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勤儉自立,習慣勞苦,可置身優裕的環境,也可置身節儉的環境,這才是知書達理的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一絲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還謹守艱苦樸素的家風,極儉樸也可以,略豐厚也可以,太豐厚就不敢領受。凡是仕宦人家,由儉樸到奢華容易,由奢華恢復儉樸可就難了。人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養成懶惰習氣。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凡是勤儉節約的,沒有不興旺的;凡是驕奢倦怠的,沒有不破敗的。
大抵治軍、治國方麵,沒有充足的財力使用,就無從下手。自從王安石因理財被正人君子評論批駁,後世的人就避開理財的問題,以從不說財力有無多寡為高明。實際上到了補救國力時就艱難了。斷斷不是貧窮困苦能解決問題的,葉適曾說:仁人君子不應當不講理財問題。這真是個很好的說法。
原文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隻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我苟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淩。既不被欺淩,則處處謙遜,自無後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譯文
洋務本來很難處置,但根本問題,不外乎孔夫子所說的“忠、信、篤、敬”四個字。篤,就是渾厚;敬,就是慎重;信,是不說假話。然而,說起容易,真正做到極難。我們應當從此處下手,今天說定的話,明天不能因小的利害關係而改變。如果一定要推我主持洋務,也不敢推脫。將禍福置之度外,隻以不了解外國的情形而深為憂慮。上海那裏如果有很懂洋務、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請他到我這兒來一趟。
從正理上說,我們以孔子的忠敬來與洋人共事;從機謀私利來講,我們可以採用勾踐卑辱以使吳王驕傲的方式,來對付洋人。聽說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多被洋人侮辱輕慢。而自從你帶湘淮各處兵勇防衛以來,還從沒有受辱的事。孔子說:能夠自治的國家,誰敢侮辱。如果我們整齊嚴肅,各種事宜處理妥當,自然不會無端受欺。既然不被欺淩,就要處處謙遜,自然無後患。以柔和之道謀發展是這樣,自強的路也是這樣。
原文
第就各省海口論之,則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係以海外之土產,行銷於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於口岸。通商始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鹽務亦起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吾以“耕戰”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於中國,必允而後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於洋商,並取其便於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譯文
就各省出海口來說,我認為和外洋通商,正和內地鹽務相同。通商就是以海外的土特產,行銷中華大地。鹽務是以海濱的各物產,行銷於口岸各方。通商由廣東開始,由閩、浙到江蘇,到山東,到天津,鹽務也是興起於廣東,由閩、到江蘇,到山東,直達天津。我們以“耕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泰西各外國以“商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需要動用軍隊時,就重重地收商人的資費;和平無事時,就照顧隨順眾商人的要求。眾商人所請求的,國王沒有不應允的。他的公使代商人向中國提請的事務,定要等到應允才罷休。眾商請求開放三子口,不但便利洋商,也便利華商。中外貿易,互通有無,購買實用的外洋器物,更屬名正言順。
曾氏體悟
曾國藩“廩實”的理財之道,自然是從儉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來之不易”的古訓,告誡人們,須知“一文錢摔倒英雄漢,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財問題上,大手大腳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於人的德性修養,又不利於財物的積累。
曾國藩曾對家中的理財之事做過嚴格的限定,說起來很有意思。
他說:從來一國或一家的財政問題不出大亂子,都是由既勤勞又節儉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視以“勤”字來激勵自己,其實卻沒有做到勤,所以讀書時沒有手抄的劄。前在軍營排場很大,沿襲下來沒有改變,近來因為多,費用更是漫無限製。從節儉變到奢侈,跟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返回到節儉,則難如登天。我在任兩江總督職時,還存下朝廷給予我的兩萬銀子。我當初沒有料到竟有這麽多,但像今天這樣放手用去,轉眼就會馬上用光。你們以後持家,要學陸梭山的辦法,將每月要用多少兩銀子限定一個固定的數目,另外封好稱出來。本月用完,隻準有節餘,不準有虧欠。衙門奢侈之風氣,不能不徹底痛改。我帶兵之初,就立下誌向,不取軍營錢財來肥私囊,今天所幸這件事被我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願意子孫過於窮困,低三下四去求別人的施捨,隻要靠你們大力推崇節儉的美德,善於操持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在這裏之所以反覆強調勤儉的重要性,目的在於教導其子女要懂得生活之艱辛。
第24章 曾國藩大智慧23
當然,其目的是不願意子孫後代過貧困潦倒,低三下四去求得別人恩賜的生活。如何避免這種困境的出現呢?曾國藩教導子孫後代的辦法就是謹守節儉二字,隻有這樣才能理好家財,操持好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以勤儉持家,就是在署衙中,他也以“廩實”的“儉”字訣教誨幕僚。他講了很多徽商的經營理財之道。明、清兩朝間徽州出大商大賈,全國出名,而他們致富的原因,曾國藩認為離不開“儉”字訣。他說:徽州以勤儉甲於天下,所以其富庶也甲於天下……青衣童子在家賦閑,或長途跋涉而進京應試,都是身穿僅到小腿的短衣,光腳穿糙鞋,隨身隻帶一把傘,為節省轎子、車馬的費用而徒步出行。而其實都是擁有千萬金的富室子弟。徽州人無論士、工、商,都很儉樸,所以他們起家致富,稱雄天下,沒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家業就不能稱為富戶。
曾國藩的弟弟們有的任官,有的持家,他多次去信說無論為官為家,都應節儉。在《書贈仲弟六則》中說:凡多欲者不能儉,好動者不能儉。多欲如好衣、好食、好聲色、好字畫古玩之類,皆可浪費破家。弟向無癖嗜之好,而頗有好動之弊。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訪某客。所費日增而不覺,此後講求儉約,首戒好動。不輕出門,不輕舉事,即修理橋樑道路,寺觀善堂,亦不可輕作。舉動多則私費大矣。其次則僕從宜少,所謂食之者寡也。其次則送情宜減,所謂用之者舒也。否則今日不儉,異日必欠債。既負累於親友,亦貽累於子孫。
勤儉自立,習慣勞苦,可置身優裕的環境,也可置身節儉的環境,這才是知書達理的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一絲一毫不敢沾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還謹守艱苦樸素的家風,極儉樸也可以,略豐厚也可以,太豐厚就不敢領受。凡是仕宦人家,由儉樸到奢華容易,由奢華恢復儉樸可就難了。人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養成懶惰習氣。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凡是勤儉節約的,沒有不興旺的;凡是驕奢倦怠的,沒有不破敗的。
大抵治軍、治國方麵,沒有充足的財力使用,就無從下手。自從王安石因理財被正人君子評論批駁,後世的人就避開理財的問題,以從不說財力有無多寡為高明。實際上到了補救國力時就艱難了。斷斷不是貧窮困苦能解決問題的,葉適曾說:仁人君子不應當不講理財問題。這真是個很好的說法。
原文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隻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我苟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淩。既不被欺淩,則處處謙遜,自無後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譯文
洋務本來很難處置,但根本問題,不外乎孔夫子所說的“忠、信、篤、敬”四個字。篤,就是渾厚;敬,就是慎重;信,是不說假話。然而,說起容易,真正做到極難。我們應當從此處下手,今天說定的話,明天不能因小的利害關係而改變。如果一定要推我主持洋務,也不敢推脫。將禍福置之度外,隻以不了解外國的情形而深為憂慮。上海那裏如果有很懂洋務、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請他到我這兒來一趟。
從正理上說,我們以孔子的忠敬來與洋人共事;從機謀私利來講,我們可以採用勾踐卑辱以使吳王驕傲的方式,來對付洋人。聽說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多被洋人侮辱輕慢。而自從你帶湘淮各處兵勇防衛以來,還從沒有受辱的事。孔子說:能夠自治的國家,誰敢侮辱。如果我們整齊嚴肅,各種事宜處理妥當,自然不會無端受欺。既然不被欺淩,就要處處謙遜,自然無後患。以柔和之道謀發展是這樣,自強的路也是這樣。
原文
第就各省海口論之,則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係以海外之土產,行銷於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於口岸。通商始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鹽務亦起於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於天津。吾以“耕戰”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於中國,必允而後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於洋商,並取其便於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譯文
就各省出海口來說,我認為和外洋通商,正和內地鹽務相同。通商就是以海外的土特產,行銷中華大地。鹽務是以海濱的各物產,行銷於口岸各方。通商由廣東開始,由閩、浙到江蘇,到山東,到天津,鹽務也是興起於廣東,由閩、到江蘇,到山東,直達天津。我們以“耕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泰西各外國以“商戰”兩個字為立國之本。需要動用軍隊時,就重重地收商人的資費;和平無事時,就照顧隨順眾商人的要求。眾商人所請求的,國王沒有不應允的。他的公使代商人向中國提請的事務,定要等到應允才罷休。眾商請求開放三子口,不但便利洋商,也便利華商。中外貿易,互通有無,購買實用的外洋器物,更屬名正言順。
曾氏體悟
曾國藩“廩實”的理財之道,自然是從儉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來之不易”的古訓,告誡人們,須知“一文錢摔倒英雄漢,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財問題上,大手大腳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於人的德性修養,又不利於財物的積累。
曾國藩曾對家中的理財之事做過嚴格的限定,說起來很有意思。
他說:從來一國或一家的財政問題不出大亂子,都是由既勤勞又節儉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視以“勤”字來激勵自己,其實卻沒有做到勤,所以讀書時沒有手抄的劄。前在軍營排場很大,沿襲下來沒有改變,近來因為多,費用更是漫無限製。從節儉變到奢侈,跟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返回到節儉,則難如登天。我在任兩江總督職時,還存下朝廷給予我的兩萬銀子。我當初沒有料到竟有這麽多,但像今天這樣放手用去,轉眼就會馬上用光。你們以後持家,要學陸梭山的辦法,將每月要用多少兩銀子限定一個固定的數目,另外封好稱出來。本月用完,隻準有節餘,不準有虧欠。衙門奢侈之風氣,不能不徹底痛改。我帶兵之初,就立下誌向,不取軍營錢財來肥私囊,今天所幸這件事被我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願意子孫過於窮困,低三下四去求別人的施捨,隻要靠你們大力推崇節儉的美德,善於操持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在這裏之所以反覆強調勤儉的重要性,目的在於教導其子女要懂得生活之艱辛。
第24章 曾國藩大智慧23
當然,其目的是不願意子孫後代過貧困潦倒,低三下四去求得別人恩賜的生活。如何避免這種困境的出現呢?曾國藩教導子孫後代的辦法就是謹守節儉二字,隻有這樣才能理好家財,操持好以後的生活。
曾國藩以勤儉持家,就是在署衙中,他也以“廩實”的“儉”字訣教誨幕僚。他講了很多徽商的經營理財之道。明、清兩朝間徽州出大商大賈,全國出名,而他們致富的原因,曾國藩認為離不開“儉”字訣。他說:徽州以勤儉甲於天下,所以其富庶也甲於天下……青衣童子在家賦閑,或長途跋涉而進京應試,都是身穿僅到小腿的短衣,光腳穿糙鞋,隨身隻帶一把傘,為節省轎子、車馬的費用而徒步出行。而其實都是擁有千萬金的富室子弟。徽州人無論士、工、商,都很儉樸,所以他們起家致富,稱雄天下,沒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家業就不能稱為富戶。
曾國藩的弟弟們有的任官,有的持家,他多次去信說無論為官為家,都應節儉。在《書贈仲弟六則》中說:凡多欲者不能儉,好動者不能儉。多欲如好衣、好食、好聲色、好字畫古玩之類,皆可浪費破家。弟向無癖嗜之好,而頗有好動之弊。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訪某客。所費日增而不覺,此後講求儉約,首戒好動。不輕出門,不輕舉事,即修理橋樑道路,寺觀善堂,亦不可輕作。舉動多則私費大矣。其次則僕從宜少,所謂食之者寡也。其次則送情宜減,所謂用之者舒也。否則今日不儉,異日必欠債。既負累於親友,亦貽累於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