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這段開示,說明了修行的人應該把“苦集滅道”四聖諦當成是最重要的,把人生的苦看做是射在我們路上的毒箭,佛教徒不應該耽溺於無用的議論,以致忽略了根本的課題。
這一段教化到現在對我們都還是有用的,假如我們太耽溺形而上的玄想,往往會因此浪費了一生,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你看古往今來的無數所謂大哲學家,在這些問題上用了畢生精力,卻從沒有人有肯定的解答。
由此可見,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是真正的大智者,為我們指出了人生實際的方向。
無常最迅速
第二個箭的譬喻是出自《雜阿含經》。在舍衛城郊外的祇陀林精舍,有一天佛陀召集了他的弟子們,做了這樣的說法:
“比丘們!假如這裏有四位擅長射箭的人,另外來了一個人,向這四個人說:‘當你們四位同時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射箭時,我能夠在你們的箭還沒有落地前,全部抓住它們!’比丘們!我雖然不相信有那麽一個人,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他一定有非常快的速度。”
弟子們聽了,向佛陀說:“大德呀!那一定是快得不得了的速度。因為隻要能捉住一個弓箭手向一個方向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已經需要很快的速度。何況這個人需要將射向四方的箭,統統在還沒有落地之前捉住,他的速度快得太驚人了!”
佛陀接著說:
“比丘們!但是有比那個人的速度更為迅速的東西。日月在天上的運行,比之更為迅速。而且還有比日月的運行更為迅速的東西,就是人的壽命。人的壽命的輪轉,比之日月的運行更為迅速。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該領悟:‘人的壽命的經過,比日月在天空上的運行更為迅速,所以我們必須以不放逸為本而努力!’你們應該以此為學習的目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箭再快也快不過無常,無常是佛教的第一步說法,也是佛教的存在論。“無常\"是什麽呢?無常是說世間所存在的東西,無一不在變遷,是永遠沒有常態的,它遷移演變的速度則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佛陀曾說:“人的肉體(色)是無常,人的感覺(受)是無常,人的表象(想)是無常,人的意誌(行)是無常,人的判斷(識)是無常。”——照這樣說不是四支箭,而是五支箭了。
明白了人生的無常與短暫,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不應該放逸,都應該牢記“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慎勿放逸”,好好精進努力,行善止惡。
不受第二支箭
第三個說法有關於箭,也是出自於《雜阿含經》。
佛陀有時會向弟子發問,這時往往他先有了極精闢的開示,當弟子無法回答的時候,他就把要說的教法說出,這樣可以給弟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他就用這種方法來教導弟子,他問道:
“比丘們!沒有受過我教法的人,遇見快樂的事會有快樂的感受,遇到痛苦的亊會有痛苦的感受,遇到不苦不樂的事也會有不苦不樂的感受。同樣的,受過我教法的人,也會遇見樂受,遇見苦受,遇見非苦非樂受。那麽,我問你們,沒有受教的人和已經受教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麽差別?”
(這裏所說的“受”,是“色受想行識”的受,是指人的感官接觸外
界的事象所產生的感覺、感情、感動與感受等等。)弟子們不能回答佛陀的問題,於是說:“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眼,但請世尊開示!”佛陀說出了心中的答案,他說:“比丘們!沒有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就會悲嘆萬分,益加顯得彷
徨迷惑,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又中第二支箭一樣,感到加倍的痛苦。相反的,受過教法的人,遭遇苦受,絕不致徒然悲嘆,自亂手腳。所以說,受教的人之不同就是不受第二支箭。”
接著,佛陀也說了樂受,他說受教的人遇到樂受並不沉溺在快樂中陶醉,放逸了自己,因為一旦為陶醉於快樂而放逸,第二支箭馬上就會帶來苦受,則因快樂帶來的痛苦就加倍了。
佛陀的意思是,佛教的修行者與一般人應該有這樣的不同:不管是遇到什麽苦樂愛憎,都能自然的感受,而不會有特別的沉迷執著,也就不會受製於苦樂愛憎,能從束縛中超脫出來。
一般人則在痛苦時受苦,痛苦過了很久還苦惱不堪;在快樂時過度放縱,快樂過去後,苦亦隨生;愛別離,怨憎會也是這樣——這就是第二支箭。
在《景德傳燈錄》裏,記載了一則大珠慧海禪師和有源律師的對話,最能表現這種“隨時過,不為外境所轉”的精神:有律禪師來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
“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眠。”曰:“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
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這百種須索,千般計較不也是第二支箭嗎?講了佛陀有關箭的教化,聯想起來,拔除人生的痛苦煩惱之毒箭是最
要緊的事,因為人生是這樣無常短暫迅速於箭,而為了拔除人生的痛苦,我們應該培養不受第二支箭的胸襟。修行的人也有快樂,也有痛苦,但修行的人不迷惑於快樂,也不在痛苦中迷失。
這一段教化到現在對我們都還是有用的,假如我們太耽溺形而上的玄想,往往會因此浪費了一生,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你看古往今來的無數所謂大哲學家,在這些問題上用了畢生精力,卻從沒有人有肯定的解答。
由此可見,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是真正的大智者,為我們指出了人生實際的方向。
無常最迅速
第二個箭的譬喻是出自《雜阿含經》。在舍衛城郊外的祇陀林精舍,有一天佛陀召集了他的弟子們,做了這樣的說法:
“比丘們!假如這裏有四位擅長射箭的人,另外來了一個人,向這四個人說:‘當你們四位同時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射箭時,我能夠在你們的箭還沒有落地前,全部抓住它們!’比丘們!我雖然不相信有那麽一個人,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人,他一定有非常快的速度。”
弟子們聽了,向佛陀說:“大德呀!那一定是快得不得了的速度。因為隻要能捉住一個弓箭手向一個方向射出的箭使它不落地,已經需要很快的速度。何況這個人需要將射向四方的箭,統統在還沒有落地之前捉住,他的速度快得太驚人了!”
佛陀接著說:
“比丘們!但是有比那個人的速度更為迅速的東西。日月在天上的運行,比之更為迅速。而且還有比日月的運行更為迅速的東西,就是人的壽命。人的壽命的輪轉,比之日月的運行更為迅速。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該領悟:‘人的壽命的經過,比日月在天空上的運行更為迅速,所以我們必須以不放逸為本而努力!’你們應該以此為學習的目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箭再快也快不過無常,無常是佛教的第一步說法,也是佛教的存在論。“無常\"是什麽呢?無常是說世間所存在的東西,無一不在變遷,是永遠沒有常態的,它遷移演變的速度則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佛陀曾說:“人的肉體(色)是無常,人的感覺(受)是無常,人的表象(想)是無常,人的意誌(行)是無常,人的判斷(識)是無常。”——照這樣說不是四支箭,而是五支箭了。
明白了人生的無常與短暫,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不應該放逸,都應該牢記“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慎勿放逸”,好好精進努力,行善止惡。
不受第二支箭
第三個說法有關於箭,也是出自於《雜阿含經》。
佛陀有時會向弟子發問,這時往往他先有了極精闢的開示,當弟子無法回答的時候,他就把要說的教法說出,這樣可以給弟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他就用這種方法來教導弟子,他問道:
“比丘們!沒有受過我教法的人,遇見快樂的事會有快樂的感受,遇到痛苦的亊會有痛苦的感受,遇到不苦不樂的事也會有不苦不樂的感受。同樣的,受過我教法的人,也會遇見樂受,遇見苦受,遇見非苦非樂受。那麽,我問你們,沒有受教的人和已經受教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麽差別?”
(這裏所說的“受”,是“色受想行識”的受,是指人的感官接觸外
界的事象所產生的感覺、感情、感動與感受等等。)弟子們不能回答佛陀的問題,於是說:“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本,以世尊為眼,但請世尊開示!”佛陀說出了心中的答案,他說:“比丘們!沒有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就會悲嘆萬分,益加顯得彷
徨迷惑,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又中第二支箭一樣,感到加倍的痛苦。相反的,受過教法的人,遭遇苦受,絕不致徒然悲嘆,自亂手腳。所以說,受教的人之不同就是不受第二支箭。”
接著,佛陀也說了樂受,他說受教的人遇到樂受並不沉溺在快樂中陶醉,放逸了自己,因為一旦為陶醉於快樂而放逸,第二支箭馬上就會帶來苦受,則因快樂帶來的痛苦就加倍了。
佛陀的意思是,佛教的修行者與一般人應該有這樣的不同:不管是遇到什麽苦樂愛憎,都能自然的感受,而不會有特別的沉迷執著,也就不會受製於苦樂愛憎,能從束縛中超脫出來。
一般人則在痛苦時受苦,痛苦過了很久還苦惱不堪;在快樂時過度放縱,快樂過去後,苦亦隨生;愛別離,怨憎會也是這樣——這就是第二支箭。
在《景德傳燈錄》裏,記載了一則大珠慧海禪師和有源律師的對話,最能表現這種“隨時過,不為外境所轉”的精神:有律禪師來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
“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眠。”曰:“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
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這百種須索,千般計較不也是第二支箭嗎?講了佛陀有關箭的教化,聯想起來,拔除人生的痛苦煩惱之毒箭是最
要緊的事,因為人生是這樣無常短暫迅速於箭,而為了拔除人生的痛苦,我們應該培養不受第二支箭的胸襟。修行的人也有快樂,也有痛苦,但修行的人不迷惑於快樂,也不在痛苦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