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也就是在李淵駕臨仁智宮的同時,爾朱煥一行也走到了位於長安與慶州中途的豳州(今陝西彬縣)。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這起震驚朝野的“李建成謀反”事件,就在這一刻東窗事發。


    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爾朱煥和橋公山到達豳州時就不再往前走了,而且突然向豳州方麵舉報,聲稱有重大案情要上告。豳州地方官不敢怠慢,即刻將他們送到了天子所在的仁智宮。爾朱煥和橋公山隨即向李淵麵奏,指控太子李建成準備與慶州都督楊文幹裏應外合,趁天子不在京城之機發動兵變!


    那一刻,李淵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在他極度震驚並且滿腹狐疑的時候,又有一個叫杜鳳舉的人也從寧州(今甘肅寧縣)趕赴仁智宮告發了太子。


    他的指控和爾朱煥、橋公山如出一轍。


    這個杜鳳舉是什麽角色,史書並無記載,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他和爾朱煥、橋公山的背後,一定有一種相同的力量在操縱,否則他們不太可能在同一時間發出對太子李建成同樣不利的指控。


    麵對這接踵而來的控告,李淵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找了一個理由傳令太子到仁智宮麵聖。無論太子謀反是真是假,李淵都必須在第一時間把他控製住。


    接到天子的手詔後,李建成懵了。


    出了什麽事?天子為何平白


    八 李建成謀反案(2)


    無故召自己上山?


    此時的李建成並不知道爾朱煥等人不但已經把他賣了,而且還給他扣上了大逆不道的謀反罪名。所以,他的第一反應隻能是 私運盔甲之事又被秦王的人告發了!


    私運盔甲雖然不是什麽死罪,但是這次卻不太一樣。因為運送的目的地是慶州,而慶州都督楊文幹是東宮舊部、太子嫡係,李建成當初組建衛隊時就曾經從慶州暗中徵調過一批將士。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極易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何況此前可達誌的事情已經是一次嚴厲的警告,這次又明知故犯,天子一定大為震怒,否則也不會這麽急著召他去行宮。要知道,身為儲君卻暗中與地方將領交結,並且頻頻徵調部隊、私運軍用物資,這些事情堆在一起很容易被人控以一個可怕的罪名,那就是 串通地方將領,陰謀反叛!


    想到這裏的時候,李建成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


    怎麽辦?


    幕僚們開始七嘴八舌地獻計。太子舍人徐師謨提議,幹脆起兵,趁天子不在把京師占了!


    這顯然是個餿主意,跟挖一個坑把自己埋了沒啥兩樣。所以,李建成並未採納。詹事主簿趙弘智則提出了一個比較理智的建議,他認為:太子應該貶損車服、摒棄隨從,獨自上山向皇帝請罪。李建成覺得事已至此,也隻好這樣了,於是帶著東宮屬官前往仁智宮,在距行宮六十裏外的毛鴻賓堡命隨從們留下,然後帶著十餘個侍衛上山。


    一見到李淵,太子立刻作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極力表明自己的清白,而且“叩頭謝罪,奮身自擲,幾至於絕”。(《資治通鑑》卷一九一)可李淵卻一臉怒容,不為所動,一直到太子表演完了,才命人把太子軟禁起來,當晚隻給了他一碗麥飯充飢,並命殿中監陳福嚴加看管。


    控製了太子之後,李淵立刻命司農卿宇文穎馳赴慶州,召楊文幹前來麵聖,決定把案件查個水落石出。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宇文穎此行不但沒有召來楊文幹,反而激起了他的兵變。


    史書沒有記載宇文穎到底跟楊文幹說了些什麽,《資治通鑑》隻有這麽一句話:“穎至慶州,以情告之,文幹遂舉兵反。”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宇文穎“以情告之”的“情”到底是實情還是謊言,但是卻不妨做一個推論,也就是說 究竟在什麽情況下,楊文幹才會不顧一切地悍然起兵?


    如果宇文穎跟楊文幹說的是實情,亦即皇帝對謀反之事隻是有所懷疑而並未確認,那麽楊文幹絕對不可能起兵造反。因為這麽做隻能坐實李建成的謀反之罪,讓太子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而楊文幹是太子死黨,他們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在皇帝尚未弄清太子謀反的事實真相之前,楊文幹根本沒有理由把自己和太子往火坑裏推。


    由此可見,宇文穎說實話的可能性很小。既然如此,那麽促使楊文幹孤注一擲的原因隻能有一個,那就是 宇文穎捏造了某種事實。


    也就是說,宇文穎很可能告訴楊文幹,說太子已被皇帝逮捕,隨時可能被廢黜,謀反行跡已經敗露,從而讓楊文幹產生絕望心理,最後不得不鋌而走險,悍然起兵。


    如果我們的推論屬實,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宇文穎為什麽要撒謊?


    就像爾朱煥等人控告太子的動機在史書中是一團迷霧一樣,宇文穎誘使楊文幹起兵的動機同樣隱藏在歷史的背光處。然而,隻要我們換個方式來提問,那麽有關“太子謀反”和“楊文幹兵變”的真相很可能就會浮出水麵。


    刑偵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一起案件發生後,要鎖定犯罪嫌疑人,一個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有哪些人會因為某人的被害而獲取利益(或消除風險),那麽兇手最有可能在這些人中間。


    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 在太子涉嫌謀反的情況下,“楊文幹兵變”對誰最有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