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應注意隆美爾寫這一段文章的時候,是在大敗之後,他的心理多少也不大正常,他對於凱塞林的批評就很有問題;因為後來1944年他再論及非洲戰役時,對於凱塞林頗有讚美之詞。


    補給的情況仍然非常糟糕。我們一天至少需要400噸的物資,可是最多隻收到50噸。一方麵是車輛奇缺,另一方麵是從的黎波裏到前線的距離實在太遠。結果是各方麵都感到困難不堪。


    11月26日,我們接到這一次會談後的反應。當凱塞林要求我們派遣部隊去保衛的黎波裏城的時候,義大利的領袖仍要求我們死守梅爾沙隘道防線,最後,墨索裏尼更進一步要求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向英軍發動攻擊,並說可以獲得德國空軍的強力支援。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早已知道這個“強力支援”的效力會有多大。雖然當英軍攻擊時,巴斯蒂科元帥有權決定是否撤退,但是義大利的最高統帥部又暗中關照這位元帥,除非到了最後關頭,否則不準撤退。不過巴斯蒂科卻很有禮貌,立即和我商量一切的步驟。


    這些命令使我感到十分怒惱。從頭到尾,每一次的難關都是我這個裝甲集團軍一手衝破的,若是聽任義大利最高統帥部的主張,那一切都完蛋了。現在既然羅馬方麵無可理喻,我決定直接飛往德國元首大本營。我想請元首本人作一個戰略性的決定,把撤出北非作為一個長期的政策。


    我們在11月28日上午動身,下午就到了拉森堡。大約16點的時候,我和凱特爾、約德爾[編者註:三軍統帥部參謀長。]、希孟德三個人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凱、約兩個人的態度很狡猾,遇事都採取保留的看法。


    大約17點的時候,我謁見了元首。一開始現場的氣氛就十分冷漠。我把本集團軍在會戰中和退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困難,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一切都足以證明在作戰的執行方麵,我們是毫無過錯的。


    我說:經驗告訴我們,船運的情況總無改善的可能,所以應該把放棄非洲戰場當作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對於一切的情況應不再存任何幻想,一切的計劃必須以可行為原則。假使這個集團軍還留在北非,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


    我希望能對我的意見作一次合理的討論,所以還想把話說得更詳細一點。但是我卻無法再說下去,因為一提及戰略的問題,馬上就好像是點著了一桶火藥一樣:元首突然大發雷霆,連珠炮一樣地向我反攻,把一切的責任都推到我們身上。多數的大本營高級人員也都在座,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連一聲槍響都沒聽過,對元首所說的一切,無不點頭稱是。為了舉例說明我們的困難,我說在非洲軍和第九十輕裝師一共1.5萬人的戰鬥部隊當中,隻有5000人還有武器,其餘都是赤手空拳的。這句話又觸發了他的怒火,他硬說是我們自己把武器都丟光了。我對於這一類的無理指控提出強烈的抗議。我說:在歐洲的人根本無法想像當時的戰況。我們的兵器都已給英軍的轟炸機、戰車和大炮打成碎片了,我們能使全部德國摩托化部隊逃出,可以說已是一個奇蹟了,尤其是在燃料那樣缺乏、常常一天隻能退卻10英裏的情況下。


    可是根本就沒有討論之餘地。元首說在1941-1942年的冬天裏就是因為他下令在東線實行堅守,所以才挽救了蘇聯戰場上的危機。所以,他還是堅持己見。我現在才開始明白希特勒是個不肯麵對現實的人,他的感情衝動得使他完全喪失了理智。他說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必須在非洲守住一個主要的橋頭陣地,所以絕不可以退出梅爾沙隘道防線。他願意盡量為我解決補給上的困難。帝國大元帥戈林將陪我一同到義大利去。他擁有特殊的權力,有權和義大利人及一切負責當局作必要的談判。


    在離開元首大本營之後,我和戈林同乘汽車到了貢賓嫩(gumbinnen),然後換乘戈林的專車向羅馬進發。我們的最高當局居然這麽不了解實情,隻想把前線上的軍人拿來當作替罪羊,這使我感到怒不可遏,尤其是當我看到戈林專車中的奢華享受時,更是無法忍受。對於當前的情況,他似乎一點都不關心。他把他自己裝扮得十分漂亮,口裏談論的不是古畫就是寶石,而他的那些左右更是把他捧得肉麻。在平時,他這種態度隻是使人感到好笑,可是在今天,卻令人髮指。


    戈林這個人野心無窮,好大喜功,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與之配合。他認為在非洲戰場上,也許可以大出風頭,所以想利用空軍去控製它。他的親信部隊“戈林裝甲師”早已開始調往突尼西亞。他這種對於非洲戰場的看法完全是想入非非。事實上,我們無論是從素質、裝備、武器哪一方麵來看,都趕不上在北非作戰的美英聯軍。我們惟一的優點是對於戰爭的觀念比較進步,但是當必要的物質條件不再存在之後,這個空洞的觀念也就毫無用處了。所以若是把我們西方敵人的實力,估計得太低,那才真是瘋狂。


    在這段期間,我的頭號大敵就是戈林,我想他是想設法中傷我,以便兌現他的北非計劃。他對於我呈送給大本營的一切情況報告,一律加注意見,說這是悲觀主義者的看法。他認為我已經是敗軍之將,不足言勇,他說我是害了“非洲病”,對勝利喪失了信心,必須予以撤換。當然,這位大元帥坐在他那輛華麗的專車裏麵,他的看法自然和我們在前線上拚命的軍人完全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美爾戰時文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李德·哈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李德·哈特並收藏隆美爾戰時文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