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曾國藩大智慧2
原文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古來聖哲胸懷極廣,而可達天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目卒麵,孔顏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於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覆尋思,嘆喟無已。
譯文
自身修養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終身適用而受益無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真話不在多少,也不在於多麽深刻呀。
古往今來聖哲們的胸懷極為寬廣,而可達至聖大德的,約有四種境界: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而生出聰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張;精誠感動神靈而天生就有知識,是子思的遺訓;安貧樂道而身體健康麵無憂色,是孔子、顏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吟詩作賦,而意誌安適、精神愉悅,是陶淵明、白居易、蘇軾、陸遊的人生樂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壯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懼之感,對於古代聖哲們的心境情趣,不能領略獲取一二分。隻能反覆尋思,嘆息感慨不已。
曾氏體悟
曾國藩以大乘的“內聖”法行世,深得古代聖賢之精髓和開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經時濟世的儒家禮學為依託,他的人格修養、道德學問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當時一般的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後來,他因戰功聞名於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聖相”。
“內聖”是一種“體”的意境,讓人難以說清,不可琢磨,但作為一種“用”的存在去看,便可以知道它就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每日的舉止言談中。所以他與其他理學家一樣,強調個人的涵養功夫。
他認為,涵養功夫當以“誠”為本。他齒斤而辯,說:君子,沒有比忠誠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誠而不自欺欺人,則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在他看來,“聖學王道”的核心就在一個“誠”字。
曾國藩認為,“慎獨”是立誠主靜的集中表現。隻有自謙無欲,才能靜,故“慎獨則心安”。周敦頤說:“無欲故靜”,曾國藩的“靜極”、“無私著”、“至虛”,也是把“誠、靜、慎獨”提到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高度。
概而言之,“誠”可以化育天地萬物,求誠須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獨,居敬慎獨者必無私著,無私著者必中虛,虛必靜,靜生陽,陰陽來復,是謂天行。
為達“內聖”心法最佳境界,曾國藩在慎獨方麵著實下了苦功,現將其“修法十二課”的儀式條款列此,資以證驗。
一、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閑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於事務之中則專心致誌,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
二、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麽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用來靜坐養性,反省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四、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五、閱讀史書。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他訓誡說:“你為買書去向人借錢,我不惜一切替你賠補還帳,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讀一遍,才算是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後,曾國藩每天都仔細讀十頁。
六、說話謹慎。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聖最重要的工夫。
七、保養真氣。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徹裏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於對人說之處。
八、愛護身體。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書說:“節製操勞,節製欲求,節製飲食。”應該時刻以此作為健體祛病的準則。
九、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真氣的強弱。但不能完全沉溺於其中,因為這最容易使人玩物喪誌、隱沒本性。
十一、寫字。飯後寫半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麵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曾國藩一生於“克己之學”從不稍懈,堅持終身。
人生智慧
一個人不管是讀書從政,或者是做工種田,亦或是經商做學問,都離不開他修身養性程度的高低。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具備“內聖”方麵的修為。
賢者說:“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即指為人立身處世,應具有一種高尚明達的心境,否則就好像在塵土中拍打衣服,在泥水裏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慎獨”即是這種境界的最高體現,而隻有在自持自製的心性修養中,才能逐步達到這樣的境界。
自律自製,修身養性,要“每日三省”。程頤說:“君子遇到困難險阻時,一定要思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麽錯誤而導致這種困難的發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糾正它,沒有過錯就用它來自我勉勵,這是修養自身的美德。”
在人生旅途中,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點。隻有那些頭腦清醒的人,能夠充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要求責備自己是聖賢們為人仁厚公正的表現。如果不這樣的話,隻是一味責備別人,埋怨別人,很多不合理的意見憑空產生,人們互相指責攻擊,好像踩進坑道、壕溝一樣,怎麽能邁開腳步呢?
第4章 曾國藩大智慧3
人有兩隻眼睛,一隻眼睛應用來觀察別人,一隻眼睛應用來觀察自己,無論觀察別人,還是觀察自己,都必須抱著“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態度。有句俗話“烏鴉落在豬身上,隻見人黑不見己黑”,也就是所謂的“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沒有說過假話?誰沒有說過大話?誰沒有嫉妒他人?誰沒有傷害他人?誰從來不好女色?誰從來不占他人便宜?誰敢拍著胸膛對自己或者蒼天說,我從來不做虧心事?沒有,從來沒有。隻有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或者你所犯的過錯是人人都會犯的,是人們可以原諒的,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說你從來就沒有過錯。隻要是人,有七情六慾,就有人的弱點和局限。曾子為什麽“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為了少犯過錯啊!
原文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古來聖哲胸懷極廣,而可達天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目卒麵,孔顏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於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覆尋思,嘆喟無已。
譯文
自身修養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終身適用而受益無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真話不在多少,也不在於多麽深刻呀。
古往今來聖哲們的胸懷極為寬廣,而可達至聖大德的,約有四種境界:誠懇謙恭,注重自我修養而生出聰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張;精誠感動神靈而天生就有知識,是子思的遺訓;安貧樂道而身體健康麵無憂色,是孔子、顏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吟詩作賦,而意誌安適、精神愉悅,是陶淵明、白居易、蘇軾、陸遊的人生樂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壯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懼之感,對於古代聖哲們的心境情趣,不能領略獲取一二分。隻能反覆尋思,嘆息感慨不已。
曾氏體悟
曾國藩以大乘的“內聖”法行世,深得古代聖賢之精髓和開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經時濟世的儒家禮學為依託,他的人格修養、道德學問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當時一般的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後來,他因戰功聞名於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聖相”。
“內聖”是一種“體”的意境,讓人難以說清,不可琢磨,但作為一種“用”的存在去看,便可以知道它就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每日的舉止言談中。所以他與其他理學家一樣,強調個人的涵養功夫。
他認為,涵養功夫當以“誠”為本。他齒斤而辯,說:君子,沒有比忠誠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誠而不自欺欺人,則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在他看來,“聖學王道”的核心就在一個“誠”字。
曾國藩認為,“慎獨”是立誠主靜的集中表現。隻有自謙無欲,才能靜,故“慎獨則心安”。周敦頤說:“無欲故靜”,曾國藩的“靜極”、“無私著”、“至虛”,也是把“誠、靜、慎獨”提到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高度。
概而言之,“誠”可以化育天地萬物,求誠須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獨,居敬慎獨者必無私著,無私著者必中虛,虛必靜,靜生陽,陰陽來復,是謂天行。
為達“內聖”心法最佳境界,曾國藩在慎獨方麵著實下了苦功,現將其“修法十二課”的儀式條款列此,資以證驗。
一、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閑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於事務之中則專心致誌,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
二、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麽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用來靜坐養性,反省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四、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五、閱讀史書。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他訓誡說:“你為買書去向人借錢,我不惜一切替你賠補還帳,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讀一遍,才算是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後,曾國藩每天都仔細讀十頁。
六、說話謹慎。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聖最重要的工夫。
七、保養真氣。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徹裏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於對人說之處。
八、愛護身體。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書說:“節製操勞,節製欲求,節製飲食。”應該時刻以此作為健體祛病的準則。
九、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真氣的強弱。但不能完全沉溺於其中,因為這最容易使人玩物喪誌、隱沒本性。
十一、寫字。飯後寫半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麵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曾國藩一生於“克己之學”從不稍懈,堅持終身。
人生智慧
一個人不管是讀書從政,或者是做工種田,亦或是經商做學問,都離不開他修身養性程度的高低。古往今來,凡能成大事者,無不具備“內聖”方麵的修為。
賢者說:“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即指為人立身處世,應具有一種高尚明達的心境,否則就好像在塵土中拍打衣服,在泥水裏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慎獨”即是這種境界的最高體現,而隻有在自持自製的心性修養中,才能逐步達到這樣的境界。
自律自製,修身養性,要“每日三省”。程頤說:“君子遇到困難險阻時,一定要思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麽錯誤而導致這種困難的發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糾正它,沒有過錯就用它來自我勉勵,這是修養自身的美德。”
在人生旅途中,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缺點。隻有那些頭腦清醒的人,能夠充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要求責備自己是聖賢們為人仁厚公正的表現。如果不這樣的話,隻是一味責備別人,埋怨別人,很多不合理的意見憑空產生,人們互相指責攻擊,好像踩進坑道、壕溝一樣,怎麽能邁開腳步呢?
第4章 曾國藩大智慧3
人有兩隻眼睛,一隻眼睛應用來觀察別人,一隻眼睛應用來觀察自己,無論觀察別人,還是觀察自己,都必須抱著“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態度。有句俗話“烏鴉落在豬身上,隻見人黑不見己黑”,也就是所謂的“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沒有說過假話?誰沒有說過大話?誰沒有嫉妒他人?誰沒有傷害他人?誰從來不好女色?誰從來不占他人便宜?誰敢拍著胸膛對自己或者蒼天說,我從來不做虧心事?沒有,從來沒有。隻有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或者你所犯的過錯是人人都會犯的,是人們可以原諒的,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說你從來就沒有過錯。隻要是人,有七情六慾,就有人的弱點和局限。曾子為什麽“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為了少犯過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