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青磚灰瓦、漆紅門柱的店麵吸引住了穆春江的目光,店麵的建築造型古典素樸,別有韻味:門前一高台,三級石梯而上,高半米有餘,屋齊台而建,簷伸展而下,門前一米範圍內均可遮避雨水、驕陽,四根漆紅圓形粗柱,立於戶外台上,高撐起頂簷,一扇仿古對開格柵門,黑漆、白玻、紫銅扣環,大門兩側懸一副燙金對聯(究竟是不是對聯穆春江也吃不準,反正懸掛的位置象),上聯是:九秋風露越窯開,下聯是:奪得千峰翠色來,牌匾上橫書三個大字:古韻齋。
穆春江在這家古玩店門口駐足觀望了一會,又四下查看了一下街麵,並沒有自己最想見到的吳俊五短身材的影子,於是他邁步踏入了古韻齋。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古韻清風(二)
古韻齋店堂內的裝修風格和布局如同其門臉一樣頗具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家具、貨架,內外屋間半圓鏤空月亮門,整個店堂的每一處創意、每一個細節,無不體現出店主古韻清風般超脫凡世的高雅品味。
穆春江轉了一圈不同貨架上的文房四寶、古籍字畫,最後在一排陶瓷瓶罐前停下了腳步。
他順手拿起了一個彩繪瓷瓶,覺得很是與眾不同,尋常的瓷器亮麗光澤,圖案栩栩如生,而手中這個瓷瓶竟是烏裏巴塗,挺好的花鳥圖案,可是邊緣的色澤竟如同被水浸泡過的紙張一般,折皺間露出水痕。穆春江很是奇怪,為什麽要把圖案設計成這個樣子?抽象派藝術作品?不能夠啊!按說這個瓷瓶也應該是件古董,有些年頭,難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欣賞抽象派藝術?莫非——,抽象派藝術起源於中國……
正胡思亂想著,一位長須長者“飄”到了穆春江的身後,由於步履過於輕盈,如同一陣風一般,飄然而止,沒有留下絲毫聲響。
“年輕人!看出了點什麽?”長者聲音宏亮的說道。
穆春江被嚇得一哆嗦,手中的瓷瓶險些掉到地上,驚得他一身冷汗,原本身後空無一人,冷不丁的突然一個宏亮的聲音在半空中響起,不被嚇一跳才怪呢。穆春江抓緊了手中的瓷瓶,轉過身,望見長者的第一眼,心裏就驚呼出三個字“美髯公!”,隨後不無遺憾的想道:“就是他媽的老點兒!”
就見長者銀須飄然,足有一尺多長,圓盤大臉,粗眉環眼,鼻正口闊,白髮蒼蒼,著一身絲綢對襟中式外衣,寬鬆肥大,袖口處翻起一寸多長的白邊,舉止間頗有一種兩袖清風之感,白髮與白須上下呼應,渾然一體,頗有世外仙人之風韻……
穆春江一見長者,隨即理解了牌匾上“古韻”齋的含義,長者雖生在今世,卻似古人復現,眉宇中、鬚髮間無不透露出古人的曠世情懷,如清風般瀟灑飄逸。穆春江斷定,這位一定就是這間店鋪的老闆,不對,叫老闆俗了,應該叫掌櫃的才對!(也挺俗的)
“我是覺得這個瓶子挺特別的,為什麽挺好的圖案非弄個汙塗的邊兒出來?這樣的東西誰還會買?”見長者盯著自己,穆春江提出了自己的疑義。
“哈哈哈哈!”長者破聲大笑,又嚇了穆春江一跳,不過這次早有防範,瓷瓶被抓得緊緊的,不會出現任何閃失,他在心裏罵道:老丫的!笑也不好好笑!跟他媽京劇裏的老生似的!剛進來沒五分鍾就給嚇了兩跳,難怪這店麵裏冷冷清清,合著都是給嚇跑了……
笑罷,長者從穆春江的手裏取回了瓷瓶,愛不釋手般的在手中轉動著,邊轉邊說道:“年輕人,我看你進了古韻齋拿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這個瓷瓶,我還以為你對它有所了解,看來,你也是一個外行啊!”
穆春江一聽,心裏老大的不願意,自己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老闆,沒說兩句話就開始奚落客人“外行”,人家做生意都是上趕著誇獎客人懂行,讓客人心裏舒坦,而且最喜歡外行,好騙,這個白鬍子老頭倒好,上來就先羞辱客人一番,這樣誰還會買他的東西?有個性的人自己見得多了,可是沒見過這麽大歲數還這麽有個性的!有點意思!
這麽一想,穆春江不僅沒有惱火、立刻就離開店鋪,相反卻勾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還真想聽聽這個看似殘品的瓷瓶究竟有什麽來頭,看看白鬍子老頭自己究竟是不是個行家。
於是他樂了,看了眼瓷瓶又看了眼白鬍子老頭,“大爺!我還真是個外行!要不——,您給我講講這個瓶子的來歷,我也學習學習,要不我永遠都是外行!”
長者點了點頭,“真想聽?”
“可不真想聽嘛!您就別抻著我了,我也是一急脾氣,您今兒要是不說,我回家飯都得吃不香,覺都得睡不著!”穆春江貧貧叨叨的說著,長者被眼前這個不認生的小夥子給逗樂了,於是說道:“那好吧!我就講給你聽聽!來,裏邊請!”
穆春江跟著老者進了月亮門,坐在一張寬大八仙桌旁的“官帽椅”上,老者給他斟上了一杯上好的綠茶。穆春江坐的位置正好能透過玻璃窗看到外麵的街麵,來來往往的行人悉數過目,他心裏想道:這買賣不錯嘛,既可以起到監視街麵的目的,又可以聽聽故事,還有上好的茶葉喝,好差事!
老者抿了口茶,捋了捋美髯,愛慕的望著擺放在八仙桌中央的瓷瓶,然後娓娓道來:
“小夥子,先聽我給你講講有關燒製瓷器的知識。製瓷工藝是在製陶工藝的基礎上發明的,瓷器和陶器的燒製過程非常相似,但是瓷器與陶器卻存在著本質區別,瓷器的坯料是高嶺土、正長石和石英混和而成,胎表還要施一層有玻璃質的釉,然後在12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成品質地堅硬、吸水率極低、敲擊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而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溫釉,焙燒的溫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間,少數陶器可達到1000度,陶器的質地不如瓷器堅硬,吸水性比較強,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不清脆。這段就先講到這裏,以後有時間了我再專題給你講,下麵我再給你簡單的講講有關瓷器的歷史。中國製造瓷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從考古發現來看,商周遺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多種多樣,有甕、罐、瓶、尊、碗、豆等等,它們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商周之後,青瓷工藝逐步發展,到了唐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你進門的時候看見門兩側的字了嗎?”
穆春江在這家古玩店門口駐足觀望了一會,又四下查看了一下街麵,並沒有自己最想見到的吳俊五短身材的影子,於是他邁步踏入了古韻齋。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古韻清風(二)
古韻齋店堂內的裝修風格和布局如同其門臉一樣頗具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家具、貨架,內外屋間半圓鏤空月亮門,整個店堂的每一處創意、每一個細節,無不體現出店主古韻清風般超脫凡世的高雅品味。
穆春江轉了一圈不同貨架上的文房四寶、古籍字畫,最後在一排陶瓷瓶罐前停下了腳步。
他順手拿起了一個彩繪瓷瓶,覺得很是與眾不同,尋常的瓷器亮麗光澤,圖案栩栩如生,而手中這個瓷瓶竟是烏裏巴塗,挺好的花鳥圖案,可是邊緣的色澤竟如同被水浸泡過的紙張一般,折皺間露出水痕。穆春江很是奇怪,為什麽要把圖案設計成這個樣子?抽象派藝術作品?不能夠啊!按說這個瓷瓶也應該是件古董,有些年頭,難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欣賞抽象派藝術?莫非——,抽象派藝術起源於中國……
正胡思亂想著,一位長須長者“飄”到了穆春江的身後,由於步履過於輕盈,如同一陣風一般,飄然而止,沒有留下絲毫聲響。
“年輕人!看出了點什麽?”長者聲音宏亮的說道。
穆春江被嚇得一哆嗦,手中的瓷瓶險些掉到地上,驚得他一身冷汗,原本身後空無一人,冷不丁的突然一個宏亮的聲音在半空中響起,不被嚇一跳才怪呢。穆春江抓緊了手中的瓷瓶,轉過身,望見長者的第一眼,心裏就驚呼出三個字“美髯公!”,隨後不無遺憾的想道:“就是他媽的老點兒!”
就見長者銀須飄然,足有一尺多長,圓盤大臉,粗眉環眼,鼻正口闊,白髮蒼蒼,著一身絲綢對襟中式外衣,寬鬆肥大,袖口處翻起一寸多長的白邊,舉止間頗有一種兩袖清風之感,白髮與白須上下呼應,渾然一體,頗有世外仙人之風韻……
穆春江一見長者,隨即理解了牌匾上“古韻”齋的含義,長者雖生在今世,卻似古人復現,眉宇中、鬚髮間無不透露出古人的曠世情懷,如清風般瀟灑飄逸。穆春江斷定,這位一定就是這間店鋪的老闆,不對,叫老闆俗了,應該叫掌櫃的才對!(也挺俗的)
“我是覺得這個瓶子挺特別的,為什麽挺好的圖案非弄個汙塗的邊兒出來?這樣的東西誰還會買?”見長者盯著自己,穆春江提出了自己的疑義。
“哈哈哈哈!”長者破聲大笑,又嚇了穆春江一跳,不過這次早有防範,瓷瓶被抓得緊緊的,不會出現任何閃失,他在心裏罵道:老丫的!笑也不好好笑!跟他媽京劇裏的老生似的!剛進來沒五分鍾就給嚇了兩跳,難怪這店麵裏冷冷清清,合著都是給嚇跑了……
笑罷,長者從穆春江的手裏取回了瓷瓶,愛不釋手般的在手中轉動著,邊轉邊說道:“年輕人,我看你進了古韻齋拿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這個瓷瓶,我還以為你對它有所了解,看來,你也是一個外行啊!”
穆春江一聽,心裏老大的不願意,自己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老闆,沒說兩句話就開始奚落客人“外行”,人家做生意都是上趕著誇獎客人懂行,讓客人心裏舒坦,而且最喜歡外行,好騙,這個白鬍子老頭倒好,上來就先羞辱客人一番,這樣誰還會買他的東西?有個性的人自己見得多了,可是沒見過這麽大歲數還這麽有個性的!有點意思!
這麽一想,穆春江不僅沒有惱火、立刻就離開店鋪,相反卻勾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還真想聽聽這個看似殘品的瓷瓶究竟有什麽來頭,看看白鬍子老頭自己究竟是不是個行家。
於是他樂了,看了眼瓷瓶又看了眼白鬍子老頭,“大爺!我還真是個外行!要不——,您給我講講這個瓶子的來歷,我也學習學習,要不我永遠都是外行!”
長者點了點頭,“真想聽?”
“可不真想聽嘛!您就別抻著我了,我也是一急脾氣,您今兒要是不說,我回家飯都得吃不香,覺都得睡不著!”穆春江貧貧叨叨的說著,長者被眼前這個不認生的小夥子給逗樂了,於是說道:“那好吧!我就講給你聽聽!來,裏邊請!”
穆春江跟著老者進了月亮門,坐在一張寬大八仙桌旁的“官帽椅”上,老者給他斟上了一杯上好的綠茶。穆春江坐的位置正好能透過玻璃窗看到外麵的街麵,來來往往的行人悉數過目,他心裏想道:這買賣不錯嘛,既可以起到監視街麵的目的,又可以聽聽故事,還有上好的茶葉喝,好差事!
老者抿了口茶,捋了捋美髯,愛慕的望著擺放在八仙桌中央的瓷瓶,然後娓娓道來:
“小夥子,先聽我給你講講有關燒製瓷器的知識。製瓷工藝是在製陶工藝的基礎上發明的,瓷器和陶器的燒製過程非常相似,但是瓷器與陶器卻存在著本質區別,瓷器的坯料是高嶺土、正長石和石英混和而成,胎表還要施一層有玻璃質的釉,然後在12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成品質地堅硬、吸水率極低、敲擊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而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溫釉,焙燒的溫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間,少數陶器可達到1000度,陶器的質地不如瓷器堅硬,吸水性比較強,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不清脆。這段就先講到這裏,以後有時間了我再專題給你講,下麵我再給你簡單的講講有關瓷器的歷史。中國製造瓷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從考古發現來看,商周遺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多種多樣,有甕、罐、瓶、尊、碗、豆等等,它們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商周之後,青瓷工藝逐步發展,到了唐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你進門的時候看見門兩側的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