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作者:欣武/劉衛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適合用來觀察和演示的花很多。比如說,我們院子裏有很多城裏常見的胭脂花,這種花 每朵隻開一天,第二天就閉合起來,此時剖開,可見雄蕊和雌蕊挨在一起,使雌蕊得到更多 雄蕊的花粉。過幾天花一脫落,就能看到子房已經鼓脹,解剖幾朵不同階段的花和子房,可 以清楚地看到種子的孕育過程。胭脂花的顏色又多,有的色純,有的色雜,可讓孩子清楚地 看到花粉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好的觀察對象(隻要是花蕊明顯又會結果的花 ,都是很好的觀察對象)。讓孩子採集花種第二年親手種植培育,更是一件既好又容易的事 。這些觀察和實踐的活動,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性格培養也是好處無窮。
玉米的雄蕊長在稈頂,雌蕊露在穗苞外,極易辨認,特別適合做教具。在田野裏玩耍時 ,婷兒曾要我把她舉得高高的,她好給玉米人工授粉(婷兒對這項“科研活動”很感興趣, 8歲的時候,還寫了一篇為柱頂紅和令箭荷花授粉的日記呢)。我告訴婷兒,授粉是為了幫 助花蕊雄雌結合,過些日子,剛授粉的這幾個小穗苞就會長得像那些顆粒飽滿的玉米棒一樣 了。後來吃煮玉米棒的時候,小婷兒很快就想起來:“我幫玉米授了粉的。”
這時候,正是性教育的好機會。
“你還記得嗎?”我邊吃玉米邊提醒婷兒以前講過的知識要點:“人或昆蟲幫植物授粉 ,是為了讓雄蕊和雌蕊雄雌結合。請重複,雄雌結合。”——每次講到關鍵詞,我總是要求 婷兒及時重複,以加深印象。婷兒早已養成習慣,馬上奶聲奶氣地重複了一遍。我鼓勵一句 “重複得很好,再乖乖地聽啊!”便接著說,“植物雄雌結合之後,花兒會長出果實,對不 對?動物也是這樣哦。魚兒雄雌結合之後,魚子會變成可愛的小魚苗;公貓和母貓結合之後 ,母貓會生出可愛的小貓;公兔和母兔結合之後呢,會怎樣?婷兒你猜不猜得到?”
婷兒想了想說:“會生出小白兔。”
“哈,猜對了,真聰明!來親一下,再猜一個,公狗和母狗結合之後會怎樣?”
“會生出可愛的小狗。媽媽我想要一隻小狗。”
“想要小狗啊,我們待會兒再商量好嗎?剛才你又猜對了,再親一下!最後猜一個,男 人和女人結合之後會怎樣?”
“會生出小人。”不管她答的是小人還是小孩,這一次談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下一步 就可以告訴婷兒,動物和人是怎樣“雄雌結合”的了。
藉助動物交配,區分人性、獸性
小婷兒很愛吃魚,也愛吃魚子。當她知道魚塘裏遊玩的小魚苗是魚子變成的之後,馬上 說:“我以後不吃魚子了,讓魚子都變成小魚苗。”我抓住機會告訴婷兒:“不是所有的魚 子都會變成魚苗,魚子要先被魚媽媽生到水裏,然後魚爸爸來讓魚子受精,魚子受精之後才 會變成魚苗。”……“受精就是魚爸爸把肚子裏的精子灑在魚子上麵。精子就像雄蕊的花粉 ,花兒用授粉的辦法來雄雌結合,魚的辦法卻是把精子灑在魚子上,讓魚子變成有生命的後 代。你吃的魚子都是魚肚子裏的,沒有魚爸爸讓它們受精,就不會變成小魚苗,是專門
用來 吃的魚子。你想想看,這種魚子可不可以吃呢?”忘了婷兒是怎樣回答的了,隻知道她至今 仍然愛吃魚子。
1985年初夏,我和婷兒在菜市場遇到有人賣剛孵出來的小雞。婷兒喜歡得不得了,我就 給她買了三隻養在陽台上。那幾天的話題自然離不開這幾隻毛茸茸的小雛雞了。婷兒很快就 問到了:“為什麽農民伯伯的雞蛋能孵出小雞,我們家的雞蛋卻孵不出小雞?”(即使孩子 沒有主動問到,或者家裏沒有小雞之類的活物,大人也可拿著小雞出殼的畫片,主動問孩子 :“你知道為什麽……嗎?”同樣可以方便地進入講解交配的話題。)
回答“什麽樣的蛋才能孵出小雞?”自然要請婷兒聯想和複習魚子受精的知識,啟發她 用已有的知識去推導可能的答案。通過類比,孩子不難看出魚子和雞蛋問題的共同點:受沒 受過精。需要我直接指出的,則是兩者的差異:魚子是生到水裏之後再受精,雞蛋卻是在雞 媽媽肚子裏受精。強調差異的目的,和此後講解的新知識,都是為了讓話題一步步地接近人 本身。我告訴婷兒:“公雞雄雌結合的辦法叫交配。交配的時候公雞把精子送進母雞的肚子 ,讓母雞肚子裏的蛋(婷兒早就見過)受精,母雞交配之後生的蛋也叫‘受精卵’,卵和蛋 是一個意思(請婷兒重複‘受精卵’)。請記住,隻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雞,或者變成 小魚苗。現在請你告訴媽媽,我們家的雞蛋為什麽孵不出小雞呢?”婷兒回答得很簡潔:“ 它們都不是‘受精卵’。”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們,很難遇到觀察動物交配的機會。婷兒因為經常在留心觀察花草和 昆蟲,倒是在夏天遇見過幾次蜻蜓、蝴蝶或螞蚱交尾。頭一次是我先發現兩隻黑蜻蜓正在陽 台的胭脂花旁交尾,我趕緊把婷兒叫過來:“你看,蜻蜓正在交尾呢!”……“交尾是昆蟲 結合的辦法。上麵那隻是雄蜻蜓,它把尾巴尖伸進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進雌蜻蜓的肚 子裏。交尾之後雌蜻蜓會把受精卵生到水塘裏。你還記得蜻蜓點水嗎?那就是蜻蜓在產卵。 這個星期天我們去看看蜻蜓卵是不是變成小蜻蜓了,好不好?……”
玉米的雄蕊長在稈頂,雌蕊露在穗苞外,極易辨認,特別適合做教具。在田野裏玩耍時 ,婷兒曾要我把她舉得高高的,她好給玉米人工授粉(婷兒對這項“科研活動”很感興趣, 8歲的時候,還寫了一篇為柱頂紅和令箭荷花授粉的日記呢)。我告訴婷兒,授粉是為了幫 助花蕊雄雌結合,過些日子,剛授粉的這幾個小穗苞就會長得像那些顆粒飽滿的玉米棒一樣 了。後來吃煮玉米棒的時候,小婷兒很快就想起來:“我幫玉米授了粉的。”
這時候,正是性教育的好機會。
“你還記得嗎?”我邊吃玉米邊提醒婷兒以前講過的知識要點:“人或昆蟲幫植物授粉 ,是為了讓雄蕊和雌蕊雄雌結合。請重複,雄雌結合。”——每次講到關鍵詞,我總是要求 婷兒及時重複,以加深印象。婷兒早已養成習慣,馬上奶聲奶氣地重複了一遍。我鼓勵一句 “重複得很好,再乖乖地聽啊!”便接著說,“植物雄雌結合之後,花兒會長出果實,對不 對?動物也是這樣哦。魚兒雄雌結合之後,魚子會變成可愛的小魚苗;公貓和母貓結合之後 ,母貓會生出可愛的小貓;公兔和母兔結合之後呢,會怎樣?婷兒你猜不猜得到?”
婷兒想了想說:“會生出小白兔。”
“哈,猜對了,真聰明!來親一下,再猜一個,公狗和母狗結合之後會怎樣?”
“會生出可愛的小狗。媽媽我想要一隻小狗。”
“想要小狗啊,我們待會兒再商量好嗎?剛才你又猜對了,再親一下!最後猜一個,男 人和女人結合之後會怎樣?”
“會生出小人。”不管她答的是小人還是小孩,這一次談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下一步 就可以告訴婷兒,動物和人是怎樣“雄雌結合”的了。
藉助動物交配,區分人性、獸性
小婷兒很愛吃魚,也愛吃魚子。當她知道魚塘裏遊玩的小魚苗是魚子變成的之後,馬上 說:“我以後不吃魚子了,讓魚子都變成小魚苗。”我抓住機會告訴婷兒:“不是所有的魚 子都會變成魚苗,魚子要先被魚媽媽生到水裏,然後魚爸爸來讓魚子受精,魚子受精之後才 會變成魚苗。”……“受精就是魚爸爸把肚子裏的精子灑在魚子上麵。精子就像雄蕊的花粉 ,花兒用授粉的辦法來雄雌結合,魚的辦法卻是把精子灑在魚子上,讓魚子變成有生命的後 代。你吃的魚子都是魚肚子裏的,沒有魚爸爸讓它們受精,就不會變成小魚苗,是專門
用來 吃的魚子。你想想看,這種魚子可不可以吃呢?”忘了婷兒是怎樣回答的了,隻知道她至今 仍然愛吃魚子。
1985年初夏,我和婷兒在菜市場遇到有人賣剛孵出來的小雞。婷兒喜歡得不得了,我就 給她買了三隻養在陽台上。那幾天的話題自然離不開這幾隻毛茸茸的小雛雞了。婷兒很快就 問到了:“為什麽農民伯伯的雞蛋能孵出小雞,我們家的雞蛋卻孵不出小雞?”(即使孩子 沒有主動問到,或者家裏沒有小雞之類的活物,大人也可拿著小雞出殼的畫片,主動問孩子 :“你知道為什麽……嗎?”同樣可以方便地進入講解交配的話題。)
回答“什麽樣的蛋才能孵出小雞?”自然要請婷兒聯想和複習魚子受精的知識,啟發她 用已有的知識去推導可能的答案。通過類比,孩子不難看出魚子和雞蛋問題的共同點:受沒 受過精。需要我直接指出的,則是兩者的差異:魚子是生到水裏之後再受精,雞蛋卻是在雞 媽媽肚子裏受精。強調差異的目的,和此後講解的新知識,都是為了讓話題一步步地接近人 本身。我告訴婷兒:“公雞雄雌結合的辦法叫交配。交配的時候公雞把精子送進母雞的肚子 ,讓母雞肚子裏的蛋(婷兒早就見過)受精,母雞交配之後生的蛋也叫‘受精卵’,卵和蛋 是一個意思(請婷兒重複‘受精卵’)。請記住,隻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雞,或者變成 小魚苗。現在請你告訴媽媽,我們家的雞蛋為什麽孵不出小雞呢?”婷兒回答得很簡潔:“ 它們都不是‘受精卵’。”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們,很難遇到觀察動物交配的機會。婷兒因為經常在留心觀察花草和 昆蟲,倒是在夏天遇見過幾次蜻蜓、蝴蝶或螞蚱交尾。頭一次是我先發現兩隻黑蜻蜓正在陽 台的胭脂花旁交尾,我趕緊把婷兒叫過來:“你看,蜻蜓正在交尾呢!”……“交尾是昆蟲 結合的辦法。上麵那隻是雄蜻蜓,它把尾巴尖伸進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進雌蜻蜓的肚 子裏。交尾之後雌蜻蜓會把受精卵生到水塘裏。你還記得蜻蜓點水嗎?那就是蜻蜓在產卵。 這個星期天我們去看看蜻蜓卵是不是變成小蜻蜓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