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矛盾並不可怕,產生一點家庭矛盾也很正常。即使是一個人,也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唇齒之間,也有不和睦的時刻,更何況是年年月月生活在一起的另外一個或幾個人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興趣、觀念和獨立性,這是矛盾產生的根源;解決家庭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和,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我可以不理,去躲或逃,然而那矛盾仍然存在著。夫妻之間之所以離婚,就是因為那矛盾已無法解決了,或者不願意解決,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性;即便如此,那矛盾也仍然存在著,甚至以一種更尖銳的方式存在著。
第22章 曾國藩大智慧21
所以說,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和。左宗棠講,“家庭之間,以和順為貴”。這個和,就是看你是否尊重他人的獨立性,是否理解並寬容他人的性格、興趣和觀念。這個和,不是說你應在矛盾產生時才講,而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這樣做。
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是最核心的關係,這種關係處理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其他關係,夫妻不和睦,往往導致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那麽該如何對待夫妻關係呢?當然你首先得愛她、關心她、體貼她,不要計較她的愛,愛情是最脆弱的,你越計較,愛情就越稀少;在家庭中,你創造的愛越多,你獲得的愛也將愈多;你越吝嗇你的愛,你獲得的愛就越少。
其次,在矛盾產生後,應該冷靜,盡量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不要動不動就喊離婚。在世界上,誰怕誰呀!當然這也可能是憤極之辭,正因為如此,它才最刺痛人心。有人離婚,不是不愛對方,甚至她找不到他以外的更愛的人,但由於出言傷人,釀成苦果。他呢?也應反省自己,即使道理在自己一邊,也不妨給她一個台階,也許她就因為你有這等氣量而更加愛你。
還有一個小辦法,但很靈,那就是當天的矛盾當天解決。荀子講,無宿問,說的是學習碰到疑難,當天解決,不要過夜。解決夫妻矛盾這個辦法也很好,有什麽糾紛,當天解決,不要等它過夜。有人喜歡打“冷戰”,耗它十天半月,然而問題並沒有解決,一有新矛盾,舊的問題就會風助火勢,激化矛盾。
有人生活了一輩子,也找到了一些適合他們的解決方式,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應以“和為貴”。3虛懷若穀,恪盡職守
原文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於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
譯文
從事政務,首先在於愛民,愛護人民必須先督察官吏,察訪官吏要點在於知人,而知人必須慎於聽取言論。魏叔子認為孟子所說“仁術”中,“術”字最有道理,耐人尋味。喜愛一個人卻能知曉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可以看見他的長處,就是“術”最好的解釋。又說遵行大道、順應時勢的就是君子;違反大道、隻謀私利的就是小人。觀察一個人應當從他具體行為上去勘察,不在於虛假的名聲和浮誇的言論。應當以提高自己的識見能力為先,訪察別人的言論在後。
原文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聖賢豪傑,即jian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譯文
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於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勤於政事如同文王那樣,胸懷寬大如同舜禹那樣,謙虛謹慎如同漢文帝那樣。而勤於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從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勤於政事可以使懶惰的習氣警醒,謙和謹慎可以警惕驕傲情緒滋生。能夠勤勞、謙和,那麽胸懷寬廣自然在其中了。古往今來,聖賢豪傑,哪怕jian雄,隻要想自立於世,不外乎也是一個“勤”字。能夠通曉千古的真理大道的,不外乎一個“謙”字。我將終身遵守這兩個字來行事,就是所說的“早晨聽到了人間至理真諦,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呀!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慡骯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於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嚐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而已。
譯文
我踏入仕途已有好些年了,看夠了京城的境況風氣。那些達官貴人、顯要人物,特意顯示出從容寬宏的氣派來提高聲望,對待部下姑息縱容,一團和氣,這種現象我久已知道並熟悉。但自己多年養成的慣常稟性,不僅沒因此磨平,反而越發變得慷慨激烈。懲治迂腐惡象這一途徑,心裏本想改變一下社會三四十年來形成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的壞風氣。不過,糾正偏差難免超過應有的限度,有時更不免出現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經常招致深重怨恨,被一些人譏諷而自取其罪。然而,真正有道德的君子本不應責備他人沒恪守中庸之道,還理當同情體諒他被激發而起來糾正惡俗的苦衷啊!許多事都難辦、焦灼萬分的時候,沒有不想著幹脆眼一閉,睡到棺材裏躲避算了。舒舒服服地休息,什麽事也不管,也許比今日活在人世間更快活。於是變焦慮的愈多,公事越繁亂,而快樂死期卻杳無音信。況且又晉升為大學士,責任更重,被人指責評議的地方也越多,別人以官至極品為榮耀,我現在真把它當作痛苦,懊惱的境況,但處在這種形勢之下,又萬萬不能置身事外,也隻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罷了。
曾氏體悟
勤敬之於政務,首要的是治民;而治民的第一要義是愛民。做官的人,首先需要有政見或者施政綱領,那是對整個時局的看法,對自己所領導的部門基本構想和設計;這見解或者從歷史中來,或者從經驗中來,或者從部屬中來,但不能沒有見解。官越大就越需要有見解,那是他的行為守則、思維準則和施政原則。
早在曾國藩做京官的時候,對於內憂外患紛陳迭至的原因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困惑不解中他涉獵了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聖武記》,以及徐繼佘的《瀛環誌略》等著作,自然地把對西方的了解和中國的現實聯繫起來。曾國藩從中寓悟到,必須經歷一個自上而下的大改革,才能使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振作起來,以重新恢復到康幹時代的太平盛世。改革的切入點應是整頓吏治,改變全國官場風氣,以應時變。為此,他先後上呈《應詔陳言疏》、《備陳民間疾苦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痛陳對統治危機的憂慮,闡述吏治弊病的極度嚴重,尖銳地指出:現在官場“大率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辦事的通病有兩種:退縮與瑣屑。
第22章 曾國藩大智慧21
所以說,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和。左宗棠講,“家庭之間,以和順為貴”。這個和,就是看你是否尊重他人的獨立性,是否理解並寬容他人的性格、興趣和觀念。這個和,不是說你應在矛盾產生時才講,而是在你平常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這樣做。
夫妻關係,在家庭關係中是最核心的關係,這種關係處理得好與不好,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其他關係,夫妻不和睦,往往導致婆媳不和,父子反目。那麽該如何對待夫妻關係呢?當然你首先得愛她、關心她、體貼她,不要計較她的愛,愛情是最脆弱的,你越計較,愛情就越稀少;在家庭中,你創造的愛越多,你獲得的愛也將愈多;你越吝嗇你的愛,你獲得的愛就越少。
其次,在矛盾產生後,應該冷靜,盡量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不要動不動就喊離婚。在世界上,誰怕誰呀!當然這也可能是憤極之辭,正因為如此,它才最刺痛人心。有人離婚,不是不愛對方,甚至她找不到他以外的更愛的人,但由於出言傷人,釀成苦果。他呢?也應反省自己,即使道理在自己一邊,也不妨給她一個台階,也許她就因為你有這等氣量而更加愛你。
還有一個小辦法,但很靈,那就是當天的矛盾當天解決。荀子講,無宿問,說的是學習碰到疑難,當天解決,不要過夜。解決夫妻矛盾這個辦法也很好,有什麽糾紛,當天解決,不要等它過夜。有人喜歡打“冷戰”,耗它十天半月,然而問題並沒有解決,一有新矛盾,舊的問題就會風助火勢,激化矛盾。
有人生活了一輩子,也找到了一些適合他們的解決方式,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應以“和為貴”。3虛懷若穀,恪盡職守
原文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於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
譯文
從事政務,首先在於愛民,愛護人民必須先督察官吏,察訪官吏要點在於知人,而知人必須慎於聽取言論。魏叔子認為孟子所說“仁術”中,“術”字最有道理,耐人尋味。喜愛一個人卻能知曉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可以看見他的長處,就是“術”最好的解釋。又說遵行大道、順應時勢的就是君子;違反大道、隻謀私利的就是小人。觀察一個人應當從他具體行為上去勘察,不在於虛假的名聲和浮誇的言論。應當以提高自己的識見能力為先,訪察別人的言論在後。
原文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聖賢豪傑,即jian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譯文
古人修身治國的方法,不外乎“勤於政事、胸懷廣大、謙虛謹慎”幾點。勤於政事如同文王那樣,胸懷寬大如同舜禹那樣,謙虛謹慎如同漢文帝那樣。而勤於政事、謙虛謹慎兩點,更要從始至終地貫徹到底,一刻也不能背離。勤於政事可以使懶惰的習氣警醒,謙和謹慎可以警惕驕傲情緒滋生。能夠勤勞、謙和,那麽胸懷寬廣自然在其中了。古往今來,聖賢豪傑,哪怕jian雄,隻要想自立於世,不外乎也是一個“勤”字。能夠通曉千古的真理大道的,不外乎一個“謙”字。我將終身遵守這兩個字來行事,就是所說的“早晨聽到了人間至理真諦,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呀!
原文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慡骯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於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嚐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而已。
譯文
我踏入仕途已有好些年了,看夠了京城的境況風氣。那些達官貴人、顯要人物,特意顯示出從容寬宏的氣派來提高聲望,對待部下姑息縱容,一團和氣,這種現象我久已知道並熟悉。但自己多年養成的慣常稟性,不僅沒因此磨平,反而越發變得慷慨激烈。懲治迂腐惡象這一途徑,心裏本想改變一下社會三四十年來形成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的壞風氣。不過,糾正偏差難免超過應有的限度,有時更不免出現意氣用事的偏頗,因此經常招致深重怨恨,被一些人譏諷而自取其罪。然而,真正有道德的君子本不應責備他人沒恪守中庸之道,還理當同情體諒他被激發而起來糾正惡俗的苦衷啊!許多事都難辦、焦灼萬分的時候,沒有不想著幹脆眼一閉,睡到棺材裏躲避算了。舒舒服服地休息,什麽事也不管,也許比今日活在人世間更快活。於是變焦慮的愈多,公事越繁亂,而快樂死期卻杳無音信。況且又晉升為大學士,責任更重,被人指責評議的地方也越多,別人以官至極品為榮耀,我現在真把它當作痛苦,懊惱的境況,但處在這種形勢之下,又萬萬不能置身事外,也隻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罷了。
曾氏體悟
勤敬之於政務,首要的是治民;而治民的第一要義是愛民。做官的人,首先需要有政見或者施政綱領,那是對整個時局的看法,對自己所領導的部門基本構想和設計;這見解或者從歷史中來,或者從經驗中來,或者從部屬中來,但不能沒有見解。官越大就越需要有見解,那是他的行為守則、思維準則和施政原則。
早在曾國藩做京官的時候,對於內憂外患紛陳迭至的原因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困惑不解中他涉獵了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聖武記》,以及徐繼佘的《瀛環誌略》等著作,自然地把對西方的了解和中國的現實聯繫起來。曾國藩從中寓悟到,必須經歷一個自上而下的大改革,才能使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振作起來,以重新恢復到康幹時代的太平盛世。改革的切入點應是整頓吏治,改變全國官場風氣,以應時變。為此,他先後上呈《應詔陳言疏》、《備陳民間疾苦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痛陳對統治危機的憂慮,闡述吏治弊病的極度嚴重,尖銳地指出:現在官場“大率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辦事的通病有兩種:退縮與瑣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