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因此對待朋友“柔和如水,溫如春光”,也因為他的澄明,“他能感覺到人類最需要的是博愛與自由,最不能忍受的是欺淩與迫害,最理想的是如行雲在天,如流水在地,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能把私利看淡到這樣的境界,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事,胡先生的生平事跡很多,但最感動我的就是這一句“永遠有利息在人間”。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布施的菩薩行,也是佛徒所行的六波羅蜜的首要。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曾如此開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於諸眾生,起悲湣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癒。既施之後,其心放舍,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
不同的是,胡先生是借給朋友和晚輩,不盼望收回,而佛菩薩所行的則不分親疏普及於眾生,在根本上也沒有盼望或不盼望的問題。而且胡先生借出去後知道有利息在人間,佛菩薩根本不知利息,忘記利息,是“惠施眾生,不自為已”,是“惠施求滅,不求生天”,是“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在境界上是究竟的超越了。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境界:一是提不起,放不下。二是提得起,放不下。三是提得起,放得下。一般人是提不起,放不下,像我有一個朋友從不借錢給人,問他原因,他說:“為了免得將來低聲下氣地向人要債,幹脆不借算了。”這是第一種人。第二種是爭名奪利之輩,攢了一大堆錢,可是看到人貧病憂苦,眉頭也不皺一下,到最後兩手一鬆,留下一大堆錢反而養出一堆無用的子孫。
胡適先生則接近了第三種人,隻有這一種人才能昭如日月,平淡坦然,不為人間的幾個利息而記掛憂心,人生才能自在。
若有人問:那麽,佛的施捨是什麽境界?
《華嚴經》裏說到十種淨施,是眾生平等的布施,是隨意的布施,是積極的布施,是有求必應的布施,是不求果報的布施,是心無掛礙的布施,是內外清淨的布施,是遠離有為無為的布施,是捨身護道的布施,以及施受財三者清淨如虛空的布施。
到了這種境界,利息就不是在人間,也不是在天上,而是自在圓滿,布滿虛空了。
我們是要守著幾枚臭銅錢躲在陰暗的房子,還是要丟掉銅錢走到陽光普照的地方呢?
溫柔半兩
天下太平的線索,其實就是一個人內心完成所組合的元素!
讀到無際大師的“心藥方”,說到不管是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必須先服十味妙藥,才能成就,哪十味妙藥呢?他說: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這十味妙藥要怎麽吃呢?他又說:“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這無際大師的心藥方真是令人莞爾,細細品味而受教無窮。無際大師是誰我並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知道,覺得知道了他的身份反而會拘限了他,猜想他是某朝代的高僧之一,深解所有的病都是從心而起,一日靈感大發,而寫下了這帖藥方。
“心藥方”是用白話寫成,不難理解其意,在此必須解釋的是“六波羅蜜”,波羅蜜是行菩薩道之謂,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菩薩用這六種方法渡人過生死海到涅槃彼岸。“菩提子”則是菩提樹的種子,可做念珠,大小如蓮子,做抽象解釋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
我想,不論是否佛教徒,每天能三服這帖心藥,不僅能使身心安樂,也能無愧於天地,假如每天吃三四味,也就能去病延年,要是萬萬不可能,一天吃一口“溫柔半兩”,可能也足以消災少禍了。
這一帖心藥雖僅有十味,味味全是明心見性,充滿了智慧,因為在佛家而言,人身體所有的病痛全是由心病而來,佛陀釋迦牟尼將心病大屬於貪嗔癡三種,隻有在一個人除去貪、嗔、癡三病時,才能有一個明淨的精神世界,也才會身心悅樂,沒有掛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因此所有佛書的入門就是一部《心經》,所有成佛的最高境界,靠的也是心。
佛書中對心的探求與沉思歷歷可見,釋尊曾經這樣開示:“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也。”(《般泥洹經》)又說:“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五苦章句經》)對於為善的人,心是甘露法;對於為惡的人,心是萬毒根;因此醫病當從內心醫起,救人當從內心救起。
例如佛祖在《楞嚴經》裏說:“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翻成白話是:“燈能顯出東西不是燈能看見東西,而是眼睛藉燈看見了東西;眼睛看見了東西,並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藉眼睛顯發了見性。”那麽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不明事理,不是事理有病,不是眼睛有病,而是內心有病,隻要治好真心,眼睛也可以分辨,事理也得到澄清。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能把私利看淡到這樣的境界,確實是很不容易的事,胡先生的生平事跡很多,但最感動我的就是這一句“永遠有利息在人間”。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布施的菩薩行,也是佛徒所行的六波羅蜜的首要。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曾如此開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於諸眾生,起悲湣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癒。既施之後,其心放舍,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
不同的是,胡先生是借給朋友和晚輩,不盼望收回,而佛菩薩所行的則不分親疏普及於眾生,在根本上也沒有盼望或不盼望的問題。而且胡先生借出去後知道有利息在人間,佛菩薩根本不知利息,忘記利息,是“惠施眾生,不自為已”,是“惠施求滅,不求生天”,是“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在境界上是究竟的超越了。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境界:一是提不起,放不下。二是提得起,放不下。三是提得起,放得下。一般人是提不起,放不下,像我有一個朋友從不借錢給人,問他原因,他說:“為了免得將來低聲下氣地向人要債,幹脆不借算了。”這是第一種人。第二種是爭名奪利之輩,攢了一大堆錢,可是看到人貧病憂苦,眉頭也不皺一下,到最後兩手一鬆,留下一大堆錢反而養出一堆無用的子孫。
胡適先生則接近了第三種人,隻有這一種人才能昭如日月,平淡坦然,不為人間的幾個利息而記掛憂心,人生才能自在。
若有人問:那麽,佛的施捨是什麽境界?
《華嚴經》裏說到十種淨施,是眾生平等的布施,是隨意的布施,是積極的布施,是有求必應的布施,是不求果報的布施,是心無掛礙的布施,是內外清淨的布施,是遠離有為無為的布施,是捨身護道的布施,以及施受財三者清淨如虛空的布施。
到了這種境界,利息就不是在人間,也不是在天上,而是自在圓滿,布滿虛空了。
我們是要守著幾枚臭銅錢躲在陰暗的房子,還是要丟掉銅錢走到陽光普照的地方呢?
溫柔半兩
天下太平的線索,其實就是一個人內心完成所組合的元素!
讀到無際大師的“心藥方”,說到不管是齊家、治國、學道、修身,必須先服十味妙藥,才能成就,哪十味妙藥呢?他說: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這十味妙藥要怎麽吃呢?他又說:“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這無際大師的心藥方真是令人莞爾,細細品味而受教無窮。無際大師是誰我並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知道,覺得知道了他的身份反而會拘限了他,猜想他是某朝代的高僧之一,深解所有的病都是從心而起,一日靈感大發,而寫下了這帖藥方。
“心藥方”是用白話寫成,不難理解其意,在此必須解釋的是“六波羅蜜”,波羅蜜是行菩薩道之謂,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菩薩用這六種方法渡人過生死海到涅槃彼岸。“菩提子”則是菩提樹的種子,可做念珠,大小如蓮子,做抽象解釋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
我想,不論是否佛教徒,每天能三服這帖心藥,不僅能使身心安樂,也能無愧於天地,假如每天吃三四味,也就能去病延年,要是萬萬不可能,一天吃一口“溫柔半兩”,可能也足以消災少禍了。
這一帖心藥雖僅有十味,味味全是明心見性,充滿了智慧,因為在佛家而言,人身體所有的病痛全是由心病而來,佛陀釋迦牟尼將心病大屬於貪嗔癡三種,隻有在一個人除去貪、嗔、癡三病時,才能有一個明淨的精神世界,也才會身心悅樂,沒有掛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因此所有佛書的入門就是一部《心經》,所有成佛的最高境界,靠的也是心。
佛書中對心的探求與沉思歷歷可見,釋尊曾經這樣開示:“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也。”(《般泥洹經》)又說:“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五苦章句經》)對於為善的人,心是甘露法;對於為惡的人,心是萬毒根;因此醫病當從內心醫起,救人當從內心救起。
例如佛祖在《楞嚴經》裏說:“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翻成白話是:“燈能顯出東西不是燈能看見東西,而是眼睛藉燈看見了東西;眼睛看見了東西,並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藉眼睛顯發了見性。”那麽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不明事理,不是事理有病,不是眼睛有病,而是內心有病,隻要治好真心,眼睛也可以分辨,事理也得到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