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筵官離去未幾,朱由校忽向魏忠賢發問,言辭間透露著緊迫:“魏忠賢,你等審馮三元及那顧姓之人,進展如何?”
“稟皇上,馮、顧二人已招,指王安門客汪文言賄之,令其構陷熊廷弼。”
魏忠賢恭敬回稟。
“汪文言已落錦衣衛之手,賄銀亦從馮、顧家搜出。”
“然汪文言堅如磐石,僅稱賄金乃家財,拒不吐露來源及構陷熊廷弼之因。”
“王安門客,汪文言?”
朱由校眸光一凝,似有所思。
他心中明鏡,汪文言與黃尊素並稱東林智囊,乃明末政壇之巨擘,不容小覷。
“既汪文言樂於與宮闈中人周旋,便賜其入宮之‘殊榮’,做你義子吧。”
朱由校語帶諷刺,對宦官與外臣勾結深惡痛絕。
魏忠賢聞言,驚愕之餘,隻得應承:“奴婢領旨。”
臨行之際,朱由校似憶起什麽,又補一句:“且慢,莫讓他輕易殞命,此人尚有用處。”
“奴婢遵旨。”魏忠賢連忙應諾,心中卻五味雜陳。
朱由校步入寶泉局,此處實為趙晗工匠所居之舊衙旁舍。
他揮手免禮,凝視著新鑄銀幣,心中感慨萬千。
鑄幣之道,乃國之大計,非精美不足以流通。蟎清光緒之銀幣,雖銀量足,卻因粗製濫造,不敵西班牙鷹洋之精美防偽。
朱由校手中銀幣,重一兩,含銀八七,仿袁大頭之比例,既顯誠意,又利防偽。
其上麥穗圖案,細節之處暗藏防偽之妙,背麵更書“天啟銀寶”、“平厘九錢”,九十六道花棱環繞,防剪邊之術也。
然此幣色澤暗淡,乃因沿用古法翻砂鑄造,非後世之壓製技藝所能及。
朱由校眉頭緊鎖,深知需革新鑄法。
返禦書房,他揮毫潑墨,記錄下記憶中的壓製流程。
而此刻,北紅門外,十一名官員長跪不起,姚宗文與劉國縉相視苦笑。
“劉兄,吾膝將廢。”姚宗文汗如雨下,目光轉向閉目養神的劉國縉。
“寫吧。”劉國縉猛然睜眼,對一旁打盹的錦衣校尉道,“取紙筆來,吾等上書請罪。”
一時之間,請罪書紛至遝來,內容各異,卻無一涉及逼宮之事。朱由校閱後,嘴角微揚,將一疊罪狀交予魏忠賢:“全部押送刑部。”
“奴婢遵旨。”
魏忠賢心中暗讚皇上智計,對這群文官的命運唏噓不已。
小皇帝略施懲戒,未施酷刑亦不妄殺,僅令眾人門外長跪數日,便令其苦不堪言,從懇求回宮轉為主動赴南海子請罪。
魏忠賢,手握一遝請罪書,步履穩健邁向北紅門,沿途細閱,字字分明。
莫道其目不識丁,實則宮內學堂深造,雖年歲稍長,然學問尚存,隻是涉獵未廣,文化底蘊略顯淺薄。
其師,乃日後大學士沈淮,足見其起點非凡。
方才將壓幣流程交付王末轉趙晗之手,忽見劉時敏攜奏章疾步入內,急報:“皇上,禮部尚書孫如遊領銜,眾臣附和,請選秀女,速立皇後。”
言及“立後”,朱由校恍若初醒,方覺自己帝位之上,尚缺皇後之尊。
接過奏章,朱由校輕翻幾頁,皆是陰陽調和、內外平衡之陳詞濫調,無甚新意。
他手持奏本,目光遠眺操練軍士,心中盤算:皇後之選,豈能循規蹈矩?
古人雲:“娶妻娶德,納妾納色。”
那麽,曆史上張嫣皇後,真能擔此“賢後”之名乎?答案顯然,崇禎周皇後猶有過之。
張皇後受其父張國紀影響,政見偏東林,此點不提也罷。
更令人玩味的是,天啟帝曾有廢後之意,原因何在?
穿越者朱由校深知,張嫣身世之謎,乃其一大軟肋。
《明史》載其端莊秀麗,然《明熹宗實錄》卻言其非張國紀親生,乃死囚孫二之女,此中曲折,撲朔迷離。
談及張、周二後,不得不提萬曆劉太妃。崇禎非篡位之人,此乃定論。
天啟大婚,一後兩妃,皆由劉太妃甄選。天啟病重,信王選妃亦循此例,實則暗含深意,乃為未來皇帝選後也。
滿朝文武默許此舉,皆因心知肚明。
朱由校猛然醒悟,自己竟忽視了曆史長河中的一股強大力量——女性。
明朝女性,看似默默無聞,實則作用非凡。
廢後之爭、太後幹政、宮闈秘辛,無一不彰顯其影響力。
天啟之死,疑點重重。落水、受驚、病情反複,終至腎衰竭狀。
是縱欲過度,還是另有隱情?
朱由校目光如炬,心中已有計較。
他提筆揮毫,於奏章上留下一語雙關之句:“麥未灌漿,何以充饑?”
隨即令侍從送回,明告群臣:選後之事,朕自有主張,爾等勿需置喙。
……………
\"陛下,三位義商已至禦前。\"
\"宣見。\"
\"微臣蕭庸、鄭拓、趙爽,叩拜天顏。\"
三人隨劉公公步入,即刻俯首,行以大禮,言辭間透著謙卑。
\"免禮平身。\"
朱由校輕啟朱唇,指尖在龍案上輕敲,沉吟片刻後言道。
\"憶往昔,神宗聖祖命徐光啟整軍經武,爾等三位慷慨解囊,資助軍需,實乃國家之幸。\"
\"陛下謬讚,實乃微臣等分內之事。\"
鄭拓身為三者之首,應聲而出,其餘二人目光交匯,皆是敬佩。
\"善哉!\"朱由校微微一笑,讚許之情溢於言表,\"如此義舉,大明之福。\"
言罷,輕抿香茗,繼續說道:\"賜座,上茶。\"
三人就座,神色略顯拘謹,目光緊鎖桌上茶盞,氣氛微妙。
\"趙卿,聞爾經營鐵業,鐵料源自何方?\"
\"稟陛下,微臣於山東置有礦場,鐵料皆出自本土。\"
\"山東之地,物產豐饒。\"朱由校聞言,微露興味,\"年產量幾何?\"
\"約二十萬斤之數。\"
\"二十萬斤,頗為可觀。\"朱由校指尖輕敲,心中暗自盤算。茶馬鹽鐵,曆朝皆重,然我大明,私營之風盛行,亦有其道。
思緒飄遠,憶及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為民生計,放寬冶鐵之禁,言''利在民則官亦安'',此等胸襟,令人歎服。
\"朕現有一事相托。\"
朱由校收回思緒,正色道,\"需鐵二萬斤,煤一萬斤,米一萬石,及冬衣萬套。卿等可應承?\"
三人麵麵相覷,心中暗自盤算。前番捐贈,不過小試牛刀,此番卻是傾囊而出。
\"陛下放心,微臣等自當盡力。\"
朱由校出示市價,三人迅速心算,確認無虞,方應允下來。
至於冬衣之議,鄭拓細算成本,朱由校則慷慨加價,既保其利,又顯皇恩浩蕩。
\"然,朕賜爾等顏麵,爾等亦需自重。若敢以次充好,欺君罔上,嚴懲不貸!\"
三人誠惶誠恐,連聲稱是。
\"劉時敏,取貢茶一斤,賞予三位義商。\"
三人受寵若驚,連連謝恩。
\"望卿等盡心竭力,事成之後,必有重賞。\"
三人誓表忠心,朱由校滿意頷首,茶畢送客。
望著三人離去的背影,朱由校心中暗誓,必當振興官營經濟,以固國本,強我大明。
“稟皇上,馮、顧二人已招,指王安門客汪文言賄之,令其構陷熊廷弼。”
魏忠賢恭敬回稟。
“汪文言已落錦衣衛之手,賄銀亦從馮、顧家搜出。”
“然汪文言堅如磐石,僅稱賄金乃家財,拒不吐露來源及構陷熊廷弼之因。”
“王安門客,汪文言?”
朱由校眸光一凝,似有所思。
他心中明鏡,汪文言與黃尊素並稱東林智囊,乃明末政壇之巨擘,不容小覷。
“既汪文言樂於與宮闈中人周旋,便賜其入宮之‘殊榮’,做你義子吧。”
朱由校語帶諷刺,對宦官與外臣勾結深惡痛絕。
魏忠賢聞言,驚愕之餘,隻得應承:“奴婢領旨。”
臨行之際,朱由校似憶起什麽,又補一句:“且慢,莫讓他輕易殞命,此人尚有用處。”
“奴婢遵旨。”魏忠賢連忙應諾,心中卻五味雜陳。
朱由校步入寶泉局,此處實為趙晗工匠所居之舊衙旁舍。
他揮手免禮,凝視著新鑄銀幣,心中感慨萬千。
鑄幣之道,乃國之大計,非精美不足以流通。蟎清光緒之銀幣,雖銀量足,卻因粗製濫造,不敵西班牙鷹洋之精美防偽。
朱由校手中銀幣,重一兩,含銀八七,仿袁大頭之比例,既顯誠意,又利防偽。
其上麥穗圖案,細節之處暗藏防偽之妙,背麵更書“天啟銀寶”、“平厘九錢”,九十六道花棱環繞,防剪邊之術也。
然此幣色澤暗淡,乃因沿用古法翻砂鑄造,非後世之壓製技藝所能及。
朱由校眉頭緊鎖,深知需革新鑄法。
返禦書房,他揮毫潑墨,記錄下記憶中的壓製流程。
而此刻,北紅門外,十一名官員長跪不起,姚宗文與劉國縉相視苦笑。
“劉兄,吾膝將廢。”姚宗文汗如雨下,目光轉向閉目養神的劉國縉。
“寫吧。”劉國縉猛然睜眼,對一旁打盹的錦衣校尉道,“取紙筆來,吾等上書請罪。”
一時之間,請罪書紛至遝來,內容各異,卻無一涉及逼宮之事。朱由校閱後,嘴角微揚,將一疊罪狀交予魏忠賢:“全部押送刑部。”
“奴婢遵旨。”
魏忠賢心中暗讚皇上智計,對這群文官的命運唏噓不已。
小皇帝略施懲戒,未施酷刑亦不妄殺,僅令眾人門外長跪數日,便令其苦不堪言,從懇求回宮轉為主動赴南海子請罪。
魏忠賢,手握一遝請罪書,步履穩健邁向北紅門,沿途細閱,字字分明。
莫道其目不識丁,實則宮內學堂深造,雖年歲稍長,然學問尚存,隻是涉獵未廣,文化底蘊略顯淺薄。
其師,乃日後大學士沈淮,足見其起點非凡。
方才將壓幣流程交付王末轉趙晗之手,忽見劉時敏攜奏章疾步入內,急報:“皇上,禮部尚書孫如遊領銜,眾臣附和,請選秀女,速立皇後。”
言及“立後”,朱由校恍若初醒,方覺自己帝位之上,尚缺皇後之尊。
接過奏章,朱由校輕翻幾頁,皆是陰陽調和、內外平衡之陳詞濫調,無甚新意。
他手持奏本,目光遠眺操練軍士,心中盤算:皇後之選,豈能循規蹈矩?
古人雲:“娶妻娶德,納妾納色。”
那麽,曆史上張嫣皇後,真能擔此“賢後”之名乎?答案顯然,崇禎周皇後猶有過之。
張皇後受其父張國紀影響,政見偏東林,此點不提也罷。
更令人玩味的是,天啟帝曾有廢後之意,原因何在?
穿越者朱由校深知,張嫣身世之謎,乃其一大軟肋。
《明史》載其端莊秀麗,然《明熹宗實錄》卻言其非張國紀親生,乃死囚孫二之女,此中曲折,撲朔迷離。
談及張、周二後,不得不提萬曆劉太妃。崇禎非篡位之人,此乃定論。
天啟大婚,一後兩妃,皆由劉太妃甄選。天啟病重,信王選妃亦循此例,實則暗含深意,乃為未來皇帝選後也。
滿朝文武默許此舉,皆因心知肚明。
朱由校猛然醒悟,自己竟忽視了曆史長河中的一股強大力量——女性。
明朝女性,看似默默無聞,實則作用非凡。
廢後之爭、太後幹政、宮闈秘辛,無一不彰顯其影響力。
天啟之死,疑點重重。落水、受驚、病情反複,終至腎衰竭狀。
是縱欲過度,還是另有隱情?
朱由校目光如炬,心中已有計較。
他提筆揮毫,於奏章上留下一語雙關之句:“麥未灌漿,何以充饑?”
隨即令侍從送回,明告群臣:選後之事,朕自有主張,爾等勿需置喙。
……………
\"陛下,三位義商已至禦前。\"
\"宣見。\"
\"微臣蕭庸、鄭拓、趙爽,叩拜天顏。\"
三人隨劉公公步入,即刻俯首,行以大禮,言辭間透著謙卑。
\"免禮平身。\"
朱由校輕啟朱唇,指尖在龍案上輕敲,沉吟片刻後言道。
\"憶往昔,神宗聖祖命徐光啟整軍經武,爾等三位慷慨解囊,資助軍需,實乃國家之幸。\"
\"陛下謬讚,實乃微臣等分內之事。\"
鄭拓身為三者之首,應聲而出,其餘二人目光交匯,皆是敬佩。
\"善哉!\"朱由校微微一笑,讚許之情溢於言表,\"如此義舉,大明之福。\"
言罷,輕抿香茗,繼續說道:\"賜座,上茶。\"
三人就座,神色略顯拘謹,目光緊鎖桌上茶盞,氣氛微妙。
\"趙卿,聞爾經營鐵業,鐵料源自何方?\"
\"稟陛下,微臣於山東置有礦場,鐵料皆出自本土。\"
\"山東之地,物產豐饒。\"朱由校聞言,微露興味,\"年產量幾何?\"
\"約二十萬斤之數。\"
\"二十萬斤,頗為可觀。\"朱由校指尖輕敲,心中暗自盤算。茶馬鹽鐵,曆朝皆重,然我大明,私營之風盛行,亦有其道。
思緒飄遠,憶及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為民生計,放寬冶鐵之禁,言''利在民則官亦安'',此等胸襟,令人歎服。
\"朕現有一事相托。\"
朱由校收回思緒,正色道,\"需鐵二萬斤,煤一萬斤,米一萬石,及冬衣萬套。卿等可應承?\"
三人麵麵相覷,心中暗自盤算。前番捐贈,不過小試牛刀,此番卻是傾囊而出。
\"陛下放心,微臣等自當盡力。\"
朱由校出示市價,三人迅速心算,確認無虞,方應允下來。
至於冬衣之議,鄭拓細算成本,朱由校則慷慨加價,既保其利,又顯皇恩浩蕩。
\"然,朕賜爾等顏麵,爾等亦需自重。若敢以次充好,欺君罔上,嚴懲不貸!\"
三人誠惶誠恐,連聲稱是。
\"劉時敏,取貢茶一斤,賞予三位義商。\"
三人受寵若驚,連連謝恩。
\"望卿等盡心竭力,事成之後,必有重賞。\"
三人誓表忠心,朱由校滿意頷首,茶畢送客。
望著三人離去的背影,朱由校心中暗誓,必當振興官營經濟,以固國本,強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