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這是說:正覺非幻的境界,是無法可以形容比擬的。即使現在我們所說的如幻法的法性,它的本身也是如幻的,一切沒有真實的存在可得。生滅變化如閃電般地一現即逝,所以說,一切法如幻。)


    自性無生的真諦


    大慧又問說:“您曾說一切法自性本自無生,現在又說一切法如幻。(既然無生,何以又生幻呢?倘有如幻,就不是無生了。)由此看來,豈非您前後所說, 自相矛盾嗎?


    到底您是說自性無生,就是如幻的呢?”佛回答說:“並不是我前後所說的,自相矛盾,為什麽呢?因為一切的生滅,隻是現象。現象雖生滅,而自性本不動搖,所以說自性無生。凡夫不知現象界的生滅與自性的無生,都是自心現量的事,


    所以卻向心外求法,


    向外尋求有和無,有自性或非自性。其實有無和有性與無性等,也都是自性無生的現象而已。大慧啊!所以說我不是前後自相矛盾的。但是為了辨正外道學者,認為萬有是另有一個創造因的理論,所以我說明一切法自性本來無生。因為他們愚癡無智,認為有生於無,或有無相生,殊不知這都是根據自己的妄想執著而成立的。我說的無生,並非著有,也不著無,隻是說緣起生滅的自性本來無生,所以才說無生。


    自性的定義


    大慧啊!我說的性和自性,乃是為了辨明生死緣起的,為了糾正一般認為死後什麽都沒有,什麽都完了的斷見,為了指示我的弟子們,確知種種業力能產生生死緣起的生命,所以我才勉強假定一個性或自性的名辭,以概括產生生死的功能和作用。


    如幻的涵義


    大慧啊!我為什麽又說一切法自性如幻呢?那是為了深怕愚癡凡夫們墮入了忘想惡見,不能體認自性,不知有無都是如幻,都是自心的現量境界。 而始終執著生命的緣起,


    是另有一個主宰,所以我明白指出一切萬有性空,都是如夢似幻的存在。不要執著身心和內外一切現象,是有一個絕對的實體。要認清真如實相是了不可得的,那就不會有各種謬論了。大慧啊!所謂如實處見一切法,就是一種超自心現量的境界啊!”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觀察如幻等。於相不妄想。


    (這是說:自性本來無生,說是自性,也隻是強為之名,因此不可執著以為有一實性。說是有一自性,是為了概括業力生死流轉的功能。 如果觀察到一切皆如幻化,


    便對生死和自性涅槃等,了了常知原是無相的,自然就不會再產生任何妄想了。)


    複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 及形身差別 凡夫愚計著 如象溺深泥


    複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雲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複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 一向及詰問 分別及止論 以製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毗舍師 一切悉無記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 故說離自性


    名辭章句的文字理則


    佛又說:“其次,我應當為你們解說名辭和章句的理則,你們學習大乘菩薩道的人,也可以從文字義理上,去證得無上正覺的道理,既可以此自覺,又可以此開悟一切眾生。大慧啊!所謂名身,就有確立名辭本身的定義,它是因事而定名,換言之,每個名辭都有它本身的涵義。所謂句身,就是每一文句當中,它所表達的義理,須有肯定或否定的絕對性作用,所謂形身,就是每篇文章,是包括了字的定義和句的意義,以表達整個思想的。例如長短、高下,它就是把名和句所表示的整個形象完全表達出來,再說,所謂句身,猶如道路的徑跡。例如象象馬人獸等所走過的形跡,可以出此跡象尋求到它的目標。這就是句身的要義。所謂名及形呢?有的名辭隻是屬於抽象的觀念,但是又可以由此抽象觀念來了解事實。例如說,命題和涵義,它本身就是無形色可得的。至於所謂無色,乃是從感受、思想、行動、精識的作用上,來了解它是無色的。


    為了表達無色的涵義,


    就有文句結構的需要。這就是名辭和名句形身等文字理則的作用,關於這些差別的涵義,你們應當修學,既可以由此研究義理,也可以表達義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這是說:凡夫們往往執著文字名相,以為這就是究竟,所以不能解脫,猶如大象陷於泥坑裏,愈陷愈深,無法自拔,是多麽的可憐啊!)


    佛為什麽隻說出世法


    佛又說:“大慧啊!未來世間的智者們,他們舍離自性的究竟實際,


    隻尋問一(如一元)、異(非一元,如二元、多元等本體論。)、俱(同體或共有的形而上論等。)、不俱(非同體,或非共有。)、見相(知識的真實性,如認識論等。)、我所(人我所作的真實性,即為人生的價值,或人生的行為論等。)


    他們都以這些通義,來考問無智的人們。 而無智的愚夫們,


    可能會答覆他們說:這些都不是佛法中的正問。如果他們再問關於佛所謂的色等(物理的實際),它是否恆常不變?或變化無常?它是否為同體?或不同體?甚之問:涅槃自性中一切活動的現象?以及所起這些現象的狀況?物理的能和物理變化的情狀?能為造物主宰的是誰?和造化的根源是什麽?能見和所見的作用?微塵和塵質的根本?能修行的是誰?所修行的是什麽事?這些等等問題,彼此都可以互相引證,可以相互發明的。可是無智的愚夫們,可能會說:我佛向來對這些問題,是把它歸屬於沒有窮盡的無記止論,所謂‘置答’而不說明。這樣的回答,其實等於謗我,決非癡人們所能知的了。我有時對於這一類問題,為什麽‘置答’(即不答)呢?因為對某一般人們,沒有聽聞理解的慧力,為了使他們遠離深奧難知的恐怖心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大義今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楞伽大義今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