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最近在東戰場方麵所獲得的經驗來看,我對他所說的一切,表示絕對的同意。我們在東戰場方麵與蘇聯人苦戰的結果,已經使我們感到自卑。其原因是我們的裝備實在太惡劣,同時okw對於戰爭的指導也實在太不夠水準,使部隊一再地受到無益而慘重的犧牲。此外,德國士兵又都害怕被蘇軍俘虜,受到非人的待遇。在非洲的戰場上則完全不然,在那裏是一個鬥智的場所,而不是無目的地死拚。
我還記得隆美爾曾經這樣說過:“拜爾林,你還不知道,要說服這些人,那才真是困難呢!他們迷戀的就是運動戰的形式,他們硬想不惜一切的代價來追求它,可是今天我們在西歐早已喪失運動的自由,而他們仍然窮追這個幻影。事實上,隻要敵人一腳踏上陸地,他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戰防炮和戰車都送入橋頭陣地之內,而讓我們一頭撞在上麵,直到頭破血流為止——這正是他們在非洲梅德寧之戰時所採用的伎倆。要想突破這種防線,你一定要在大量炮兵的掩護下,實行遲緩而有組織的攻擊,可是由於盟軍擁有空中優勢,我們當然辦不到,像戰爭初期那樣使用戰車橫衝直撞的時代早已過去了——連東線方麵也慢慢地不再使用這樣的作戰方式了。”
這段時間,隆美爾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使當局採納他的意見。但是大本營方麵還是猶豫不決,而對於主要的預備隊問題,則最後所採取的解決辦法是折中於二者之間。希特勒之所以批準隆美爾的海岸防線計劃,並不是因為他對於隆美爾的思想表示贊同,而是因為他本人就最喜歡建立巨型要塞工事的觀念,對於作戰預備隊的問題,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人員卻比較傾向於蓋爾將軍的見解,因為他們也不相信敵人的空軍對我方部隊的運動能產生那樣大的影響作用。
3月21日,隆美爾算是已經說服了希特勒,使他承認了這些預備隊有駐守在海岸附近的必要。但是僅僅過了24小時,希特勒又推翻了他自己的決定。在這個時候,隆美爾發明了一句“格言”:“誰最後走出他的房門,誰就是對的。”
以下是從1944年4月23日隆美爾寫給約德爾上將的信裏麵摘錄下來的一個片段,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隆美爾意見的梗概:假使不管敵人的空中優勢多麽強大,而我們在最初幾十小時之內,即能夠把我們大部分的裝甲兵力,全部投入遭受威脅的海岸防禦地區之中,那麽我確信:敵人在海岸上的攻擊,在第一天之內即可以完全被擊潰。截至目前,敵人的猛烈轟擊雖然足以使我們在許多地區中的野戰工事、交通壕等等受到完全的破壞,但是我們那些加強混凝土所構成的要塞工事,卻隻受到極輕微的損失而已。這就可以證明所有的陣地都有使用混凝土的必要,甚至像位於後方深處的炮兵陣地、高射炮陣地、預備陣地等等也都莫不如是。
我惟一感到焦慮的還是機動兵力的問題,和3月21日會議中所決定的內容完全相反,這些兵力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拔歸我指揮。他們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分散內陸的深處,一旦海岸上任何地區發生了激戰,他們趕來增援可能已太遲了。我們可以想像到敵人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所以當摩托化兵力想向海岸方麵作任何大規模的運動時,勢必會受到敵人空軍的嚴重攻擊。但是若無裝甲師的迅速援助,則我們擔負海防的各師,也就很難有力量發動逆襲,以同時擊敗從海上和空降兩方麵夾攻的敵人。我們在陸上的防線,對於這個作戰而言,守備的兵力實在太單薄了。所以無論戰鬥和預備的兵力,在分布方麵,都要以隻需極少量的運動,即可支援任何最有被攻擊可能的各地區為原則。這些高威脅地區可能是荷蘭、比利時、海峽地區、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等地。我們必須使敵人的海運或空運的部隊,在接近我方陣地時,即已為我方火力殲滅了一大部分。
和我本人完全不同,蓋爾將軍也許在平時相當了解英國人,可是他從來不曾和英國人打過仗。他擔心敵人會在我們的大後方地區,作一次大規模“作戰性”的空降登陸。所以他主張把裝甲兵力集中在後方某一個位置,以便實行迅速的反擊。他對於兵力的分配完全以這個觀念為基礎。進一步說,他不願意把他的裝甲師擺在海岸防線的後麵,可是敵人的空降登陸卻很可能就在這些地方。照我看,他們的兵力究屬有限,隻要我們能夠守住海岸防線,則縱令敵人能在我們後方實行作戰性的大規模空降登陸,也遲早會被殲滅的。我始終認為要掃滅這些空降部隊並不大困難,可是敵人從海上登陸之後,他們在幾分鍾之內就可以把很多的戰防炮布置起來,再加上轟炸機的支援,此時若要向他們實施逆襲,那可就非常困難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意見和蓋爾將軍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除非他能夠早日把部隊拔交我們集團軍群總部加以指揮,否則我的理想就無法實現。
這整場戰爭中最具有決定性的會戰,以及德國民族的未來命運,在這裏都已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假使一切的兵力,不能在統一指揮之下從事防禦工作,則所有的機動兵力就不可能盡早投入海岸上的戰鬥,那麽勝利也就非常可慮了。假使我此時不提出一個緊急的要求,則將來一定會誤事,我們很可能再度遭遇到像義大利一樣的失敗……
我還記得隆美爾曾經這樣說過:“拜爾林,你還不知道,要說服這些人,那才真是困難呢!他們迷戀的就是運動戰的形式,他們硬想不惜一切的代價來追求它,可是今天我們在西歐早已喪失運動的自由,而他們仍然窮追這個幻影。事實上,隻要敵人一腳踏上陸地,他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戰防炮和戰車都送入橋頭陣地之內,而讓我們一頭撞在上麵,直到頭破血流為止——這正是他們在非洲梅德寧之戰時所採用的伎倆。要想突破這種防線,你一定要在大量炮兵的掩護下,實行遲緩而有組織的攻擊,可是由於盟軍擁有空中優勢,我們當然辦不到,像戰爭初期那樣使用戰車橫衝直撞的時代早已過去了——連東線方麵也慢慢地不再使用這樣的作戰方式了。”
這段時間,隆美爾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使當局採納他的意見。但是大本營方麵還是猶豫不決,而對於主要的預備隊問題,則最後所採取的解決辦法是折中於二者之間。希特勒之所以批準隆美爾的海岸防線計劃,並不是因為他對於隆美爾的思想表示贊同,而是因為他本人就最喜歡建立巨型要塞工事的觀念,對於作戰預備隊的問題,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人員卻比較傾向於蓋爾將軍的見解,因為他們也不相信敵人的空軍對我方部隊的運動能產生那樣大的影響作用。
3月21日,隆美爾算是已經說服了希特勒,使他承認了這些預備隊有駐守在海岸附近的必要。但是僅僅過了24小時,希特勒又推翻了他自己的決定。在這個時候,隆美爾發明了一句“格言”:“誰最後走出他的房門,誰就是對的。”
以下是從1944年4月23日隆美爾寫給約德爾上將的信裏麵摘錄下來的一個片段,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隆美爾意見的梗概:假使不管敵人的空中優勢多麽強大,而我們在最初幾十小時之內,即能夠把我們大部分的裝甲兵力,全部投入遭受威脅的海岸防禦地區之中,那麽我確信:敵人在海岸上的攻擊,在第一天之內即可以完全被擊潰。截至目前,敵人的猛烈轟擊雖然足以使我們在許多地區中的野戰工事、交通壕等等受到完全的破壞,但是我們那些加強混凝土所構成的要塞工事,卻隻受到極輕微的損失而已。這就可以證明所有的陣地都有使用混凝土的必要,甚至像位於後方深處的炮兵陣地、高射炮陣地、預備陣地等等也都莫不如是。
我惟一感到焦慮的還是機動兵力的問題,和3月21日會議中所決定的內容完全相反,這些兵力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拔歸我指揮。他們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分散內陸的深處,一旦海岸上任何地區發生了激戰,他們趕來增援可能已太遲了。我們可以想像到敵人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所以當摩托化兵力想向海岸方麵作任何大規模的運動時,勢必會受到敵人空軍的嚴重攻擊。但是若無裝甲師的迅速援助,則我們擔負海防的各師,也就很難有力量發動逆襲,以同時擊敗從海上和空降兩方麵夾攻的敵人。我們在陸上的防線,對於這個作戰而言,守備的兵力實在太單薄了。所以無論戰鬥和預備的兵力,在分布方麵,都要以隻需極少量的運動,即可支援任何最有被攻擊可能的各地區為原則。這些高威脅地區可能是荷蘭、比利時、海峽地區、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等地。我們必須使敵人的海運或空運的部隊,在接近我方陣地時,即已為我方火力殲滅了一大部分。
和我本人完全不同,蓋爾將軍也許在平時相當了解英國人,可是他從來不曾和英國人打過仗。他擔心敵人會在我們的大後方地區,作一次大規模“作戰性”的空降登陸。所以他主張把裝甲兵力集中在後方某一個位置,以便實行迅速的反擊。他對於兵力的分配完全以這個觀念為基礎。進一步說,他不願意把他的裝甲師擺在海岸防線的後麵,可是敵人的空降登陸卻很可能就在這些地方。照我看,他們的兵力究屬有限,隻要我們能夠守住海岸防線,則縱令敵人能在我們後方實行作戰性的大規模空降登陸,也遲早會被殲滅的。我始終認為要掃滅這些空降部隊並不大困難,可是敵人從海上登陸之後,他們在幾分鍾之內就可以把很多的戰防炮布置起來,再加上轟炸機的支援,此時若要向他們實施逆襲,那可就非常困難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意見和蓋爾將軍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除非他能夠早日把部隊拔交我們集團軍群總部加以指揮,否則我的理想就無法實現。
這整場戰爭中最具有決定性的會戰,以及德國民族的未來命運,在這裏都已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假使一切的兵力,不能在統一指揮之下從事防禦工作,則所有的機動兵力就不可能盡早投入海岸上的戰鬥,那麽勝利也就非常可慮了。假使我此時不提出一個緊急的要求,則將來一定會誤事,我們很可能再度遭遇到像義大利一樣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