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小說的手段招數文字津味等等,這裏全不想說。唯一想說的,是我極自覺清醒地想創造一個新的樣式。既寫實荒誕浪漫寓言通俗黑色幽默,又非寫實非荒誕非浪漫非寓言非通俗非黑色幽默。來個四不像模樣。接受傳統又抗拒傳統,拿來歐美又蔑視歐美。我既不想轉手舶來品也不想賣古董賣遺產賣箱子底兒,隻想自己吃自己。我又並非硬造出這東西,依據是出於對歷史對現實對文化對人也對小腳外在和內在的一種總體的異樣的感覺。我致力做的是把這感覺變成藝術。不知何故,總覺得評論家們對我這玩藝“無處下嘴”。一部作品的產生帶著它專有特有獨有的審美尺度。大概尋這尺子需要點眼力功夫能耐學問時間,不如拿朦朧談朦朧,拿雲山霧罩談雲山霧罩,拿夢談夢更省勁。現在評論界的“現代派”的水平真高過了創作界的“現代派”,就不知誰比誰更清楚,或者更糊塗了。可是如果拿我這玩藝兒當做一般歷史小說,當做中國婦女苦難史來讀,再生氣忿怒冒火就不幹我事了。


    我把《怪世奇談》頭兩部——《神鞭》所寫的文化的墮力和《三寸金蓮》所寫的文化的自我束縛力,合起來叫做可知文化。後一部,叫《陰陽八卦》,寫了中國文化不可知的部分,即民族文化黑箱,或即神秘性。這部脫手,又寫東西方文化碰撞問題了。其實這些問題還都是當今的現實問題。表皮看不出的放到大背景上透視而已。作家一方麵要敞開自己的世界,一方麵別叫人摸著底,隨隨便便被劃分到哪一派去。總得引著讀者走進一個又一個獨自打開的新的藝術空間。當然這挺費事兒,可是沒這空間先憋死自己。藝術這東西好比十字架,扛起來就得一直走到死,累死完事,別想安生。


    18.紀念過去和啟示未來——我寫《一百個人的十年》


    20世紀歷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這人類絕無僅有的悲劇:中國的“文革”


    浩劫。凡是這場劫難的親身經歷者,都在努力忘卻它,又無法忘卻它。


    文學家與史學家有各自不同的記載方式:史學家偏重於災難的史實,文學家偏重於受難者的心靈。本書作者試圖以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曠古未聞的劫難的真相。


    在延綿不絕的歷史時間裏,10年不過是眨眼的一瞬。但對於一代中國人有如熬過整整一個世紀。如今40歲以上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命運不受其惡性支配。


    在這10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蹟般地消失,人間演出原始蒙昧時代的互相殘殺;善與美轉入地下,醜與惡肆意渲瀉,千千萬萬家庭被轟毀,千千萬萬生命被吞噬,無論壓在這狂浪下邊的還是掀動這狂浪的,都是它的犧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強製性的重新塑造。堅強的化為怯弱,誠實的化為詭詐,恬靜的化為瘋狂,豁朗的化為陰沉。人性、人道、人權、人的尊嚴、人的價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貴的成份,都是它公開踐踏的內容。


    雖然這不是大動幹戈的戰爭,再慘烈的戰爭也難以達到如此殘酷——靈魂的虐殺。如果說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難以數計的血淋淋的屍體,“文革”浩劫留下的則是難以數計的看不見的創傷累累的靈魂。


    盡管災難已經過去,誰對這些無辜的受難者負責?無論活人還是死者,對他們最好的償還方式,莫過於深究這場災難的根由,剷除培植災難的土壤。


    一代人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理應換取不再重蹈覆轍的真正保證。這保證著先來自透徹的認識,不管時代曾經陷入怎樣的荒唐狂亂,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一大步。


    每一代人都為下一代活著,也為下一代死。如果後世之人因此警醒,永遠再不重複我們這一代人的苦難,我們雖然大不幸,也還是活得最有價值的一代。


    這些向我訴說“文革”經歷者,都與我素不相識。他們聽說我要為他們記載“文革”經歷,急渴渴設法找到我。這急迫感不斷給我以猛烈的撞擊。


    我記載的要求隻有一條,是肯於向我袒露心中的秘密。我想要實現這想法並非易事。以我的人生經驗,每人心中都有一塊絕對屬於他自己的天地,永不示人;更深的痛苦隻能埋藏得更深。可是當這些人淌著淚水向我吐露壓在心底的隱私時,我才知道,世上最沉重的還是人的心,但他們守不住痛苦,渴望拆掉心的圍欄,他們不會永遠沉默的。這是為了尋求一種擺脫,一種慰藉,更是尋求真正的理解。在那場人間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動亂之後,我為得到這樣無戒備無保留的信賴而深感欣慰。


    為了保護這些人的隱私,也為了使他們不再被可能出現的麻煩所糾纏,本書不得不隱去一切有關的地名和人名。但對他們的口述照實記錄,不做任何臆造和虛構,並避免我個人思想情感的主觀參預。文獻性和原始材料感是這本書總的藝術追求。


    我隻想使讀者知道如今世上一些人曾經這樣或那樣度過“文革”走到今天;也想使後人知道,地球上曾經有一些人這樣難以置信地活過。他們不是小說家創造的人物,而是動亂年代創造的一個個活生生真實的人。


    我時時想,那場災難過後,曾經作惡的人躲到哪裏去了?在法西斯禍亂中的不少作惡者,德國人或日本人,事過之後,由於抵抗不住發自心底的內疚去尋短見。


    難道“文革”的作惡者卻能活得若無其事,沒有復甦的良知折磨他們?我們民族的神經竟然這樣強硬,以致使我感到陣陣冰冷。但這一次,我有幸聽到一些良心的不安,聽到我期待已久的沉重懺悔。這是惡的堅冰化為善的春水流瀑的清音。我從中獲知,推動“文革”悲劇的,不僅是遙遠的歷史文化和直接的社會政治的原因。人的弱點,妒嫉、怯弱、自私、虛榮,乃至人的優點,勇敢、忠實、虔誠,全部被調動出來,成為可怕的動力。它使我更加確認,政治一旦離開人道主義,社會悲劇的重演就不可避免。


    “文革”是我們政治、文化、民族封建性痼疾的總爆發,要理清它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時代不因某一事件的結束而割斷,昨天與今天是非利害的經緯橫豎糾纏,究明這一切仍然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也許隻有後人才能完成。因此本書不奢望給讀者任何聰明的結論,隻想讓這些實實在在的事實說話,在重新回顧“文革”經歷者心靈的畫麵時,引起更深的思索。沒有一層深於一層的不淺嚐輒止的思索,就無法接近真理性的答案。沒有答案的歷史是永無平靜的。


    我力圖以100 個人各不相同的經歷,盡可能充分地反映這一歷經10年的全社會大劫難異常複雜的情狀,但實際上難以如願;若要對這數億人經驗過的生活做出宏觀的概括,任何個人都力不能及。我努力做的,隻能在我所能接觸到的人中間,進行心靈體驗上所具獨特性的選擇。至於經曆本身的獨特,無需我去尋找。在無比強大的社會破壞力麵前,各種命運的奇蹟都會呈現,再大膽的想像也會相形見絀。


    但我不想收集各種苦難的奇觀,隻想尋求受難者心靈的真實。我有意記錄普通人的經歷,因為隻有底層小百姓的真實才是生活本質的真實。隻有愛惜每一根無名小糙,每一顆碧綠的生命,才能緊緊擁抱住整個糙原,才能深深感受到它的精神氣質,它驚人的忍受力,它求生的渴望,它對美的不懈追求,它深沉的憂慮,以及它對大地永無猜疑、近似幹愚者的赤誠。這也正是我從被採訪者身上發現的令人長久衝動的共同的東西。


    我相信“文革”的受難者們都能從本書感受到這種東西以使內心獲得寧靜;那些“文革”的製造者將從中受到人類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終生不安。


    我永遠感謝為這本書,向我傾訴衷腸而再一次感受心靈苦痛的陌生的朋友們。


    是他們和我一同完成這項神聖的工作:紀念過去和啟示未來。


    1.文學的無主流狀態


    文學終於進入這樣一種狀態:沒有中流激湧,驚濤拍岸,旋渦疾轉。它不僅徹底地平靜下來,甚至找不到它的形態,看不到它的走向,摸不到它的脈搏。一種無主流的狀態,已經使那些從新時期度過來的文學熱心人頗為不習慣了。似乎以為文學進入了一種病態。


    回首望去,整個新時期文學都沉浸在一種火爆又壯觀的主流狀態中。從傷痕文學、問題小說、改革文學到尋根文學、實驗小說等等,一波未平一波起,不容停頓,不容喘息,目不暇接,耳不絕響。每一階段都有主流。作家們擁擠在主流裏,爭先恐後,振聾發饋,不斷地製造高峰。一聲突起,天下回應。讀者的熱情給主流加溫,評論家搶先表態為主流加熱……正因為這樣,如今失去主流的文學叫人倍感寂寞,文學真像患了病,丟了魂兒,於是把這文學的失落歸咎於商品大cháo的衝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馮驥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驥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驥才並收藏我是馮驥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