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黃昏時分,經過了一次非常壯烈的苦戰之後,意軍第二十軍就完全被擊毀了。就阿裏埃特師而論,我們喪失了一個最老資格的戰友,憑著他們那樣惡劣的裝備,我們對於他們的要求差不多可以說已經超乎他們能力限度之上了。
從非洲軍的軍部向戰場上瞭望,可以看見強大的英軍戰車部隊已經突破了非洲軍的防線,而繼續向西前進。
所以在那天下午的情況有如下述:在非洲軍的右方,強大的敵軍裝甲兵力已經把意軍第二十摩托化軍擊毀,於是在我們的前線上撕開了一個12英裏寬的裂縫,大批的戰車就從這裏向西湧入。結果使我們在北麵的部隊受到了包圍的威脅——敵我戰車實力之比已經到了20比1。第九十輕裝師拚命苦戰,居然擊退了英軍的攻擊,守住了他們的陣地。但是非洲軍方麵,雖然他們的官兵也曾作極英勇的抵抗,結果卻坯是為英軍所突破了。已經不再有預備隊的存在,因為所有可用的兵力與武器,都早已送上前線去了。
現在我們的防線已經潰裂,充分摩托化的敵軍正在向我們的後方挺進——所以我們必須竭盡一切的力量,以避免被殲滅的厄運。現在顧不得上級命令了,我們能救出多少部隊就救多少,和拜爾林上校商談了一番之後——他現在又暫時代理非洲軍的軍長——我就立即下令退卻。托馬將軍率領著他的警衛連,曾經拚命阻擋英軍的突破,以後我們從英國的廣播中,才知道他在彈盡援絕之後,終於做了英軍的俘虜。
這個決定至少算是把裝甲軍團的機動部分救出了險境。不過因為已經耽擱了24小時,所以已經受了許多的無謂犧牲,從此他們不再有足以在任何地點對於英軍的前進作有效抵抗的力量了。退卻令在15點30分發出,各部隊也就立即開始行動。這個時候情況已經是迫不及待了,凡是沒能馬上趕到公路,拚命向西狂奔的單位,就完全喪失掉了,因為敵軍接著就以寬廣正麵跟在我們後麵追擊,凡是在路上被追上的人員和裝備,都無一可以倖免。
第二天,希特勒和義大利最高統帥部都有命令來,準許我們撤到富凱陣地——可太遲了點!
第十五章 阿拉曼的回顧
在非洲戰役中,這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會戰,我們卻輸掉了。為什麽說它具有決定性呢?因為我們已經損失了大部分的兵力——不管是摩托化兵力還是步兵。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德意兩國當局,居然把過錯推到戰場上的指揮官和部隊的頭上,而隻字不提補給上的失敗、空中的劣勢,以及死守不退的命令。那些指控我們的人,都是些從來不曾上過前線的將軍們。這讓我想起德國人的一句諺語:“離開戰場越遠,升官的機會就越多。”
甚至於有人說我們是丟下武器、倉皇逃跑的。有人說我是失敗主義者、悲觀主義者,對於這次挫敗應負全責。他們不斷地攻擊我那些英勇的部隊,令我無法坐視,於是發生多次的激辯和爭吵。過去有許多人對我們的成功非常妒嫉,但不敢開口,現在則趁機大肆批評。其中最吃虧的還是我們的官兵,當那些紙上談兵的戰略家議論未定的時候,他們早已做了英國人的俘虜。
事實上,這些身居高位的人不僅不能明了當前的情況,同時也缺乏勇氣去麵對現實。他們寧可學鴕鳥的樣子,把頭埋在沙子裏,在軍事方麵充滿幻想,把前線上的部隊和指揮官當作替罪羊。
回顧過去,我在良心上惟一感到有愧的是應該提早24小時撤退,而不應該遵守那個“死守”的命令。若是那樣,全軍也許都可以救出來,至少有一半不會喪失戰鬥力。
為了留待後世史學家去作公正的評判,關於阿拉曼的當時的情況,我再綜合簡述於下:要想使一支部隊支持得住會戰的壓力,其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有充分的武器、燃料和彈藥。事實上,在雙方還沒有交手之前,會戰的結果在軍需官手裏就早已決定了。再勇敢的人沒有槍炮也無法作戰,或是有了槍炮而沒有充足的彈藥,其結果也是一樣的。而在機動性戰爭中,即令武器和彈藥都很充足,也仍需要大量的車輛和燃料,才得以發揮真正的效力。無論是在數量還是素質上,補給維持的情形就算不能勝過敵人,至少也要和敵人處於平等的地位。
第二個重要的條件,是在空中方麵至少應能與敵人維持大致的均勢,假使敵人擁有空中優勢,而且也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那麽我方將蒙受下列的損失:(一)敵人利用其戰略空軍,可以切斷我方的補給線,尤其是海上的補給線。
(二)敵人可以自空中發動一個消耗戰。
(三)敵人憑著空中優勢,可以使我方在指揮上處處受到限製和阻擾。
在將來的地麵會戰之前,一定先有一次空中會戰。空中會戰的結果即足以決定哪一邊在作戰[譯者註:在德軍裏常使用“作戰”這個字眼,它大概涵蓋了英語“戰略”和“戰術”兩個字的中間意義,代表指揮官在戰場上掌握部隊的將道。如果以較貼切的英文字表示,可以用“大戰術”(grandtactic)。]和戰術兩方麵,會受到上述限製。甚至在以後的整個會戰中,都將處於劣勢,而必須向這種不利的狀況妥協。
若就我們的情形而論,上述兩個條件皆無法滿足,所以我們打敗仗實在不冤枉。
從非洲軍的軍部向戰場上瞭望,可以看見強大的英軍戰車部隊已經突破了非洲軍的防線,而繼續向西前進。
所以在那天下午的情況有如下述:在非洲軍的右方,強大的敵軍裝甲兵力已經把意軍第二十摩托化軍擊毀,於是在我們的前線上撕開了一個12英裏寬的裂縫,大批的戰車就從這裏向西湧入。結果使我們在北麵的部隊受到了包圍的威脅——敵我戰車實力之比已經到了20比1。第九十輕裝師拚命苦戰,居然擊退了英軍的攻擊,守住了他們的陣地。但是非洲軍方麵,雖然他們的官兵也曾作極英勇的抵抗,結果卻坯是為英軍所突破了。已經不再有預備隊的存在,因為所有可用的兵力與武器,都早已送上前線去了。
現在我們的防線已經潰裂,充分摩托化的敵軍正在向我們的後方挺進——所以我們必須竭盡一切的力量,以避免被殲滅的厄運。現在顧不得上級命令了,我們能救出多少部隊就救多少,和拜爾林上校商談了一番之後——他現在又暫時代理非洲軍的軍長——我就立即下令退卻。托馬將軍率領著他的警衛連,曾經拚命阻擋英軍的突破,以後我們從英國的廣播中,才知道他在彈盡援絕之後,終於做了英軍的俘虜。
這個決定至少算是把裝甲軍團的機動部分救出了險境。不過因為已經耽擱了24小時,所以已經受了許多的無謂犧牲,從此他們不再有足以在任何地點對於英軍的前進作有效抵抗的力量了。退卻令在15點30分發出,各部隊也就立即開始行動。這個時候情況已經是迫不及待了,凡是沒能馬上趕到公路,拚命向西狂奔的單位,就完全喪失掉了,因為敵軍接著就以寬廣正麵跟在我們後麵追擊,凡是在路上被追上的人員和裝備,都無一可以倖免。
第二天,希特勒和義大利最高統帥部都有命令來,準許我們撤到富凱陣地——可太遲了點!
第十五章 阿拉曼的回顧
在非洲戰役中,這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會戰,我們卻輸掉了。為什麽說它具有決定性呢?因為我們已經損失了大部分的兵力——不管是摩托化兵力還是步兵。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德意兩國當局,居然把過錯推到戰場上的指揮官和部隊的頭上,而隻字不提補給上的失敗、空中的劣勢,以及死守不退的命令。那些指控我們的人,都是些從來不曾上過前線的將軍們。這讓我想起德國人的一句諺語:“離開戰場越遠,升官的機會就越多。”
甚至於有人說我們是丟下武器、倉皇逃跑的。有人說我是失敗主義者、悲觀主義者,對於這次挫敗應負全責。他們不斷地攻擊我那些英勇的部隊,令我無法坐視,於是發生多次的激辯和爭吵。過去有許多人對我們的成功非常妒嫉,但不敢開口,現在則趁機大肆批評。其中最吃虧的還是我們的官兵,當那些紙上談兵的戰略家議論未定的時候,他們早已做了英國人的俘虜。
事實上,這些身居高位的人不僅不能明了當前的情況,同時也缺乏勇氣去麵對現實。他們寧可學鴕鳥的樣子,把頭埋在沙子裏,在軍事方麵充滿幻想,把前線上的部隊和指揮官當作替罪羊。
回顧過去,我在良心上惟一感到有愧的是應該提早24小時撤退,而不應該遵守那個“死守”的命令。若是那樣,全軍也許都可以救出來,至少有一半不會喪失戰鬥力。
為了留待後世史學家去作公正的評判,關於阿拉曼的當時的情況,我再綜合簡述於下:要想使一支部隊支持得住會戰的壓力,其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有充分的武器、燃料和彈藥。事實上,在雙方還沒有交手之前,會戰的結果在軍需官手裏就早已決定了。再勇敢的人沒有槍炮也無法作戰,或是有了槍炮而沒有充足的彈藥,其結果也是一樣的。而在機動性戰爭中,即令武器和彈藥都很充足,也仍需要大量的車輛和燃料,才得以發揮真正的效力。無論是在數量還是素質上,補給維持的情形就算不能勝過敵人,至少也要和敵人處於平等的地位。
第二個重要的條件,是在空中方麵至少應能與敵人維持大致的均勢,假使敵人擁有空中優勢,而且也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那麽我方將蒙受下列的損失:(一)敵人利用其戰略空軍,可以切斷我方的補給線,尤其是海上的補給線。
(二)敵人可以自空中發動一個消耗戰。
(三)敵人憑著空中優勢,可以使我方在指揮上處處受到限製和阻擾。
在將來的地麵會戰之前,一定先有一次空中會戰。空中會戰的結果即足以決定哪一邊在作戰[譯者註:在德軍裏常使用“作戰”這個字眼,它大概涵蓋了英語“戰略”和“戰術”兩個字的中間意義,代表指揮官在戰場上掌握部隊的將道。如果以較貼切的英文字表示,可以用“大戰術”(grandtactic)。]和戰術兩方麵,會受到上述限製。甚至在以後的整個會戰中,都將處於劣勢,而必須向這種不利的狀況妥協。
若就我們的情形而論,上述兩個條件皆無法滿足,所以我們打敗仗實在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