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製造混亂的君主,沒有註定混亂的國家;有能夠帶來盛世的聖人,沒有能夠帶來盛世的製度。後羿的射擊法沒有失傳,但學習此項技術的人並非都能成為神箭手;大禹治國的典章還在,夏朝卻早已經滅亡。可見製度不能脫離人而存在,規章不能脫離人而運行。製度的存亡,取決於人才的得失。製度,是治國的源頭;而君子,又是製度的源頭。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古代世界這道坎幾乎是跳不過去的。
《聖經》裏,猶太人多少次懇求上帝賜給自己一個王。
雅典是古代民主的典範。對波斯戰爭的勝利,很大程度靠的是地米斯托克利個人的卓識與狡猾;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慘敗,修昔底德寫戰史時總結原因,竟歸結為伯裏克利的病歿(因為他能夠“領導民眾,而不是被他們領導”)。民主製的成敗興廢,繫於偉大領袖一身,其果民主雲乎哉?
把共和體製優勢發揮到極致的羅馬,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之後,盡管心不甘情不願,卻仍然越來越屈從於一個人的統治。愷撒想獨裁,貴族必滿懷道德激情地刺殺之;但再經過十多年的戰亂,新的獨裁者奧古斯都說自己想退休,元老們就慌不迭地恭請他留在崗位上。
直到近代英國,經歷過斯圖亞特王朝後期亂糟糟的局麵,霍布斯寫出《利維坦》,也是認為人類天生的欲望把人生弄得“險惡、殘酷而短促”,理性全靠後天培養(類似“化性起偽”),議會會造成更大的浪費,議會分裂的結果往往就是內戰。總之,還是君主製最完善。
所以,在戰國末年的情勢下,荀老師把“以民為本”作為理論的出發點,結果卻推出了要更加尊崇君王的結論,實在是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大概是他能想到的自保自強,免遭侵略和屠戮的唯一辦法。
他仍然贊同湯武革命,卻極力否定堯舜禪讓,也正是在民本與尊王之間找平衡。必須先有桀紂造成尖銳的君民矛盾,商湯、周武王的革命才有合法性;但無需君民矛盾,禪讓一樣可以進行,這太容易成為權貴篡位的理論依據(後來的王莽、曹丕、司馬炎、劉裕們,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承認革命是捍衛民本的大原則;否定禪讓,實際是企圖減少來自高層的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麵,荀老師在理論上賦予君至高無上地位的同時,他對君也充滿了警惕。
我們知道,政論家談人性,總是和他的政治主張密切相關的。
像托馬斯.潘恩那樣,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人因為善而組成社會,因為惡而需要政府。而政府在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不得不要的壞東西。這樣的理念自然會主張限製政府權力。或者我們不妨打這麽個比方,政府就好像是一隻保險套,它的價值在於防止意外而不是創造,而且它的存在最好讓人感受不到。
如果認為人性本善,而且是極端之善,堅信“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多麽像天使,悟性多麽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之類的言辭,那麽這樣的人會專心做自己,對權力不感興趣。骨子裏,偏好的是無政府主義。像莊子一派,沒事就念叨人的自然狀態有多麽完滿,自然也就是主張不治的。
當然也可能反過來,因為相信人性善就要求所有人必須臻於至善,用專製手段逼迫大家必須善。想要追求通往天堂之路,卻反而打開了地獄的大門,暴政產生。孟老師在後世,就產生過這樣的影響,如所謂“理學殺人”就是體現。
把人性看得十分險惡,但相信統治者具備某種神性,這是善的;但明知統治者也不善,卻表示無所謂,那就肯定是要主張極權專製的了。像荀老師的學生韓非就是這樣。
荀老師自己卻不至此。第一,他對普通人向善的能力並不低估;第二,在談論性惡的時候,他並沒有把堯舜禹這些聖人給摘出去,他們的本性也還是惡的,所以對他們也要提防。
所以荀老師做了三項安排。
第一項,是在朝的聖臣、功臣也好,在野的大儒、雅儒也好,荀老師都強調他們對君的製約功能,所謂“從道不從君”。這都是孔孟的老原則,荀老師也沒放棄。
第二項,他強調君主要有道德,特別痛批“主道利周”(為君之道,是行事要隱秘)。這一項,和他的弟子韓非“術不欲見”的主張放在一起,尤其對比鮮明。
第三項,荀老師實際把君主放在了行政係統之外。
《君道篇》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就是說君主隻需要搞好自身的道德修養,怎麽治國你不用管。那麽誰來管?
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已。(《王霸》)
農賈百工的事情,天子自然是不插手。士大夫們幹自己的本職工作,各諸侯管好自己的封國,天下大事匯總到三公那裏討論處理,天子啥也不幹,他隻需要擺個道貌岸然的姿態,供人民仰望就可以了。
這麽看,世襲的天子是國家元首,選拔出來的三公才是政府首腦。君最大的功能是代表核心價值觀增強凝聚力。具體的事,確實不用他管。要說荀老師已經有了“虛君共和”的觀念,可能是有點過——實際上荀子非常強調君的人事任免權,而這足以使一切虛君主張成為泡影。但荀老師關於無為而治的論述,確實光明磊落,沒有老子、韓非的那股子陰謀家氣息。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古代世界這道坎幾乎是跳不過去的。
《聖經》裏,猶太人多少次懇求上帝賜給自己一個王。
雅典是古代民主的典範。對波斯戰爭的勝利,很大程度靠的是地米斯托克利個人的卓識與狡猾;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慘敗,修昔底德寫戰史時總結原因,竟歸結為伯裏克利的病歿(因為他能夠“領導民眾,而不是被他們領導”)。民主製的成敗興廢,繫於偉大領袖一身,其果民主雲乎哉?
把共和體製優勢發揮到極致的羅馬,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之後,盡管心不甘情不願,卻仍然越來越屈從於一個人的統治。愷撒想獨裁,貴族必滿懷道德激情地刺殺之;但再經過十多年的戰亂,新的獨裁者奧古斯都說自己想退休,元老們就慌不迭地恭請他留在崗位上。
直到近代英國,經歷過斯圖亞特王朝後期亂糟糟的局麵,霍布斯寫出《利維坦》,也是認為人類天生的欲望把人生弄得“險惡、殘酷而短促”,理性全靠後天培養(類似“化性起偽”),議會會造成更大的浪費,議會分裂的結果往往就是內戰。總之,還是君主製最完善。
所以,在戰國末年的情勢下,荀老師把“以民為本”作為理論的出發點,結果卻推出了要更加尊崇君王的結論,實在是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大概是他能想到的自保自強,免遭侵略和屠戮的唯一辦法。
他仍然贊同湯武革命,卻極力否定堯舜禪讓,也正是在民本與尊王之間找平衡。必須先有桀紂造成尖銳的君民矛盾,商湯、周武王的革命才有合法性;但無需君民矛盾,禪讓一樣可以進行,這太容易成為權貴篡位的理論依據(後來的王莽、曹丕、司馬炎、劉裕們,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承認革命是捍衛民本的大原則;否定禪讓,實際是企圖減少來自高層的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麵,荀老師在理論上賦予君至高無上地位的同時,他對君也充滿了警惕。
我們知道,政論家談人性,總是和他的政治主張密切相關的。
像托馬斯.潘恩那樣,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人因為善而組成社會,因為惡而需要政府。而政府在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不得不要的壞東西。這樣的理念自然會主張限製政府權力。或者我們不妨打這麽個比方,政府就好像是一隻保險套,它的價值在於防止意外而不是創造,而且它的存在最好讓人感受不到。
如果認為人性本善,而且是極端之善,堅信“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多麽像天使,悟性多麽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之類的言辭,那麽這樣的人會專心做自己,對權力不感興趣。骨子裏,偏好的是無政府主義。像莊子一派,沒事就念叨人的自然狀態有多麽完滿,自然也就是主張不治的。
當然也可能反過來,因為相信人性善就要求所有人必須臻於至善,用專製手段逼迫大家必須善。想要追求通往天堂之路,卻反而打開了地獄的大門,暴政產生。孟老師在後世,就產生過這樣的影響,如所謂“理學殺人”就是體現。
把人性看得十分險惡,但相信統治者具備某種神性,這是善的;但明知統治者也不善,卻表示無所謂,那就肯定是要主張極權專製的了。像荀老師的學生韓非就是這樣。
荀老師自己卻不至此。第一,他對普通人向善的能力並不低估;第二,在談論性惡的時候,他並沒有把堯舜禹這些聖人給摘出去,他們的本性也還是惡的,所以對他們也要提防。
所以荀老師做了三項安排。
第一項,是在朝的聖臣、功臣也好,在野的大儒、雅儒也好,荀老師都強調他們對君的製約功能,所謂“從道不從君”。這都是孔孟的老原則,荀老師也沒放棄。
第二項,他強調君主要有道德,特別痛批“主道利周”(為君之道,是行事要隱秘)。這一項,和他的弟子韓非“術不欲見”的主張放在一起,尤其對比鮮明。
第三項,荀老師實際把君主放在了行政係統之外。
《君道篇》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嚐聞為國也。”就是說君主隻需要搞好自身的道德修養,怎麽治國你不用管。那麽誰來管?
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已。(《王霸》)
農賈百工的事情,天子自然是不插手。士大夫們幹自己的本職工作,各諸侯管好自己的封國,天下大事匯總到三公那裏討論處理,天子啥也不幹,他隻需要擺個道貌岸然的姿態,供人民仰望就可以了。
這麽看,世襲的天子是國家元首,選拔出來的三公才是政府首腦。君最大的功能是代表核心價值觀增強凝聚力。具體的事,確實不用他管。要說荀老師已經有了“虛君共和”的觀念,可能是有點過——實際上荀子非常強調君的人事任免權,而這足以使一切虛君主張成為泡影。但荀老師關於無為而治的論述,確實光明磊落,沒有老子、韓非的那股子陰謀家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