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大智慧》作者:任憲寶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包羅萬象,深奧難懂。如何參悟?如何為我所用?輕鬆閱讀國學叢書結合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利用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重新詮釋經典的智慧;讓您能夠輕鬆領悟!
本書為該係列叢書之一。它主要通過簡單的故事,讓厚重的曾國藩變得生動,用最短的時間將曾國藩的大智慧瞭然於胸。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1章 曾國藩其人
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有著謎一般的人生;他的智慧也透著幾分神秘。
曾國藩是一位封建官僚,所處的是吏治敗壞並極端腐朽的從政環境。他一無家學、二無根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反覆磨礪,歷盡宦海風波,獲得徹底的成功。雖詬病不絕,卻榮寵不衰。雖備受詆毀,然善始善終。其行其言,於無意間構造出一部爐火純青的官場絕學,把中國人為官從政的智慧與謀略闡釋得淋漓盡致。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於湘楚之間,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上寫下不容抹殺的一筆。他持一定之規,為人、為官、為民、為國,處處體現出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時人推崇的末世聖人。從這點上來說,他是每個渴望成功者的楷模。有幅對聯高度概括了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走過的是一條自我完善之路。向內求永遠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石。
《挺經》是曾國藩的“壓案之作”,用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的話來說,《挺經》是曾國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藉這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實。然而十分遺憾的是,曾國藩生前無暇係統地完成他的這部著作,就匆匆告別了人世。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散見在他的雜著、家書、日記及弟子、幕僚的著作中,後經現、當代數十位資深學者整理成書,因此這部《挺經》堪稱曾國藩流傳後世的著作中的精品。本書從曾國藩的“內聖外王”的智慧講起,深入淺出的闡述一介儒生,如何做到立功、立言、立德。本書對曾國藩的大智慧進行了係統的梳理和總結,以期讀者在做事、做人方麵有所幫助和借鑑。
曾國藩一生做人對己是“靜”、“誠”、“謙”、“敬”、“謹”。茫茫世界,信息紛雜,聲音嘈亂,容易讓人浮躁。隻有“靜”下來,本性才不會亂。做人重在平時大的修身養性,隻有培養出了清晰敏捷的頭腦,即使麵對重大困難也毫不畏懼。
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製貪慾,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於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思慮專一,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天性,作用於外則須愛民惜物視如同胞,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齊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餘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第2章 曾國藩大智慧1
譯文
仔細思考古人修身方麵的要義,其成效特別顯著的約有四項: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製貪慾,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於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寧靜專一,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天性,作用於外則須視百姓為同胞,視萬物為朋友。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者的修身功夫,那麽效驗自然來到。我年紀已老邁了,卻還想在修身方麵下功夫,來求得萬一的成效。
原文
嚐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
譯文
曾說過“獨”這個東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自從《大學》窮究事物的原理並獲得知識之後,過去的言論行為都可用做個人開闊眼界充實知識的資料,日常處理的瑣事問題,更可深化個人的閱歷見識。君子這樣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實事時,已能剖析公私的區別;他的心在聯繫道理時,又足以精闢地研究其得失。那麽對於善事應當做,不善的壞毛病應去掉,早已經形象鮮明地認識到了。而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在的見識,去實行他所知道該做的事。於是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幹的,去辦時遲疑不決。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僥倖別人可能窺視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裏自己獨處,虛假的情弊自然會產生,這就是欺騙啊!而君子,唯恐辦一件善事不徹底,在晦暗中會產生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不改正,就會像涓涓的流水長年犯錯。暗室之中懍然不動邪念,如同麵對天神,主心骨堅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單獨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這就是聖人遵奉的準則要點,也是後世賢人切實研究的問題呀!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包羅萬象,深奧難懂。如何參悟?如何為我所用?輕鬆閱讀國學叢書結合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利用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重新詮釋經典的智慧;讓您能夠輕鬆領悟!
本書為該係列叢書之一。它主要通過簡單的故事,讓厚重的曾國藩變得生動,用最短的時間將曾國藩的大智慧瞭然於胸。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1章 曾國藩其人
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有著謎一般的人生;他的智慧也透著幾分神秘。
曾國藩是一位封建官僚,所處的是吏治敗壞並極端腐朽的從政環境。他一無家學、二無根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反覆磨礪,歷盡宦海風波,獲得徹底的成功。雖詬病不絕,卻榮寵不衰。雖備受詆毀,然善始善終。其行其言,於無意間構造出一部爐火純青的官場絕學,把中國人為官從政的智慧與謀略闡釋得淋漓盡致。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於湘楚之間,在近代中國發展史上寫下不容抹殺的一筆。他持一定之規,為人、為官、為民、為國,處處體現出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時人推崇的末世聖人。從這點上來說,他是每個渴望成功者的楷模。有幅對聯高度概括了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走過的是一條自我完善之路。向內求永遠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石。
《挺經》是曾國藩的“壓案之作”,用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的話來說,《挺經》是曾國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藉這個“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實。然而十分遺憾的是,曾國藩生前無暇係統地完成他的這部著作,就匆匆告別了人世。該書的大部分內容散見在他的雜著、家書、日記及弟子、幕僚的著作中,後經現、當代數十位資深學者整理成書,因此這部《挺經》堪稱曾國藩流傳後世的著作中的精品。本書從曾國藩的“內聖外王”的智慧講起,深入淺出的闡述一介儒生,如何做到立功、立言、立德。本書對曾國藩的大智慧進行了係統的梳理和總結,以期讀者在做事、做人方麵有所幫助和借鑑。
曾國藩一生做人對己是“靜”、“誠”、“謙”、“敬”、“謹”。茫茫世界,信息紛雜,聲音嘈亂,容易讓人浮躁。隻有“靜”下來,本性才不會亂。做人重在平時大的修身養性,隻有培養出了清晰敏捷的頭腦,即使麵對重大困難也毫不畏懼。
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製貪慾,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於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思慮專一,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天性,作用於外則須愛民惜物視如同胞,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齊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餘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第2章 曾國藩大智慧1
譯文
仔細思考古人修身方麵的要義,其成效特別顯著的約有四項: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就是遏製貪慾,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樣內心自省而無愧於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寧靜專一,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天性,作用於外則須視百姓為同胞,視萬物為朋友。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者的修身功夫,那麽效驗自然來到。我年紀已老邁了,卻還想在修身方麵下功夫,來求得萬一的成效。
原文
嚐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後,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於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懍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
譯文
曾說過“獨”這個東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會生出真誠的意念。真誠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獨自處事,兩者的差距卻可由此得到評論。
自從《大學》窮究事物的原理並獲得知識之後,過去的言論行為都可用做個人開闊眼界充實知識的資料,日常處理的瑣事問題,更可深化個人的閱歷見識。君子這樣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實事時,已能剖析公私的區別;他的心在聯繫道理時,又足以精闢地研究其得失。那麽對於善事應當做,不善的壞毛病應去掉,早已經形象鮮明地認識到了。而那些小人們,卻不能有實在的見識,去實行他所知道該做的事。於是辦一件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幹的,去辦時遲疑不決。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僥倖別人可能窺視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裏自己獨處,虛假的情弊自然會產生,這就是欺騙啊!而君子,唯恐辦一件善事不徹底,在晦暗中會產生墮落的行為;一個壞毛病不改正,就會像涓涓的流水長年犯錯。暗室之中懍然不動邪念,如同麵對天神,主心骨堅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單獨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這就是聖人遵奉的準則要點,也是後世賢人切實研究的問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