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揵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
(這是說:為了滅除外道們的生滅理論,才建立佛法的不生不滅的真義,這可不是一般愚癡無智的凡夫們所能了解的。萬有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也沒有自性,也都是了無所有的。猶如海市蜃樓和夢境,幻化成萬有的一切。如果認為它是另有一個自性的,這自性從何因而來?如果本自無因,那這自性也便是無因可得,豈非成為無因論了。就因為一切諸法,本自不生,所以我才說無自性,這也就是因為自性本空的緣故啊!)
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
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從因緣和合而生,當因緣離散的時候,可以被知覺的自性,就無從得見了。所以說性是本來空而無生的,我才說無自性。因為一切諸法,一一都待因緣和合而生,當它和合生時,雖然好像有自性,可是實際上卻了不可得,畢竟是沒有的。因此再去分析和合的諸緣性,也根本無有自性。這就是佛所說的法,是不同於一般外道們的見解。)
夢幻及垂髮。野馬揵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如夢幻似地存在。世間種種事物,並無一個最初的因可得。所以若要折伏有因論的觀點,必須要申述本自不生的真義。如果能夠申述無生的道理,使可使法流永不斷滅。說一切諸法並無最初因的理論,是可以使外道們起驚怖的。我們在此處須特別注意,這裏所說的無因,是專指無最初因的說法,切勿作無因而生諸法去理解,龍樹菩薩在中論裏講得很明白,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時,大慧又以偈問佛說:“雲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這是問:什麽是因?它是怎樣生起的?在哪裏和合呢?)
佛回答說:“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這是說:你隻要觀察一切有為諸法,既不是無因而來,也不是有一個最初的因而生,說有說無,都無非是從生滅法立論的。如果真能見到生滅本空,那麽有無之見,便無從產生了。)
大慧又問:“雲何為無生?為是無性邪?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這是說;什麽叫做無生?那是指根本沒有自性嗎?或是看到一切諸法,從因緣而生,所以就假名叫做無生嗎?既然有了這個名詞,不應該說是沒有意義的啊,希望為我們詳細說明一下。)
佛回答說:“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這是說:並非是說:根本就沒有自性而能生一切諸法的。也不是說:由於因緣生法,才假立一無生的名詞。而且這個名詞,也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個道理,卻不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乃至七地菩薩們所能了解,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境界,所以才名為無生無相的。)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
(這是說:要遠離一切因緣所生法,而且也遠離一切的事物,唯心而住,這時,能想和所想都要遠離,漸使其身也跟著轉變,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的境界。)
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
(這是說:一切外物,有性無性,都無心去領會,隻要斷除內外一切妄見,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因此,對於無自性和空等諸法,都應分別了知。為什麽呢?不是說有一個空的境界,或者是你去空掉它,才名為空。因為本自無生,自性本空,所以我說是空。)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
合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
(這是說:因緣和數的和合,才生起一切諸法,有生便有滅,所以一切諸法,都在生滅之中。如果離了因緣和數,就別無生滅之相。而且離了因緣和數的和合,再也沒有自性同異之相,如於此中還要推尋同異的理論,那都是外道們的妄想而已。何況有與無,根本就是自相對立的矛盾觀念,有生於無,無生於有,那都是名言思辨的妄想。本來就沒有無與有的實際可得,故說非有也非無。一切諸法,除了因緣與數的和合轉變而顯現外,也本來都是了不可得的。)
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鏁。離彼因緣鏁。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鏁。凡愚不能了。
若離緣鉤鏁。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鏁義。
如燈現眾像。釣鏁現若然。是則離鉤鏁。別更有諸性。
(這是說;世欲所見所知形而下的一切諸法,都隻是因緣和數的和合所形成,互相輾轉變化,猶如鉤鎖連環,除此以外,所謂能生諸法的主宰或自性,根本都了不可得。所以緣起無生,此中別無另一個自性的存在。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不是愚癡無智的凡夫所能了解的。如果說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別有一個能生的自性,那便是無因論,破壞因緣生法的定理。譬如因燈而顯現色像一樣,燈照色顯,是互為因果的,猶如鉤鎖連環,缺一便不能起作用,所以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再沒有另一個自性的存在了。)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鏁。慧無所分別。
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無自性,也本自無生,體如虛空,了不可得。如果離了因緣互變,如釣鎖連環似的生生不已外,竭盡智慧去觀察,也無從分別其極致了。此外,所謂無生的境界,便是得道賢聖所證得之法,那是他自心所生的無生境界,便是所謂無生忍了。)
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鑽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這是說:能夠觀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法則,都是因緣緣起所生,猶如構鎖連環,生生不已。如果在因緣生滅之中,不造因,不著緣,舍離鉤鎖連環的作用,便可在其中安身立命,自入寂滅的三昧之樂了。貪瞋癡愛等諸法,也如鉤鎖連環,彼此互相輾轉而生,這便是內在因緣的連鎖現象。鑽木取火,凸鏡照日引火,以及泥團輪機等物,互相輾轉為用,便成陶器。稻麥種子等,從因緣而得生生不已,這些統統名為外緣的鉤鎖現象。)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
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揵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
(這是說:為了滅除外道們的生滅理論,才建立佛法的不生不滅的真義,這可不是一般愚癡無智的凡夫們所能了解的。萬有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也沒有自性,也都是了無所有的。猶如海市蜃樓和夢境,幻化成萬有的一切。如果認為它是另有一個自性的,這自性從何因而來?如果本自無因,那這自性也便是無因可得,豈非成為無因論了。就因為一切諸法,本自不生,所以我才說無自性,這也就是因為自性本空的緣故啊!)
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
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從因緣和合而生,當因緣離散的時候,可以被知覺的自性,就無從得見了。所以說性是本來空而無生的,我才說無自性。因為一切諸法,一一都待因緣和合而生,當它和合生時,雖然好像有自性,可是實際上卻了不可得,畢竟是沒有的。因此再去分析和合的諸緣性,也根本無有自性。這就是佛所說的法,是不同於一般外道們的見解。)
夢幻及垂髮。野馬揵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如夢幻似地存在。世間種種事物,並無一個最初的因可得。所以若要折伏有因論的觀點,必須要申述本自不生的真義。如果能夠申述無生的道理,使可使法流永不斷滅。說一切諸法並無最初因的理論,是可以使外道們起驚怖的。我們在此處須特別注意,這裏所說的無因,是專指無最初因的說法,切勿作無因而生諸法去理解,龍樹菩薩在中論裏講得很明白,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時,大慧又以偈問佛說:“雲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這是問:什麽是因?它是怎樣生起的?在哪裏和合呢?)
佛回答說:“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這是說:你隻要觀察一切有為諸法,既不是無因而來,也不是有一個最初的因而生,說有說無,都無非是從生滅法立論的。如果真能見到生滅本空,那麽有無之見,便無從產生了。)
大慧又問:“雲何為無生?為是無性邪?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這是說;什麽叫做無生?那是指根本沒有自性嗎?或是看到一切諸法,從因緣而生,所以就假名叫做無生嗎?既然有了這個名詞,不應該說是沒有意義的啊,希望為我們詳細說明一下。)
佛回答說:“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這是說:並非是說:根本就沒有自性而能生一切諸法的。也不是說:由於因緣生法,才假立一無生的名詞。而且這個名詞,也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個道理,卻不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乃至七地菩薩們所能了解,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境界,所以才名為無生無相的。)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
(這是說:要遠離一切因緣所生法,而且也遠離一切的事物,唯心而住,這時,能想和所想都要遠離,漸使其身也跟著轉變,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的境界。)
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
(這是說:一切外物,有性無性,都無心去領會,隻要斷除內外一切妄見,我說這便是得到無生。因此,對於無自性和空等諸法,都應分別了知。為什麽呢?不是說有一個空的境界,或者是你去空掉它,才名為空。因為本自無生,自性本空,所以我說是空。)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
合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
(這是說:因緣和數的和合,才生起一切諸法,有生便有滅,所以一切諸法,都在生滅之中。如果離了因緣和數,就別無生滅之相。而且離了因緣和數的和合,再也沒有自性同異之相,如於此中還要推尋同異的理論,那都是外道們的妄想而已。何況有與無,根本就是自相對立的矛盾觀念,有生於無,無生於有,那都是名言思辨的妄想。本來就沒有無與有的實際可得,故說非有也非無。一切諸法,除了因緣與數的和合轉變而顯現外,也本來都是了不可得的。)
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鏁。離彼因緣鏁。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鏁。凡愚不能了。
若離緣鉤鏁。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鏁義。
如燈現眾像。釣鏁現若然。是則離鉤鏁。別更有諸性。
(這是說;世欲所見所知形而下的一切諸法,都隻是因緣和數的和合所形成,互相輾轉變化,猶如鉤鎖連環,除此以外,所謂能生諸法的主宰或自性,根本都了不可得。所以緣起無生,此中別無另一個自性的存在。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不是愚癡無智的凡夫所能了解的。如果說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別有一個能生的自性,那便是無因論,破壞因緣生法的定理。譬如因燈而顯現色像一樣,燈照色顯,是互為因果的,猶如鉤鎖連環,缺一便不能起作用,所以離了因緣互變以外,再沒有另一個自性的存在了。)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鏁。慧無所分別。
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
(這是說:一切諸法,都無自性,也本自無生,體如虛空,了不可得。如果離了因緣互變,如釣鎖連環似的生生不已外,竭盡智慧去觀察,也無從分別其極致了。此外,所謂無生的境界,便是得道賢聖所證得之法,那是他自心所生的無生境界,便是所謂無生忍了。)
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鑽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這是說:能夠觀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法則,都是因緣緣起所生,猶如構鎖連環,生生不已。如果在因緣生滅之中,不造因,不著緣,舍離鉤鎖連環的作用,便可在其中安身立命,自入寂滅的三昧之樂了。貪瞋癡愛等諸法,也如鉤鎖連環,彼此互相輾轉而生,這便是內在因緣的連鎖現象。鑽木取火,凸鏡照日引火,以及泥團輪機等物,互相輾轉為用,便成陶器。稻麥種子等,從因緣而得生生不已,這些統統名為外緣的鉤鎖現象。)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