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談思想,荀子的特點也很明顯。
第一,他活動範圍特別大,去過的國家特別多。
周遊列國,是孔子開的頭。孔老師從魯國出發,到過齊國,在衛國住了很久,還經過了宋、鄭、陳、蔡等一係列小國,作短暫的停留。在黃河邊,老人家隔著逝者如斯的滔滔河水,看了看對岸的晉國;南下,在楚國邊境上,孔老師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
基本上,孔老師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兩個省。而他的步履之所至,目光之所及,也就是後來思想最活躍,學者輩出的地方。先秦諸子,尤其是荀子以前的諸子,絕大多數都是山東人和河南人。他們多半是愛跑動的人,但也隻在山東、河南之間跑。
儒家弟子,不少去了孔子想去而沒去成的晉國。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往西跑得更遠,而是晉國分裂成趙、魏、韓之後,勢力東移了。子夏在魏國的西河地區教書,是在現今的河南長垣(錢穆的說法);孟子見梁惠王,地點是大梁,即今天的開封。他們都沒到太行山以西。
墨子活動的區域,算是特別大的。他到過楚國的王都,這點孔老師比不了。但他在楚國待最久的地方是陽城,即今天的河南方城縣。墨子的學生見過越王,不過這不意味著這孩子曾遠赴浙江,而是當時越國已經把首都遷到了山東琅琊。越王想封給墨子土地五百裏(大致在以前的吳國屬地),也就是今天的蘇南一帶。墨子沒同意,我低級趣味地想,嫌那裏太偏遠,可能也是一個附帶原因。
今天一說楚國,大家都會想到湖北、湖南一帶。其實河南南部,也是楚國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子、莊子,往往都被當作是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是苦縣人,莊子是蒙人,這兩個地方到底是今天的哪裏,有爭議,但也都是河南人內部的爭議。
戰國七雄中,有三個國家在山東、河南沒什麽地盤。西方的秦國,北方的趙國和東北的燕國,這三國,原本都不出文化人,純粹的文化人也基本不去,去的都是實踐派和野心家。
但荀子,在這三個國家都待過。
第二,荀子本身是趙國人。
荀子之前,趙國沒出過著名學者,與荀子差不多同一時期的也隻有一個慎到,一個公孫龍。
荀子是趙國人,但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很成功。到齊襄王的時候,說他“最為老師”,也就是公認的前輩大師;“三為祭酒”,也就是多次被評為首席專家。
當時的學術界,齊國稷下堪稱鳳巢,趙國恐怕隻能算雞窩,荀子是雞窩裏飛出的鳳凰男。
這對荀子看問題的視角肯定有影響。
這和一個在文化中心長大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到了前輩們看不見的落後地區,然後決定送戲下鄉傳播先進文化,是一回事。
但在比較落後的趙國長大,既看到學術最發達,思想最精緻,卻獨獨對山雨欲來的天下大勢格外遲鈍的齊國,也看到了野蠻落後,但強悍進取,所向無敵的秦國,那又是另一回事。
荀子在戰國學術傳統的廬山之外,他的心裏,有自己的秤。
第三,荀子親身經歷的大事件之多,也不是孔孟可比。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亂世裏,孔老師在世的七十多年(公元前551—前479年),其實算是個相對太平的歲月。當時天下最動亂的地方,一個是南方,楚吳越在爭霸;一個在山西,晉國的六卿在奪權。這些都太遙遠了,作為一個經常在河南溜達的山東人,孔老師是動亂的局外人。
至於魯國、衛國的內政,髒事兒破事兒當然少不了。但總的說來,各個政治派別都還保持著較好的自我抑製力。鬥歸鬥,但把政敵的肉體徹底消滅卻很少被作為終極目標。正是在這樣溫和的環境裏,孔老師才能從容品味時代的黑暗,追憶往昔的榮光。
孟子麵對的現實(主要是前4世紀的中後期)就慘痛得多。尤其是孫臏圍魏救趙的戰術,讓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戰爭的手段可以如此流氓卻又如此有效。馬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41年,照一般算法,此時孟子剛過而立之年;馬陵(今郯城縣)與鄒國(今鄒城)同在山東省西南部,相距並不遠,對這件事,孟老師想必印象深刻。
而被偷襲之後梁惠王的反應則體現了人為了復仇可以有多麽瘋狂。孟老師評價說:
“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孟子.盡心》)
有了這樣的見聞,所以孟老師對戰爭和暴政的控訴比孔老師顯得更憂心如焚。就比如“糜爛其民而戰”這六個字,樸素明了。今天的中學生仍然能一望而知,但寄寓情感之沉痛,真是穿越千古。
荀子比孟老師大概又要小上幾十歲,兩人活動的年代有交集。但總的說來,就在這幾十年間,社會形勢的變化已是天翻地覆。和荀子所經歷的事件相比,即使是孟老師那個時代,都還可說相當平靜而富於人道主義。
荀老師經歷的大事,第一件是燕王噲禪讓。
這是孟、荀二位老師都趕上了的事。禪讓的結果是導致了燕國的高層徹底分裂,然後大動亂爆發,《史記》對此的記載是:“構難數月,死者數萬”。這個死亡人數在當時也許不算特別驚人,但重要的是,這個恐怖的災難不是發生在遙遠的邊疆,而是在繁華的都市。燕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頗受和平眷顧,很少看見流血的人驟然看見這樣屍山血海,尤其會覺得驚心動魄。
第一,他活動範圍特別大,去過的國家特別多。
周遊列國,是孔子開的頭。孔老師從魯國出發,到過齊國,在衛國住了很久,還經過了宋、鄭、陳、蔡等一係列小國,作短暫的停留。在黃河邊,老人家隔著逝者如斯的滔滔河水,看了看對岸的晉國;南下,在楚國邊境上,孔老師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
基本上,孔老師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兩個省。而他的步履之所至,目光之所及,也就是後來思想最活躍,學者輩出的地方。先秦諸子,尤其是荀子以前的諸子,絕大多數都是山東人和河南人。他們多半是愛跑動的人,但也隻在山東、河南之間跑。
儒家弟子,不少去了孔子想去而沒去成的晉國。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往西跑得更遠,而是晉國分裂成趙、魏、韓之後,勢力東移了。子夏在魏國的西河地區教書,是在現今的河南長垣(錢穆的說法);孟子見梁惠王,地點是大梁,即今天的開封。他們都沒到太行山以西。
墨子活動的區域,算是特別大的。他到過楚國的王都,這點孔老師比不了。但他在楚國待最久的地方是陽城,即今天的河南方城縣。墨子的學生見過越王,不過這不意味著這孩子曾遠赴浙江,而是當時越國已經把首都遷到了山東琅琊。越王想封給墨子土地五百裏(大致在以前的吳國屬地),也就是今天的蘇南一帶。墨子沒同意,我低級趣味地想,嫌那裏太偏遠,可能也是一個附帶原因。
今天一說楚國,大家都會想到湖北、湖南一帶。其實河南南部,也是楚國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子、莊子,往往都被當作是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是苦縣人,莊子是蒙人,這兩個地方到底是今天的哪裏,有爭議,但也都是河南人內部的爭議。
戰國七雄中,有三個國家在山東、河南沒什麽地盤。西方的秦國,北方的趙國和東北的燕國,這三國,原本都不出文化人,純粹的文化人也基本不去,去的都是實踐派和野心家。
但荀子,在這三個國家都待過。
第二,荀子本身是趙國人。
荀子之前,趙國沒出過著名學者,與荀子差不多同一時期的也隻有一個慎到,一個公孫龍。
荀子是趙國人,但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很成功。到齊襄王的時候,說他“最為老師”,也就是公認的前輩大師;“三為祭酒”,也就是多次被評為首席專家。
當時的學術界,齊國稷下堪稱鳳巢,趙國恐怕隻能算雞窩,荀子是雞窩裏飛出的鳳凰男。
這對荀子看問題的視角肯定有影響。
這和一個在文化中心長大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到了前輩們看不見的落後地區,然後決定送戲下鄉傳播先進文化,是一回事。
但在比較落後的趙國長大,既看到學術最發達,思想最精緻,卻獨獨對山雨欲來的天下大勢格外遲鈍的齊國,也看到了野蠻落後,但強悍進取,所向無敵的秦國,那又是另一回事。
荀子在戰國學術傳統的廬山之外,他的心裏,有自己的秤。
第三,荀子親身經歷的大事件之多,也不是孔孟可比。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亂世裏,孔老師在世的七十多年(公元前551—前479年),其實算是個相對太平的歲月。當時天下最動亂的地方,一個是南方,楚吳越在爭霸;一個在山西,晉國的六卿在奪權。這些都太遙遠了,作為一個經常在河南溜達的山東人,孔老師是動亂的局外人。
至於魯國、衛國的內政,髒事兒破事兒當然少不了。但總的說來,各個政治派別都還保持著較好的自我抑製力。鬥歸鬥,但把政敵的肉體徹底消滅卻很少被作為終極目標。正是在這樣溫和的環境裏,孔老師才能從容品味時代的黑暗,追憶往昔的榮光。
孟子麵對的現實(主要是前4世紀的中後期)就慘痛得多。尤其是孫臏圍魏救趙的戰術,讓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戰爭的手段可以如此流氓卻又如此有效。馬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41年,照一般算法,此時孟子剛過而立之年;馬陵(今郯城縣)與鄒國(今鄒城)同在山東省西南部,相距並不遠,對這件事,孟老師想必印象深刻。
而被偷襲之後梁惠王的反應則體現了人為了復仇可以有多麽瘋狂。孟老師評價說:
“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孟子.盡心》)
有了這樣的見聞,所以孟老師對戰爭和暴政的控訴比孔老師顯得更憂心如焚。就比如“糜爛其民而戰”這六個字,樸素明了。今天的中學生仍然能一望而知,但寄寓情感之沉痛,真是穿越千古。
荀子比孟老師大概又要小上幾十歲,兩人活動的年代有交集。但總的說來,就在這幾十年間,社會形勢的變化已是天翻地覆。和荀子所經歷的事件相比,即使是孟老師那個時代,都還可說相當平靜而富於人道主義。
荀老師經歷的大事,第一件是燕王噲禪讓。
這是孟、荀二位老師都趕上了的事。禪讓的結果是導致了燕國的高層徹底分裂,然後大動亂爆發,《史記》對此的記載是:“構難數月,死者數萬”。這個死亡人數在當時也許不算特別驚人,但重要的是,這個恐怖的災難不是發生在遙遠的邊疆,而是在繁華的都市。燕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頗受和平眷顧,很少看見流血的人驟然看見這樣屍山血海,尤其會覺得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