀舞和跳舞的興趣也長盛不衰,又沒有“入錯行,難發展 ”的痛苦。
婷兒6歲前後也曾學過一年電子琴。我們的動機很明確,隻想藉此促進智力發展和培養 “幹正事”的習慣,所以沒上電子琴班,而是在媽媽指導下自學自練。大人隻要求她手形正 確,每天堅持練習30—45分鍾。因為沒有進度壓力,婷兒的自學興趣一直很高。婷兒彈了兩 本《小湯普森練習曲》,又從《拜厄》第45條開始接著往下練。因為學會了“把難點化整為 零來攻克”的辦法,婷兒越練越有自信心。能彈媽媽彈不了的曲子,也讓小小的她感到自豪 。後因學校布置的作業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彈琴,才逐漸停了下來。婷兒中學住校後還忙 裏偷閑彈鋼琴玩,至今仍熱衷欣賞各種音樂和演出,興趣濃得很。我們認為,對於不準備走 藝體特長生之路的孩子來說,進度和考級遠不如保持興趣和培養自信心重要,大人切莫因為 投入了較多時間和資金,就忘了進行此項“投資”的原始動機。
b:在提高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揚長“補短”。
著名的“短板理論”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在中小 學階段,孩子自我認識的能力有限,較難發現自己的哪塊木板最短,父母要像智囊團一樣, 定期幫助孩子分析尋找妨礙整體水平提高的短板在哪裏,並想出解決辦法,引導孩子把短板 加長。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學業進步,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尋求突破,不斷前進” 的方法,為自主發展積蓄後勁。到目前為止,婷兒仍然在用定期反省的方法尋找需要加長的 短板。
婷兒中小學階段的尋短工作和學習周期聯繫較緊,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試後,配合學校安 排的小結、總結、家長會以及向各科老師諮詢的機會,順勢進行,但不局限於學業。我們的 做法是,一看整體素質的各個方麵有什麽不足?二看具體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有什麽缺陷? 然後再對症下藥,缺什麽補什麽(詳見第五章《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小學篇》)。需要注意 的是,孩子尚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肯定不止一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應該堅持一 段時間隻集中解決一個問題的原則,以免孩子無所適從,反感牴觸。
比如說,在小學階段,我們指導婷兒分段解決了“體育鍛鍊、計算速度與準確性、書寫 速度與準確性、爛班不能正常上課、防止近視加深”等等問題。在初中階段,我們引導婷兒 分段解決了“高效率地利用時間、製定有效的複習計劃、初步建立起能力體係、樹立遠大的 人生目標”等問題。從高一起,婷兒明顯進入了良好的自主發展階段,開始主動地從父母和 老師、同學、課外讀物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汲取精神營養。學習上的短板,完全由她自 己去尋找和加長,我們則集中考慮用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充實她的精神世界。那時候,每個周 末的愉快談話,都像一次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