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宗綱的說明
“再次,大慧啊!大乘道的菩薩們,不應該立一切法不生為宗旨。為什麽呢?因為所謂一切法,原來是非性的,說是不生,即已著初因之相了。所以主張此說者,所立的宗,就不成立。為什麽說一切法不生,不能成立為宗呢?因為他所立的宗,還是相對待的(不生是與生生相對待)。而且他所立的不生,也還是在一切法的一切範圍以內,自己卻不能破除不生的觀念啊!所以說立不生而為宗者,不攻而自破。再說,有一不生,或是本無而不生,那他所立的宗,也還是入於一切性的範圍,況且有無之相,追根究本,就根本不可得。如果他以不生為宗,以一切性都不生而立宗,那他自宗也就不能成立。因為無論有或無的性相既然根本不生了,就不應該立宗了。即使用因明的五分論方法去辨證,也會錯誤多端的;總之,這些立宗之說,他的宗旨和初因,是可以輾轉為因,是非紛然的。況且既已立宗,就落在有為有作之中,所以說不應該以任何一法而立宗。由這個一切法不生為宗的道理,推而廣之,所謂一切法空,乃至於一切無自性,也都不應立宗了。然而大乘菩薩們,為什麽又說一切法都如夢似幻呢?所謂似夢如幻,並不是絕對沒有的,隻是象徵它的不實在,說明它的不永存罷了。一切法雖然出現,但不永存,所以說一切法都是如夢似幻的,這說是為了除去無智凡夫們的恐怖落空心理。因為無智凡夫們,平常都墮在有或無的見解裏,如果要使他們不致對有無很難把捉而生恐怖,為此而遠離大乘之道,故以夢幻來說明。”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
(這是說:所謂自性,原來是無自性可得,所以亦無名言可說。此中既無事和相之可得,更無相續的所依和能依,隻因凡夫愚癡,以妄想推測自性,猶如逐臭不舍,但於行屍走肉上而起惡覺,其愚嘆為觀止。)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
(這是說:如果認為一切法不生,便是立論的宗旨,那不是我說的法,而是外道的見解。如果一切畢竟不生,何以一切不生的自性,卻有待於因緣生法呢?)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
(這是說:如果是大智慧者,決不會有一切法不生的觀念。因為一切法,確借因緣而生起,這豈不與他的宗旨相違背嗎?所以正覺者,應當舍除這些過失。)
譬如翳目視。妄見垂髮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這是說:譬如有眼病的人,幻覺空中有毛輪如垂髮等現象。那些執著於自性的人,也和有眼病的人一樣,都隻是愚癡無智,自生邪曲的想像而已。)
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這是說:即如所說的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情狀,也是本來並無自性和事實的存在。但為了名詞思辨上的設立,才描述它的作用,凡夫們卻於此中生起了妄想。)
相事設言教。息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
(這是說:所有的名相和名相所指的事實、都是為了思惟辨證時的方便而成立的。如果執著名相,把它當作實法,便將徒亂人意,使人們意亂神迷,為妄想所攝而增加散亂了。學佛的人們,要能超出於名相的藩籬,不要分別它的有和無才對。)
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
(這是說:譬如狂渴時的麋鹿,反誤以荒野裏的焰影是水,拚命去追求它。無智凡夫,追逐於世間事物和執著於名相,也猶如渴鹿逐水一樣。唯有聖者,方能解脫這些妄見。)
聖人見清淨。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
(這是說:聖者的境界,是親證一切法的本來清淨,已得到了三解脫的三昧,遠離了一切的生滅心,遊行於無所有的寂滅境界中。)
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
(這是說:若能從了無所有處修行,不要分別所謂自性和非自性等等,自然就性相平等,由此可生聖果了。)
雲何性非性。雲何為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這是說:所謂性和非性,以及如何是自性平等的境界呢?那就是說人們不能徹底了解身心內外諸法,都是無常而無自性可得的,所以妄想分別,漂流在內外境界現象之中。如果能夠破除妄想執著,自然就可以見到自性平等的境界了。)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雲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什麽是智慧的實相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依您所說,這個分別攀緣的妄想心,如加以智慧觀照,就都無根本可得,隻是依世間的習慣,假設而形成的。事實上,假設的妄心現象,根本就沒有能攝取和所攝取的自性存在。如果能夠了知這些都是內心意識分別的所生,於是能攝和所攝的也都自然空了。那麽,所謂的智,邊同樣沒有能攝及所攝的境界,也隻是一種表達時的假設名詞而已。然而,究竟是因為人們不能感覺自他等共同性相的異同,所以不能證得智相呢?或因為自他等種種的自性相,可以自由隱蔽,所以不能證得智相呢?或因為被物質世界的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所障礙,不能證得智相呢?或是因為空間遠近的距離,不能證得智相呢?或是因為年齡的老小以及身心諸根的聾盲,不能證得智相呢?假使是由於不能感覺自他等共同性相的同異,而不能證得智者,那就不應該說是智,而是無智,因為他連這些事都不能證得啊!假使是由於被自他等種種性相所隱蔽,而不能證得智者,也隻能說是無智,而不能說是智。因為能明照一切,才說是智,並不是不能明照一切的也算是智啊!假使由於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或遠近距離、老小聾盲等身心諸不健全的關係,不能證得智相者,應該說是根本無智,因為也有許多事是智所不能證得啊!”佛說:“我不像你所說,這樣便是無智,那樣才是智,但出不是說這些就不屬於智的範圍,我不會這樣含糊隱約其辭的。在妄想分別和攀緣執著的妄心現狀中,是不能求得智慧實相的。這些都是妄心的設施量所形成的心理狀態。但能自覺內證都是自心現量,了知一切外物之性都是非性,究竟是有或是沒有,事實上都不可得,與其了不可得,所以在內外一切境界上,智慧朗然,幻影不生。由此順著三解脫門而證覺所謂智,也是不可得的。這不是像普通人以妄想分別,從無始以來,就習慣於有性、無性的虛妄習氣之中,以推測智相的實境,認為這樣才算是知道了智,那樣卻不是知道智。所以人們對外界一切境象,尋求性和無性等的妄想不斷發生。卻不自知都是自心現量所形成,卻說那是我和我所的各種狀態。而且加以執著,不能自覺內證自心現量,卻推測智相而生起許多妄想,由於用妄想心以求智,所以觀察外性非性而不可得,就墮入斷見之中,認為根本沒有自性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首偈語說:
“再次,大慧啊!大乘道的菩薩們,不應該立一切法不生為宗旨。為什麽呢?因為所謂一切法,原來是非性的,說是不生,即已著初因之相了。所以主張此說者,所立的宗,就不成立。為什麽說一切法不生,不能成立為宗呢?因為他所立的宗,還是相對待的(不生是與生生相對待)。而且他所立的不生,也還是在一切法的一切範圍以內,自己卻不能破除不生的觀念啊!所以說立不生而為宗者,不攻而自破。再說,有一不生,或是本無而不生,那他所立的宗,也還是入於一切性的範圍,況且有無之相,追根究本,就根本不可得。如果他以不生為宗,以一切性都不生而立宗,那他自宗也就不能成立。因為無論有或無的性相既然根本不生了,就不應該立宗了。即使用因明的五分論方法去辨證,也會錯誤多端的;總之,這些立宗之說,他的宗旨和初因,是可以輾轉為因,是非紛然的。況且既已立宗,就落在有為有作之中,所以說不應該以任何一法而立宗。由這個一切法不生為宗的道理,推而廣之,所謂一切法空,乃至於一切無自性,也都不應立宗了。然而大乘菩薩們,為什麽又說一切法都如夢似幻呢?所謂似夢如幻,並不是絕對沒有的,隻是象徵它的不實在,說明它的不永存罷了。一切法雖然出現,但不永存,所以說一切法都是如夢似幻的,這說是為了除去無智凡夫們的恐怖落空心理。因為無智凡夫們,平常都墮在有或無的見解裏,如果要使他們不致對有無很難把捉而生恐怖,為此而遠離大乘之道,故以夢幻來說明。”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
(這是說:所謂自性,原來是無自性可得,所以亦無名言可說。此中既無事和相之可得,更無相續的所依和能依,隻因凡夫愚癡,以妄想推測自性,猶如逐臭不舍,但於行屍走肉上而起惡覺,其愚嘆為觀止。)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
(這是說:如果認為一切法不生,便是立論的宗旨,那不是我說的法,而是外道的見解。如果一切畢竟不生,何以一切不生的自性,卻有待於因緣生法呢?)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
(這是說:如果是大智慧者,決不會有一切法不生的觀念。因為一切法,確借因緣而生起,這豈不與他的宗旨相違背嗎?所以正覺者,應當舍除這些過失。)
譬如翳目視。妄見垂髮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這是說:譬如有眼病的人,幻覺空中有毛輪如垂髮等現象。那些執著於自性的人,也和有眼病的人一樣,都隻是愚癡無智,自生邪曲的想像而已。)
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這是說:即如所說的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情狀,也是本來並無自性和事實的存在。但為了名詞思辨上的設立,才描述它的作用,凡夫們卻於此中生起了妄想。)
相事設言教。息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
(這是說:所有的名相和名相所指的事實、都是為了思惟辨證時的方便而成立的。如果執著名相,把它當作實法,便將徒亂人意,使人們意亂神迷,為妄想所攝而增加散亂了。學佛的人們,要能超出於名相的藩籬,不要分別它的有和無才對。)
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
(這是說:譬如狂渴時的麋鹿,反誤以荒野裏的焰影是水,拚命去追求它。無智凡夫,追逐於世間事物和執著於名相,也猶如渴鹿逐水一樣。唯有聖者,方能解脫這些妄見。)
聖人見清淨。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
(這是說:聖者的境界,是親證一切法的本來清淨,已得到了三解脫的三昧,遠離了一切的生滅心,遊行於無所有的寂滅境界中。)
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
(這是說:若能從了無所有處修行,不要分別所謂自性和非自性等等,自然就性相平等,由此可生聖果了。)
雲何性非性。雲何為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這是說:所謂性和非性,以及如何是自性平等的境界呢?那就是說人們不能徹底了解身心內外諸法,都是無常而無自性可得的,所以妄想分別,漂流在內外境界現象之中。如果能夠破除妄想執著,自然就可以見到自性平等的境界了。)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雲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什麽是智慧的實相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依您所說,這個分別攀緣的妄想心,如加以智慧觀照,就都無根本可得,隻是依世間的習慣,假設而形成的。事實上,假設的妄心現象,根本就沒有能攝取和所攝取的自性存在。如果能夠了知這些都是內心意識分別的所生,於是能攝和所攝的也都自然空了。那麽,所謂的智,邊同樣沒有能攝及所攝的境界,也隻是一種表達時的假設名詞而已。然而,究竟是因為人們不能感覺自他等共同性相的異同,所以不能證得智相呢?或因為自他等種種的自性相,可以自由隱蔽,所以不能證得智相呢?或因為被物質世界的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所障礙,不能證得智相呢?或是因為空間遠近的距離,不能證得智相呢?或是因為年齡的老小以及身心諸根的聾盲,不能證得智相呢?假使是由於不能感覺自他等共同性相的同異,而不能證得智者,那就不應該說是智,而是無智,因為他連這些事都不能證得啊!假使是由於被自他等種種性相所隱蔽,而不能證得智者,也隻能說是無智,而不能說是智。因為能明照一切,才說是智,並不是不能明照一切的也算是智啊!假使由於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或遠近距離、老小聾盲等身心諸不健全的關係,不能證得智相者,應該說是根本無智,因為也有許多事是智所不能證得啊!”佛說:“我不像你所說,這樣便是無智,那樣才是智,但出不是說這些就不屬於智的範圍,我不會這樣含糊隱約其辭的。在妄想分別和攀緣執著的妄心現狀中,是不能求得智慧實相的。這些都是妄心的設施量所形成的心理狀態。但能自覺內證都是自心現量,了知一切外物之性都是非性,究竟是有或是沒有,事實上都不可得,與其了不可得,所以在內外一切境界上,智慧朗然,幻影不生。由此順著三解脫門而證覺所謂智,也是不可得的。這不是像普通人以妄想分別,從無始以來,就習慣於有性、無性的虛妄習氣之中,以推測智相的實境,認為這樣才算是知道了智,那樣卻不是知道智。所以人們對外界一切境象,尋求性和無性等的妄想不斷發生。卻不自知都是自心現量所形成,卻說那是我和我所的各種狀態。而且加以執著,不能自覺內證自心現量,卻推測智相而生起許多妄想,由於用妄想心以求智,所以觀察外性非性而不可得,就墮入斷見之中,認為根本沒有自性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首偈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