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是大問題。平原上危機四伏,講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所以眼睛最好一邊一個,長在太陽穴的位置……
尤其是,食肉動物都愛吃夜宵。人類一到夜裏就兩眼一抹黑,更是等死的料。
再想想狗鼻子,想想兔子耳朵,人類的配置水平就別拿出來丟人了。
總之,單兵作戰的話,對食草動物而言,老祖宗是最無害的獵手;對食肉動物而言,老祖宗就是廢物點心。
所以老祖宗唯一的出路,就是彼此依靠,通力合作。跑不過你,咱們一夥人打包圍、布置埋伏總行了吧?兩隻眼睛視域太窄,咱三個人,六隻眼睛,全方位360度無死角了吧?夜裏看不見,咱們一堆人在一塊兒輪流守夜總可以了吧?當時,這樣的合作還不是荀老師說的能不能取得對其他物種的優勢問題,而是能不能保住生存權的問題。盧梭說,人類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為什麽非要帶上相互約束的這副枷鎖?因為要是沒有這副枷鎖你就隻能等死。
當然,老祖宗也有兩個優勢。一是雙手比較靈巧,一是頭腦還算靈光。所以之後的進化主要就是大力發展這兩項特長。
但這兩個特長偏偏是矛盾的。發展雙手去幹別的事情,就隻能靠後肢行走,越來越趨向於直立;提升腦容量則腦子變大,於是頭也跟著變大。為了能夠把大頭娃娃生下來,媽媽的產道也要跟著變大,但既然已經直立行走了,則產道再大也就那麽大——你能想像所有的姑娘都劈叉著走路嗎?
矛盾的最終解決方案是把孩子提前生下來。生物學家有句話,叫“人類的嬰兒是胚胎”,因為從骨骼鈣化水平看,一歲的嬰兒跟剛生下來的小猴子差不多。這也許意味著,他本來應該在媽媽肚子裏多待上一年再出來。
早產的結果是導致人類的成長期特別漫長?(想想吧,另外還有幾種動物像人類這樣,要長到十幾歲才能照顧自己)這樣沉重的養育負擔光靠母親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所以孩子一生下來,女人們就要相互照應,而臭男人也背棄了千萬年來生了孩子就撒手不管的瀟灑作風,開始顧家了。發展至今,已經和親戚們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可以去動物園的猴山看看:山外,有多少抱著娃的男人;山裏,又有哪隻公猴子抱娃?
所以,發揮個人優勢的結果,仍然是要強化合作。
正因為人類的生活從一開始就對群體依賴性太強,所以人類才不得不收斂自私的本性,學習著關心群體利益。這大概也就是荀老師說的“化性起偽”。至於這個“偽”,是否已經內化為人性的一部分,今天的生物學家都沒說清楚,荀老師說不清楚,就更不足為怪了。
為大眾尋找道德楷模
在荀老師看來,要約束邪惡的人性,發揮能群的優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禮”。
“禮”這個概念,彈性很大,最廣泛的涵義近於社會規範。總之,是強調外界約束的意思。
——講性善則強調自我修養,講性惡則強調外界約束。講修養則喜談道德激勵,講約束則強調製度建設。所以孔子傳下來的仁和禮兩大法門,孟子就偏愛講仁,並進一步講到仁義;荀子就偏愛講禮,並進一步講到禮法,這都算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但社會規範有好多種,也就是禮有好多套,那麽荀老師推崇的,究竟是哪套?
荀老師說,大家應該“法後王”。也就是要學習後代的王,用後王的禮。
於是問題又變成了,這個後代究竟有多後,到底是指誰?
1949年以來,一度很普遍的解釋是,荀子說的“後王”,就是近、當代的王。他們比孟子所鼓吹的“先王”要強,也就是指出荀子主張歷史是進步的。那些年裏,捧荀老師的是法家,誇他是唯物主義者,這也是一個重要理由。
把荀子裏關於“後王”的議論拿出來看看,很容易發現這個論斷很牽強。
清代學者已經統計出來,《荀子》裏一共九次提到後王,其中解說最詳細的一次,在《非相篇》裏。
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
古代的聖王有上百,我該挑誰來學習?回答是圖畫時間長了會掉色,音樂時間長了無餘音,照章辦事的有關部門,時間幹長了,疲憊了也會懈怠——這三句,字字都要找到精確的定義很難,但大意可以確定,年代久遠的東西就會不清楚。
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所以說,要了解聖王的行跡,就得挑那光輝燦爛、看起來最清楚的,那就是後王啊。
總之,放棄後王而談上古,就好像放棄自己的君主,而去侍奉別人的君主。
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
所以說,要了解千年以前,看看今天就知道了;要了解什麽是億萬,看看一二就知道了;要了解上古時代,就要看看周朝的大原則;要了解周朝的大原則,就要看周天子推崇什麽樣的君子。
說了半天,荀老師最推崇的還是“周道”。前麵那個所謂的“天下之君”,顯然是指周天子,也就是文王、武王、周公、成王這些人,因為他們曾經統治過天下。相反,要把“天下之君”理解為“當今天下的君主”,實在沒道理。翻遍《荀子》這本書,荀老師對自己這個時代的統治者,說話雖然不像孟老師那麽難聽,但也是批評為主,好話不多。
尤其是,食肉動物都愛吃夜宵。人類一到夜裏就兩眼一抹黑,更是等死的料。
再想想狗鼻子,想想兔子耳朵,人類的配置水平就別拿出來丟人了。
總之,單兵作戰的話,對食草動物而言,老祖宗是最無害的獵手;對食肉動物而言,老祖宗就是廢物點心。
所以老祖宗唯一的出路,就是彼此依靠,通力合作。跑不過你,咱們一夥人打包圍、布置埋伏總行了吧?兩隻眼睛視域太窄,咱三個人,六隻眼睛,全方位360度無死角了吧?夜裏看不見,咱們一堆人在一塊兒輪流守夜總可以了吧?當時,這樣的合作還不是荀老師說的能不能取得對其他物種的優勢問題,而是能不能保住生存權的問題。盧梭說,人類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為什麽非要帶上相互約束的這副枷鎖?因為要是沒有這副枷鎖你就隻能等死。
當然,老祖宗也有兩個優勢。一是雙手比較靈巧,一是頭腦還算靈光。所以之後的進化主要就是大力發展這兩項特長。
但這兩個特長偏偏是矛盾的。發展雙手去幹別的事情,就隻能靠後肢行走,越來越趨向於直立;提升腦容量則腦子變大,於是頭也跟著變大。為了能夠把大頭娃娃生下來,媽媽的產道也要跟著變大,但既然已經直立行走了,則產道再大也就那麽大——你能想像所有的姑娘都劈叉著走路嗎?
矛盾的最終解決方案是把孩子提前生下來。生物學家有句話,叫“人類的嬰兒是胚胎”,因為從骨骼鈣化水平看,一歲的嬰兒跟剛生下來的小猴子差不多。這也許意味著,他本來應該在媽媽肚子裏多待上一年再出來。
早產的結果是導致人類的成長期特別漫長?(想想吧,另外還有幾種動物像人類這樣,要長到十幾歲才能照顧自己)這樣沉重的養育負擔光靠母親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所以孩子一生下來,女人們就要相互照應,而臭男人也背棄了千萬年來生了孩子就撒手不管的瀟灑作風,開始顧家了。發展至今,已經和親戚們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可以去動物園的猴山看看:山外,有多少抱著娃的男人;山裏,又有哪隻公猴子抱娃?
所以,發揮個人優勢的結果,仍然是要強化合作。
正因為人類的生活從一開始就對群體依賴性太強,所以人類才不得不收斂自私的本性,學習著關心群體利益。這大概也就是荀老師說的“化性起偽”。至於這個“偽”,是否已經內化為人性的一部分,今天的生物學家都沒說清楚,荀老師說不清楚,就更不足為怪了。
為大眾尋找道德楷模
在荀老師看來,要約束邪惡的人性,發揮能群的優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禮”。
“禮”這個概念,彈性很大,最廣泛的涵義近於社會規範。總之,是強調外界約束的意思。
——講性善則強調自我修養,講性惡則強調外界約束。講修養則喜談道德激勵,講約束則強調製度建設。所以孔子傳下來的仁和禮兩大法門,孟子就偏愛講仁,並進一步講到仁義;荀子就偏愛講禮,並進一步講到禮法,這都算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但社會規範有好多種,也就是禮有好多套,那麽荀老師推崇的,究竟是哪套?
荀老師說,大家應該“法後王”。也就是要學習後代的王,用後王的禮。
於是問題又變成了,這個後代究竟有多後,到底是指誰?
1949年以來,一度很普遍的解釋是,荀子說的“後王”,就是近、當代的王。他們比孟子所鼓吹的“先王”要強,也就是指出荀子主張歷史是進步的。那些年裏,捧荀老師的是法家,誇他是唯物主義者,這也是一個重要理由。
把荀子裏關於“後王”的議論拿出來看看,很容易發現這個論斷很牽強。
清代學者已經統計出來,《荀子》裏一共九次提到後王,其中解說最詳細的一次,在《非相篇》裏。
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
古代的聖王有上百,我該挑誰來學習?回答是圖畫時間長了會掉色,音樂時間長了無餘音,照章辦事的有關部門,時間幹長了,疲憊了也會懈怠——這三句,字字都要找到精確的定義很難,但大意可以確定,年代久遠的東西就會不清楚。
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所以說,要了解聖王的行跡,就得挑那光輝燦爛、看起來最清楚的,那就是後王啊。
總之,放棄後王而談上古,就好像放棄自己的君主,而去侍奉別人的君主。
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
所以說,要了解千年以前,看看今天就知道了;要了解什麽是億萬,看看一二就知道了;要了解上古時代,就要看看周朝的大原則;要了解周朝的大原則,就要看周天子推崇什麽樣的君子。
說了半天,荀老師最推崇的還是“周道”。前麵那個所謂的“天下之君”,顯然是指周天子,也就是文王、武王、周公、成王這些人,因為他們曾經統治過天下。相反,要把“天下之君”理解為“當今天下的君主”,實在沒道理。翻遍《荀子》這本書,荀老師對自己這個時代的統治者,說話雖然不像孟老師那麽難聽,但也是批評為主,好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