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作非性 有性攝生死 觀察如幻等 於相不妄想


    萬有現象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有的聲論學派,他們為什麽說聲是常住的呢?”(這是指古印度聲論學派而說。)佛說:“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智慧,被宇宙物理的現象所惑亂,


    (惑是指被外境和現象界所迷,亂是指在惑中發生的亂想)


    不能看見心性自體的功能。不過,已經證道的聖者,雖然也同樣地處在物理現象的惑亂之中,但他們比心卻不會被現象界所顛倒。大慧啊!我不是已經說過,物理世界裏的萬有現象,都如沙漠曠野裏的炎陽反映,產生各種事物和色相的幻象嗎?我已用如夢、如幻、如海市蜃樓等等譬喻來說明,現在不需再費言辭了。如果堅持物理世間的現象是真實的,那就是惑亂顛倒,沒有大智慧,所以不得解脫。但不是說得到智慧解脫,現象界就不存在了。當然羅!物理界,仍然會有種種現象的發生,隻有得到大智慧解脫的人,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不會再被它所惑亂。為什麽呢?因為這些萬有現象,雖然有它的各別性質,卻沒有它們的真實自件,隻是一切凡夫愚癡,自心執著而產生種種境界的緣故。例如恆河之水,在餓鬼看來,並不是水,卻是一片大火。所以智者雖能不被現象所惑,但是惑亂的現象,


    仍然存在,


    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它們的各別現象。隻是已經證道的聖者,自己遠離顛倒妄見,所以再不會被現象界所惑亂顛倒罷了。其所以說惑亂的現象界有常性的原因,乃是因為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的比較而來。心理現象,隨時隨地變易破滅;而物理現象卻較為持久,所以就顛倒惑亂,認為它是有常性的了。大慧啊!怎樣又說現象界的惑亂現象,是自性的真實功能呢?因為現象界的一切,那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並無自性。一切聖者,在此惑亂的現象界中,再不生起顛倒的妄想,但並非不見顛倒的情形。如果已經證道的聖者,對於惑亂現象,還有些許的覺想存在,就不是聖者大智慧解脫的境界了。大慧啊!凡是說有法可得的,都是無智凡夫的妄言,並非聖言之說。如果對於惑亂自性,分別它的顛倒和不顛倒,就可以生起兩種種性,那就是凡夫種性與聖人種性。但聖人種性也有三種不同的差別:那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佛乘。


    三乘種性的基本原因


    為什麽凡夫妄想分別,會引起聲聞乘種性呢?因為他厭離自己經歷的各種現象, 與觀察外境中人們的共同現象,


    而厭喧求靜,執著於清淨,所以就生起聲聞乘種性。殊不知執著靜相,也就是一個大妄想,所以名為妄想起聲聞乘種性。為什麽對這惑亂妄想,會引起緣覺乘種性呢?因為他對於內在和外界的各種惑亂現象,都避而遠之,獨坐孤峰,靜觀萬化,執著於自覺境界,以為不親因緣,便是究竟的解脫,所以名為計著起緣覺乘種性。為什麽智者在惑亂現象中,也會引起佛乘種性呢?因為他證覺萬法唯心,一切現象無非都是自心的現量。除此以外,內外諸法,都無自性,此心不再產生任何妄想,所以就生起佛乘的種性,這就名為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


    種性的定義


    再說,一切凡夫,都從自心的惑亂妄想中,來分別現象界中種種差別事物的體性,依據主觀,就形成凡夫心理,他們自認為是絕對性的見解。其實,現象界本身的存在,隻有現象,並沒有固定性的事實。何況主觀成見,還是妄想分別所生的呢!這就名為形成種性義的道理。大慧啊!智者觀察惑亂的現象界,不生起虛妄的分別心,所以能轉意識的習氣過患。如此自性轉變,轉識成智,‘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就名為‘如’,或者名為‘真如’。所以說,‘如’是離一切分別妄想心的。我這樣說,是顯示體性真如,是離一切妄想。換言之,離一切分別妄想心,便名為‘真如’。”大慧又問:“惑亂的作用,究竟是有常性或是無常性的呢?”佛說:“現象界一切如幻地存在,根本不可以把捉它。如果惑亂是可以把捉的,那麽,這個可以把捉的性能和作用,就根本不會再滅,這樣就和其他外道們的說法相同,認為另有一個主宰,生起這些緣起性的因緣作用了。”大慧大士又問:“如果惑亂本身是如幻的,幻出迷戀,它將會替其他惑亂造因。”(換言之,就是其他的迷惑,是因為惑亂而生了。)佛回答說:“並非‘幻’是惑亂之因,因為它本身如幻,哪裏會生起一切過患呢?大慧啊!‘幻’不會生起過患,說它是有或是無,都是因自心妄想執著所生。我所謂是幻,乃指由於已經明了一切如幻,所以才說它如幻,並非從妄想習氣的過患中,


    認為另外有一個‘幻’的存在。


    所以說,既然是幻,幻哪裏還會發生過患呢?這都是無智愚夫們自心惑亂才會執著這些觀念,不是證道聖賢的境界。”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聖不見惑亂。中間亦無實。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


    (這是說:已經證得自性的聖者,即使在惑亂的現象界中,也不起分別執著。既無所謂幻,也無所謂不幻。更沒有在幻和不幻的中間,另有一個中道的真實自性。如果有一個中道的真實自性,那也等於是一種惑亂,也等於把惑亂當作真實。)


    舍離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為惑亂。不淨猶如翳。


    (這是說:離幻即真。但真也是沒有一種境界和現象的。如果認為斷了一切惑亂,才能證得真性,那也就是一種惑亂,仍然不得清淨。所謂斷惑證真,仍然是法眼的翳障,等於避溺而投火,永遠得不到解脫。)


    幻有的現象和定義


    佛又說:“大慧啊!非幻的境界,是無法描畫比擬的,因為我們所見到現象界一切都是如幻的。”大慧又問:“是因為人們執著種種幻象,所以您說一切法如幻呢?還是另外有一種可以把捉的‘幻’的作用呢?如果因為人們執著種種幻的現象,因此您才說現象界的一切如幻。但現象界的自性,的確有些並不是如幻的。為什麽呢?例如現象界各種物理的色相等等,它又能構成現象的另一原因存在。而且,根本就沒有因為無色相,才發現現象界的種種如幻。所以說,不能認為人們執著現象界的種種幻相,就是絕對的錯誤的,隻能說它也是一種相似性的幻罷了。”佛說:“執著現象界的種種幻相,不能認為是一種相似性的幻。因為身心內外與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是不實在的,並沒有絕對性的存在。它的幻化生滅,剎那剎那不住,快速猶如閃電,所以說都是如幻的。譬如電光吧!剎那之間一現就滅,並非獨對愚癡無智的人,才有此現象。無論智者與愚者,當他麵對此境,身心內外,就同時呈現此光的。隻要在這一切生滅變化的現象中,舍離如幻的妄想,觀察自他內外一切現象,都是無自性的,就可以了解一切如幻的道理了,並非是專指執著現象界的色相,而說如幻。”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大義今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楞伽大義今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