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遺世獨立墨巨俠


    沒有君主接受墨子的主張。作為一個失敗者的墨子,他的社會改革方案隻是停留在書麵上,甚至書也很少有人去翻動。這時,他堅持的意誌與奉獻精神,在晦暗的背景下顯得熠熠生輝——這也正是很多人所熟悉的那個墨子形象。如果墨子成功了呢?莊子說,奈天下何!奈天下何!


    引子


    戰國的煊赫過後,將近兩千年,很少能聽到墨家的消息。但隨著西學東漸的腳步,墨家又吃香起來。《墨子》這書素來無人關注,傳抄中失傳了不少,留下來的也錯亂得不行,現在有第一流的學者開始花大工夫整理;孫中山主持創辦《民報》,一邊提倡“三民主義”,一邊甩開孔孟老莊,單捧墨子為宗師;梁啓超甚至說:“今欲救亡,厥惟學墨。”隻有墨家思想,才能救中國!魯迅寫《故事新編》,儒家稱道的伯夷、叔齊,道家的大腕老子、莊子,都被調戲得不行,隻有墨子和墨子的偶像大禹,有理想,有擔當,渾身“正能量”,是大先生筆下少有的積極形象。


    當然,捧墨子,不是他的十大主張都捧。“明鬼”“非樂”就明顯不受歡迎。“兼愛”自然最得好評,因為很容易聯想到“平等博愛”,也容易和基督教掛鉤;《墨子》書裏一些似乎和科技有關的內容,被迅速附會為聲光電化;當時的中國正風雨飄搖,反侵略的“非攻”,當然也是格外被強調的。


    這造成的結果是,一般人對墨子的印象,就剩這幾個標籤:兼愛、非攻和科學知識。最近這些年,和墨家有關的通俗文化作品不少。大體都是在強化這幾個元素。墨子的俠義形象深入人心,而墨家的領導人叫“巨子”,我們可以亦尊他一聲“墨巨俠”。


    墨子的四記殺招


    戰國末年,韓非子回顧之前幾百年的大辯論,下判斷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


    可見在戰國時代,儒墨兩家很大程度上是平分秋色的。但到了西漢盛世的司馬遷那裏,給兩家的待遇卻完全不同。孔子本人以布衣而入了“世家”,孔子的弟子們有傳,孟子、荀子也有傳,而對於墨子卻隻在《孟子荀卿列傳》裏附了二十四個字: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真是冷落得可以。但就算隻有這麽一句話,也還是透露出墨家曾經的煊赫。墨子比孔子小,本來是非常明顯的事實,《墨子》書中也從未掩飾這一點,但社會上卻仍有墨子和孔子同一時代的說法。在好古崇古的氣氛裏,人們普遍相信年代越早的人物越牛。道家要壓倒儒家,就宣布老子比孔子早;墨子被認為和孔子同時,大概也是反映了儒墨兩家曾長期打個平手的狀況。


    關於孔子和墨子,有一句經典的評價,叫“孔子給了春秋一個輝煌的結束,墨子給了戰國一個閃亮的開始。”


    墨子的生卒年不好確定,大概就在孔子去世前後,墨子出生。《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是跟孔子的學生學習,兩位大師並沒有照過麵。


    墨子的裏籍也有爭議。他是宋國人還是魯國人,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依據,考證留給學者們——其實材料就那麽多,還是不定論穩妥些。


    墨子為什麽叫墨子?有的說他姓墨;有的說因為他黑;有的說因為他是木匠(木匠要用墨線);有的說因為他是刑徒(墨是五刑之一)——重要的是他不但姓墨而且叫翟,墨是勞改犯,翟是野蠻人,而且他的著作確實是被旁人看作是“賤人之所為”的。總之,這個稱呼反映了他社會邊緣人的地位。


    談到墨子的相貌,古往今來的人們,印象倒是比較一致。孟子說是“摩頂放踵”,就是摩禿頭頂,走破腳跟;莊子說是“腓無胈,脛無毛”,就是腿肚子沒肉,小腿上汗毛掉光。一直到魯迅先生寫小說,“像一個乞丐,三十來歲,高個子,烏黑的臉”。


    以這樣的一副形象在儒門上課,他是怎樣和那些講究衣著、舉止進退的儒生同學相處的?那情形想想其實也蠻好玩。彼此看不順眼是一定的,鬥嘴、打架或者在當時就有。後來墨子自立門戶,等於撕破了臉,從此雙方關係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裏的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大家族,路上碰見了不鬥上一回,回去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招呼。


    所以《墨子》這書,很重要一個內容,就是板磚向儒生們頭上拍去。在《非儒篇》裏,墨子談了“孔某”的好多劣跡。其中說道,在楚國,孔子幫助白公勝造反;在齊國,孔子幫助田常造反;在魯國老家,孔子站在權臣季孫氏一邊來對付國君,鬥爭失敗季孫被追捕,孔子展示大力士風采,力托閘門讓季孫脫身……要按事實考察,這些段子破綻多得讓人無力吐槽。總之按墨家的說法,當時普天下的動亂事件中,到處活躍著孔某人和他弟子們的身影,而孔子本人始終安然無恙,相形之下,拉登之流,簡直弱爆了。


    《公孟篇》裏,墨子還總結儒家的四大罪狀,引原文:


    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


    墨子堅信,這個世界上絕對是有鬼的,儒家卻懷疑天的權威、鬼的存在,因此得罪了天地鬼神。這是足以導致世界毀滅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五大公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勃並收藏戰國五大公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