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與動作配合
符咒術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隻是頂禮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憑藉一定的手段去積極地影響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時,往往要採取一定的動作來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對象上,這就是所謂的”咒動“。咒動包括禹步、掐訣、吐唾液、搖頭晃腦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時的一種特殊步伐,傳說大禹治水時”屆南海之濱,見馬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按胡先生在書中的解釋,此句中的“白虎”為道教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類代號,下文中的“白虎”之義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釵和刀刺虎也。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並不複雜,如葛洪《抱樸子內篇》記載的禹步步法為:
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一丈二尺,後有九跡。或者是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
到了後來,禹步的形式越來越複雜,不僅步伐有種種講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動咒語,存想各種神祗隨步而來,或存想自己足踏星鬥,麵謁神靈,求神禳災祛禍,保佑平安。《抱樸子內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跡”的禹步法。是進一步複雜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畫符施符。
掐訣是施用符咒時應加以配合的一種手勢。其作用是可通真製邪。《太清玉冊》說:“捏(也即掐——引者)訣者,所以通真製邪,役將治事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宮、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這就是說,不同的掐訣手勢,在不同的符咒術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這種手勢。其法為以小指從第四指背過,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紋,二、四指伸直。它象徵著握有紫微大印,據說此印可以“指揮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將”來降伏惡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後先攏第四指、小指從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壓中指,曲轉大指頭壓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壇前或立獄焚邪,多用於驅邪壓煞。
與念咒相配合的動作中有一種被稱之為“按山源”的非掐訣手勢值得一提。這是一種念某些咒語時須配合做的動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壓按鼻端下、兩鼻孔之間處。古人認為此動作有驅邪鎮鬼的作用。《雲笈七籤》卷四六《秘要訣法#8226;遏邪大祝第九》就談到:“……又叩齒三通,乃開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則鬼井閉門……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靈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氣,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爾,故吉凶兆焉。”
三 與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僅要與“氣”與動作配合,還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憑依。比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往往在刀劍上刻上或寫上咒語,或是麵對刀劍念咒燒符畫符,認為隻有這樣刀劍才會具有鎮妖避邪的力量。此時的刀劍已相當於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時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點,更突出地體現在詛咒厭勝上。詛咒厭勝的巫術原理是交感巫術(感應律)和模仿巫術(象徵律)。交感巫術認為,類似物可以治病,如紅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黃色的植物可以治黃疸病等。又認為人體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與全身發生感應作用,脫離人體的頭髮、指甲等,隻要巫師施以詛咒術,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術認為,將某人接觸過的東西施之以詛咒術,就可以作用於此人。或將一木偶象徵某人,用針戳此木偶,就等於殺傷了此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那位年輕傭人所用的就是此術,隻不過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寫馬道婆向趙姨娘要了張紙,拿剪子鉸了兩個紙人兒,遞與趙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寫在上麵;又找了一張藍紙鉸了五個青麵;並在一處,拿針釘了。叫趙姨娘將兩個紙人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說她隻在家裏作法,自有效驗。這裏所用的偶則是紙偶。
詛咒配以咒物之術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過去在發生械鬥時,為咒死敵方,要從敵方的房頭上偷一把茅草回來進行詛咒。傣族過去為咒死對方,則從對方偷取腳印、頭髮或衣服碎片並剪一紙人一起進行詛咒後,放在對方竹樓下,或偷對方的指甲並剪紙人用鐵釘釘上。彝族過去咒人時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認為是把敵人砍碎。或將一把草和一隻雞捆在一起,巫師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雞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經”,詛咒被咒之人像雞一樣死去。念完經後,由家人把雞打死,煮熟食之。然後由巫師紮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種禁忌
符咒術的施行,不像宗教中的求神、求佛,隻是頂禮膜拜,或以香火供祭就可,而要憑藉一定的手段去積極地影響外界。正因如此,在施用符咒時,往往要採取一定的動作來配合符咒使之作用到被施用了符咒的對象上,這就是所謂的”咒動“。咒動包括禹步、掐訣、吐唾液、搖頭晃腦等。
禹步是道士作法時的一種特殊步伐,傳說大禹治水時”屆南海之濱,見馬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按胡先生在書中的解釋,此句中的“白虎”為道教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類代號,下文中的“白虎”之義同,指方位而言,非真以釵和刀刺虎也。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末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最初的禹步並不複雜,如葛洪《抱樸子內篇》記載的禹步步法為:
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一丈二尺,後有九跡。或者是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
到了後來,禹步的形式越來越複雜,不僅步伐有種種講究,而且要不停地念動咒語,存想各種神祗隨步而來,或存想自己足踏星鬥,麵謁神靈,求神禳災祛禍,保佑平安。《抱樸子內篇》所提到的“三步九跡”的禹步法。是進一步複雜化了的禹步形式。走禹步本身似乎就是在畫符施符。
掐訣是施用符咒時應加以配合的一種手勢。其作用是可通真製邪。《太清玉冊》說:“捏(也即掐——引者)訣者,所以通真製邪,役將治事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按十二辰分出:八卦、七星、九宮、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這就是說,不同的掐訣手勢,在不同的符咒術中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召神要用紫微印這種手勢。其法為以小指從第四指背過,用中指勾住,大指掐第四指第三節,中指掐掌心橫紋,二、四指伸直。它象徵著握有紫微大印,據說此印可以“指揮一切鬼神及召三十六將”來降伏惡鬼。又如拘邪指:左手指平伸,然後先攏第四指、小指從四指背入中指,勾掐掌心,大指壓中指,曲轉大指頭壓定二指。其作用是拘妖邪至壇前或立獄焚邪,多用於驅邪壓煞。
與念咒相配合的動作中有一種被稱之為“按山源”的非掐訣手勢值得一提。這是一種念某些咒語時須配合做的動作之一。方法是以手指壓按鼻端下、兩鼻孔之間處。古人認為此動作有驅邪鎮鬼的作用。《雲笈七籤》卷四六《秘要訣法#8226;遏邪大祝第九》就談到:“……又叩齒三通,乃開目。徐去左手按山源則鬼井閉門……鼻下山源,是我一身之靈津,真邪之通府。背真者所以生邪氣,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爾,故吉凶兆焉。”
三 與咒物配合
施用符咒不僅要與“氣”與動作配合,還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使施用的符咒有所憑依。比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往往在刀劍上刻上或寫上咒語,或是麵對刀劍念咒燒符畫符,認為隻有這樣刀劍才會具有鎮妖避邪的力量。此時的刀劍已相當於符咒本身。
施用符咒時要配合以一定的物品的特點,更突出地體現在詛咒厭勝上。詛咒厭勝的巫術原理是交感巫術(感應律)和模仿巫術(象徵律)。交感巫術認為,類似物可以治病,如紅色的植物可以治血疾,黃色的植物可以治黃疸病等。又認為人體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與全身發生感應作用,脫離人體的頭髮、指甲等,隻要巫師施以詛咒術,都可以使人中邪、得病,甚至死亡。模仿巫術認為,將某人接觸過的東西施之以詛咒術,就可以作用於此人。或將一木偶象徵某人,用針戳此木偶,就等於殺傷了此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那位年輕傭人所用的就是此術,隻不過他所用的偶像是布偶而非木偶。《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寫馬道婆向趙姨娘要了張紙,拿剪子鉸了兩個紙人兒,遞與趙姨娘,教把他二人的年庚寫在上麵;又找了一張藍紙鉸了五個青麵;並在一處,拿針釘了。叫趙姨娘將兩個紙人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說她隻在家裏作法,自有效驗。這裏所用的偶則是紙偶。
詛咒配以咒物之術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在一些少數民族中也盛行。例如,佤族過去在發生械鬥時,為咒死敵方,要從敵方的房頭上偷一把茅草回來進行詛咒。傣族過去為咒死對方,則從對方偷取腳印、頭髮或衣服碎片並剪一紙人一起進行詛咒後,放在對方竹樓下,或偷對方的指甲並剪紙人用鐵釘釘上。彝族過去咒人時用一草人代替,用刀把草人砍碎,便認為是把敵人砍碎。或將一把草和一隻雞捆在一起,巫師把和草捆在一起的雞拿在手中,口念“咒人經”,詛咒被咒之人像雞一樣死去。念完經後,由家人把雞打死,煮熟食之。然後由巫師紮一萆人用刀砍碎,以示砍死了被咒之人。
四、各種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