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這兒我倒也應該感謝他,我雖然堅持要到南昌去,他也沒有阻攔我,而且還幫了我一點小忙。
他說,“要到南昌去,至遲今晚上就要動身。我們回頭就要下戒嚴令,今晚上的口令和特別口令可以照發,明天就不能保險了。”
還有,也是他說的,要到南昌去,最希望為他傳達一點意見:
“第一,我希望他們盡速退出南昌,因為我的部隊也要到南昌去,免致發生衝突。
“第二,我聽說他們要回廣東,我希望他們走東江,不要走贛南,因為我的部隊要走贛南回廣東,免致發生衝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們彼此不相幹犯,我希望革命委員會以後不要再用我張發奎的名義,做傀儡我不來。
“第四,我對政工人員一律以禮遣散,希望他們不要傷負了我的人。”
這些話我請他筆記下來,他很勉強地用鉛筆來在隨便一張紙頭上寫出了,但不肯簽名。不過,盡管不簽名,盡管用鉛筆,這總算是他自己的親筆文件了。
四
就和毀壞一個器皿是很容易的一樣,解散一個組織當然也是很容易的。沒有費上半天工夫,整個方麵軍政治部和留在九江的一切政工人員都一律遣散了。但隻剩下四個人決定在當晚一同趕到南昌去。
這四個人是誰呢?便是李一氓、陽翰笙、梅龔彬和我。一氓是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秘書,翰笙和龔彬是屬於四軍和十一軍的軍政治部的,職分我記不清楚了。我們是在下午六點鍾的時候聚齊。此外還帶了兩位勤務兵:一位是一氓的小勤務兵,另一位是我的大勤務兵。這兩位勤務兵的姓名,我也記不清楚了。
戒嚴令是很嚴厲的,六點過後街上已經很少行人,車輛不用說更不能通行了。街頭隔不幾十步便有哨兵站崗,槍頭戴上刺刀,如臨大敵。我們依然是穿著軍服的,在天光還不十分暗淡的時候,當然可以通行無阻。
那天是特別陰晦的一天,等我們快要走到火車站的時候,天色已經朦朧下來了。於是“口令!”……“特別口令!”的叫唱,把那嚴肅的氣象弄得更加嚴肅。
在車站附近的一條側街上,替我扛著一口小皮箱和一卷被條的我的大勤務兵,突然把擔子放下,當街向著我跪了下來,流著眼淚,向我叩頭。
我們都吃了一驚,問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他哭著把意思說出了:“請饒恕我吧,我家裏還有一位八十歲的老母親!”
這位勤務兵是湖北人,他是從武漢跟著我來的,看起來很雄壯,沒有想出才這樣膽小。他自然以為我們是上殺場,要他的命了。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隻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
這有什麽辦法呢?隻好請他回去,我便把被卷也送了他,把小皮箱接過手來自己提。
五
車站上的人是很值得感謝的,尤其是鐵路工友。
火車的交通已經停止了,據說在塗家埠以南有一道鐵橋被炸斷了,火車頭留在九江的也隻有兩個,其它的都在南昌被扣留了。要去,就隻好乘手搖車,但保不定能夠到達。
車站上的人叫我們不要去,認為很危險。他們又說,外邊還有這樣的風聲,說不定南昌那邊還要打過來。
但我們堅決要去,請他們準備手搖車。他們答應了。北伐期中,鐵路工友是有很好的組織的,他們知道了我們的來歷,尤其自告奮勇,願意把我們送到南昌去。
手搖車是一種正方形的木板車,下麵四個滾子放在鐵軌上,上麵橫置著一把固定的有靠背的長椅,可以並坐三兩個人。搖車的人站在椅背後,搖著兩邊的發動機,車子便自然滾動起來。
我們連人帶行李占了兩架手搖車,我和一氓和他的小勤務兵占一架,翰笙和龔彬占一架,每架兩位工友替我們搖,搖起來的速度,似乎和火車的速度相差得並不怎麽大。
是漆黑的夜,沒有月,也沒有星。除掉到了車站,站上的電燈顯得分外輝煌之外,沿途隻於黑影森嚴中偶爾露出一些農家的燈火而已。那是情意深厚的燈火,好像是親人的眼睛。沿途都有哨兵站崗,走不好遠便有“口令!”“特別口令!”的吶喊,在這之中還可以聽出扳機柄的聲音。
工友們很賣力。他們是輪流換班的,搖得二三十分鍾光景便要換班一次。那樣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在車站上,車上的人把車停著,隻要向暗中一呼喚,便有回應的聲音,接著便有人提起燈來換班。一聽了我們的來歷,新來的人又勇氣百倍地接著把我們搖向前去。我們在路上換了好幾班。在夜深應該睡覺的時候,要工友們起來作分外的服務,但卻不曾聽見他們出過一次怨言。真是值得感謝的事啊!我們是南麵而坐的,真好像是南麵王一樣!
我們不斷地劈進柔和的夜空中,劈出浩蕩的長風來,感受著萬斛的涼味。
六
到了德安車站,已經是半夜過後將近一點鍾的時候了。
月台上,橫七豎八地堆積著一些貨物的包箱,有一排人光景在那兒守衛。
雖然叫了口令,把口令也應對上來了,但士兵們一定要我們停車,不準我們過去。
一位短小精幹的人來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廣東人,哨兵向他敬禮,稱呼他是排長。
我對他說:“我是黨代表,受了總指揮的囑託,有重要的使命要趕到南昌去。”
那人用多少已經官話化了的廣東話,鐵麵無情地回答說:“唔得!就係總指揮自己來,也唔得過!一定要有營長命令先至得!”
“營長是不是在車站上?”
“唔在,在德安城裏!”
“今晚好不好去通知他?”
“唔得!聽晨我同呢一道見渠去。”
真不愧是“鐵軍”的少校,斬釘切鐵地說了這幾句話,他又各自回車站裏去了。
士兵裏麵也有些是四川口音的,其中有一位帶著同情安慰的意思說,這德安是最後一道防線啦,不是輕易可以通過的。前麵十裏路光景,還有一個尖兵站,這兒就算通過了,那兒你也通不過。
“你們的營長姓什麽?”
“姓張,張總指揮的張。”
糟糕!這一張比那一張更難說話,我開始有點疑心了。我疑心的是張發奎在玩花頭,當麵做人情,背地裏擺這一關來讓我們不能過。
但是有什麽辦法呢?過不了的,的確就是張總指揮自己來也怕過不了。我們便決計在車站上過夜了。
搖車的工友們是有朋友的,他們要我們跟著他們去找一個宿處,我們謝卻了。四個人加上一個小勤務兵,就坐在那手搖車上,睡了一個半夜。
七
德安城離車站還有五六裏路光景,那是在鐵路東麵。第二天清早,在八點鍾左右,我們算得到那位廣東排長的許可,讓小勤務兵在站上看守行李,我們四個人進城去見營長。他自己並沒有陪伴我們,而是派了兩位士兵荷著槍,上著刺刀,把我們送去的。我相信,他一定和營長通過電話,而得到營長的許可,叫他那樣做的。照官製,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一個營長就勞他的尊駕,親自到車站上來迎接迎接,論理也還應該。不過在這樣內部起分化時的黨代表,事實就等於“共產黨的代表”,派兩位武裝的兵士來護送,倒是最合格了。
他說,“要到南昌去,至遲今晚上就要動身。我們回頭就要下戒嚴令,今晚上的口令和特別口令可以照發,明天就不能保險了。”
還有,也是他說的,要到南昌去,最希望為他傳達一點意見:
“第一,我希望他們盡速退出南昌,因為我的部隊也要到南昌去,免致發生衝突。
“第二,我聽說他們要回廣東,我希望他們走東江,不要走贛南,因為我的部隊要走贛南回廣東,免致發生衝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們彼此不相幹犯,我希望革命委員會以後不要再用我張發奎的名義,做傀儡我不來。
“第四,我對政工人員一律以禮遣散,希望他們不要傷負了我的人。”
這些話我請他筆記下來,他很勉強地用鉛筆來在隨便一張紙頭上寫出了,但不肯簽名。不過,盡管不簽名,盡管用鉛筆,這總算是他自己的親筆文件了。
四
就和毀壞一個器皿是很容易的一樣,解散一個組織當然也是很容易的。沒有費上半天工夫,整個方麵軍政治部和留在九江的一切政工人員都一律遣散了。但隻剩下四個人決定在當晚一同趕到南昌去。
這四個人是誰呢?便是李一氓、陽翰笙、梅龔彬和我。一氓是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秘書,翰笙和龔彬是屬於四軍和十一軍的軍政治部的,職分我記不清楚了。我們是在下午六點鍾的時候聚齊。此外還帶了兩位勤務兵:一位是一氓的小勤務兵,另一位是我的大勤務兵。這兩位勤務兵的姓名,我也記不清楚了。
戒嚴令是很嚴厲的,六點過後街上已經很少行人,車輛不用說更不能通行了。街頭隔不幾十步便有哨兵站崗,槍頭戴上刺刀,如臨大敵。我們依然是穿著軍服的,在天光還不十分暗淡的時候,當然可以通行無阻。
那天是特別陰晦的一天,等我們快要走到火車站的時候,天色已經朦朧下來了。於是“口令!”……“特別口令!”的叫唱,把那嚴肅的氣象弄得更加嚴肅。
在車站附近的一條側街上,替我扛著一口小皮箱和一卷被條的我的大勤務兵,突然把擔子放下,當街向著我跪了下來,流著眼淚,向我叩頭。
我們都吃了一驚,問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他哭著把意思說出了:“請饒恕我吧,我家裏還有一位八十歲的老母親!”
這位勤務兵是湖北人,他是從武漢跟著我來的,看起來很雄壯,沒有想出才這樣膽小。他自然以為我們是上殺場,要他的命了。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隻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
這有什麽辦法呢?隻好請他回去,我便把被卷也送了他,把小皮箱接過手來自己提。
五
車站上的人是很值得感謝的,尤其是鐵路工友。
火車的交通已經停止了,據說在塗家埠以南有一道鐵橋被炸斷了,火車頭留在九江的也隻有兩個,其它的都在南昌被扣留了。要去,就隻好乘手搖車,但保不定能夠到達。
車站上的人叫我們不要去,認為很危險。他們又說,外邊還有這樣的風聲,說不定南昌那邊還要打過來。
但我們堅決要去,請他們準備手搖車。他們答應了。北伐期中,鐵路工友是有很好的組織的,他們知道了我們的來歷,尤其自告奮勇,願意把我們送到南昌去。
手搖車是一種正方形的木板車,下麵四個滾子放在鐵軌上,上麵橫置著一把固定的有靠背的長椅,可以並坐三兩個人。搖車的人站在椅背後,搖著兩邊的發動機,車子便自然滾動起來。
我們連人帶行李占了兩架手搖車,我和一氓和他的小勤務兵占一架,翰笙和龔彬占一架,每架兩位工友替我們搖,搖起來的速度,似乎和火車的速度相差得並不怎麽大。
是漆黑的夜,沒有月,也沒有星。除掉到了車站,站上的電燈顯得分外輝煌之外,沿途隻於黑影森嚴中偶爾露出一些農家的燈火而已。那是情意深厚的燈火,好像是親人的眼睛。沿途都有哨兵站崗,走不好遠便有“口令!”“特別口令!”的吶喊,在這之中還可以聽出扳機柄的聲音。
工友們很賣力。他們是輪流換班的,搖得二三十分鍾光景便要換班一次。那樣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在車站上,車上的人把車停著,隻要向暗中一呼喚,便有回應的聲音,接著便有人提起燈來換班。一聽了我們的來歷,新來的人又勇氣百倍地接著把我們搖向前去。我們在路上換了好幾班。在夜深應該睡覺的時候,要工友們起來作分外的服務,但卻不曾聽見他們出過一次怨言。真是值得感謝的事啊!我們是南麵而坐的,真好像是南麵王一樣!
我們不斷地劈進柔和的夜空中,劈出浩蕩的長風來,感受著萬斛的涼味。
六
到了德安車站,已經是半夜過後將近一點鍾的時候了。
月台上,橫七豎八地堆積著一些貨物的包箱,有一排人光景在那兒守衛。
雖然叫了口令,把口令也應對上來了,但士兵們一定要我們停車,不準我們過去。
一位短小精幹的人來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廣東人,哨兵向他敬禮,稱呼他是排長。
我對他說:“我是黨代表,受了總指揮的囑託,有重要的使命要趕到南昌去。”
那人用多少已經官話化了的廣東話,鐵麵無情地回答說:“唔得!就係總指揮自己來,也唔得過!一定要有營長命令先至得!”
“營長是不是在車站上?”
“唔在,在德安城裏!”
“今晚好不好去通知他?”
“唔得!聽晨我同呢一道見渠去。”
真不愧是“鐵軍”的少校,斬釘切鐵地說了這幾句話,他又各自回車站裏去了。
士兵裏麵也有些是四川口音的,其中有一位帶著同情安慰的意思說,這德安是最後一道防線啦,不是輕易可以通過的。前麵十裏路光景,還有一個尖兵站,這兒就算通過了,那兒你也通不過。
“你們的營長姓什麽?”
“姓張,張總指揮的張。”
糟糕!這一張比那一張更難說話,我開始有點疑心了。我疑心的是張發奎在玩花頭,當麵做人情,背地裏擺這一關來讓我們不能過。
但是有什麽辦法呢?過不了的,的確就是張總指揮自己來也怕過不了。我們便決計在車站上過夜了。
搖車的工友們是有朋友的,他們要我們跟著他們去找一個宿處,我們謝卻了。四個人加上一個小勤務兵,就坐在那手搖車上,睡了一個半夜。
七
德安城離車站還有五六裏路光景,那是在鐵路東麵。第二天清早,在八點鍾左右,我們算得到那位廣東排長的許可,讓小勤務兵在站上看守行李,我們四個人進城去見營長。他自己並沒有陪伴我們,而是派了兩位士兵荷著槍,上著刺刀,把我們送去的。我相信,他一定和營長通過電話,而得到營長的許可,叫他那樣做的。照官製,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一個營長就勞他的尊駕,親自到車站上來迎接迎接,論理也還應該。不過在這樣內部起分化時的黨代表,事實就等於“共產黨的代表”,派兩位武裝的兵士來護送,倒是最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