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書中,最有價值和最耐人尋味的還是他的信件。因為這代表著他在行動中的思想,除了內容生動以外,並且對於事後的記錄,還可以當作是一個考核的標準,不管戰況是如何的激烈,他差不多總是每天寫一封信給他的太太,雖然常常隻是寥寥數語而已。因為他的信件還是可能會受到檢查的緣故,所以他對於軍事行動的進展,所說的話不能夠不謹慎。不過他所作的批評,還常常照樣是很坦白直率的。
由於原書一開始即敘述1940年的法國戰役,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起見,在此將隆美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生平擇要介紹如下:埃爾文?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南部的海登海姆(heidenheim),和許多德國將領不同,隆美爾並非出身在累世從軍的貴族家庭。因此他的姓名中沒有“馮”(von)這個字,他的父親是位小學校長。幼年時的隆美爾並不特別聰明,到了十幾歲後才慢慢開竅。1910年7月,他進入符騰堡第三十四步兵團擔任下士入伍生,次年3月開入但澤(danzig)軍官學校,1912年春天.他回到部隊任少尉排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當時服役於烏爾姆的一個炮兵團,開赴西線作戰,由於表現優異,第二年10月被調到新成立的符騰堡山嶽營。在1917年10月的第十二次伊鬆佐河(isonzo)會戰中.這位中尉連長先後兩次突襲義大利軍,總計俘獲近2萬名意軍官兵。火炮101門以及一支補給縱隊。因有這種驚人的戰果,隆美爾被升為上尉,並獲頒功績勳章,這是當時德軍中最高的榮譽,很少頒給下級軍官。
隆美爾在軍校就讀時認識了他後來的太太。經過5年的交往,他們於1916年11月結婚。但過了12年後他們的兒子曼弗雷德才出生——他是夫婦倆惟一的孩子。
隆美爾身材不高,不善交際,也沒有傳統普魯士軍人的貴族架子。他不抽菸、不好飲酒,對吃也不講究。他們夫婦倆都喜愛田園生活,爬山、滑雪、騎馬、跳舞等,也都喜歡馬和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隆美爾繼續留在軍中。1929-1933年,他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步兵學校擔任教官。在這段時間內,他以戰時的經驗為基礎,寫成了一本步兵戰術教科書《步兵攻擊》(infantrygreiftan)。這本書於1937年出版,希特勒對它大加讚賞,便把他調任元首侍衛營營長(1935年10月)。此後他的軍旅生涯一帆風順:他從少尉升到上校花了25年時間,但隻花了四年就爬升到元帥,成為德國陸軍中最年輕的元帥。
1939年8月,隆美爾由上校升為少將,擔任元首大本營參議,因此有觀摩學習德軍在波蘭戰場上“閃擊戰”的機會——以往他從未和裝甲兵有任何接觸。波蘭戰役結束後,渴望親自指揮作戰的隆美爾向希特勒請求擔任一個裝甲師的師長。1940年2月15日,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七裝甲師師長。
本書中有許多注釋,編者李德哈特先生的註解一律以仿宋體編排,其他人的註解則標示姓名(如“曼弗雷德附註”),也都以仿宋體排印。
第一章 默茲河上的突破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在西戰場發動了其期待已久的侵入戰。它獲得了一個閃電式的勝利,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並且影響到全體人類的未來前途。
這一幕震動世界的戲劇,其中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場,就在5月13日上演了——當時古德裏安的裝甲軍在色當(sedan)的附近,隆美爾的裝甲師在迪南(dinant)附近,雙雙越過了默茲河(meuse)。這兩個狹窄的裂縫不久就擴充成為一個大口子,德軍的戰車如潮水般從這裏沖入,一個星期之內,就到達了英吉利海峽的海岸,於是把留在比利時境內的聯軍後援完全切斷了。這一場大戰打垮了法國,同時也孤立了英國。雖然英國人憑著這一道海洋的天險,勉強守住了,戰爭延長了下去,變成了世界性的大戰,慢慢地才轉敗為勝。所以,1940年5月中旬的突破戰,在歷史上的價值實在是太重要了,簡直無法估計。
在這一幕大悲劇之後,大家都認為將麵臨一場無可避免的挫敗,因為希特勒的攻勢實在大厲害了,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可是戰後仔細地加以研究,才知道這種想法與真正的事實並不相符。
完全與一般人的想像相反,德軍並不曾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而且他們所能調集的兵力,甚至還不如對方。德軍隻剩136個師可發動攻勢,但是對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國的兵力在內,相當於156個師。隻有在飛機方麵,德軍在數量和素質上具有較大的優勢。他們的戰車尤其不如敵人——德軍共有2800輛,而聯軍則在4000輛以上。一般而言,德國戰車在裝甲和火力方麵都比較遜色,隻有在速度方麵略占上風,以及在運用的技術方麵比較優秀。關於裝甲戰的新理論,本是在英國萌芽的,但卻不為英法兩國軍政當局所認識;麵德國的“閃擊英雄”們卻採取了這一套理論,並且付諸實行,因此才締造了這個空前的勝利。
在德軍136個師當中,隻有10個是裝甲師——但是利用這一點微弱的兵力當作矛頭,已完全決定了整個戰役的勝負,而德軍其他部隊,隻不過是配合裝甲部隊而已。
由於這種“裝甲兵突擊”的結果如此的輝煌,使人們忽視了它們的規模是那樣的小,而且這一次侵入戰的成功,其機會也還是十分的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德軍有了古德裏安和隆美爾這樣的優秀將領。
由於原書一開始即敘述1940年的法國戰役,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起見,在此將隆美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生平擇要介紹如下:埃爾文?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南部的海登海姆(heidenheim),和許多德國將領不同,隆美爾並非出身在累世從軍的貴族家庭。因此他的姓名中沒有“馮”(von)這個字,他的父親是位小學校長。幼年時的隆美爾並不特別聰明,到了十幾歲後才慢慢開竅。1910年7月,他進入符騰堡第三十四步兵團擔任下士入伍生,次年3月開入但澤(danzig)軍官學校,1912年春天.他回到部隊任少尉排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當時服役於烏爾姆的一個炮兵團,開赴西線作戰,由於表現優異,第二年10月被調到新成立的符騰堡山嶽營。在1917年10月的第十二次伊鬆佐河(isonzo)會戰中.這位中尉連長先後兩次突襲義大利軍,總計俘獲近2萬名意軍官兵。火炮101門以及一支補給縱隊。因有這種驚人的戰果,隆美爾被升為上尉,並獲頒功績勳章,這是當時德軍中最高的榮譽,很少頒給下級軍官。
隆美爾在軍校就讀時認識了他後來的太太。經過5年的交往,他們於1916年11月結婚。但過了12年後他們的兒子曼弗雷德才出生——他是夫婦倆惟一的孩子。
隆美爾身材不高,不善交際,也沒有傳統普魯士軍人的貴族架子。他不抽菸、不好飲酒,對吃也不講究。他們夫婦倆都喜愛田園生活,爬山、滑雪、騎馬、跳舞等,也都喜歡馬和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隆美爾繼續留在軍中。1929-1933年,他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步兵學校擔任教官。在這段時間內,他以戰時的經驗為基礎,寫成了一本步兵戰術教科書《步兵攻擊》(infantrygreiftan)。這本書於1937年出版,希特勒對它大加讚賞,便把他調任元首侍衛營營長(1935年10月)。此後他的軍旅生涯一帆風順:他從少尉升到上校花了25年時間,但隻花了四年就爬升到元帥,成為德國陸軍中最年輕的元帥。
1939年8月,隆美爾由上校升為少將,擔任元首大本營參議,因此有觀摩學習德軍在波蘭戰場上“閃擊戰”的機會——以往他從未和裝甲兵有任何接觸。波蘭戰役結束後,渴望親自指揮作戰的隆美爾向希特勒請求擔任一個裝甲師的師長。1940年2月15日,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七裝甲師師長。
本書中有許多注釋,編者李德哈特先生的註解一律以仿宋體編排,其他人的註解則標示姓名(如“曼弗雷德附註”),也都以仿宋體排印。
第一章 默茲河上的突破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在西戰場發動了其期待已久的侵入戰。它獲得了一個閃電式的勝利,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並且影響到全體人類的未來前途。
這一幕震動世界的戲劇,其中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場,就在5月13日上演了——當時古德裏安的裝甲軍在色當(sedan)的附近,隆美爾的裝甲師在迪南(dinant)附近,雙雙越過了默茲河(meuse)。這兩個狹窄的裂縫不久就擴充成為一個大口子,德軍的戰車如潮水般從這裏沖入,一個星期之內,就到達了英吉利海峽的海岸,於是把留在比利時境內的聯軍後援完全切斷了。這一場大戰打垮了法國,同時也孤立了英國。雖然英國人憑著這一道海洋的天險,勉強守住了,戰爭延長了下去,變成了世界性的大戰,慢慢地才轉敗為勝。所以,1940年5月中旬的突破戰,在歷史上的價值實在是太重要了,簡直無法估計。
在這一幕大悲劇之後,大家都認為將麵臨一場無可避免的挫敗,因為希特勒的攻勢實在大厲害了,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可是戰後仔細地加以研究,才知道這種想法與真正的事實並不相符。
完全與一般人的想像相反,德軍並不曾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而且他們所能調集的兵力,甚至還不如對方。德軍隻剩136個師可發動攻勢,但是對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國的兵力在內,相當於156個師。隻有在飛機方麵,德軍在數量和素質上具有較大的優勢。他們的戰車尤其不如敵人——德軍共有2800輛,而聯軍則在4000輛以上。一般而言,德國戰車在裝甲和火力方麵都比較遜色,隻有在速度方麵略占上風,以及在運用的技術方麵比較優秀。關於裝甲戰的新理論,本是在英國萌芽的,但卻不為英法兩國軍政當局所認識;麵德國的“閃擊英雄”們卻採取了這一套理論,並且付諸實行,因此才締造了這個空前的勝利。
在德軍136個師當中,隻有10個是裝甲師——但是利用這一點微弱的兵力當作矛頭,已完全決定了整個戰役的勝負,而德軍其他部隊,隻不過是配合裝甲部隊而已。
由於這種“裝甲兵突擊”的結果如此的輝煌,使人們忽視了它們的規模是那樣的小,而且這一次侵入戰的成功,其機會也還是十分的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德軍有了古德裏安和隆美爾這樣的優秀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