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些父母雖然能及時照料嬰兒,但總是大驚小怪、或毛手毛腳、或怨氣衝天,搞得嬰兒 更加害怕或更不舒服,嬰兒就會本能地想迴避照料者,信任感和依戀感都無從談起。還有些 父母不注意自我調控情緒,態度喜怒無常,標準忽寬忽嚴,對孩子忽愛忽嫌(或是因為對孩 子要求過高、或是因為自身心理不成熟)。這些孩子無法預測父母的行為,無從建立基本的 信任感,常為猜妒有人“奪愛”而生氣哭鬧,對新環境和新事物都充滿戒心。還有些孩子在 陌生的親友麵前膽怯退縮或挑釁攻擊,不是因為沒禮貌,而是因為安全感不足,如果父母不 安撫孩子,反而斥責和脅迫孩子“聽話”,親子關係便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各種各樣的照料方式,會使嬰兒和父母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關係。美國兒童心理學 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陌生情境測驗”中發現,嬰兒對父母大致表現 為三種不同的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在這些依戀類型中,隻有 “安全型依戀”是良好的、積極的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 。
統計數字顯示,形成安全型依戀並不難。隻要照料嬰兒的人心理健康,能及時而親切地 照料嬰兒,使嬰兒感到安全舒適,就能自然形成安全型依戀。據瑪麗·愛因斯沃斯觀察統計 ,美國的1歲嬰兒約有70%屬於安全型依戀。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與梁蘭芝200 0年的實驗室觀察統計,中國的2歲嬰兒約有73%屬於安全型依戀。婷兒1—2歲的表現也明顯 具有安全型依戀的特點。
b:營造愛的氛圍,培植濃鬱親情。
婷兒是在愛意濃濃的環境中長大的,這一點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裏有很具體的描述。 嬰兒時期,因為實行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婷兒享有大量與媽媽肌膚相親、感情交流的機 會,建立了很好的親情互動關係。加上有規律的生活方式能讓嬰兒預知大人會怎樣做,也有 利於婷兒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媽媽不在的時候,姥姥和保姆對婷兒發出的各種表情信號( 如哭、微笑、嗯嗯啊啊等)也像媽媽一樣敏感,總是“及時而親切”地做出反應,並像媽媽 一樣經常帶婷兒到戶外活動,指認事物。這些富含愛心的行為也增加了婷兒的安全感和探索 環境的興趣。
盡管婷兒2歲之前兩次和媽媽分開由姥姥照料,但由於姥姥、舅舅的照料方式與媽媽相 同,並在媽媽的遙控下繼續進行早期教育,婷兒和諸位親人都建立了強烈而深厚的感情聯繫 ,明顯表現出“安全型依戀”的特點——隻要有一位天天照料她的親人在場,婷兒就感到足 夠的安全,可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饒有興趣地玩陌生的玩具;隻要看得見親人就很安心,對陌 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不安全型依戀”則相反);當親人離開時,婷兒會明顯地表現出 苦惱和不安(“反抗型”會大哭大鬧,“迴避型”則無所謂);當親人回來時,婷兒會非常 高興地與親人進行熱烈的身體接觸(“不安全型依戀”則缺乏這種表現)。
用擁抱的方式表達親情,是我們家的老習慣。婷兒在需要父母撫愛的年齡(0歲—青春 期之前),除了寄放在私人幼兒園的那20天,幾乎沒嚐過“皮膚飢餓”的滋味。我們不想讓 婷兒成為羞於表達感情的人,從小就經常對婷兒說“我愛你”,並讓婷兒習慣於把愛說出來 。“我愛你、謝謝、對不起”,是我們家說不煩、聽不膩的口頭禪。每一次愛的表白,每一 次輪流擁抱,都是滋生親情的營養液。
為了防止婷兒怕親人失望而報喜不報憂,我們經常對婷兒說:“不論情況有多糟糕,父 母都會盡力幫助你。”婷兒很早就懂得:“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參謀,欺騙父母是愚蠢的。 ”即使在青春逆反期,婷兒對父母的愛也深信不疑,好事糗事都願意講給父母聽,想不通的 問題也會執拗地跟我們平等辯論……我們用愛與民主贏得了婷兒的愛與信任,我們的逆耳忠 言婷兒也能聽得進。
婷兒也經歷過20天無愛的生活,那種心靈的傷害對性格和智力的消極影響,讓我們深信 “母愛喪失假設”不是危言聳聽。讀者也許還記得,婷兒3歲時,媽媽要到上海戲劇學院參 加考試,私人幼兒園的老師兼老闆滿口答應讓婷兒全托20天,婷兒滿懷著對老師的信任告別 了媽媽,沒想到從此開始了忍飢挨餓的生活。20天後,婷兒餓成了一隻小瘦猴,媽媽接她回 家時連笑都不會了,除了想填飽肚子,什麽都忘了!什麽都不關心!記憶的鏈條明顯斷裂, 從前的各種習慣和本領全部消失!調養了20多天,婷兒呆滯疑懼的眼神才徹底消失。又過了 兩個月,被愛的幸福才重新喚醒了自信……這些年裏,我們總想猜測又不忍猜測:“婷兒從 最初的驚恐到最後的麻木之間,有過多少次絕望的哭泣?”每次想起那些聽不見的哭聲,都 是錐心地痛!——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從反麵提醒我們:順應天性,首先要滿足“孩子需要 愛”的天性。
令人心疼的是,中國仍有將近30%的孩子沒能得到恰當的愛,心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 害。那些用錯誤照料方式造成的“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都需要先療傷,再改進。對尚未 進入青春逆反期的小孩子宜多關注、多擁抱、多讚美,用熱烈的愛溫暖孩子受傷的心;對已 經和父母離心離德的大孩子,父母要放棄成見,多看孩子的優點,找機會向孩子反省道歉, 表白愛心,爭取用真誠的懺悔溶化多年結成的冰……親子關係改善之後,幫助孩子進步才使 得上勁。
各種各樣的照料方式,會使嬰兒和父母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關係。美國兒童心理學 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陌生情境測驗”中發現,嬰兒對父母大致表現 為三種不同的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在這些依戀類型中,隻有 “安全型依戀”是良好的、積極的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 。
統計數字顯示,形成安全型依戀並不難。隻要照料嬰兒的人心理健康,能及時而親切地 照料嬰兒,使嬰兒感到安全舒適,就能自然形成安全型依戀。據瑪麗·愛因斯沃斯觀察統計 ,美國的1歲嬰兒約有70%屬於安全型依戀。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與梁蘭芝200 0年的實驗室觀察統計,中國的2歲嬰兒約有73%屬於安全型依戀。婷兒1—2歲的表現也明顯 具有安全型依戀的特點。
b:營造愛的氛圍,培植濃鬱親情。
婷兒是在愛意濃濃的環境中長大的,這一點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裏有很具體的描述。 嬰兒時期,因為實行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婷兒享有大量與媽媽肌膚相親、感情交流的機 會,建立了很好的親情互動關係。加上有規律的生活方式能讓嬰兒預知大人會怎樣做,也有 利於婷兒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媽媽不在的時候,姥姥和保姆對婷兒發出的各種表情信號( 如哭、微笑、嗯嗯啊啊等)也像媽媽一樣敏感,總是“及時而親切”地做出反應,並像媽媽 一樣經常帶婷兒到戶外活動,指認事物。這些富含愛心的行為也增加了婷兒的安全感和探索 環境的興趣。
盡管婷兒2歲之前兩次和媽媽分開由姥姥照料,但由於姥姥、舅舅的照料方式與媽媽相 同,並在媽媽的遙控下繼續進行早期教育,婷兒和諸位親人都建立了強烈而深厚的感情聯繫 ,明顯表現出“安全型依戀”的特點——隻要有一位天天照料她的親人在場,婷兒就感到足 夠的安全,可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饒有興趣地玩陌生的玩具;隻要看得見親人就很安心,對陌 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不安全型依戀”則相反);當親人離開時,婷兒會明顯地表現出 苦惱和不安(“反抗型”會大哭大鬧,“迴避型”則無所謂);當親人回來時,婷兒會非常 高興地與親人進行熱烈的身體接觸(“不安全型依戀”則缺乏這種表現)。
用擁抱的方式表達親情,是我們家的老習慣。婷兒在需要父母撫愛的年齡(0歲—青春 期之前),除了寄放在私人幼兒園的那20天,幾乎沒嚐過“皮膚飢餓”的滋味。我們不想讓 婷兒成為羞於表達感情的人,從小就經常對婷兒說“我愛你”,並讓婷兒習慣於把愛說出來 。“我愛你、謝謝、對不起”,是我們家說不煩、聽不膩的口頭禪。每一次愛的表白,每一 次輪流擁抱,都是滋生親情的營養液。
為了防止婷兒怕親人失望而報喜不報憂,我們經常對婷兒說:“不論情況有多糟糕,父 母都會盡力幫助你。”婷兒很早就懂得:“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參謀,欺騙父母是愚蠢的。 ”即使在青春逆反期,婷兒對父母的愛也深信不疑,好事糗事都願意講給父母聽,想不通的 問題也會執拗地跟我們平等辯論……我們用愛與民主贏得了婷兒的愛與信任,我們的逆耳忠 言婷兒也能聽得進。
婷兒也經歷過20天無愛的生活,那種心靈的傷害對性格和智力的消極影響,讓我們深信 “母愛喪失假設”不是危言聳聽。讀者也許還記得,婷兒3歲時,媽媽要到上海戲劇學院參 加考試,私人幼兒園的老師兼老闆滿口答應讓婷兒全托20天,婷兒滿懷著對老師的信任告別 了媽媽,沒想到從此開始了忍飢挨餓的生活。20天後,婷兒餓成了一隻小瘦猴,媽媽接她回 家時連笑都不會了,除了想填飽肚子,什麽都忘了!什麽都不關心!記憶的鏈條明顯斷裂, 從前的各種習慣和本領全部消失!調養了20多天,婷兒呆滯疑懼的眼神才徹底消失。又過了 兩個月,被愛的幸福才重新喚醒了自信……這些年裏,我們總想猜測又不忍猜測:“婷兒從 最初的驚恐到最後的麻木之間,有過多少次絕望的哭泣?”每次想起那些聽不見的哭聲,都 是錐心地痛!——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從反麵提醒我們:順應天性,首先要滿足“孩子需要 愛”的天性。
令人心疼的是,中國仍有將近30%的孩子沒能得到恰當的愛,心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 害。那些用錯誤照料方式造成的“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都需要先療傷,再改進。對尚未 進入青春逆反期的小孩子宜多關注、多擁抱、多讚美,用熱烈的愛溫暖孩子受傷的心;對已 經和父母離心離德的大孩子,父母要放棄成見,多看孩子的優點,找機會向孩子反省道歉, 表白愛心,爭取用真誠的懺悔溶化多年結成的冰……親子關係改善之後,幫助孩子進步才使 得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